第一章 架构
1.1 mysql逻辑架构
mysql服务器逻辑架构图如上图所示。
第一层为连接/线程处理层。每个客户端连接mysql服务器,都会拥有一个线程。服务器会缓存线程,因此无需为每一个连接新建或释放线程。mysql5.5以上的版本还提供了线程池,可以用少量线程服务大量连接。当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时,服务器需要对其认证,根据用户名主机名密码等信息,确定客户端是否有查询/更新某个数据库内某张表的权限。
第二层为mysql的核心服务功能层。包括查询解析、分析、优化、缓存以及所有内置函数(日期、时间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 都在这一层实现(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第三层包含了存储引擎。存储引擎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每个存储引擎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服务器通过API与存储引擎通信。存储引擎API包含几十个底层函数,用于执行“开始一个事务”等操作,但是不会解析sql。
1.2 并发控制
讨论mysql两个层面的并发控制:存储引擎层 与 服务器层
1.2.1 读写锁
在处理并发写或并发读写时,可以通过由两种类型的锁组成的锁系统来解决问题,这两种锁就是 共享锁(读锁) 和 排它锁(写锁)。读锁是共享的,互相不阻塞,写锁是排它的,只有一个线程能进行写操作,其他读锁和写锁都是阻塞的。
并且,写锁拥有更高的优先级。在一个锁队列中,写锁可以插到读锁的前面。
1.2.2 锁粒度
一种理想的锁方式是,尽量只锁定需要修改的资源,而不是所有资源。锁定的数据量越小,并发程度越高。
但是锁也是需要时空开销的,判断是否有锁、加锁、释放锁的操作都需要额外的开销,如果锁粒度太小,虽然并发程度高,但系统花大量资源去管理锁,而不是存取数据,也是得不偿失。
锁策略 就是在 锁的开销 和 数据安全性 之间寻求平衡。大多数据库都是行级锁 ,而mysql提供了更多锁的可能性。每种存储引擎都可以实现自己的锁策略和锁粒度。将锁粒度固定在某一级别,可以为特定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性能,但同时也会失去对一些应用场景的支持。但好在mysql支持多个存储引擎。
表锁
表锁是mysql中最基本、开销最小的锁策略。尽管存储引擎可以设计管理自己的锁,但mysql服务器还是利用表锁来实现不同的目的。例如:会为alter table之类的语句使用表锁,而忽略存储引擎的锁机制。
行级锁
行级锁是mysql中支持并发量最大、开销最大的锁策略。行级锁只在存储引擎层实现,服务器层没有实现。并且服务器层完全不了解存储引擎层的锁实现。
1.3 事务
事务是一组原子性的操作,是一个独立执行单元。事务内的语句,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执行失败。
start transaction
sql1
sql2
sql3
commit
用start transaction开始一个事务,三条sql语句,要么全部执行成功commit上去将结果永远保留,要么roll back撤销所有修改。
事务的ACID
一个良好的事务处理系统,必须满足ACID,否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比如运行到一半程序崩掉、运行时其他事务也在运行并和当前事务操作同一条数据……
原子性(atomicity): 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执行失败。
一致性(consistency): 数据库总是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移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中去。
隔离性(isolation): 通常,一个事务在commit之前,所做的修改对其他事务而言是不可见的。
持久性(durability): 一旦事务提交,则会永久保留到数据库内。
一个数据库系统想要实现ACID,需要做许多复杂的工作,像锁粒度升级会增加系统开销一样,事务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的保证,需要更强的cpu处理能力、更大的内存和磁盘。但我们可自行选择,如果不需要事务,可以使用非事务型的存储引擎。
1.3.1 隔离级别
在sql标准中定义了四种隔离级别。每一种都规定了,在事务中的修改,哪些在事务内和事务间是可见的,哪些是不可见的。较低级别的隔离,意味着更好的并发性和较小的开销。
未提交读: 事务还未提交,其他事务就可见到更改。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不推荐使用。
提交读: 一个事务从开始到提交结束,其中的修改仅事务本身可见。大多数据库系统的默认隔离级别都是提交读(mysql不是)。提交读又称作不可重复读,即同一事务中两次读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可重复读: 此级别保证了同一事务中多次读的结果是相同的。可重复读是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但可重复读依然存在问题,即在这个事务执行时,其他事务在该范围内插入了新数据。
可串行化: 这是最高级别的隔离,会在读写的每一行数据上都加锁,可能会导致大量超时和锁争用的问题。
1.3.2 死锁
当两个或多个事物占用着自己的资源,而都在等待对方占用的资源时,会形成死锁。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a
update b
commit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b
update a
commit
如果凑巧,两个事务都执行了第一条语句,在等待第二条语句的执行,那么就会形成死锁。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数据库系统引入了大量的死锁检测和死锁超时机制。
一种是在事务开始前检测死锁的循环依赖,若有可能导致死锁,则报错。
一种是发生死锁时,设置最长等待时间,大于这个时间则放弃资源(不推荐,性能变差)。
一种是发生死锁时,将拥有最少行级写锁的事务回滚。
1.3.3 mysql中的事务
mysql提供了两种事务型存储引擎:InnoDB、NDB Cluster。
mysql5.5.5之后,InnDB为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
1. 自动提交 autocommit
mysql默认采用自动提交模式。如果不是显示的开启一个事务,任何查询都会被当作一个事务。在当前连接中,可以通过设置autocommit变量开启/禁用自动模式。
当autocommit为off时,所有的查询语句都是在一个事务中,直到遇到commit或rollback命令,该事务结束,同时开启下一个事务。
有一些mysql命令,在执行之前会强行commit当前的活动事务。例如alter table、lock tables等,具体要看mysql版本。
2. 混合使用存储引擎
mysql服务器层是不管事务,事务是由下层的存储引擎层实现的。所以在同一事务中,使用多种存储引擎是不可靠的。如果在事务中,混合使用了事务型的表与非事务型的表(InnoDB表和MyISAM表),正常情况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当需要roll back时,非事务型的表是不可回滚的。
1.4 多版本并发控制
mysql多数事务型存储引擎实现的都不是简单的行级锁,而是引入了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用于 提高并发量,但每种存储引擎的实现方式不同。
MVCC是行级锁的变种,但它在很多情况下避免了加锁的操作,因此开销更低。虽然实现机制各不相同,但大都实现了非阻塞的读操作,写操作也只锁定必要的行。
以InnoDB的MVCC为例,InnoDB以 在每行记录后面保存两个隐藏的列 来实现MVCC。这两个列,一列保存 这一行的创建时间,一列保存 这一行的过期时间。但存储的并不是真正的时间,而是 系统版本号。每开始一个事务,系统版本号就会自增。事务通过自身的系统版本号与这两个隐藏的列对比,来操作数据。
在可重复度的隔离级别下,InnoDB的MVCC的具体操作如下:
select
InnoDB查找 创建系统版本号 <= 事务系统版本号的行,即在事务开始前就存在的行,或者由事务自身插入或修改的行。
同时该行的过期系统版本号要么未定义,要么 > 事务系统版本号。
insert
新插入的每一行 创建时间都是当前事务的系统版本号。
delete
删除的每一行 过期时间都是当前事务的系统版本号。
update
插入一条新数据,创建时间是当前事务的系统版本号,将原来行的过期时间置为当前事务的系统版本号。
这两个额外的系统版本号,使得大多数读操作都不用加锁。不足之处是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要进行更多的判断以及额外的维护工作。
MVCC只在 提交读 和 可重复度 两个隔离级别下工作,因为未提交读总是能读取到最新的行,而不是符合当前事务版本的行,而串行化会对所有行加锁。
1.5 mysql存储引擎
文件系统中,mysql将每个数据库(schema)保存为数据目录下的一个子目录。创建表时,mysql会在数据库子目录下创建一个和表同名的 frm后缀文件保存表的定义。因为mysql使用文件系统的目录和文件来保存数据库和表的结构定义,大小写敏感和操作系统密切相关。
可以看到,该文件存储着表名、存储引擎、表行数、创建时间、更新时间、所用字符集等等一些基础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10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