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2015-11-03 09:29:03 来源:www.45fan.com 【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怀孕。
 
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从怀孕后,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从此也再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图中只有象轿上坐着的摩耶王后,没有净饭王。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怀孕期满,净饭王为摩耶王后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图中抱着小太子的是传说中的天王,天王身后是诸梵神。寓意上天将释迦牟尼赐给人间。手扶树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佛经上说:太子是从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摩耶王后夜梦中的白象也是从右肋进入体内而怀孕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图中左侧跪在太子身边的是闻太子诞生而赶到兰毗尼花园的净饭王(绿衣者),单腿跪在净饭王身边的是净饭王的大弟弟白饭王(红衣者)站在净饭王身后举手欢呼的是其二弟甘露王。站在画面中间的是摩耶王后,两侧空中是为太子祝福的梵神。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教徒在“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时,就是要在大雄宝殿上用净水香汤沐浴太子像,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国汉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崇尚左,以左为尊。其实这是不符合佛经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与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产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太子诞生后的第5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摩耶王后生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7天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时代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波阁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波阁波提王妃容貌端庄秀丽,性格温柔、娴静。她对悉达多小外甥精心抚育,十分钟爱。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仙人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
 
净饭王听到占相仙人的话,也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坐在树下沉思,有时能自然升空许久,净饭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阁波提王妃十分惊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礼拜。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越长相貌越奇伟,天资十分聪慧。他的父亲净饭王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从太子7岁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太子学到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语文学的声明。②工艺学的工巧明。③医药学的医方明。④论理学的因明。⑤宗教学的内明。四吠陀即是:①养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词的搓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献的阿闼吠陀。四吠陀是当时婆罗门教的经典,被奉为至高无上,贵族必读。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又向武士们学习武术,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的能手。
 
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悉达多太子骑射出众,夺得冠军,万人敬仰。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称三时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太子16岁的时候,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太骚扰人,使他很厌烦。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因此,悉达多太子经常躲避开喧哗的歌舞,独自到幽静的树林和河边去散步思考。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世间凡是做父亲的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儿子贪图享乐,放纵情欲。可是,净饭王却怕太子清心寡言,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因此,除了为太子修建豪华的宫殿,为太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外,还时刻关心太子情绪变化,一见到太子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时,就要设法让太子高兴起来。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喧骚烦嚣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萧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接着,悉达多太子又调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他立即又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印度当时称出家人为“沙门”)从对面走来。这沙门身穿袒右肩的黄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悉达多太子想道:这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他给自己的儿子所取的名字叫罗侯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终于,在悉达多太子29岁(也有说19岁)时的某一天,他郑重地恳求父亲净饭国王允许他出家修行。净饭王听到儿子要出家,如同霹雳轰顶,他流着泪要求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王看到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坚定,没有能力说服儿子,只好多派人看护悉达多太子,防止他离开皇宫。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净饭王命令宫女时刻不离太子,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竭尽媚力讨太子欢心。有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他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有的在说着梦话,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声,姿态丑陋,平时妖艳姿容荡然不见了。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虚假的啊!我要解脱掉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太子现在的心情,就如同这整个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须立刻逃出去一样。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午夜,悉达多太子起身先来到妻儿的卧室,他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侯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后,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修建的豪华的宫殿。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马厩,唤醒了名叫车匿的马夫,叫他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骏马,备上马鞍,太子跨上马背,由车匿伴随,在整个皇宫里的人都在梦乡的时候,太子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奔驰而去。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拂晓时分,悉达多太子已来到了离京城百多里路的阿拨弥河边罗摩村山林中,他拔剑斩断了自己的头发,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样,然后命车匿回王宫去告诉父亲净饭王说自己已经出家修行去了。
 
悉达多太子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有他个人的认识。悉达多太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所属的释迦族是一个较为弱小的民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时有被灭亡的危险。因而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与灭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幸福,而种种痛苦却是无休止的。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并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他为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出家修行。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先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的修行者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着树皮,或躺在泥土里,或卧在荆棘上,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悉达多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了。
 
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听到儿子出家的消息,十分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鞒侨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5人伴随他。
 
悉达多带着5个随从渡过恒河,到了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会见了他,并请他应允,如果得道,请先来度我频婆娑罗。尔后,悉达多寻访隐栖在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跟他们学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便离开了他们。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实行极端刻苦的修行。悉达多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于是他悟到:当时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能使人达到大彻大悟的道理,自己只是一味的苦行是徒劳无益的,于是他决定结束苦行。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随从他的5个人见他这样做,都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他们的苦行。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站在尼连河边,手捧铁制的钵多罗(简称钵,出家人乞食盛饭器),默念道:我将此钵投入河中,此钵如能浮出水面并逆水漂行,我就必能在此地彻底觉悟,得到解脱。当悉达多将钵投入水中后,果然铁钵浮出水面,逆水漂行。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位,他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静思冥索,总结过去修行的经历,重新调整思维方法,深究宇宙间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魔王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就派了三名魔女(这三个魔女是:爱欲、乐欲和贪欲)来殷勤献媚,诱惑太子。但太子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就带领众魔鬼亲自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太子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就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鬼刀箭齐发,杀向太子。但魔鬼的刀箭却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凌晨,悉达多太子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
 
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年龄是35岁(也有说是30岁)。
 
悉达多太子所觉悟到的真理,就是:①四谛;②八正道;③缘起论;④三法樱
 
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佛。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种涵义:①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增无减地、如实地了解了,觉察了;②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的使别人也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和行动、功德都达到了最高和最圆满的境地。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悉达多达到了这种觉悟的境地,所以他成佛了。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就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因为悉达多是坐在毕钵罗树下成佛的,毕钵罗树从此就都叫做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的意思。悉达多成佛的地方,称为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和佛陀伽耶。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后,无比的喜悦,佛陀的这种得到彻底解脱的愉快,是不可能用几句话形容得了的。佛陀从座位上站起来,他在附近的树下踱步,反复品味着自己所觉悟到的真理,一连在树下呆了3个7日(21天),因为这种获得真理,得到解脱的快乐,使佛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他只是感到他的思维在扩大,在升腾,已经和宇宙融为一体了。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并不想把自己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人。因为佛陀想到,世上一切众生都是在追求名利和争取自己满足欲望,我静悟到的真理,世人未必愿意接受,或许还要遭到世人的诽谤和讥嘲。只要我解脱,永不烦恼,与世无争就算了。
 
但是,天神劝请佛陀慈悲为怀,救济众生,脱离苦海。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艰苦的精神,开始了40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他最初说法,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随侍过他的5个寺者阿若侨陈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花苑的第一次说法,在佛教称为“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讲说佛法为什么叫做转法轮呢?“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转轮王出世时,空中就出现此轮,预示他前途无敌,这里用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在世上,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将破碎无余,所以把说佛法叫做转法轮。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他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讲述如何修道才能解脱烦恼永离苦海的真理。他所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四谛;②八正道;③缘起论;④三法樱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是释迦牟尼证悟以后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的现象,所谓“一切皆苦”。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
 
灭谛,是讲苦的断灭,即断灭一切产生苦的原因,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
 
道谛,是讲要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
 
要实现“道谛”,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称八圣道、八支正道。主要是解释要实现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谛”,即必须遵循的八种途径: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正确的思维);③正语(正确的语言);④正业(正确的行为);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⑥正精进(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⑦正念(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⑧正定(正确的修习禅定)。佛教认为,人们按此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就可以达到涅磐的境地。涅磐的意思是圆寂,圆是智慧福德圆满,寂是灭除了一切惑业,永恒寂静,达到了最安乐的解脱境界。
 
教佛的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四圣谛,而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缘起也称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佛教的缘起说,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教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第一个论点是无造物主。佛教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否定有个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这是释迦牟尼对当时的“种姓制度”进行批判的新思想。从中亚侵入印度的白肤色的雅利安人称自己是高贵的种族,而把被他们征服的,深色皮肤的土著民族称为低贱的种族。他们把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最高贵),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他们造出一个“原人”(类似上帝),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原人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中生出。释迦牟尼反对有一个绝对第一因的血统论,他主张“四姓平等”。
 
缘起论的第二个重要论点:无常。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都表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分为:①众生无常。谓人生都是无常的,终归要变化以至于消灭的;②世界无常。谓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③诸念无常。谓人们的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念念生灭”。佛教无常学说,主要是为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有个最高的主宰叫做“梵”的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缘起论的第三个重要论点:无我。佛教根据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所以就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灵魂)存在。佛教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色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在这样的结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所以称“无我”。
 
婆罗门教主张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是“梵”,“自我”(灵魂)是梵的化身。佛教为反对婆罗门的这个理论而提出了“诸法无我”,也就是不承认有一个造物主。 缘起论的第四个重要论点:因果相续。佛教认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不但是生灭无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作“法印”。
 
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的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樱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并称三法樱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樱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教解释“有漏皆苦”的意义:“漏”就是指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一味追求“为我所有”,这就引起众生的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所以人生的苦也极多,一般地说有八苦。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这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教解释“涅磐寂静”的意义:涅磐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灭了生死忧悲的苦恼,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称灭度。更明确地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了,没有贪欲,愚痴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就是涅磐。涅磐的意义也是圆寂,圆,就是智慧福德都达到圆满成就;寂,就是,达到了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可以解释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见到的一个人没有了,死了的概念来解释。其实释迦牟尼30岁就已经证得涅磐而成佛了,不过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檠”。直到他80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涅磐是佛教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涅磐?就要以戒、定、慧这三学为方法。这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
 
戒: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和在家的皈依信仰佛教的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叫沙弥戒,是不满20岁的出家人受的戒。满20岁的出家人才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人称比丘,女出家人称比丘尼。释迦牟尼刚开始传教时,并没形成约制僧团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成。到释迦牟尼逝世前,具足戒已制定了250多条。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三学中的“定”,是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纷弛的安和状态。这是佛教徒必修课程。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能等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从而产生了智慧。再进一步集中精神思想、终于能够引发一种无漏(无烦恼)的智慧,完全超脱苦、乐,连自己的存在都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磐境界,这就是从“定”而后能引出的“慧。”慧就是智慧,就是通达了四圣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了真理,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和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磐境界。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后,第一次在鹿野苑,对侍从过他的5人:阿若侨陈如、摩诃男拘利、跋提、阿说示、十力迦叶所宣讲的佛法,就是以上所讲解的法英四谛、八正道、缘起论等内容。这些只是佛教初期佛法的基本内容。
 
侨陈如等5人听到释迦牟尼的教说,心悦诚服,便都皈依释迦牟尼,成为最初出家的佛弟子,后人称这5人为五比丘,这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比丘是指出家男人,梵语原义指乞食以自生活,义中还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凡三比丘和合共处称“僧伽”,义为众,就是团体。所以俗称比丘为僧人。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这是印度的俗语,义为亲教师,与称师傅相同。会讲经说法的和尚被称为“法师”。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因为从那时起,佛教就开始建立起来了。从那时起,佛教开始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这三个要素佛教称为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佛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为尊贵的意思。释迦牟尼开悟得道成为佛陀,形成了自己独特认识世界的观念,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使侨陈如等5人皈依佛,成为出家弟子,于 是形成了僧伽,所以从此佛教开始具足了三宝,创建起佛教。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教化侨陈如等5人为比丘之后,就暂住在鹿野苑,开始在附近传教。不久,婆罗奈城商会会长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为太子时相似,十分同情,收为弟子。耶舍成为佛陀的第六位比丘。
 
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宣讲了四谛的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佛启示,也想出家,但商业上又无人管理。佛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佛弟子,称为优婆塞,义为清信士,俗称居士,意方居家修道之士。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俱梨迦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受供。释迦牟尼带领6名弟子到俱梨迦家中应供时,对耶舍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皈依佛陀作为在家的信女,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女居士。 佛陀告诉说:在家修行的男女佛信徒(优婆塞和优婆夷),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就佛的其他弟子一样,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涅檠。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化度了耶舍成为比丘,耶舍的父母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之后,佛陀传教的影响渐渐扩大。接着,耶舍的亲朋约50人都受到感召,都皈依佛陀作了出家的弟子——比丘。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对50多位弟子说:现在世间有无数众生在迷途上受着痛苦,很需要你们去解救。你们的责任,就像去消灭燃烧着的大火一样,而佛法就像净水一样,你们愿意去吗?众弟子都愿为弘扬佛陀的教义而踊跃去各方行化布道。为了能普及佛法,增多教益,佛陀规定弟子不应两人同走一路线。佛陀也自己单独向伽耶山走去。
 
释迦牟尼在走向伽耶山途中,经过一座树林时他坐下来休息,这时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拿着一个很大的包裹从他面前匆匆走过。不久,树林中走出来30个精壮的男人。看这些人的举止和所佩带的.刀剑,都是些王公大臣和富豪的子弟。他们看见在树下休息的佛陀,就询问佛陀见到一个拿包袱的女子没有。佛陀问为何找这女子,这些男人说女子是他们找来的妓女,这妓女哄骗了他们,把他们的衣物都偷走了。佛陀说:找东西重要还是找回你们自己重要?快找回你们自己的身心吧!佛陀的这一句话,使这些公子哥猛醒。佛陀又为他们讲解四圣谛的苦集灭道,使他们都皈依了佛陀,成为比丘。
 
释迦牟尼离开树林,来到他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河边。他的目的是化度在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佛陀指出:不去觉悟人生的真谛,抱着追求某种欲望和私念去一味地拜火,是不能解除一切苦恼的,更达不到涅磐寂静的崇高境界。使优楼频罗迦叶真正见到了真理的火光,带领拜火教500弟子皈依佛陀。后来优楼频罗迦叶又说服了他的两个也是拜火教的弟弟那迦叶和伽耶迦叶,各带领自己的250名教徒皈依佛陀。这时,佛陀的弟子已有千余人。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
 
释迦牟尼曾答应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为不失约,佛陀就带领千名弟子去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听到悉达多太子修道成为佛陀,亲领千名弟子光临他的国土,并有言在前,太子证悟之后就来救度他,所以非常高兴,带领群臣和眷属,恭迎到首都王舍城城外。请佛陀向全国臣民说法,佛陀在王舍城系统地讲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樱频婆娑罗王和一切听众听从佛法的感召,顿开愚痴,内心清凉。从此,摩竭陀全国奉行佛教,许多人皈依佛陀。
 
为了报答佛陀的教化,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内建了一座花园式的别墅,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说法。这就是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的形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王舍城南面,有一座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这就是著名的灵鹭山。山上有许多天然石窟,十分幽静。释迦牟尼更喜欢居住在灵鹭山中的石窟里,与弟子们在此修行说法。频婆娑罗王也曾多次来到灵鹭山向佛陀请教。
 
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这些教派之间壁垒分明,互不服气。佛教在传播中,时有与外道冲突之事。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两位著名学者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十分傲气,自认为世上无任何教派能胜过他们。有一天舍利弗偶然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后,立即体会了佛陀这根本教义的伟大真谛,于是立刻转告他的知友目犍连,各率弟子共250人皈依佛陀。这证明了佛陀的教义与当时各教派的理论相比,是合理得多,是更有说服力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叶(又名摩诃迦叶、迦叶尊者),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中最受人尊敬的杰出人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起初,大迦叶对佛陀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为探明究竟,每次都去听佛陀说法。佛陀的德慧和佛法的感召渐渐地打动了大迦叶的心。有一天,大迦叶听完佛陀讲法后,在归家的路上经过多子塔时,看见佛陀正静坐在塔边的大树下。佛陀的肃静和威严,使大迦叶肃然起敬,他终于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收他为佛弟子。佛陀对大迦叶说: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弟子的,你跟我来吧,未来佛法的流传,很需要你啊!大迦叶重视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头陀(苦行)第一”的称号。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彻底觉悟成为佛陀以来,首先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收乔陈如等5人为弟子后,大约在4年的时间里,相继皈依佛陀成为比丘的,已形成2250人的庞大的教团组织。佛经中常见的“干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就是指的这时僧团的规模。
 
阿罗汉简称罗汉,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达到阿罗汉果位有三个要求:①杀贼(以烦恼为贼);②无生(不受生死轮回);③应供(应受人天供奉)。所以罗汉的意思又为“应供”。
 
佛教传说,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磐,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五年,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的一位富商,名叫须达多(由于他乐意救济贫穷孤独的人,人称“给孤独”),他来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拜访佛陀,请求赐教。佛陀对须达多讲解道:救济贫苦孤独者是可贵的德行。但布施只是祈求人天福报,那还是追求“我所有”的欲念,是不会久常的。施财是一种善行,法施(以佛法劝人行善)更是大善,还有无畏施,就是不顾自己安危去解救他人,才是伟大的德行。同时又进一步讲解了宇宙间没有什么天神控制世界,一切善恶都是因缘而生,是自己的行为所致的道理。须达多听完佛陀教诲,深受启发,下决心要在舍卫城建造一座精舍,请佛陀到拘萨罗国去为众生说法。
 
须达多在舍卫城为佛陀选择精舍的地方,最后,他认为只有波斯匿国王的太子祗陀所拥有的一座花园,才是最适合建造精舍的圣地。于是须达多请求祗陀太子将自己的花园出卖给他,为佛陀建说法的精舍。太子对佛陀没有认识,不愿出卖心爱的花园,就难为须达多,让他用黄金布满园林来作价购买。如此昂贵的价钱也没有吓倒须达多,他果然用黄金铺太子花园的土地。这使祗陀太子十分感动。于是太子与须达多共同将花园赠送给佛陀,并建造了规模比竹林精舍更大精舍,佛陀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又名祗园精舍)。当佛陀到达舍卫城时,受到全城人民的盛大欢迎。从此,祗园精舍与竹林精舍都成为佛陀经常居住说法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听说自己的儿子修行成佛陀,在邻国舍卫城祗园精舍说法,就派使者请佛陀回国一行,一是想念儿子,二是请佛陀为迦毗罗城的民众说法。佛陀应父亲的召唤回祖国省亲。当他见到离别1O多年的父亲时说,我给父亲带来的礼物只有佛法,我就以佛法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佛陀在迦毗罗城说法,王亲贵族和平民都来聆听,受到佛法的启迪,许多人皈依了佛门,佛教在佛陀的故乡风行。
 
释迦牟尼到后宫去看望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侯罗。当佛陀走到花园时,耶输陀罗让儿子罗侯罗向自己的父亲要继承权。佛说:我没有财产给你继承,再说有再多的财富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让你继承的只有佛法,这是最伟大的最永久的事业啊!耶输陀罗公主很愿意儿子继承佛陀的事业,于是佛陀收罗侯罗为佛弟子。这是僧团中有沙弥(不满20岁的出家男子,当时罗侯罗只有15岁)的开始,佛陀亲自为罗侯罗制定了沙弥十戒。佛陀这次在家还化度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姨母摩诃婆舍波提所生)难陀为佛弟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陀这次回故乡只住了7天,便辞别父亲返回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宣传佛法。
 
释迦牟尼这次回故乡虽然只住了7天,但由于他宣讲佛法,感召了许多王族的子弟。不久,许多子弟追踪佛陀到了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求出家修行。其中著名的有4位堂兄弟阿难陀、提婆达多、阿那律和金毗罗。与这些王子一同赶到竹林精舍请求出家的人中,有一位是给王子们理发的贱民(种姓首陀罗),名叫优婆离。优婆离自觉血统卑下,很怕佛陀不收自己为弟子。佛陀不但收优婆离为弟子,并让他出家受戒在诸位王子之先。这是为了表明佛法对任何种姓的人都是平等的,同时也抑制自以为血统高贵的诸王子的骄傲习气。奴隶出身的比丘优婆离,由于他“奉持戒律,无所触犯”,因此拥有“持律第一”的称号。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的父亲在93岁的高龄时逝世了。佛陀亲自抬棺把父亲火葬了。净饭王逝世后,曾经抚育过佛陀的姨母摩诃波舍波提夫人,带领500释迦族中的妇女,要求佛陀给她们受具足戒,依照正法出家修行。按照当时各沙门的惯例,妇女只允许在家学道,所以佛陀也不收女弟子。但摩诃波舍波提夫人自己把头发剃去,披起袈裟,跪在精舍门外不起。佛陀提出,妇女参加僧团出家,除了遵守一般戒律外,又增加了八条更加严厉的戒规。摩诃波舍波提夫人都欣然接受了。于是波舍波提夫人成为第一个出家的女弟子——比丘尼。“尼”是梵语中的女声。因 此汉语俗称比丘尼为“尼姑”。不久,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妃子也加入波舍波提夫人的比丘尼僧团出家了。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由于佛陀的儿子罗侯罗出家,佛陀的姨母摩诃婆舍波提夫人率释迦族500妇女出家,这时的佛教僧团就有了七众弟子:①比丘(20岁以上出家男子);②比丘尼(20岁以上出家女子);③沙弥(20岁以下出家男子);④沙弥尼(18岁以下出家女子);⑤式叉摩那(这是为曾经结过婚的妇女设置戒条。因为有的妇女不知自己受孕,出家后生了孩子,招致俗人诽谤,所以结过婚的妇女要先接受为期两年的式叉摩那戒,两年后再受比丘尼戒)。以上为出家五众。⑥在家男众称优婆塞(男居士);⑦在家女众称优婆夷(女居士)。合称为七众弟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曾教诫最初的60位弟子说:“应为众生利益游行化教”。这就明确规定了佛教僧伽的生活方式是游行乞食,化教四方众生,是没有固定居所的。但印度每年从6月中旬以后的3个月,降雨量很大,河川泛滥,僧尼游行困难,佛教还认为雨季行走易伤草木小虫,应定居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期间称为安居期。佛陀说法的“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就是为雨季安居和集会的需要,才建立的场所。久之,按照3个月集体生活的需要,开始制定出佛教原始的一些宗教仪式和僧团制度。雨季安居的住所逐渐成为永久居住的僧院(寺院),也 是为适应僧伽举行宗教集会、禅定或讨论佛法的需要而形成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包括当时社会的各种姓和各阶层。有婆罗门、沙门(各道门的人员)、国王、大臣、商人、手工业者、渔民以至妓女、盗贼等。在传教方式上,随机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倡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讲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和行善。佛陀允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将“祗园精舍”赠给佛陀的富商须达多,他最小的一个儿子的妻子玉耶,是全国最美的美女,玉耶以自己的美貌骄气十足、盛气凌人、不孝父母、不睦家人。须达多请佛陀教导玉耶。佛陀带着一个比玉耶还要美丽的美女,亲自到须达多家中对玉耶说法。玉耶在佛陀面前听讲时,亲眼看到佛陀带来的美女渐渐变老,又由老而变成一架白骨。玉耶觉悟出人的美貌是不会长久的,最终是要变为可怕的骷髅。玉耶从此觉悟,皈依佛陀,成为在家修行的优婆夷。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说法时,城中出现了一个名叫“鬼子母”的女人,这女人生了许多孩子,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喜欢偷吃别人家的孩子。王舍城时有孩子丢失,引起百姓极大恐慌。佛陀为解放无辜幼儿,就将鬼子母最小的,也是她最爱的儿子偷着抱到竹林精舍。鬼子母失去最心爱的小儿子,痛不欲生,来精舍求佛陀帮助。佛陀说:你爱自己的孩子,别人也爱自己的孩子。谁失去孩子都是与你一样的伤心啊!这是因果报应。鬼子母听到佛陀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说只要能找回自己的爱子,她决心悔改。佛陀将孩子还给鬼子母,并为她规定了五戒: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吃不应吃的东西。从此,鬼子母做了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舍卫城北郊的萨那村庄里,住着一个力大无穷的汉子名叫央哥马罗,他信奉一种邪教。但总是不能修练成功,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在一天之内杀100人,用被杀的人的小手指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就能受到神的保佑而得到永生。于是央哥马罗从清早起就疯狂地见人就杀,眼看日落却只杀了99人,这时他母寻他吃饭,他成道心切,欲杀自己的母亲,这时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教导他说:你怎么能信仰教人作恶的神呢?世上哪有杀人者会得到永生呢?央哥马罗恍然大悟。但自觉杀人太多,欲一死赎罪。佛说:你一死反而不能赎罪,只有放下屠刀,从此行善,即能赎罪,亦可成佛。央哥马罗拜在佛陀脚下成为佛弟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于这个故事。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还有—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一个孩子又得病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发大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说: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须去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走了无数的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是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最后这妇女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的烦恼,唯皈依佛门,达到正觉涅磐境地。于是这位妇女皈依佛陀,成为比丘尼。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佛在北方传教时,听说迦尸弥罗国有个十分优秀的青年,名叫毗舍先。他经常用谷物喂鸟,孝敬父母,经常为父母按摩捶腿。他的老师腿部受伤,他热心去帮助治疗。他的妻子也十分贤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很好,还经常买回书籍让丈夫学习。毗舍先非常勤劳,每天夜里还起来为牲畜加添饲料,牲畜长得十分肥壮。佛陀十分赏识毗舍先持之以恒的善良行为,就吩咐大迦叶前往化度他。毗舍先非常虔诚地听了大迦叶的种种教诲,明白了佛教的许多真谛,就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方游历传播佛法时,在一个村庄说法完毕坐在一棵树下静坐禅定。这时走来一个贫穷的少女,她受到佛法的感召,对佛陀十分崇敬,一心想供奉给佛陀一点礼品,但少女是一个给富家当佣人的,一点钱财都没有。少女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鲜花,供献到佛陀的面前,但少女总感到礼品太轻,心里羞愧。佛陀对少女说:布施多与少都是善举,只凭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了,千万不能轻视小的施舍,只要是出自诚心诚意,所创造的福田是同样的。少女领会佛的教诲,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号(出家后起的僧名)妙花。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心诚则灵。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病得全身生疮,十分痛苦时,大家也是都不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玻
 
佛陀针对老比丘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佛门救苦救难的精神,今后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就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主张。因此佛教受到当时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欢迎。经常有农奴、佣人逃到佛陀处寻求保护。佛陀在舍卫城就曾教诲一个残酷虐待佣人,名叫诺纠玛拉的女主人。释迦牟尼当时明确主张,主人一定要给佣人一定的自由权。他的这种主张,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北方传教时,听到焦沙罗国的国王要屠杀大量的牲畜。于是他立即赶到焦沙罗国去见国王问他为什么杀生。原来国王经常做恶梦,婆罗门教徒让他杀大量的牛羊祭鬼神。佛陀对国王宣讲佛法,告诉他要爱惜一切生命,发扬善良慈悲之心,心情自然平静,不生邪念,魔鬼就没有机会侵扰。人的欲望,太强、烦恼太多,恶梦才多。要解脱烦恼,就要修习佛法,使自己觉悟。
 
焦沙罗国王接受了佛陀的教诲,皈依佛陀,成为佛教弟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说法时经常教导人们要“生财有道”。就是要有正当的劳动,正当的经营手段取财,绝不能取用不义之财。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舍卫城说法时,在听讲中有一位妇女,向佛陀讲述了她自身的悲惨遭遇:这位妇女的丈夫很爱她,他们有两个儿子,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子,生活十分美满。没想到灾难接连降临这位妇女身上:房屋被烧毁,丈夫被毒蛇咬死,。一个儿子被大水冲走,另一个儿子又被老鹰抓走。这位妇女从最幸福的人一下变成了最不幸的人。她痛苦得不能自拔,请佛陀帮助她解除痛苦。佛陀就以这个妇女的遭遇,来说明四谛中人生皆苦的道理,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佛理,觉悟明理,才能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掌握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脱离苦恼。这 位妇女得到佛陀的启发,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有一年,释迦牟尼的家乡一带遭到了较大的旱灾。释迦族人要引沓提河水灌田,沓提河对岸的考利亚族人也要引沓提河水灌田,因这是一条界河,于是释迦族与考利亚族人之间争水,眼看就要发生流血的争斗。释迦牟尼闻讯,立即赶到沓提河边,向就要动武的两族人说:是河水重要还是你们的生命、鲜血重要。就是争到了水,没有了性命还有什么意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在佛陀的教诲下,两个民族经协商互相利用河水,避免了一场流血的冲突。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十分重视众生的教育事业。佛陀要求僧团,每日不但要学习教义同时进行修持(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还要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学佛。古今中外,许多大的寺院里,往往设有佛学院,以培养造就佛教事业的接班人才。佛学院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有佛学课和文化课两方面。佛学课教授经、律、论及佛教史;文化课有语文、科学知识、时事政策。学习外文也是重要课程。还有重点研读巴利文、梵文等,为译经文的需要。佛陀还主张提高民众的教育,告诉弟子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要传播文化知识。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在释迦牟尼建立的僧伽内部,并不是平静的。释迦族的皇亲中,有7位王子随释迦牟尼出家。其中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在王舍城培植个人小集团势力,他以学习神通变化法和极端苦行修练为号召,掀起反释迦牟尼风潮,目的是要求释迦牟尼将领导僧团的权力交卸给他。提婆达多为争夺领导权不惜多次采取暗杀手段来害佛陀。有一次,他躲在山上,当佛陀从山下走过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大石头推下来。按照当时的情况,佛陀是必定要被石头砸到的。但却出现了奇迹,石头竟丝毫没有伤着佛陀。
 
释迦牟尼从35岁成佛以来,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宣传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佛陀亲自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乔赏弥。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陀曾经到过并留下足印的传说。
 
释迦牟尼经过几年的苦行和几十年风雨中奔走传教,讲经集会3万余次,化度众生无数。佛陀到了80高龄的时候,衰老的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他自知舍寿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佛陀还要抓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做他最后的教化活动。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佛陀在离开王舍城的时候,对王舍城的弟子们提出要求是:今后要依靠自己,要依靠佛法,而不要再依靠我了。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北行首先来到毗舍离,当地一个十分富裕而又十分美丽的妓女名叫庵摩罗,她虽然是妓女,但却虔诚地信奉佛教。佛陀认为她虽为妓女,但能信仰正确的宗教,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能战胜邪恶,改正从善。当庵摩罗请佛陀到她家去受供养时,佛陀欣然允应了。接着,毗舍离城中的有钱有势的乡党、富商们都来请佛陀,希望他不要到妓女家去。佛陀以事先应允,不去失礼而拒绝了乡党和富商们的邀请,当晚率领弟子在庵摩罗特为佛陀腾出来的花园中安歇。
 
佛陀是以自己的行为,宣传佛法是对众生平等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毗舍离度过了雨季,又带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那里有一片娑罗树林,佛陀与阿难陀走进树林。他叫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上草和树叶,又将僧伽梨(大衣)铺在上面,然后佛陀头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卧、头枕右手。这是佛陀所选择的僻静的、荒野的地方,来作为他涅磐的处所。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躺着,将要进入涅磐了,这时来了一个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须跋陀罗,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学识和道德的长者,他听到佛陀在娑罗林中即将涅磐,特地赶来请教佛陀传授正法,以求开悟。阿难陀坚决不让在这个时候再有人去打扰佛陀。但佛陀不愿舍弃任何众生,他让须跋陀罗来到床前,用最后气力,向他讲解了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识,使须跋陀罗迷津顿开,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后一位弟子。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檠的弥留之际,向弟子们所作的最后的叮嘱是:不要以为你们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将佛陀的舍利(火化后的佛的遗体)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本土上建塔安奉。这是有佛塔的开始。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磐日,有很多不同说法。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南传佛教)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成道、涅磐都在这一天。
 
释迦牟尼在世所收的弟子,分在家与出家。在家弟子太多无法统计。分散在各地的出家弟子也没有计算。只就常跟随释迦牟尼身边并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就有1255人。这其中有10人是被公认学有成就,各有专长。所谓十大比丘: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迦诲延(论议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
 
以上这十大比丘,其中有几个人的塑像,在寺庙中是多有供奉的。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生前教示,在他逝世之后,僧团要以佛法为师。因此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整理以流传后世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佛陀涅磐后的90天(五月十五日),由跟随过佛陀的五百比丘,公推大迦叶为上座(会议主持),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石窟中集会。在会上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婆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大迦叶诵出对教理解释和研究的论著,将佛一言一语都记录下来。形成经、律、论的佛教三藏,比丘们互相传视,并得到与会者的认可,定为是佛所说。这就是第一次结集。
 
三藏,“藏”,原语是盛放东西的竹箧。是容纳收藏的意义。
 
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古代翻译家用结集二字是含有“会诵”的意思。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大型丛书,又名一切经,即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丛书的总称。内容包括经、律、论三藏。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磐不久。通过几次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不断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
 
第一部木版雕印的汉文大藏经的问世,是北宋开宝(968—975)年间。以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到中华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日本和高丽国所排印的大藏经,均是依照汉文。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释迦牟尼图传内容的详细介绍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26601.html
Tags: 释迦牟尼 五百 二千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