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如何按自然节律进行养生?

如何按自然节律进行养生?

2015-11-08 21:31:45 来源:www.45fan.com 【

如何按自然节律进行养生?

春季,省酸增甘养脾气
 
春令,太阳光照正处于既不太斜射又非直射的位置,气候温和,阳气上升,此为大地上一切生命送来了蓬勃生机,人当与动植物一样要审时气,调动体內生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古人指出养生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适当增加活动量,或踏青问柳,行歌舞风,这样才能使阳气增长,顺应生发之气。可很多人特別是有些青年人和老人,往往由于“春困”而贪睡少动,这样阳将何从养起?又如春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县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历代养生家皆指出: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即俗话所说“春捂秋冻”。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还特別告诫:“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常见不少青年人春天天稍热,即穿得很单薄,甚至着夏衣穿行于大街小巷之中,这就难怪有些人常易受凉,从而发感冒、扁桃体炎、肺炎与咳嗽等病症。甚至因抵抗力要抗寒导致“兵力”分散而减弱,极易患上脑膜炎,小儿患麻疹、腮腺炎等病症。此外,由于春令乍寒乍暖,一些年老体弱者极易引发宿疾,以哮喘、高血压、过敏、心肌梗死、精神病为常见。据有关统计,三四月是心肌梗死发病的第二个高峰。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精神病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故古代医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提出“春防风,又防寒”对有些病还要提前服药预防。
 
春天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人们在饮食上应顺势,选食辛、甘、温之品,如葱、荽、枣、花生等以助升养脾,忌食酸涩、油腻生冷,即唐孙思邈所说的“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在好多人中恐多没有做到。还有历代养生家要人们在春令应“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这对好多人恐怕更是一种苛求。
 
夏季“防贼风伤人”
 
夏令,太阳正当北回归线附近,因而阳光是直射在北半球,光照十分充足,因而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时间。由于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即所谓天气下降,地气上蒸,天地气交,故万物生长特別茂盛,并开花结果。动物也最为活跃,此时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睡得稍迟,早上早起,以与夏日天长(白天属阳)阳气多同步。因“动则生阳”,故夏令还应适当增加活动以养阳(当然由于夏令白天长,夜里有时因为热而睡眠不佳,适当增加午睡也是必要的)。“无厌于日”,即让人们不要害怕日光,因为植物就生长在阳光下,很茂盛,人亦应与之相似。
 
现代研究证实,人是恒温动物,人在一般情况下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人体79%一80%的热量是通过皮肤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四种方式实现的。当夏令环境温度等于大于35℃时,辐射、传导、对流的方式就难以达到散热的目的,惟一散热途径就只能靠蒸发——出汗来完成。古人告诫我们夏令防暑更要防凉,如《养老奉亲书》即指出:“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伤人。”
 
由于夏令阳气走表、向上,人体体表经络经血充溢,而体内则“阴气内伏”,所以夏令手摸在肚子和心口上是凉的。这时表现为人体消化功能薄弱,应少食油腻黏滞等不易消化食物。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更要人“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少食苦味,适当增加点辣味和酸味,这样确易于开胃。
 
在情志上,要保持安静乐观,不能因天热,加之蚊蝇虫类侵扰而烦恼不宁影响睡眠。俗语说:“心静自然凉”,有一定道理,当然更不能发怒。可到避暑胜地、名山大川去旅游,这样既能避暑,又能饱览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还会使自己心旷神怡,极利于养生。
 
秋季宜润燥
 
秋季三个月,太阳向南归,处于赤道直上,对北半球是斜射。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碧空如洗,金风送爽,植物大多减缓或停止生长。初秋,由于盛夏余威未消,加之秋雨多,湿气重,即俗称的“秋老虎”。此时仍应适当消暑防湿,如室内降温通风等。白露节以后则雨水渐少,天气转燥、转凉,此时,在作息上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是要人们静以养阴,以应阳气收敛、阴液(湿气、水分等)收敛的自然变化。早起则利于阳气和肺气的舒展。据《中医养生学》一书介绍,“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可我们不少青年人,也有一些老年人,由于夏日天热休息不宁,到了秋令天凉正是好睡季节,似乎找到了补偿机会,十分贪睡,这对老人或血黏度偏高者极为不利。
 
由于秋季阴气收,阳气也收,此时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湿度孝风力大,人体也由于阴液内收,阳气内敛,汗液少,分泌物少。两者结合则极易出现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甚则干咳、便秘、皮肤开裂、毛发干枯脱落等现象。这时应少开窗,适当增加室內湿度和温度,并可适当补充水分。《饮膳正要》一书还要人们“宜食麻以润其燥”,麻即芝麻、麻仁之类,这类食物多脂易润泽。此外还可适当进食核桃、梨、蔗、果汁等,以滋养体内阴液。在饮食方面,按中医理论还应“少辛增酸”。酸能养肝以防肺气太过而伤肝,因而应尽量少食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多食点酸味食品。秋季天气渐凉,逐渐向冬令过渡,为了逐渐适应冬令,古人主张秋衣不可太厚要冻,然而要适当,因为秋令毕竟是感冒、哮喘、乙型脑炎、肠炎、痢疾、肺炎等病的高发季节,因为此时气候冷暖变化大,应及时增减衣物。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这个意思。对于体弱者、老人尤当注意。有哮喘宿病者,防风防寒的同时,还应防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侵袭,加戴口罩、提前用药,并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等。
 
秋季尽管天高气爽,但毕竟是草枯叶落,花木生机日索,此时应“无使外志”,稳定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尽量多参加一些秋令娱乐体育活动,如赏菊、赏桂、赏月、观潮、登高、旅游、赏红叶等。小辈更应对老人倍加关爱,照顾开导,并可组织重阳登高,赏景咏诗吃糕,庆中秋、庆丰收等活动。秋季运动应避免出大汗,太疲劳,因为此时是阳气阴气内敛的季节,要注意顺应自然界一个“收”字。
 
冬季烘烤取汗犯大忌
 
冬令,太阳南归,阳光直射南半球,偏斜照向北半球因而是北半球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此时天地间阳气潜藏,阴气极盛,大地冰封,万物生机内敛,动物蛰伏冬眠。一切生物皆顺应一个“藏”字,以增加体內物质储备,减少物质消耗,即新陈代谢上的同化大于异化。其意义在于为越冬积存能量和养精蓄锐,为来春生长储备物质和生机。人与天地相应,冬令养生无疑应顺应这一规律,此时也应是阳气内藏,阴精内敛。因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主张此时人在作息上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为人生理上有一规律,人醒时,阳气趋向体表,以支持人体的活动和防御外邪入侵;睡着时则阳气趋向体内,故人睡着后衣被太薄,极易受凉。有人做过调查证实:寒冷与冠心并心肌梗死的发病关系极为密切。经统计,每年有两个冠心病高发期,其中发病最高的就是11月至第二年的1月,其机制是寒冷、低气压,会使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冠状血管痉挛,使原来已经硬化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闭塞,从而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冬令严寒,为防寒冷对人的侵害,采取一些防寒保暖的措施是必要的,但不宜暴暖或烘烤取汗。《内经》指出冬令要“无泄皮肤”,因为这样就会内扰阳气,使阳气外泄。为什么古人一再告诫冬令不可大动、大热,让阳气外泄呢?因为阳气有温煦保卫人体的功能,冬令寒冷,内脏乃人之生命活动的中心,更不能让寒冷侵袭,因而始终要让阳气内守,以保护内脏。而人的生理调节上,表现为毛孔收缩且少汗等正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液不外泄,这也是顺应自然长期进化养成的。可我们现代人却偏要与亿万年所形成的一些规律过不去,冬令常把室内搞得很温暖,烘烤取汗者更为常见。一个病人来看病,告诉我他天天夜里出汗,白天口干咽燥,且烦躁。我先不知其因,用药一直效果不显,后经细询,方知他因怕冷,天天开着电热毯睡觉。人是带电体,电磁波肯定对人体生物电产热后也会逼阳气和阴液向外泄,怎能不生病?
 
自然界除了年节律外,还有昼夜节律。由于白天和黑夜太阳光照的有无和强度、亮度,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在平旦开始生,在日中最盛,下午开始消;同时阴气开始生长,至夜半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养生与防病治病,均需遵循这一规律。西医研究证实:人体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和抑制酶的含量等都随昼夜时间的不同有规律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顺应这一规律来安排作息。一般应遵从的原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起码夜间0-3点必须睡觉。这种规律不仅人应遵循。鸟、植物也都遵从。试看夜合树、含羞草,太阳一落,叶子就合并在一块了。日落鸟归林,兽归巢。可我们很多人却对之不买账,有人说晚上不睡白天睡,殊不知人的激素和血压等抑制、兴奋均有固定不变调控时间,你作息变了,它不变,或你逼得它也变,这样人的生理就完全乱了套,不生病才怪呢。为什么说0-3点是睡眠的黄金时间,人必须睡,就是因为人体激素、血压等在此时多进行大调整之故。除了日节律外,还有月球的运转能引起潮汐等变化,对人的生理也有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27308.html
Tags: 春季 养生 节律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