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分别有哪些?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分别有哪些?

2015-12-25 15:46:46 来源:www.45fan.com 【

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分别有哪些?

关闭口袋小管家:想永久保存这文章吗,+创建一个口袋 随时把喜欢的文章保存下来。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24-27)
 
分类: 【育儿心经】 | 被56人转藏 | 2009-02-15 22:38:41
 
揭秘战国历史,秦始皇怎样一统六国?
 
【第24 创造】;【第25 勤奋】;【第26 预习】;【第27 复习】
 
-------------------------------------------------
 
第24种习惯 创造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提问。 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父母不应该说,天上你应该往北飞,海里你只能往东游。——陈小薇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行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体现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
 
天才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达·芬奇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具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合唱曲,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他也具有极大的创作欲望。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才具有创造力。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少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宛如大海底下的冰山,有时候你只可以看到它隐隐约约露出来的一角,有时甚至看不到,但是,冰山却是存在的,创造力也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意识地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想法,而是一种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人,他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的东西。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 儿童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极速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941年,休伯尔家的院子里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惊动了四邻,警车呼啸而至。 经过调查,原来15岁的休伯尔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他担心会把实验室炸坏,特意在院子里进行试验,果然产生了巨大爆炸力,还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休伯尔从小就喜好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爆炸发生后,休伯尔非常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来,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总是耐心认真地听取她的意见,对于女儿不拘一格的独特想像力与创新思维,父亲给予了最细心的呵护,每次听完女儿的新想法,父亲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及最大的鼓励。父亲的赞许给了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极大的信心,使得她无论做什么,都试图用自己的新的观点去做。每当冒出什么新想法时,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告诉父亲,父亲一直都是她的“忠实听众”。在父亲的鼓励下,克莉斯蒂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 “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建议二: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像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从事药剂师工作的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父亲调配药物,非常想亲自动手做实验。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慢慢开始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高兴极了,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父亲教给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中。后来,他从消沉中走了出来,重新走进了实验室。当他知道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时,就经常到好友家的实验室去。有一天好友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让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来鲍林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像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刨根究底的人,他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问父母“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雪为什么是白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会时而圆时而不圆?”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些给了爱因斯坦极大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许正是从小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建议五: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一家人住在慕尼黑郊区,那里浓林茂密,绿茵环抱。爱因斯坦的父亲非常喜欢带一家人出去郊游。 小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非常喜欢,他经常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紧闭嘴巴,默默地注视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静谧养成了爱因斯坦沉思的思维习惯,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启迪。爱因斯坦日后的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直到以后,爱因斯坦在思维枯竭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一位父亲是这样评价大自然的:“我认为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游玩场所,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草地上、在阳光下,他会感到自由自在。我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地方去,告诉他各种各样的树木和鸟类的名称。我们经常会摘一朵昙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构成;我们还会敲下一颗成熟的果子,与孩子一起解剖果子;我们经常砸下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我们经常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窥视鸟类在树上做巢;我们经常拍摄一些孩子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和风景等。这些都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建议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想像是创造之母,没有想像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
 
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当他捡到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他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往往哄堂大笑。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地对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的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姐姐非常恼火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教训达尔文,让他改掉说谎的坏习惯。谁知,父亲听了以后,若无其事地对女儿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像力用到事业上去呢!”结果,达尔文真的把他的想像力用到了事业中,完成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想像力的训练方法有: 1.无尾故事训练法
 
父母可以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孩子把结尾续上。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第一次乌龟赢了,兔子很不服气,于是,他们又比了一次,结果呢?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讲故事的结尾。
 
这类训练适合于从低年龄到高年龄的几乎所有孩子,它能够有效地开启儿童想像的翅膀,培养儿童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当然,父母在选择这类故事时要选择趣味性强或推理性强的,那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2.无题故事训练法 父母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孩子加上题目。这个训练也适合于几乎所有年龄的儿童。
 
加上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命名的过程,这个活动能够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课中有相当的时间是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父母可选取孩子熟悉的故事让他加题目。
 
--------------------------------------------
 
第25种习惯 勤奋
 
严格要求孩子。 对孩子循循善诱。
 
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升。
 
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有一次,一家中国的报社的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记者问:“美国大学要读4年,研究生院要读5至6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据说您总共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是吗?”
 
丁肇中答:“确实是这样。在那样困难的逆境中读书,就得用功。”记者又问:“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丁肇中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勤、智、趣。”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丁肇中认为获得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勤奋。中学时代的丁肇中就是一个以勤奋学习而出名的学生。读大学后,无论是在哪里,他都是以勤奋而闻名。
 
居里夫人说过:“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丁肇中选择与勤奋在一起,他就选择了与成功一起。
 
192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师范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哲学著作,不断思索着,并进行着哲学研究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论意识的即时性》及其他论文。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柏格森非常勤奋。他曾经对朋友说:“近15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或半天。”长期的劳累使柏格森在66岁时就瘫痪了。由于病情严重,柏格森不得不辞去教职。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他与病魔顽强地搏斗着。他坐在写字台前,为了防止自己从座位上跌下来,他用一条绳子把自己系在椅子上。他的动作十分困难,连吃一顿饭都得进行几个小时。然而即使这样,柏格森也从不放弃工作。晚年,他的右手几乎僵硬,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天刚刚亮,斯蒂芬·金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刚开始写作时,斯蒂芬·金非常穷困,甚至连电话费也交不起。但是,他每天坚持写作,一年当中只休息三天,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圣诞节和美国的独立日。其余的时间,他都在不断地写作,以至于他的灵感从来没有枯竭过。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我国的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给这些人送去灵感。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勤奋不仅包括了学习时的态度,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时注重的深度和广度,还包括广泛涉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一个勤奋的孩子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他想要的知识。
 
据美国《行列》周刊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查维斯夫妇的5个孩子先后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其中大儿子马蒂在哈佛大学读完了生物化学学士和计算机学硕士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读完了医疗信息学博士;大女儿安德烈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和法律方面的学位。虽然查维斯夫妇的文化程度只有高中,父亲雷·查维斯的职业是技术讲解员,母亲罗丝曾经担任过法庭文书,现在是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但是,查维斯夫妇对教育孩子十分在行。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学习的勤奋精神以及能够接受一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呢?
 
建议一:严格要求孩子。
 
侯宝林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两个儿子的专业上更是严格。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是消遣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很小就表现出在相声表演上的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两儿子荒废学业去学相声。侯耀文8岁就迷上了相声,由于父亲反对,侯耀文就偷偷地学,并学习了父亲的相声风格。初中的时候,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侯耀文被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员一眼看中。当侯耀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侯宝林却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后来,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帮侯耀文学习文化课,侯耀文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将先当好学生,再当好演员。侯宝林这才同意侯耀文当相声演员。正是父亲的严格,让侯耀文在学习上非常勤奋,这也奠定了他在相声事业上成功的基矗
 
建议二:对孩子循循善诱。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勤奋更多地来自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不慕功名,从来不与官场中人来往。徐悲鸿6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读书了。虽然年幼的徐悲鸿对画画也表现出了学习的欲望,但是父亲当时并不打算教儿子学画画。喜欢画画的徐悲鸿总是有绘画的冲动和欲望,他总是跃跃欲试,想画出一幅好画让父亲欣赏,并能够教自己绘画。有一次,父亲给徐悲鸿讲述了《论语》中的勇士庄子一人擒住两只老虎的故事。徐悲鸿边听边想:“老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要把老虎画下来!”于是,徐悲鸿找到一位会画画的大人,请他画了一只老虎。回到家后,徐悲鸿照着画上的老虎的样子,细细地描了下来。画完后,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画拿给父亲去看。父亲看到徐悲鸿的“大作”后,笑着问他画的是什么,徐悲鸿自豪地回答说:“是老虎呀!”父亲故作惊讶地瞪大眼睛:“这是老虎吗?我看像一只狗嘛!”徐悲鸿被父亲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很难受。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画画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实物。你没有见过真的老虎,就不可能画出逼真生动的老虎来。现在你还小,应该首先发奋读书,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习绘画才算有了根基。所以,爸爸希望你现在勤奋读书,绘画以后再学不迟。”听了父亲的话,徐悲鸿从此就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勤奋读书了。9岁时,他已读完了《诗》、《书》、《礼》、《易》、《四书》、《左传》等启蒙读物。父亲看时机渐渐成熟,便开始指导徐悲鸿学习临模同时,他对徐悲鸿说:“画画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要想学好画,必须以生活为本,多多把眼光投向社会与人生。”父亲还想方设法教徐悲鸿观察、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优美的景色让徐悲鸿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他迫切地渴望把自然之美用自己的画笔更好地表现出来。徐悲鸿在父亲的教育下,更加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孩子的意志和毅力总是不如成人,为了让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父母不妨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就是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循循善诱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基本功,比如一定的知识面;二是要注意适时教育,引导孩子勤奋学习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三是要注意适量,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能越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四是父母态度要平和,引导孩子勤奋学习应该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建议三: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升。
 
毛泽东的儿媳邵华上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不错。一天,学校刚刚考完中考,她的数学考了100分。当天下午,邵华去中南海玩,她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毛泽东看,高兴地等着他的表扬。谁知,毛泽东看后,说:“数学虽然考了100分也不能算学得好。要在所学的功课上下工夫,花气力,有所见,有所创,努力超出老师所教的水平。”在主席的高要求下,邵华更加努力学习,终于把其他各科的成绩也提高上去了。又有一次,邵华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出色,当她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毛泽东看的时候,主席却问道:“你身体锻炼得怎样?”邵华回答:“就是跳绳不行,没有通过劳卫制。”毛泽东微笑地说:“就一项通不过也不好。‘三好’才算好。”在父亲的要求和鼓励下,邵华加紧锻炼,不久就通过了劳卫制。孩子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在取得成绩后容易不思进龋这时候,父母应该及时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让孩子永远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建议四: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勤奋不仅表现在学习,更表现在工作和劳动上。当孩子走上社会后,他的勤奋就直接表现在工作中。因此,父母要有从小就通过劳动来培养孩子勤奋工作的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树立勤奋工作的榜样,许多时候,父母会做一些艰辛的工作,例如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地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等。如果父母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孩子也会学到父母的这种勤奋。其次,父母可以在家庭中设立劳动付费项目,比如拖地1角、收拾自己的房间5角、洗碗1元等。同时,告诉孩子要零花钱就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如果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他就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干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干活才可以有收获,懒惰的人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能够勤奋地工作了。
 
建议五: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能够用这个志向去激励自己勤奋,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李云经带着儿子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靠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也要做大船的船长!”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周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是,他一直以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做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志向,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志向,然后指导孩子树立志向,并向着志向而不断努力。
 
------------------------------------------
 
第26种习惯 预习
 
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合理分配预习的时间。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盘基广大的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
 
有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带课本,只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却比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老师到这个孩子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姐姐的课本,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预习的习惯。他上学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听下来,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内容。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预习的事项——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事实上,预习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这当中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也会有错误的见解,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片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认真去听,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片面性并及时纠正过来,这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相应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为止。那么,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
 
嘉明快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妈妈对嘉明说:“明明,我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嘉明一听游戏就来劲了,高兴地说:“好呀,什么游戏呀?”妈妈拿出一本书对嘉明说:“妈妈听你们老师说,你比较喜欢看故事。现在妈妈要考考你。”听到考考他,嘉明更有劲了,说:“好呀,怎么考呀?”妈妈说:“妈妈手里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学生看的书,不知道我们的嘉明有没有这个水平,能不能够看懂这本书?”嘉明怀疑地看着妈妈,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他顺手就翻开看起来了,里面还真有一些故事吸引了嘉明的注意力。妈妈说:“这样吧,你每天只要看一个故事就行了,看完一个故事,就跟妈妈讲讲故事是说什么内容的,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什么的。”“ 好的。”嘉明高兴地看起来,看完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再根据孩子的理解补充一些内容。而且,妈妈还为嘉明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专门让嘉明记录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后来,嘉明渐渐又开始预习起数学等其他课程,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对于不擅长预习的孩子来说,刚开始预习时,内容不要太多,最好选择一两门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对其他的课程进行预习。
 
建议二: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位妈妈是这样要求孩子的:她首先让孩子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她要求孩子宁可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事实上,孩子在掌握学习的流程后,反而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这三个环节,每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告诉孩子,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三:合理分配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了,怎样合理分配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应该教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因为预习的目的是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某个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的成绩提高却并不显著,就要相应缩短预习的时间,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由父母来指导。针对课本(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30分钟即可。
 
建议四: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争取有一定的理解,减轻听课时的压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就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学过的知识很可能记不清楚或者忘记了,这样会有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就很难迅速理解,进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所以,预习时要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吸取两者之长而自己创造一种独特的方法,总之,只要是孩子比较喜欢运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都是好方法。
 
建议五: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
 
第27种习惯 复习
 
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注重多感官复习。 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
 
注意运用复习的技巧。 假期不忘复习。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一个善于复习的人往往能够学到其他人无法学到的知识。王和是个奇怪的人。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王和是一个爱玩、爱开玩笑、爱睡觉的人。每天晚上,当其他同学都在埋头做题目、学习的时候,王和总是一个人回宿舍钻到蚊帐里睡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发现王和每科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同学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王和在别人学习他睡觉的情况下还能够取得好成绩呢?其中有一个同学忍不住给《中国青年报》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听听专家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就把这封信转给了王和。王和收到信后,对同学们说:“我钻进蚊帐不是在睡觉,而是在思考,在回想当天学习过的内容。”原来,王和有一个自觉复习的习惯。他在睡觉之前,总是要总结一下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新课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还没有弄懂?没有弄懂的明天继续学习。王和把当天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一条主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能够在想到某一点的时候,把所有当天学习的内容全部回想起来。除此之外,他还把当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内在的联系,也串起来。这样,通过一番回想,王和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消化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可以使孩子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充实,使孩子的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对知识运用的技巧,进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那么,怎样让孩子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英国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张驰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这使张驰在学习上非常轻松。张驰的妈妈是一位老师,她非常清楚复习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从张驰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要求张驰一定要先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再做功课,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程。同时,妈妈又根据人的遗忘曲线给张驰制定了一个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就成了张驰学习的指导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张驰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和节奏。
 
复习的时间是相当重要的,根据遗忘的“先快后慢”的规律,父母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每天放学后,就应该让孩子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每个周末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结性复习;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就进行单元复习。这样经常性地复习可以让孩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避免临考前的突击。单元复习是比较重要的复习,要求达到对知识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进行单元复习时,重点要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当然,复习时间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造成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复习的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其他问题,同时,让孩子交叉复习文科和理科,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张有弛,提高复习效果。
 
建议二: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孩子在记忆或学习了一些内容之后,应在当天或第二天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复习。因此,首先应该要求孩子及时复习,避免知识很快被遗忘。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进行。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科目应该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对于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比如英语的语法,语文的语法规则等;对于内容比较分散,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比如语文的词语、英语的词汇记忆等;对于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加强巩固,比如数学、物理等。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运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些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环境比较好,没有干扰,就可以对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复习。
 
建议三:注重多感官复习。
 
复习是对信息的重新编码,机械的阅读、背诵往往比较乏味,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劳,降低复习的效果。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运用多感官进行复习,采用看、听、记、背、说、写等多种形式复习整理知识。比如,一边看、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等,也可以借助录音带促进学习。有些父母购买一些教育软件让孩子使用,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良好的复习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孩子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在复习中得到乐趣,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
 
建议四: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状态。
 
良好的状态对保证孩子复习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不良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复习。当孩子心烦意乱时,父母要让孩子进行恰当的休息和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孩子在复习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孩子心理压力太大而影响复习。
 
建议五:注意运用复习的技巧。
 
良好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复习的技巧,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应该把每天所学的知识纳入到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运用一些形象的提纲和图表来促进复习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比如,让孩子把数学公式整理出来,看看其中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助于孩子全面把握公式,灵活运用公式来解题。第三是让孩子学会把回忆与复习相结合。即让孩子先尽量回忆已学内容,回忆出来的表明还能记住,记不住的,就去翻书复习。例如让孩子背一篇课文,孩子读几遍之后,就让他合上书,从第一句开始让他尽量回忆,实在回忆不出时再翻书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比如在期末考试前,让孩子手捧教科书,先把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大标题回忆出来,实在回忆不出来时再看书,然后,看着书的目录回忆每个标题后的主要内容等。这种边回忆边复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还需要加强复习。
 
建议六:假期不忘复习。
 
假期是孩子闲暇时间较多的时期,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外,适当复习以防止知识遗忘。当然,孩子在假期还可以适当阅读课外书,加深和拓宽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千万不要在假期放纵孩子,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容易让孩子在开学的时候无法收心。
 
--------------------------------------------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2884.html
Tags: 影响 生的 36种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