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中的因果生死智慧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一步一个台阶,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有太多的难题,往往是疑而不决。其实决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脚踢倒好了,何必犹豫?
谦受益,满招损。自以为满了,实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时候。活到老,学到老,世间永远学不满。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从容真正的关键是力行,养成习惯,建立正常生活的规范。所以从容也是一个人的福气,一个人的智慧。从容的人当然就能自在,处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乱。从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紧张。通常,我们都是因为得失心太重,才产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方位,才有了种种心机和抗争。
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作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抱着从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从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当做只是一只旧袜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无穷。
成功需要两件宝:净瓶的虚怀若谷与布袋的日积月累。
生命,就是一场游戏。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也应该起早把它捞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如何对待我们。
生活历炼了“心”,心因生活的历炼而更觉醒,更有能力,更丰富,更光明。生活之道不在乎取于予,不在乎拣择与分辨,而在于“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达在你的生活上,让觉醒过后的现实与清净,永驻你的襟怀。
人生本来就是挣扎的、痛苦的、幸运的、快乐的、探索的、自得的。因为信,所以循规;因为疑,所以迷失;因为思,所以叛逆;因为悟,所以蹈矩。这就是人生的回归。
把握自己,常怀律己之心,才能平静心波,心中自得其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为如是观。
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提醒,让我们身处红尘心灵仍有回旋的空间。
佛不保佑人,是人需自保;佛不救人,要人自救。佛之度人见心,不保心满意足。
一念慧解,光照无尽,亦即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虚度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滥用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诚心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坦然认命。
因果——巧合是机缘,是故世间,一切男女,贫贱富贵,受若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因果之报。
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小小的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与此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
“无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才华被淹没,付出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万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诚是最大的善因,自然会收获最大的善果。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经语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因果报应,不是像你所想象的立竿见影,生死轮回,善恶分明,终有报应。刻求因果,也是一种执著的悲哀,为心所困,不得其解,没得解。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过程”和“所证果位”区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所证见解广大如虚空,取舍因果细微如粉末。
欲取之,先予之。万事皆有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没有足够的压力,它就一滴都不会回报你,想得到更多的回报,你必须先舍得付出。
开悟则心自宁。一味的妄执妄为,就会产生烦恼。世本无一物,何必苛求因果得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智才能大勇,大勇才能大无畏,大无畏才能坚行,坚行自然有果。
正果——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自然处事,淡然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无惧。佛以无我之心来普度众生,故,般若波罗蜜。
每个人都是个体,永远离不开现实这个主体,佛也是一样。这就是个体与主体的因果,该灭的灭,该生的生,因灭得生。又何必苛求此事?本身无因也无果。人在灯亮,人死灯灭。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做无用功。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空荡荡地来,空荡荡地去,只有自性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侣。
世事变化,祸福无常,如果我们对此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随时都保持一种迎接挑战的心态,那么我们就能处变不惊,从容应付。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既不曾死过,又不会死,何以明了生死之事?而真正死过的人,还如何说得出有关死的奥秘?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从有为道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那是解脱的问题了。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的一切,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
说到生病,色身肉体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没有生老病死了。
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两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为既然有生,怎能无死?要紧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轮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转,而本性其实也没有变。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当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欢喜求生西方极乐清净平等的佛土。
相关阅读:
禅的智慧——见性、心态
禅的智慧——待人、处事
禅的智慧——听说、时间
禅的智慧——逆境、事业
禅的智慧——烦恼、得失
禅的智慧——自然、清静
禅的智慧——修悟、自我
禅的智慧——善恶、慈悲
禅的智慧——外物、欲望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