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2015-11-16 20:54:06 来源:www.45fan.com 【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饭前一杯茶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龙井问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人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品茶论道:中国茶道与道家》
 
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进来喝一杯
 
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矗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矗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3、“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文化的详细解说及介绍
 
如今茶道的招牌随处可见,可是又有几人能把茶喝出道理来的呢?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茶道:韩国茶道与茶礼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下面介绍韩国茶
 
礼叶茶法:
 
(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
 
(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
 
(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
 
(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日本茶道的精神
 
茶初次传到日本是在奈良时代,由遣唐使们带回来的。然而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风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町时代的事了。
 
十五世纪末,曾为足利义政茶人的村田珠光,吸收禅院茶礼,以朴素、淡泊为主,屏弃一味崇尚中国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经武野绍鸥等人的完善,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确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从此,饮茶由单纯的趣味性、娱乐性发展成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一流派自十六世纪后,演化为“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传至今。
 
日本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 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 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 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品茶论道:茶禅一味的寺院茶道〉〉
 
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寺院中还未有饮茶之风。
 
饮茶最初为药用, 是民间的产物,而后经陆羽对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许因为陆羽曾是僧人,后来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许多僧人,如曾收养过陆羽的积公禅师,还有陆羽最交心的朋友诗僧皎然(他们在陆羽对茶道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陆羽的茶道逐渐传入寺院。反过来,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习惯,陆羽的茶道也渐渐被许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说:“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陆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自寺院茶道兴起之后,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馆。无论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好饮茶。
 
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寺院茶道也称寺院茶礼,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祥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茶礼构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如武夷岩茶就极负盛名。许多寺院都自种自饮,还可用来招待香客,为之解除疲乏。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茶香书院:红楼茶香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 的有近300处。作者曹雪芹在开卷中就说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接着叙述林姑娘初到荣国府,第一次刚刚用完饭,就有“各个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直到老祖宗贾母快要“寿终归天”时,推开邢夫人端来的人参汤,说:“不要那个,倒一钟茶来我喝。”在整个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时地谈到茶。如按照荣国府的规定,吃完饭就要喝茶。喝茶时,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再捧上吃的茶。夜半三更口渴时,也要喝茶。来了客人,不管喝与不喝,都得用茶应酬,这被看作是一种礼貌。如第二十六回,贾芸 看望宝玉时,“只见有个丫鬟端了茶来与他”,贾芸笑道: “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 至于宴请时,茶也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当林姑娘初到贾府,见到凤姐后,“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即使在某些隆重的场合,献茶也是不能少的。如贾政接待忠顺亲王府里的人,也是“彼此见了礼,归坐献茶”。在第十三回秦可卿办丧事,太监戴权来上祭时,“贾珍忙接陪让坐,至逗蜂轩献茶。”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茶三献,元妃降座。”说明茶既是荣、宁两府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物。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都是茶中极品,其种类很多,各有偏爱。如第八回写宝玉回到房中,茜雪端上茶来,“宝玉吃了半盏,忽又想起早晨的茶来,向茜雪道:‘早起斟了碗枫露茶, 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出色的。’”可见宝二爷喜欢的是耐冲泡的枫露茶。在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到栊翠庵饮茶,妙玉捧出一小盖钟茶来,贾母说: “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老君眉”,可见高龄的贾母不喜欢喝浓香的六安茶,而偏爱清雅的君山银针老君眉。
 
在第六十三回中写到袭人、晴雯、麝月、秋 纹、芳官、碧痕、春燕、四儿等八位姑娘为宝玉过生日,夜宴即将开始,不料林之孝家的闯进来查夜,于是宝玉便搪塞说:“今日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于是林之孝家的建议给宝玉“该泡些普洱茶吃”。因为普洱茶最去腻助消化。晴雯忙说:“泡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说明女儿茶的效用与普洱茶相似。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放学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黛玉叫紫娟:“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泡一碗。”可见这位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爱的是清淡雅香的龙井茶。龙井茶在清代是不可多得的贡品,黛玉用此珍品款待心上人宝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中写宝玉在秦可卿床上昏昏睡去时,被警幻仙子引去,宝玉一到太虚幻境,“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红楼梦》中提到的茶具,虽然大多是古代珍玩,多为今人所不知或少知,但在使用上,还是道出了“因人施壶”的奥秘。如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茗时,妙玉给贾母盛茶用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上,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盛茶用的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给黛玉用的“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给宝玉盛茶用的是一只“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来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给众人用茶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将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的茶杯”,就嫌“腌臢了”,搁在外头不要了。至于下等人用的茶具又如何呢?如写到晴雯因生得艳若桃李,性似黛玉,被王夫人视为妖精撵出贾府后,在临终前,宝玉私自去探望她时,晴雯说:“阿弥陀佛! 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宝玉问:“茶在哪里?”晴雯说:“那炉台上。”宝玉 看到“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茶碗,未到手,先闻得油膻之气。”两者相比,天地之别。
 
《红楼梦》中对沏茶用水也有独到的描述。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作的春、夏、秋、冬之夜的即事诗中,有三首写到品茶,其中二首写到选水煮茶。如《夏夜即事》诗:“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内柳风凉。”说炎夏以采集荷叶上的露珠沏茶为上;在《冬夜即事》诗中谈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认为冬天用扫来的新雪为佳。在第四十一回中,当黛玉、宝钗、宝玉在妙玉的耳房内饮茶时,黛玉问妙玉道: “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回答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 回来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么轻清,如何吃得!” 近代科学认为,雪水和雨水,都属软水,用来泡茶,香高味醇,自然可贵。用埋在地下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更属可贵了。因古人认为“土为阴,阴为凉”,入土五年,其水清凉甘冽自是无可比拟了。这种扫集冬雪,埋藏地下,在夏天烧水泡茶的做法,至今还乐为我国不少爱茶人所采用。
 
在《红楼梦》中谈到的茶俗也有很多。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祭花神赋《芙蓉女儿诔》:“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殻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反映了以茶为祭。在第八十九回中,宝玉因见了往日晴雯补的那件“雀金裘”,顿时见物思人,在夜静更深之际,在晴雯旧日居室,焚香致祷:“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同样亦是茶祭。在第二十五回中,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这反映了古时的以茶为聘。再如第三回中,林如海教女待饭后过一时再饮茶。第六十四回中,宝玉暑天将茶壶放在新汲的井水中饮凉茶等等,都是饮茶的经验之谈。
 
此外,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等。所以,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龙井茶社:"龙井茶"成杭州品牌新名片
 
从帝王将相的贡品到平民百姓的家常饮品、从唐代千年来就以色香味形著称的中国绿茶之首——龙井茶将被打造成杭州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要求在新西湖杨公堤景区(二期)工程建设中,首先使龙井茶成为杨公堤景区的主打品牌。
 
据悉,杭州市在实施城市旅游个性国际化战略和“申遗”工作中,把“龙井茶”及茶文化做为重要内容和强化的核心内容。为此,西湖龙井茶的产地——龙井村整治工程摆上了议事日程,同时结合杨公堤景区(二期)工程建设,一步规划、分步实施。
 
目前,杭州市打响龙井茶这一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巳有了非常好的条件。中国茶叶博物馆已被纳入杨公堤景区(二期)工程规划,龙井寺基本风貌保持得较为完好,经过整治后的龙井山园得到了游客认可,梅家坞茶文化村为龙井村整治提供了成功范例。但是,还存在着龙井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脏乱差程度非常严重等问题。
 
在新规划和整治方案中,杭州将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茶地,体现“申遗”所要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重点恢复和打造茶博馆、龙井寺、老龙井、龙井山园等四大组团,整合龙井、满觉陇、九溪等有效资源,打造以吸引境外游客为重点的龙井旅游景区。并以完善地下管线、水电、排污、上下水、上改下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对道路实施改造,使龙井旅游景区形成环线。
 
茶品档案:中国名茶主要分类
 
中国名茶主要分类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每类茶又细分为不同的类别:
 
绿茶 (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华顶云雾,、高桥银峰)
 
炒青绿茶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
 
珠茶(珠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松针)
 
晒青绿茶(滇青、陕青)
 
蒸青绿茶 (煎茶、玉露)
 
红茶 ( 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 烟小种)
 
工夫红茶 (滨红、湖红、闽红)
 
红碎茶叶 (碎茶、片茶、末茶 乌龙茶 闽北乌龙水仙、 大红袍、肉桂)
 
闽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
 
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黄芽,黄小茶、北港毛尖、
 
伪山毛尖、温州黄汤
 
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白茶 白芽茶(银针)
 
白叶茶(白牡丹、贡眉)
 
黑茶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28326.html
Tags: 深的 茶文化 博大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