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药性怎么样?中草药药性的详细介绍
中草药药性凡药材具有酸性者属木入肝,酸性在药理上能 能收;若苦者属火入心,苦味能泻下能燥湿能坚实;若甘甜者属土入脾,甘味能补虚能平和能缓寒;辛者属金入肺,辛味能散发能润燥能横行;咸者属水入肾,咸味能上升能使软成坚实,淡味者能利通窍能渗泄,各味性所述中 ,前者为五味之义,後者属五味之用。
另药材有各种颜色,凡青色者属木入肝,赤红色者属火入心,者属土入脾,白色者属金入肺,黑色者属水入肾,此所谓五色之义。故学者可依其药材颜色稍能略知其所属经脉及脏器也。
学中草药用药又须知其气与味,气者为阳,味者为阴,凡具有寒热温凉者属气属阳,凡具有酸苦甘辛咸淡者属味属阴。气厚者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在用药上,气薄者能发泄,气厚者能发热;味厚者则泄,味薄者能通。辛甘者能发散,故归於阳;酸苦者能涌泄,故归於阴。咸味能涌泄,故归於阴;淡味能渗泄,故归於阳。药性中具有轻清升浮者属阳,因其有出上窍之功;具有重浊沉降者属阴,因其有出下窍之功。上述清阳之药发於肌表,浊阴之药走入五脏,清阳之药通实四肢,浊阴归入六腑,此是药性阳阳学说之大略意义。
中草药药性的运用
凡药材质轻者能上行,故入心肺。药材质重者能下达,故入肝肾。药材质中空者益发於表,内实者益攻於里。药材材质是枝者可达四肢,药材材质为皮者可达皮肤。药材用其心、茎干者,可内行入脏腑。药物枯燥者归入气分,润泽者归入血分,故知药物有此等上下内外不同功用,因各以其类似形象而相宜也。
(一)凡药材青味酸气燥者其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表),肝为乙木(里)。
(二)凡药材色赤味苦气焦者其性属火,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表),心为丁火(里)。
(三)凡药材色黄味甘气香者性属土,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戌土(表),脾为己土(里)。
(四)凡药材色白味辛气腥者其性属金,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表),肺为辛金(里)。
(五)凡药材色黑味咸气腐者其性属水,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表),肾为癸水(里)。
上述理念皆从一脏配一腑演绎而出,腑者均是阳,故为甲、丙、戌、庚、壬,脏者均属阴,故为乙、盯己、辛、癸等是也。上述所列者仅含有十经络,另手厥阴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此两经络通於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因厥阴经主血,故诸药入足厥阴肝血分者,并入手厥阴心包络经。少阳经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因相火散行为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药者,并入三焦,此即药入诸经大略之意义。
七、五脏互用补泻之略说
如前述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然五行又能子母相生。中医言: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反之,子能令母实。中医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要补要泻,由何脏器经络下手,可由子母上下相关之脏器考虑,然後着手用药。
(一)如肾为水,水生木(肝),故肾为肝之母,木(肝)生火(心),故心是肝之子。故药入肾者并入肾与心。
(二)同样肝为心之母,火(心)生土(脾),故脾为心之子,故药入心者并入肝与脾。
(三)同理心(火)为脾(土)母,肺(金)为脾(土)子,故药入脾者并入心与肺。
(四)脾为肺母,肾(水)为肺(金)子,故药入肺者,并入脾与肾。
(五)肺为肾母,肝(木)为肾(水)子,故药入肾者,并入肺与肝。
以上是五行相生之应用,学者用药时,且参酌灵活运用。刚学习理念可能较难,但运用熟悉後即能生善巧,运用唯乎一心也。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