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2015-12-27 06:27:35 来源:www.45fan.com 【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人的一生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 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嘛!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 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 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遵循此理能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 这也是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 其中蕴含的道理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当然也绝非我辈所能参透、所能悟出的,它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生活的历练。有些人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要求不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中不走在人前,也不落人后,随大流;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自身综合能力缺乏,办法少、点子少、找不准切入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好心办成坏事。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自以为是,这也行,那也行,但工作起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一事无成。不用急躁,静下心来仔细从头到尾阅读此书吧,本书立足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有着幽默风趣的历史典故,又没有丝毫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痕迹。它语言平实、优美,娓娓叙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且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在掌握做人做事之精髓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尽快在爱情中体验甜蜜,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幸福! 第一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姿态上要低调,“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从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大智若愚”是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谦卑处世人常在,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 ,平和待人留余地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 ,高处不胜寒,要常反躬自省,"和"字值千金,狂傲丢性命 ,在"愚"中等待时机 ,主动吃亏是风度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 。第二章 不骄不躁宠辱不惊;在心态上要低调,一个人在内心充满了对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的热爱,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求。在别人还在犹豫争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默不作声地思考着如何能够最好地完成这件事情。宠辱不惊是工作、生活成功的重要一环。只有宠辱不惊才能够保持自己不骄不躁的心态,这样才能在面对工作中的小摩擦和小成就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同时也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矗一个宠辱不惊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知足者常乐,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对待下属要宽容。简朴是低调做人的根本。 第三章 直木遭伐井甘水枯;在行为上要低调,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体悟;不只要在心态上调整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调整好自己。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枪打出头鸟,在行为上保持低调,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社会上,那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易出风头、惹人注目,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因此说,人们在努力表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想到不利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保全自己。深藏不露,是智谋。出头的椽子易烂,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做人不能太精明,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做人要懂得谦逊,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功成身退,天之道。第四章 言出如箭不可乱发;在言辞上要低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物质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恶语伤人者。比如有不知荣耻而狂的,有狗仗人势而狂的,有商业炒作而狂的,有不甘冷寂而狂的,还有被酒"烧"狂的,等等,不一而足!在言语上低调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质,与人谈话切不可让人感觉你有傲气或是瞧不起人、教训人、挖苦人。当你非要阐明问题时,也不可把话说尽说绝。在社会上做人,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因为恶语伤人而招惹冤家对头,那就太不值得了。不要揭人伤疤。放低说话的姿态,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得意而不要忘形,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口出狂言者,祸必至!耻笑讥讽来不得,不要总是报怨原单位,说话不可太露骨,沉默是金。第五章 励志向上自强不息;在心志上要高调,立身者当志存高远。一个人惟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实现理想。我们必须奋发、上进、自信、认真,一步步地实现理想。人生是丰富的,志向当存高远。"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从现在开始,立高远之志,成就你辉煌的人生吧! 立高远之志,创辉煌人生 . 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成就传奇。梦想造就成功,勇气铸就辉煌。追求理想,永不放弃!敢于向命运挑战!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拼搏。高调做事,就要善于借物。只要不屈服,胜利就在前方。以退为进,是高调做事的必然要求。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城池"自开。做人就要不断进取,进取心是摆脱颓废的最佳手段,胜利属于最坚韧的人。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目光要远大,放弃眼前利益。 第六章 善于求知严于律己:在行动上要高调,如果我们对自己继续这样宽容下去,我们就会沦为平庸者,失去力量。而要保持精干,富有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你决心已下,那就立即行动吧,不要找任何借口,不要想像得过于复杂,行动会创造奇迹,行动会战胜恐惧,行动会激发潜能。立即行动吧!朋友!现在要做的事马上就动手,成功属于立即行动的人!心动不如行动,行动起来,财富就在你手边.立即行动,去做你想做的事.拥有梦想就要去行动.执行,不找任何借口.少抱怨多做事 .知识是底牌,要不断强化本领 .战胜困难就是强者.发掘"更多的东西" .要不断地突破自我 .马上去做,亲自去做.机会要靠自己创造.惜时如金,才能高效做事.莫让自己打败自己 .跌倒了再爬起来 .相信自己的潜在优势 .犹豫不决的人将一事无成 .第七章 乐观旷达超然逍遥:在思想上要高调,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自己主宰自己。超然物外,有官无官不在意,有钱无钱无所谓,有名无名不上心。穷富得失,淡然处之,如此便无往不乐了。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一切,那么,好机会也会被看成是坏机会。所以,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给自己一个希望,保持向上的激情.自信是高调做事的秘诀.别让借口"吃掉"你的希望.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点燃希望之火 .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 .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就能成功.学会自己鼓励自己 .永远保持好心情.激发自己的潜能 .不要畏惧贫穷和困苦 .发掘出自身的强项 .坚定生活的信念.把挫折当成垫脚石.对生活充满热情.第八章诚恳做人,踏实做事:在细节上要高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孔子教导我们不要忽略小事情。要成功,就像爬山,胜利在山的顶峰上。你不可能直接飞上山顶,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巍巍高山。这一个个脚印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才构成了生活的最细致最靓丽的环节。在我们心存高远的时候,不要忽略眼下的每一个细节,正如现在细枝上一个个幼芽,明天它就会是满园春色!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人生多舛,世事艰难。这就是说,人生少不了逆境,少不了坎坷,少不了挫折。顺境常常是过去艰苦耕耘收获的结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此,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拓扑弘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肆行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总提心有一天大祸临头,索性装病不出来了,那时候,他一直住在龙华寺,和谁也不来往,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住送到了京师。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杀了孝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拢他觉得元晔世系疏远,声望又不怎么高,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成了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后开口说:"天何言哉!"十二年的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人生的路有起有落,逆境虽然痛苦压抑,但对一个有作为、有修养的人士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从而由逆向顺。人生智慧,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尝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副得意忘形的面孔,一副颐指气使的神情,一副专横跋扈的气势……以这种傲慢的姿态处世,迟早会失败,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人生智慧,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是为降格以待的智慧。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在客观环境于己不利时,要有挺的精神,挺不住,就只能做老二,难做老大;挺得住,就会由老二的位置,升到老大的位置。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挺"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忍"功的较量。谁能够"挺住",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以容忍,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与其围城与攻城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就可以化敌为友、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20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刘邦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下令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掠取宫娥美女,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后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40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甚至当自己胸部受了重伤时,刘邦也能忍着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道:"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以麻痹敌人,回到自己大营后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的谋略,也体现了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人生智慧: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过早的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处之,不可四处张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他早有自己的盘算。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李渊让步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的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的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由此看来,低调做人,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高处不胜寒,要常反躬自省: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入大众之中。唯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有时候大凡做官的人,尤其是做高官的人,没有不想要有一个好的结局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好收场呢?曾国藩以他身居高位的亲身体验,具体开出了三个药方,以防居官之败。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唯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鼎》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其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虑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唯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啊!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他详细阐述: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如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东家的货财不甚爱惜一样。进而推说:"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从而陷自己于不利之地。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是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人生智慧:曾国藩为一名政府大员,不管是出于自卫,还是出于名利,他也曾面临过无数的空中乱石袭击的危险,但他都能反躬自省化险为夷,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他自己最后还是功德圆满。
 
"和"字值千金,狂傲丢性命:做人要低调,以和为本,"人和为宝"、"和气生财",如果没有和气的人际环境作基础,一个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很多人因为理不顺人际关系而误人误己。在《易经》中非常强调"和"字的重要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则深刻地表明了"人和"对于做人的重要价值。善为大事者,能够控制个人情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最佳的做人之本,因为他们懂得"惟和方法少麻烦"的道理。相反有些人总是"狂傲不恃",爱挑起事端,喜欢看到人与人之间摩擦起火。我们知道,人都是情感的动物,因此如何学会用理性控制情感--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就显得至关重要。成大事者是不会被情感左右的,因为他们牢记"和"字,力戒感情冲动。蔺相如和祢衡对待"和"字就有两种不同方法,也体现了不同的做人之道:战国时蔺相如是个善于控制情感的人,他化解了廉颇对自己的怨恨,使赵国强大,"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这事惹恼了急躁刚直的廉老将军,他说:我出生入死,攻城野战,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原来地位那样低贱,现今却官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一顿不可。蔺相如听说这事,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才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位居廉颇之上,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居然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对那种难听的话,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面对众门客激烈的言词,怎么辩解呢?蔺相如先不作解释,故意岔开话题,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众门客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秦王有那样大的威风,我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责骂他的文武高官,难道我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在罢了。现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谈。然而,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蔺相如那样。《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因感情用事、失去和气而被杀的典型人物,他就是祢衡。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马朗、荀攸、赵稚等人都是当世名士。有人劝祢衡结交司马朗等人。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他参拜荀攸、赵稚,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守厨房。"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是何等狂傲。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的小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场没趣。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自己的名声。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文书,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因无礼而受到黄祖呵斥,祢衡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当时祢衡仅26岁。祢衡文才颇高,桀骜不驯,本有一技之长。但是祢衡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而受惠于世。人生智慧:从以上蔺相如和祢衡的两则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做人方法:一个低调做人,以"和"字为要,把大事化小,求得和睦相处,结果征服了他人的傲心;一个高调做人以"傲"字为要,蔑视他人,不善舍小取大,故人际关系产生裂痕而失去和气,导致翻脸和败身。最终丢了性命。
 
在"愚"中等待时机: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来胆大如斗的,却表现得胆小如鼠;本来足智多谋的,却表现得寡言讷语。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大智若愚"具有后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外交、谈判、经济等领域中均被广泛应用。曾经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为买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时双方并没有像常规谈判那样交涉问题,而是由美方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许多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二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来,扭亮了电灯。此时,他们脸上挂满了情不自禁的得意笑容,笑容里充满了期望和必胜的信念。他转身向三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顶。他又问:"你们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美国的高级主管又压了压火气,再问对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不懂?"第三位代表严肃认真地回答:"从关掉电灯,开始幻灯简报的时候起,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感到严重的挫败感。但为了商业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强压怒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该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无其事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泄气了,他灰心丧气地斜靠着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以至使美国高级主管像回答讯问似的,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未作什么有效反应。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也感到意外。人生智慧: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 "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他不是吃了大亏吗?人生智慧: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不少人与人初次见面很客气,与人短时间相处也能做到谦让付出,可是时间长了就相处不好了,不愿为对方付出,甚至斤斤计较起来。成功的处世是与人相处得越久越显示出自己对人的友好。相处久了,产生一种视对方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对手的心理,以致处处戒备和设防,对人的笑容减少了,客气话也少了,反而挖苦与讽刺的话多了。当我们看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总是兴奋不已,希望有人为自己鼓掌。可是当身边人,包括你的"假想敌"、你的对手取得成功的时候,你该怎样去面对呢?是嫉妒还是欣赏?是大声叫好还是不屑一顾?尤其是你平日与他相处得很紧张、很不快乐的人成功了,这时候,你为他鼓掌,会化解对方对你的不满和成见,改变他对你的态度,打开你们之间的死结。为他人多鼓掌,这种付出不但对你没有什么损失,而且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利益。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四年执政期间,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其交接的工作。这种客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付出--精神的付出。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布什和克林顿这两个对手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面前,两个对手保持了高度的理智,为双方的成绩表现了超然的风度。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在伊萨斯展开激烈大战,大流士失败后逃走了。一个仆人想办法逃到大流士那里,大流士询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是否活着,仆人回答:"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人们对她们的殷勤礼遇跟您在位时一模一样。大流士听完之后又问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贞于他,仆人的回答仍是肯定的。于是他又问亚历山大是否曾对她强施无礼,仆人先发誓,随后说:"陛下,您的王后跟您离开时一样,亚历山大是最高尚和最能控制自己的英雄。大流士听完仆人这句话,双手合十,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您掌握着人世间帝王的兴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亚的主权交给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这个主权天长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继续在亚洲称王了,我祈祷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力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为别人付出困难,为对手付出更困难。付出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话就是给予,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的掌声就是礼物。一些同行冤家和竞争对手,多采取的是阴险的手段--打击报复,而不知道如何化敌为友。想把对手变成朋友,就要舍得为他"付出",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冷静,不能见机踹他一脚,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在对方面前趾高气扬,应克制自己,不要流露出得意。做到这些就是"付出",勇敢的"付出"。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美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人生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准则。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两人在森林中艰难地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找到了他们。事隔三十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示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基础,宽容能赢得友谊。人生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做人和做事是人生永恒的两大主题。人难做,因为人是各种角色的复合体,要尽子女的孝敬之道,也要尽父母的养育之责;要好好向老师学习,也要教导好学生;要尊敬领导,也要带好下属……事难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层次,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径、程序与方法。况且,具体的事还有具体的要求。尽管如此,人的一生还是做人、做事的一生,所有的人生体验--幸福与欢乐、痛苦与寂寞,全都融入其中。在浮躁的演艺圈,宋祖英是个另类,她的内心像水一样纯净透明,不会耍心眼,没有心计。她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应酬,而丈夫罗浩也喜欢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夫妻俩都在低调做人。没有演出的日子,宋祖英就安静地待在家里看书、听音乐,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平时在家里,她素面朝天,家里什么事她都不管,完全由罗浩做主。虽然已经大红大紫了,但宋祖英仍然坚持每个月去金铁霖老师家里学习,请金老师指导她。罗浩尤其看重宋祖英的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因此,结婚这么多年来,他们的感情非常稳定。尽管妻子是红得发紫的大明星,但罗浩从没有想过靠妻子的光环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男人,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干出一番成绩。因此,罗浩从不同时与宋祖英接受媒体的采访。有时记者到家里采访、拍照,他就"知趣"地溜出去。丈夫的这一点,宋祖英也非常欣赏。在感情上,他们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在事业上,他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面对公益事业,宋祖英出手阔绰,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却很简朴,他们对吃也没有什么讲究,宋祖英的穿戴都很普通,没有什么名牌。宋祖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儿,她内心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家乡情结,有时去外地演出,主办方安排她去高档酒店吃饭,她都会拒绝,她说:"吃饭随便找家普通饭店就行,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贫困孩子,拜托你们为他们捐点资。"还有的企业以高额的出场费请宋祖英去演出,她却说:"出场费我可以不拿,我的家乡还很贫困,你们能不能到那里去投资。宋祖英对家乡的一片深情感动了罗浩和千千万万的人们,而这一切,媒体却少有报道,对此,宋祖英说:"做好事不是给别人看的,为什么要弄得沸沸扬扬呢。再说,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平台上轰轰烈烈地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大的事业,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但在不起眼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国家和人民交给的本职工作干好,也是无悔的一生。人生智慧: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一次作长夜之饮,昏醉不知昼夜,问左右之人,"尽不知也",又问贤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普其危矣",于是亦装作昏醉,"辞以醉而不知"。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识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他。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被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不是自毁声誉、低调做人,而是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这种低调做人之术在汉以后的所有做人术中发展得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无不以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平和待人留余地平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低调做人的要义。宋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祝"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由此可见,"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
 
做人之境界往往体现在一个人对成就的看法上。明白人皆知:一个人独享成果,是一种"吃独食"的心态,这样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从而给下一次合作造成障碍。因此正确的对待荣誉的态度应该是:感谢、分享、谦卑。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在工作和事业上干出点名堂、小有成就时,这当然是值得庆幸之事,你也应当为自己高兴。但是有一点,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大家的功劳,你千万别独占功劳,否则他人会觉得你好大喜功,抢占了自己的成绩。如果某项成绩的取得确实是你个人的努力,当然应该值得高兴,而且他人也会向你祝贺。但你,千万别高兴得过了头,一来可能会伤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害"红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过分狂喜,可不就逼得人家眼红吗?王刚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现就职于一家策划公司,王刚的个人能力很强,是公司的得力干将,他主持策划的几套企业方案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一些中小企业常常请他帮忙做些形象策划,并付给他丰厚的报酬。按常理来说,王刚的资历和能力早该升到部门主管了,可到如今他还是个一般职员,在他眼里,公司里的人都是一些无能之辈,张三李四成了他评说的对象,王五赵六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连公司的老总他也不放在眼里,整天一副洋洋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但由于他的工作能力强,公司领导也想提拔他,可一到考核时,同事们都说与他不好共事,并不表示不愿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做事。就这样,王刚成了"孤家寡人",而老总们一谈到他,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摇头说:"他就是恃才傲物,个性太强了。所以,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一点--不要恃才傲物,否则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障碍。当你取得成绩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与人分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不可,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成绩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人分享,如请大家吃几颗糖,或请大家吃一顿饭。别人分享了你的荣耀,就不会和你作对了。◎感谢他人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本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事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显得有点客套,但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为什么很多人上台领奖时,他们首先要讲的话就是:"我很高兴!但我要感谢……"道理就是如此。这种"口惠"的感谢虽然缺乏"实质"意义,但听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会妒忌你了。◎为人谦卑有些人一旦获得成绩,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并且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气焰,却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锋头上。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你,让你碰钉子。因此,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要更加卑。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人生智慧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与人相处,不时地会遇到他人对自己的利益的侵犯,如果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不妨一笑了之,显出一些大家风范。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示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一天,一学生匆匆地来见于右任,说:"老师,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时常去的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您老说可气不可气!"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然后缓缓地问:"他们这块招牌上的字写得好不好?""好我也就不说了。"学生叫苦道:"也不知他们在哪儿找了个新手写的,字写得歪歪斜斜,难看死了。下面还签上老师您的大名,连我看着都觉得害臊!""这可不行!"于右任沉思道,"你说你平时经常去那家馆子吃饭,他们卖的东西有啥特点,铺子叫个啥名?""这是家面食馆,店面虽小,饭菜都还做得干净。尤其是羊肉泡馍做得特地道,铺名就叫'羊肉泡馍馆'"。"呃……"于右任沉默不语。"我去把它摘下来,"学生说完,转身要走,却被于右任喊住了。"慢着,你等等。" 于右任顺手从书案旁拿过一张宣纸,拎起毛笔,刷刷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然后交给恭候在一旁的学生,说:"你去把这个东西交给店老板。"学生接过宣纸一看,不由得呆祝只见纸上写着笔墨酣畅、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羊肉泡馍馆",落款处则是"于右任题"几个小字,并盖了一方私章。整个书法,可称漂亮之至。"老师,您这……"此学生大惑不解。"哈哈。"于右任抚着长髯笑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块假招牌的字实在是惨不忍睹吗?这冒名顶替固然可恨,但毕竟说明他还是瞧得上我于某人的字,只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见那假招牌,还以为我于大胡子写的字真的那样差,那我不是就亏了吗?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名!所以,帮忙帮到底,还是麻烦老弟跑一趟,把那块假的给换下来,如何?""啊,我明白了。学生遵命"。转怒为喜的学生拿着于右任的题字匆匆去了。就这样,这家羊肉泡馍馆的店主竟以一块假招牌换来了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墨宝,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惭愧之意。人生智慧: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古人云: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则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尚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走入死角。在对待名利上,曾国藩真无愧是一面"人镜",他可以识人、识事,尤其可以恰到好处地修行自己,坦然应对不利的局面,化不利为有利。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居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河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但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由于改变了处世的方法而带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渐疏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曾国藩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被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期间的所作所为。他在1858年12月16日的家信中写到:"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1859年1月6日,又提到,"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泊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抒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因此,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与其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的友好关系,又是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绝不能作"半桶之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人生智慧: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知足者才能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顺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不费力。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事。人生智慧: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何晶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随着李显龙的宣誓就职,何晶也开始走到了新加坡的政治前台。何晶是位精明能干却始终保持低调,尤其不愿被媒体曝光的商业女强人,因此对于她的身世和成就,在新加坡鲜为人知。如今,随着夫君正式宣誓就职,何晶不得不开始在媒体面前"曝光"。不过,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美国《财富》杂志首次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排行榜上,何晶排名第18位,与索尼集团行政总裁出井伸之、日本丰田汽车社长张富士夫及香港富商李嘉诚齐名。只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将她与李显龙联系在一起。身为新加坡官方最重要的投资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执行董事的何晶,目前掌管着新加坡遍布全球各地的数百亿美元资产。淡马锡控股公司成立于1974年,辖下大型企业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电信、新加坡发展银行乃至世界有名的新加坡动物园等。她在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说:"我和他(李显龙)时常意见相左,但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常作有益的辩论。李显龙(当时)虽然是财政部长,但他不能做任何片面决策,他只是一个团队的一分子而已。" 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在亚洲来说却是一个经济强国,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夫人,何晶却喜欢朴素装扮,她经常留着一头短发。喜欢舒适朴素装扮的何晶,曾在美国接受电子工程教育,因此她也是一位出色的政府学者。在1985年嫁给李显龙时,何晶正在新加坡国防部任职,当时李显龙刚以准将一职自军中退役。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低调时,何晶给记者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回南方,三个朋友舍不得分开。大雁对青蛙说:"要是你也能飞上天多好呀,我们可以经常在一起了。"青蛙灵机一动:它让两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它自己用嘴衔在树枝中间,三个朋友一起飞上了天。地上的青蛙们都羡慕地拍手叫绝。这时有人问:是谁这么聪明?那只青蛙生怕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大声说:"这是我想出来的……"话还没说完,它便从空中掉下来了。其实,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坦诚而平淡地生活,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如果你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人生智慧: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美人生。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人只懂得如何做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高调做事者,必须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低调做人者,也必须学会不避嫌怨,高调做事。每个企业都需要在业绩上出类拔萃的明星员工,但是它们绝不会喜欢以明星自居、摆明星谱的人。在老板的眼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团队整体的平衡,他不可能为了少数一两个人而伤害整个团队。即使是业绩再好的员工,如果处理不好和团队的关系,在团队中是个"刺头",老板也只好"挥泪斩马谡",先对团队有个交待。决定员工的升迁和命运的,是他所做出的业绩。业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做了多少,做得如何,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到处显摆自己的成绩,和同事们抢功劳,喜欢出风头,也许可以争取到短期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实在是不明智的举动。人心都是很微妙的,对于一个四处炫耀自己的人,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排斥心理:"他的那点成绩算什么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能做到这一步吗?"各种**和不满的情绪就会扩散开来。而对于一个谦逊低调的员工,大家反而会经常记得他的成就。通用电气最年轻的经理人汤姆·席勒曾经给别人解释过这个道理:"我中学时参加过摔跤队,从中学到了很重要的一课。我打赌,你可能没有把摔跤看成团体运动吧?它看起来就像越野或投掷什么的,但摔跤真的是团体运动,因为你在赛场上的表现取决于你的平时训练,而你平时训练的好坏,又取决于跟你一块训练的人的水平。看看一些好的摔跤队,你会注意到,多项国家冠军往往是同时取得的。一个拥有145磅级国家冠军的队,往往在138磅级、155磅级上也有很好的表现,这是注定的。我们队一开始糟糕透了,2比14惨败,连教练都不想待下去了。可是我们团结得像一个人,整个队一起跑阶梯,一起训练,第二年就变成16比0了。那时候我就懂得个人离开团队将一事无成。" 作为一个谦虚低调的员工,都知道应该把聚光灯打到自己的上司和所处的团队上,而不是使自己引人注目。他清楚地知道,没有别人的支持,他将什么也不是。但生活中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高调做人、大开大合,才能担当重任;而畏首畏尾、不敢得罪人就会沦于平庸、有负公司的厚望,因此,保持高调,认真做事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不用太在乎。他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总是显得趾高气扬,对人满不在乎,总是与人争执不休,因而失去了同事和上司的信任与好感,并且人际冲突不断,最终并没有对大家起到积极作用。一个低调、谦虚、不骄不躁的人才是团队中真正受到欢迎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而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是一个员工在团队中有所发展并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前提。谦逊是金,一个人在内心充满了对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的热爱,充满了对工作胜利的信心。在别人还在犹豫争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默不作声地思考着如何能够最好的完成这件事情。由此可见,谦逊是工作、生活成功的重要一环。只有谦逊才能够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这样才能在面对工作中的小摩擦和小成就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也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矗人生智慧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3031.html
Tags: 人的 一生 件事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