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紫砂壶的详细介绍及解说
[百家讲坛讲稿连载][康尔]传奇紫砂壶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7-11-04 23:31 作者: 小熊猫 来源: 洱吧管理休闲网
[百家讲坛讲稿连载][康尔]传奇紫砂壶
紫砂壶欣赏01.jpg
紫砂壶欣赏02.jpg
紫砂壶欣赏03.jpg
紫砂壶欣赏04.jpg
紫砂壶欣赏05.jpg
紫砂壶欣赏06.jpg
紫砂壶欣赏07.jpg
紫砂壶欣赏08.jpg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最新回复
小熊猫 (2007-11-04 23:34:50)
南京大学康尔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紫砂壶。11月26日至29日播出4期。第一期讲《传奇紫砂壶》:慧眼看紫砂。
常言道: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在国泰民安的今天,热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全国已经有七千万人喜欢收藏。紫砂壶作为收藏界的一个传统题材,近年来也非常走俏。紫砂壶的拍卖与交易,正在强劲地升温,有专家预测,紫砂壶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追棒热潮。
大家一定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你家要来一个老外,你得跟亲戚朋友借西装,借沙发,要不然人家老外看见太寒酸。八十年代,要是来一个外宾,借桑塔纳,借大哥大,是常有的事。九十年代之后,谁来你都可以不忙乎了,因为咱条件好了,再不会为接待一个人,满世界的去借东西。
最近,情况又有变化,我就碰到过两回。这二位都是做外贸生意的款爷,打电话给我,向我借东西,要帮帮他们的忙,帮他们撑撑台面。我说你们是不是在开玩笑?他们说没开玩笑,我们准备接待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的客商,想跟我借几把紫砂名壶,装点装点会客厅。那玩艺儿有钱也不好买,想买也得等机会。看来在经济繁荣,衣食无忧的今天,追求儒雅,追求品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紫砂壶不仅仅是古董,而且还具有许多古董不具备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紫砂壶的鉴赏与收藏。
先说说鉴赏。懂得鉴赏,是搞好收藏的前提。鉴赏者,品鉴与赏析也。艺术品的鉴赏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所以,很难建立一个绝对公正的,绝对客观的,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体系。我只能跟大家说说鉴赏紫砂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听老艺人经常说,做壶无定法,壶中有方圆。方圆就是指做壶,赏壶的规矩。已故的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应该是形,神,气,态俱佳,他把欣赏紫砂壶的基本要点凝聚成这四个字。
形是指一把壶的外形,轮廓,面相。神是指神韵,一把壶的精神面貌。气是指气质,主要是指紫砂壶的用料,色彩,及各部件的搭配。态是指仪态,一把壶的高低,胖瘦,阴柔或大小等。顾景舟先生认为,只有形,神,气,态这四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优秀的好作品。
另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叫徐秀棠,他认为,通理得趣,方为上乘之器。他把欣赏紫砂壶的要点,归纳为理和趣两个方面。他所说的理,是指物质,他所说的趣,是指情趣。
所谓通理,就是要适用。一把壶要拿得住,握得稳,要在容积大小,身段高矮,壶嘴曲折以及各个部位的配置方面,都要做到合理。有悖常理的壶,一定不是上乘制作。
所谓得趣,就是要有情趣,雅趣和机趣。有趣为上,无趣为下。趣高为上,趣寡为下。只有理趣兼备的紫砂壶,才能满足人们日常家用,和艺术把玩的双重需求。
对于紫砂壶的鉴赏,本人也有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要好看,令人一见倾心,二要耐看,令人百看不厌,三要有意味,令人妙不可言。
所谓好看,就是要养眼,要出众,在一堆紫砂壶中,能让人感觉到那把壶,超凡脱俗,独领**。那种搁在壶堆里,找也找不到的壶,一定不是上乘之作。当你走进一个壶艺店,一眼扫去,最吸引你的那把壶,应该是符合我所说的第一个标准:好看。
养眼不是抢眼,出众不是出位。有些人总想通过一些奇异的造型,怪诞的装饰,来吸引众人的眼球。那些壶,虽然具有视觉上的诱惑力,但是由于过于花哨,过于出位,不可能养眼。养眼出众的紫砂壶,一定是气韵生动的,神情兼备的,令人动心的。
所谓耐看,就是要经得起反复看,经常看,仔细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有些壶乍一看惊心动魄,再一看粗制滥造,今天看花枝招展,明天看兴味索然。这样的壶是不能进入优秀作品行列的。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神韵的,有灵魂的。能不能将飘忽不定的紫砂魂,凝聚在一件作品上,这对于壶艺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只要一招不慎,一定会导致魂飞魄散的结果。因此,一把好壶,要经看,耐看,不仅在创作理念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还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得无可挑剔。
所谓有意味,那是指作品中的思想,哲理,玄机,趣味。但是,这种思想,哲理,玄机,趣味,又具有一种叫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哲理,玄机,趣味,许多人喜欢笼而统之地称之为妙。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趣,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如果一把壶,你觉得它非常之妙,甚至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那么,它一定是紫砂极品。
好看,耐看,有意味,是康尔教授长期收藏,鉴赏紫砂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但紫砂壶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名家名壶层出不穷,各个流派异彩纷呈。同时,市场上还有赝品存在,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紫砂壶中,挑出真品,则需要有一双能辨别真伪的慧眼。
有一件很早以前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古玩市场还处在草创阶段。一位文化老人,带着我走进一处旧货调剂市场,现在叫古玩市常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逛古玩市场,在那儿,我发现人们倒是挺文雅的,讨价还价悄悄地进行。有人在袖子里头掐,掐你的中指,掐你的食指,那是行家们的一种规矩。
在一堆古意盎然的紫砂壶中,有一把壶引起我的注意。它是绿色的,绿得抢眼,非常出位。我抓过来一看,是把西瓜壶。再一看壶底落款,是大名鼎鼎的汪寅仙。我窃喜,连壶盖都没打开,就把这壶买下来了。
回家后,我把此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的女儿。那时,她才读小学,我就给她讲述此壶的神奇之处。已是夜深人静,我想有点不对,于是就悄悄走进女儿的房间,第二次认认真真地去看那把壶。此时此刻,那壶好像已经不耐看了,如果讲意境,一点都谈不上,没有趣味,也没有意味。
我打开壶盖才发现,这绝对不是汪寅仙先生的大作,而是一个赝品。西瓜壶,是用绿泥制作而成的,而此壶的里面是咖啡色的。外面的绿色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用颜色涂抹上去的。上当了,当时我想,要是在买之前多看两眼,就会避免上当受骗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我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读研究生了,我一直没有把西瓜壶的真相告诉她。我是这么想的,一个女孩子,手中有一件宝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她底气就要足一点,胆子就要大一点,心情就要愉快一点。但愿我的教训,能够变为你的精明。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只要你多看,多想,多比较,你的鉴赏水平一定会提高,
如何收藏紫砂壶呢?那些老到的藏家,都有一些奥妙,门道,我想在介绍这些奥妙和门道前,先说几句关于收藏观念。
所谓收藏观念,就是对收藏活动的意义,目的,方法,心态等等一个宏观的把握。不少人以为,收藏就是收藏财富,收藏的意义就是聚财,收藏的目的就是赚钱,收藏的方法就是满世界捡漏子。其实,一个成熟的藏家,他们投身收藏的目的,并非如此单一。收藏财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收藏历史,收藏技艺,收藏心情,收藏美好,收藏文化,收藏艺术,同样也可以被确定为收藏的目的。据我所知,许多壶艺大师,他们也搞收藏,也收藏紫砂壶,但是,他们收藏的目的,倒不是冲着钱财去的。
说完了收藏观念,下面说说收藏的基本原则。依照艺术品收藏的一般规律,系列收藏一定胜过单件藏品的收藏,一套邮票,一套钱币,一套小人书,它的价值,一定大于单件藏品价值的总和,这是一个规律。系列收藏不仅可望实现藏品最大限度的升值,还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使收藏活动变得更加有情趣,更加有学问,更加有价值。
紫砂壶的收藏,可供选择的系列很多,比如名家名作系列。在六百年的紫砂壶发展史上,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一批高手,名人,把他们的作品,尤其是他们的代表作,作为你收藏的对象,并使之形成系列,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如果你以名家名人的作品,作为你的收藏对象,那么,你一定要学一点紫砂史。
你得知道明代出过哪些大家,清代有过哪些高人,民国时期哪些人堪称名流,对于当下活跃在海内外的10位紫砂界大师,具体的说是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中国陶艺大师,对这10个人的名字你得记住,要不然一件名家名人的作品就有可能与你擦肩而过。
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叫树瘿壶,作者供春。但是,在上个世纪初,知道供春,知道树瘿壶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件国宝,在地摊上躺了好多年,当时的开价是一块大洋。从地摊货,最终变成国宝,幸亏遇到一个识货的人,那人叫储南强,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
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一家杂货摊上,看到一把壶,邹巴巴,脏兮兮的。他觉得这把壶,像古籍中描写过的树瘿壶,人家要价一块钱,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把壶买了下来。当时,他心里还有点不太踏实,急忙去找一个人,那人叫黄宾虹。黄宾虹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鉴赏家。黄宾虹对那把壶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他说:这就是树瘿壶。
黄宾虹说:当年供春,是模仿银杏树上的树瘿,也就是枯瘤子,做的这把壶。现在,你看这把壶的盖像个南瓜柄,显然是后配的。储南强回去以后,就对这把壶的传承史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宾虹说得对。
既然壶盖不合适,咱们就重配。储南强又请出了当时一位制壶高手,叫裴石名,请裴石名依照树瘿的造型,重新配了一个盖子。新配的盖子上,刻了45个字,分两行:制壶者供春,……,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两万金易之而未能。当时,英国人开价两万大洋,要买这把壶,没买给他。
为了迎庆这把树瘿壶荣归故里,储南强准备在宜兴建造一个楼台,专门收藏这把壶。楼台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春归阁。万事俱备,就等开工时,抗日战争爆发,春归阁没有建成。
宜兴沦陷后,日本人知道了这件国宝,请人找到了黄虹宾,想要这把壶,日本人开价八千块大洋。储南强不可能把国宝让给日本人,为了以防不测,黄宾虹带着那把壶,躲进了深山老林。全国解放以后,黄宾虹把壶捐献给了国家。当时是捐给苏南文物管委会,现在这把壶,收藏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
历朝历代都有紫砂壶名家,历朝历代也都有紫砂壶名作诞生,作为紫砂壶的爱好者,我们虽然想收藏名家名作,但名家名作收藏既要考验眼力,还要考验你的财力。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缺乏这样的条件。那么,除了名家名作的收藏外,还有其他什么紫砂壶系列,可供一般人收藏呢?
有的,其他的系列,如你可以做不同壶型系列,我的收藏大概就属于这种系列。不图珍稀名贵,但求风情万种。紫砂壶百态千姿,初涉紫砂艺术的门外汉,你会觉得眼花缭乱,事实上,它们也都是有序的存在,依据类型学的基本原理,把紫砂壶分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叫光货,这是最多的,也就是不加什么装饰的那种壶型。另一类叫花货,主要是仿造花果树木,制作的紫砂壶,这种壶型的装饰就非常丰富。还有一类叫筋瓤货,这是三大系列。
再细分,比如光货中,有圆器,方器。方器又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果你不问耀眼的名头,将不同的壶型,确定为收藏的对象,并使之形成系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这样做,起码有几个好处:第一你不再为署名的真假而烦恼,第二你也不再为投资的巨大而担心,第三你不再为一不小心失手而疼心。你拥有的将是尽情欣赏的愉快,和随时把玩的乐趣。
还有一种系列收藏,叫特定专题系列。成熟的藏家都知道,天下的物华天宝,那是收藏不完的,过于杂乱的收藏,既费精力,财力,又不能显现藏品的合理性。一个藏家,他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经济实力,选择一个开口小,意韵深,较为个人化的专题,把它做精,做透,做到最好,做成天下第一人。
有人专门收藏 ,仿造青铜器制作的紫砂壶,如钟形壶,鼎形壶,尊形壶,爵形壶,铜镜壶,铜鼓壶,使它形成系列。有人专门收藏依照玉器石器制作的紫砂壶如琮形壶,印形壶,鼻玉壶,集玉壶,石瓢壶,石鼓壶,石栏壶,石权壶,使之形成系列。有人专门收藏依照民间的编织物制作的紫砂壶,如鱼篓壶,箩筐壶,斗笠壶,笆斗壶,提篮壶,吊篮壶。还有人专门收藏仿造自然界的瓜果花木制作的紫砂壶,如莲花壶,荷花壶,蟠桃壶,柿子壶,石榴壶,松竹梅三友壶等。总之,我觉得任何一个言之有理的创意,都可以成为一个系列,一个个性化的收藏系列。
紫砂壶的收藏,和其他艺术品的收藏一样,既可陶冶性情,还能增长知识。同时,艺术品的收藏,还能保值增值。那么,较之其他艺术品,紫砂壶的收藏有什么特殊性呢?
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养,用,藏的结合上。其他古玩,可能没有这种特性。一把紫砂壶的出炉,标志着一个艺术生命的诞生。但是,刚刚出炉的壶,既粗糙又干燥,而且壶面上还会晃动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浮光,老艺人称之为和尚光。所以说,一把紫砂壶,它要健康地发育,茁壮地成长,最终走进艺术殿堂,需要经过旷日持久的养育。
许多局外人以为,养壶就是保养茶壶,这说得不准确。养壶的养,是养育的养,是培养的养,是滋养的养,是调养的养。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只有通过精心的调养,它才能散发出柔和的,美玉般的光泽。养壶本来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变成了一种技术。
养壶的主要方法,一是用喝剩下的茶汤经常去浇淋壶体,第二经常用软布去擦拭壶体,第三确有不少藏家都有自己一些密不示人的养壶技术。养壶既需要耐心,又需要一点技术,所以,一些藏家,在购买了壶之后,不忙着把壶带回家,还要破费一些银两,专门请人替他养上几年壶。
我们家有一个远房亲戚,按说是个小地主,全国快要解放的时候,他跑到上海去了。在上海,开了一个小饭店,日子过得马马虎虎。在几个民国遗老的怂恿下,他决定做一笔投机生意。他回老家,把祖产卖了,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买了8把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他知道,这个壶要养过以后才值大钱。他,一个小地主,不会养壶。于是,就请陶艺行的老板,代为他养上几年的壶,给了一些钱。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先在保姆家待上几年,等他长大了,然后再把他领回家。
紫砂壶的养,用,藏结合,在这一点上,跟许多名贵乐器差不多,光藏不用,束之高阁,是要出事的。壶会风化,会掉砂,会变得脆弱。但如果你超负荷使用,当然也不利于壶的世代传承。
小熊猫 (2007-11-04 23:37:03)
在很古的时候,江苏宜兴有一个小村落,住着十几户人家。一天,一个白眉毛的老僧,突然出现在这个村子里。身披袈裟,手提木鱼,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里人十分好奇,朝老僧跟前走去。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于是,人们拿起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一种奇怪的泥土,红,绿,紫,五彩缤纷。后来,人们把挖出来的宝土,做成缸,盆,罐,瓮。这种土,叫富贵土。其实,这种土,就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这也许就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一个传说。
我曾在一家影视学院,看过他们的招生题库。有一组面试题,是为影视编导专业的考生预备的。我给你们透露几题:
第一题说,假如你是一个影视导演,在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陋室里,我们替他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紫砂壶。第二道题,说在一个家财万贯的儒商客厅里,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答案仍然是紫砂壶。第三道题,在一个派驻美国的中国领事的客厅里,我们替他点缀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下面那位听众答对了:紫砂壶。
三道题一个答案,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由此引发的感触是,紫砂壶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下得了厨房,也进得了厅堂。它特平常,也特高贵。它特一般,也特精英。它特草根,也特儒雅。
要说紫砂壶的神奇之处,还真一言难尽!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人托我写一个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我跑了一趟宜兴丁蜀镇。在那儿,我拜会了顾景舟,蒋蓉,这些著名的壶艺大师。看到了他们的收藏,感觉好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一把泥土,居然能捏出万种风情的壶来,了不得。
离开丁蜀镇时,我买了一筐壶。壶是批量生产的,很便宜。我把一筐壶带回南京,我的朋友各取所需。他们也真够朋友,不一会儿,一筐壶全都有主了。等我倒了水出来,就给我留了一把,谁也看不中的蹩脚壶。
我想,蹩脚壶也是壶,凑合着用吧。那天晚上,我想用那把壶沏一壶茶,找一找感觉。无意之中我发现,这个壶特别怪,倒茶的时候它会叫。倒得越猛,叫得越欢。声音悦耳,动听,像云雀打鸣,似金凤求凰。我向大师请教,大师把答案告诉我时,吓了我一跳。这正是古书上曾经提到过的,但是谁也没有看到过的,据说要烧制一千炉,方有可能出一把的凤鸣壶。
这种壶,不可有意为之,大师也做不出来,得来全凭偶然。如此看来,那蹩脚壶还是一件宝贝。顾老先生对我说:康老师,你中彩了,你跟紫砂有缘啊!
紫砂壶具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根据我的梳理和归纳,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发味留香,堪称紫砂壶的第一妙。茶壶的功能就是泡茶,能泡茶的器皿很多,比如说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但是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那些老茶客,他们不约而同地锁定紫砂壶呢?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茶汤的孕育和最终形成,壶的作用不容轻视。
经过几个朝代的比较,鉴别,茶客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紫砂壶,里外不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就是不用的时候,它也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有些壶,尤其是老茶壶,壶中存留的,还不仅仅是茶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流浪汉,那天晚上肚子饿了,便悄悄溜进一家饭店的厨房。本来想搞两个馒头垫垫肚子,找了一圈没有发现馒头,只有一锅红烧肉。于是,流浪汉一口气就把那锅红烧肉吃了。店主抓到流浪汉,把他痛打了一顿。
第二天,店主将流浪汉绑上公堂。县太爷一看流浪汉,把惊堂木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这小子不用审了,把他放了,退堂。店主不依,你凭什么把他放了?县太爷说:这小子肥肉吃得太多,已经得了一种绝症,俗称油漫心,三日之内必死无疑。店主一听:那就算了吧,就让他的手下,把流浪汉丢进了一座破庙。
流浪汉在破庙里上吐下泻,腹痛难忍,躺在那儿等死。更敲三遍,恍惚之中,庙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和尚见此状,从怀里掏出一把老茶壶,对流浪汉说:要想活命,只有靠它了。
和尚说完,放下老茶壶就走了。流浪汉挣扎地爬起来,抓过那把壶,一看壶中没水,空空如也。他爬到一眼温泉旁,抄起老茶壶就舀温泉喝。这一喝,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人们发现那小子没死,而且病痛全无。于是,大家开始揣摩,那小子起死回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最后,大家把能想到的溢美之词,都献给了那把紫砂壶。接下来的岁月,各色人等围绕那把神奇的壶,明争暗斗,巧取豪夺,流浪汉趁机把那壶给卖了。什么价?一寸紫砂一寸金,壶多重,黄金多重。壶卖了个好价钱,流浪汉置了一方家业,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这个故事在壶艺界,流传甚广。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故事,其基本内核还是靠谱的。大家都知道,老茶壶的内壁,积淀着厚厚的一层茶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茶锈,茶垢。由于茶山的存在,即便壶中不放茶叶,也能冲泡出茶汤来。而老茶汤,无疑具有药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难杂症,包括油漫心。此乃紫砂壶之第一妙。
抗馊防腐,当为紫砂壶的第二妙。较之于其他材质,紫砂有一个特点,叫透而不漏。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又不漏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们要是戴手套,真皮手套戴一天也不出手汗,你戴人造革手套,半天下来手套里是湿漉漉的,因为人造革不透气。我们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做壶,它就具有抗馊防腐的功能。
据说这种功能,率先是由一个老木匠无意中发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个老木匠,承建了一座庙宇的藏经楼,他在干活时,把随身带的一把紫砂壶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工程结束以后,脚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来,我的那把壶,还留在大梁上。老木匠想了许多办法,几天以后才爬上大梁,把壶取下。无意中,他发现茶汤居然没有馊。那时候,正值盛夏,别说几天,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味。于是,大家知道了,紫砂壶还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此乃紫砂壶的第二妙。
紫砂壶还有一妙,变色韬光。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做成的壶,是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炉温的升高,它会不停地改变颜色,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变光变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不断地变光变色,直到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给收藏者,给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是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光之三妙,所以,它才能从林林总总的茶具中脱颖而出,**独领。清代有个文人叫李渔,他在《杂说》一文中,下了一个评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茗注就是茶壶,茶壶没有比紫砂壶更妙的,而最精贵的壶,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最后还加了一句:是人皆知矣。
紫砂的特点是透而不漏,紫砂壶沏茶,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品性,紫砂壶在众多的茶具中,脱颖而出,世人对它倍加厚爱。更为神奇的是,用得越久的紫砂壶,泡的茶越有味道,越醇厚。
天下的紫砂壶,产于同一个地方,就是江苏宜兴丁蜀镇。这个江南小镇,座落在丁山和蜀山之间,故称丁蜀镇。宋代以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捣泥的陶艺世界。当地人,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吃的,穿的全仰仗做陶的手艺。
制作紫砂壶的料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泥土,它是一种矿石,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这种矿石,普天下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小山上有,故被称之为泥中精,矿中宝。许多人,包括日本人,都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做紫砂壶,结果全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碾碎以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极高,排列有序的气孔。这些神奇的气孔,为紫砂的妙处奠定了物质基矗
那么,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的人是谁呢?多数学者都认为是供春。供春是壶艺界的泰斗,鼻祖。供春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这家人家姓吴,叫吴颐山。供春经常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去读书,金沙寺在宜兴市郊的山林里。吴颐山,后来做过进士,做过大官:四川的参政,湖广的巡抚,这是后话。在安静的金沙寺里,吴先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童小供春,则四处溜达,到处看看。
庙里有一个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庙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他经常用紫砂泥做些坛坛罐罐的东西。小供春对老和尚干的活特别感兴趣,常常躲在一边看,过去叫偷艺。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机灵的小供春主动上前帮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淀的那一点点紫砂泥,收集起来。
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于是,他开始了艺术创作。他发现庙里有棵千年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树瘿,就是树瘤子,据说一百年才结一个树瘤子。供春觉得,它沧桑,古朴,有意味,就模仿那树瘿,捏了一把壶,取名树瘿壶。
这把壶不得了,号称天下第一壶。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具了,而是一件艺术品。史学家也认为,正是小供春的树瘿壶,把日用陶器带进了艺术美陶的境界。
那么,在爱壶人的心目中,这个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爱壶人心目中,紫砂壶是物华天宝,是挚友高朋。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依据是,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古人说,贵如珩璜(heng huang 古代的玉器),价凝璆(qiu)琳。珩璜,璆琳都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和美玉一样价钱东西,当然是物华天宝了。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至名手所做,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就是说名人制作的壶,跟黄金一个价。明代熊飞,在一首诗中写道:景陵铜鼎半百沽,荆溪瓦注十千余。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墓,从陵墓里出土的铜鼎,一个能卖50个钱,而一把紫砂壶多少钱呢?得卖十千余。
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的:人间玉珠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天下的玉器珠宝都不值得收藏,因为它们都比不上宜兴的一把土,这一把土当然是指紫砂泥。有个日本人,他在《茗壶图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明代做的一把壶,抵得上一户人家的全部家产。当然,这些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爱壶人的一种价值观,一种取舍观。
说紫砂壶是物华天宝,第二个依据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酷爱紫砂壶。说到名流酷爱紫砂壶,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明代,江南有一商界名流,叫沈万山。有一天,沈府门前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但颇有仙风道骨之貌。老头用来讨饭的工具,不是碗,也不是盆,而是一把大口的紫砂壶。
沈万山看到这把壶,眼前顿时一亮,忙问老先生:此壶您卖吗?老头说:不卖,壶亡我亡。弦外之音是那壶跟我行影相伴,我要是死了,壶也将随我而去。家丁要把老头轰走,沈万山多了一个心眼,决定将老头收留,让他无限期地住在府上,好吃好喝好生伺候。
沈万山是个壶痴,他见到好壶就走不动路,但他也不想因巧取豪夺而毁了那件宝贝。于是,那老头摇身一变,成了沈府的座上宾客。一晃几年过去了,老头也没少花沈家的钱财,沈万山,半句怨言没有。不时,还请老头上书房坐坐,一起喝茶,聊天,把玩那把大口紫砂壶。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老头觉得沈先生是个君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壶之人。老头心想,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老人想在他寿终正寝之前,把那把大口紫砂壶送给沈万山,并告知,此非一把残壶,那盖子被我藏在某某山上的某某庙里。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把名壶的壶身和壶盖,分开来收藏,那是收藏界的一个惯例,对于保证藏宝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就好比您的银行存折和密码,最好不要让别人同时盗走。沈万山得了这把名壶以后,终日把玩,最后他悟出了做人之道,也悟出了经商之道。从此,他财源滚滚,富可敌国。
南京的明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捐款修建的。现在南京中华门城堡,是当年明城墙的正南门。传说正南门下,埋着沈家的聚宝盆。有老人说,那个城门墙下埋着的是沈万山得来的那把能进财,能进宝,能震魔降妖的大口紫砂壶。当然,这是一个传说。
在有些特定的阶层,特定的领域,比如在书法界,曲艺界,除了张三,李四,王二,剩下的都是爱壶之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说紫砂壶不是物华天宝,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主见的名流,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去充当紫砂壶的铁杆粉丝呢?
把紫砂壶视作挚友,看作高朋,也不是随口说说的,有案可据。有个日本人,叫奥玄宝,他特别仰慕中国的紫砂文化,他应该算是紫砂壶的海外铁杆粉丝了。清朝末年,他编了一本书,叫《茗壶图》。在这本书中,他是这样写的,中国的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衲子就是和尚,僧人。在奥玄宝的笔下,紫砂壶根本就不是一个器物,它就是人,就是身份,就是地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人。
在那本书中,奥玄宝还向读者介绍了32把紫砂壶,都是他自己收集的,据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为这32把壶,每一把壶都起了一个名字: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红颜少年,潇洒公子,风流宰相……。在这位日本壶迷的笔下,这些壶都是他特别仰慕的,希望交结的挚友高朋。
再讲一个发生在扬州的故事。清代扬州有一个盐运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刚烈,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这个上司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人,是个贪官。贪官决定除掉这个不听招乎的心腹之患。在那个年代,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把盐运官送进了大牢。盐运官不服啊!一再地喊冤,没人理他。盐运官决定以死抗争,在牢里又是绝食,又是撞墙,总而言之,不想活了。谁劝也没用,可把外面的家属急坏了。家属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烧高香,请求上天开眼。
有个老道士,十分同情盐运官的命运,觉得应该帮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做了一把紫砂壶,打通关节,把壶带进监狱,送到盐运官手上。怪了,盐运官得到那把壶以后,不再寻死觅活了。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那个贪官倒台了,罪名是贪污腐化,欺君犯上。盐运官获得了新生,还官升三级。
人们问他:你是怎么熬过那艰难岁月的?他说是那把壶叫我别死。大家听不懂他的话,他就把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壶,拿出来给大家看。那壶上刻着八个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一句话是说那贪官的,别看他现在火,物极必反,总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别看我现在倒霉,也有时来运转的可能。于是,我天天捧着这壶喝茶,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贪官的倒台,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在盐运官家的神龛上,我们发现,他供奉的不是菩萨,而是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紫砂壶。
小熊猫 (2007-11-04 23:42:11)
紫砂壶作为喝茶的工具,其神奇之处,只是表现了它的实用层面。但是,紫砂壶还有很多文化上的讲究,它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小小紫砂壶,能把中华文化的很多奥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紫砂壶身上,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紫砂壶很好地阐释了中国的阴阳与五行的概念,紫砂壶还是中国人美好愿景的重要载体,另外,紫砂壶对中庸,对道法自然等文化理念,都有着直观的体现。
小小紫砂壶,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呢?康尔教授说,紫砂壶的文化含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谈。
首先,它适应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喝茶的民族,常言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还有一个版本,叫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是七件事,还是七件宝,都有一个茶字。有些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视茶如命,他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好茶好到这个份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茶的吟咏与赞美,那可是多了去了。
唐代诗人卢仝,号称玉川子,他诗风浪漫,好茶成癖,写过一首名诗,俗称七碗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有这么几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看来吃茶,只能吃七碗。到了第七碗,人都飞起来了。这首诗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建立茶道的一个理论依据。日本人现在喝茶,也讲究有七种感觉,七种境界。
中国人不仅喜欢喝茶,有时还喜欢斗茶。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代,源于福建山区的茶乡。每年春天,茶农,茶商们一起检阅劳动成果,比试新茶的一项赛事。比赛规则大致是这样,先比茶汤,就是比茶水的颜色,通常的标准是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红白等而下之。其次比汤花,就是茶水在茶具里泛起的泡沫,比那个泡沫,通常的标准是汤花细密,紧咬盏沿,久聚不散为上。如果那个泡沫一下子就散了,就不是最好的。
在这样一个喜欢品茗,喜欢斗茶的国度里,社会对于茶具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为什么人们最后锁定了紫砂壶呢?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说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明朝的时候,有一帮紫砂人,是他们审时度势,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茶在汉代以前,主要是当中药喝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当这个茶变成了饮料以后,中国人喝茶的方式,多次发生变化。从汉代到唐代,主要是喝煮茶,煎茶,用陶土烧制的瓦罐子,用金属敲制的茶铫子,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茶具。
宋代和元代,主要吃点茶,先要把茶饼或茶糕,掰开,碾成粉末,再往粉末里加一些点心,就是加一些芝麻,果仁,松子之类的东西,然后跟茶末一起,冲上开水,与此同时,用竹签搅拌。这种备制茶汤的方式,使得景德镇生产的瓷碗,瓷盏,倍受欢迎。
到了明代,喝茶的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变化。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一洗前人的奢靡之风,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了一招,废除民间向朝廷进贡团茶的规矩。他以一国之君的名义,号召大家冲泡散茶。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变化,加上有一批紫砂人,审时度势,紧跟形势,开始设计,制作适宜冲泡散茶的工具,紫砂壶就在那个时候闪这登场,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由此可见,紫砂壶在明代崛起,确实是应运而生。紫砂壶的脱颖而出,既有天赐良缘的推动,也有明智的紫砂人,主动适应市场的成果。紫砂壶的闪亮登场,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人喝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喝煮茶到吃点茶,再到冲泡散茶,最终紫砂壶在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此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二,是它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愿景与期盼。过去的紫砂艺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们长期扎根在民间,同时他们十分尊师重教,尚礼崇仁,所以,他们能把老百姓的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景与心愿,融入自己的创作。
比如鲤鱼跳龙门,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也是天下百姓芸芸众生的千古梦想。一朝鲤鱼跳龙门,子孙万代就脱离苦海了。谁都想变成一条龙,这个美好的愿景在一款壶上得到了承载与张扬,那把壶叫鱼化龙壶。这把壶的设计是,壶身上是波涛汹涌的巨浪,中间有一条鲤鱼,而壶盖上祥云飞渡,在彩云中有一条龙。这款壶在清代道光年间首先由邵大亨制做,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黄玉麟也做过,还有许多壶艺家都做过这款壶。
虽然不同的壶艺家,在细节处理上各有自己的考虑,但那一款壶的主题,始终没有变。它执著地表达了天下百姓都希望金榜题名,希望连中三元,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美好愿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也是民间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愿景,在紫砂壶上同样得到了精彩的表现。曾担任过上海画院院长的唐云先生,他收藏过一把壶,壶名叫博浪锤壶,我见过。壶身是一个圆球,上方有一根链条,那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当年,张良在河南派剌客行剌秦始皇时,用的就是这种歹毒的兵器。上面一根链条,下面一个铁球,一甩。为那把博浪锤壶题写过壶铭的人,是清末的一个大家,有名的书法家,鉴赏家梅调鼎。他题的壶铭12个字: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意思是说过去的博浪锤是用铁水铸造的兵器,而眼前的博浪锤是用紫砂捏成的茶具,今非昔比。时代不同了,把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传达得既生动又自然,令人拍案叫绝。
再说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爱情观。以文会友,郎才女貌,一诺千斤,忠贞不渝,生前不能同床,死后也要同穴。这个故事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爱情悲剧,但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殉情之后,实现了比翼双飞,自由翱翔的梦想。这个愿景同样在紫砂壶上,也得到了精彩的表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做过一把壶,叫蝶双飞。他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识恋爱的那个地点是一个小亭,为壶盖的摘手,在那把壶上设计了一条腰线,把壶分成一阴一阳两个界面,一黄一黑两只蝴蝶,加上一段切题的壶铭,把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永久地定格在紫砂壶上。据我所知,这把壶被盗版被复制的频率极高,因为此壶市场需求大,人们都想要品茗喝茶的同时,再品味一下爱情的隽永,再思索一下爱情的真缔。
咱们抛开知识版权的问题不谈,透过这个现象,我们有理由自信,正因为紫砂壶凝聚着,承载着,表现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愿景,所以它特中国,特有文化。
神奇的紫砂壶,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当我们用鱼化龙壶,博浪锤壶,蝶双飞壶喝茶的时候,我们不仅品尝到了茶的美味,而且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紫砂壶所仃现的文化氛围之中。正所谓一壶一世界,壶中有乾坤。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三,它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一件日用品,它非常好用,但缺少一点美感,那是很很难走红的。而紫砂壶恰恰在实用和艺术的结合方面,显现出卓而不群的优势。一把紫砂壶经济实用,造型美,手感好,既能喝茶,又能欣赏,既能摩挲把玩,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体现主人的艺术趣味,又能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你说说,这样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还真的不太好找。所以,紫砂壶从来都受到人们的追捧。
过去在宜兴,扬州,苏州,上海一带的高档茶楼,一个名人雅士出来喝茶,要么自带茗壶一把,要么使用事先就存放在茶楼里的专用壶。这样做,倒不是为了讲究卫生,完全是为了彰显本人的个性和品位。那一些精明的店小二,只要用眼睛一瞄,看你手上托着一把什么样的壶,对你的社会地位,就能猜出八九不离十。至于怎么伺候这他,心中也就有了谱。
说到紫砂壶的雅趣,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扬州府,有一个年迈的师爷退休了,许多人都想谋取这个岗位,吃这一份俸禄。于是递条子的,走后门的,托关系的,把知府大人搞得心烦意乱。知府大人决定,搞一次公开招聘,谁有才谁吃这一份傣禄。招聘考试那一天,来了一大帮饱学之士,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知府大人亲自出题,亲自监考。
他出了一道什么考题呢?考试那天,他带了一把紫砂壶,把壶往讲桌上一放,他说:一把茶壶,一首好诗,壶随诗贵,诗依壶传。今天,谁能依据这把壶,吟出一首好诗,择优录取,谁就是今天的胜者。大家开始研究这把壶,这是一把什么壶呢?一把光货,除了盖子上有可清心也四个字,没有其它装饰。即便如此,饱学之士们,还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堆满华丽辞藻的诗篇,知府大人看后,都不满意。所有的人都交卷了,只有一个小伙子,还坐在那儿。他一个字也没写,知府大人过去问他:小伙子,你在干嘛呢?我来应试的。那你的大作呢?我的诗已经刻在那壶盖上了,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那壶盖上只有四个字,怎么也凑不成一首诗。只有一个人没有笑,就是知府大人。既然如此,你就给大家念念你的大作。小伙子从容地走到那把壶旁边,一边旋转那壶盖,一边就朗诵他的大作: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
四句话,一首诗。知府大人大叫一声:妙!当场宣布,小伙子获胜。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壶盖上的四个字,是一首回文诗。把这样的回文诗,刻到可以旋转的壶盖上,确实体现了紫砂壶特有的一种雅趣。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四,紫砂壶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实现了绝妙的契合。先民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早在西周末年,太史史伯说过:五行相杂,已成百物。
制作茶壶用的那个泥料,俗称五色土,五色与五行在这儿对上了。那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制烧过程中,要用木头,要用火。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许多人认为,把五色,五行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等于是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大千世界,心里特别踏实。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阳父,提出过一个哲学命题:阴阳相生相克。伯阳父认为,阴阳调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天下大乱。老子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巧了,紫砂壶这样的器皿,它既负阴又抱阳。我们在任何一把紫砂壶上,可以看到阴的象征,也可以看到阳的符号,可以看到阴阳同在,阴阳调节器和的气象。或者可以这样说,任何一把紫砂壶,它都是立体的阴阳太极图。
请看这把壶,这是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生制作的贵妃壶,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请大家往丰乳肥臀上想。紫砂壶这样的器皿,特绝,你们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如此自然地,体现阴阳相生相克,这个哲学理念呢?手上捧一把这样的壶,那是有内涵的,有意味的。有时候还不能说得太直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说不便言传。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五,紫砂壶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无论你是佛家的弟子,还是道家的信徒,无论你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在俗的居士,你都可以在紫砂世界中,找到你的情感寄托,找到你的精神家园。
儒家学说,有一个重要概念,叫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也就是说要追求平衡,协调,要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境界。对于紫砂艺人来说,尤其是制作光货的艺人,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泥料的选择上,追求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嘛!更不用说喝茶,品茗本身就是与中庸之道一脉相承的生活方式。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一种存在。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闲远之心。到了魏晋,这个思想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归隐山林,浪迹天涯,放浪不羁,追求精神自由。对于制砂艺人,特别是制作花货的紫砂艺人,取法自然,崇尚自然,也是他们的一个追求。花货的特征就是模仿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做出来的壶。
这把荷塘月色壶,是蒋蓉女士设计的。在这把壶上,有荷花,有荷叶,有莲藕,还有小青蛙。看到这样的壶,我们会联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甚至会想到辛弃疾的诗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蒋蓉女士所设计的荷塘月色壶,体现了一种乡村风情,让人流连往返。
据我所知,许多攻花货的壶艺家,他们都爱养一些花鸟鱼虫,种一些梅兰竹菊,终身居住乡间,体验田园雅趣,方便取法自然。
再说佛家,佛家特别讲究缘份。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生,因缘之外一切皆空。我国有案可及的第一把紫砂壶,叫树瘿壶,它就诞生在佛门圣地金沙寺。供春偷艺的那个师傅,叫金沙僧,是个和尚。由此可见,紫砂壶与佛家从来就是有缘份的。
佛家有一派,通常称他们为涅槃派,他们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净土信仰。他们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只要你反本内求,去迷理惑,就能顿悟成佛。当然,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你要获得顿悟,还真的特别难。有些高僧认为,办法还是有的,这办法便是吃茶去。
赵朴初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守着千百部经文经书,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不如吃茶去。我发现吃茶去三个字,在壶上刻的特别多。乍一看这三个字大白话一句,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含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在器型的设计上,紫砂壶与佛家,也是有因缘关系的。请大家看这把僧帽壶,像不像唐僧的帽子?此壶原创作者叫李茂林。由此可见,紫砂与佛家,一直是有因缘关系的。有些壶取名真趣壶,百衲壶,佛海容天壶,都是佛家的旨趣。有的在壶上刻上佛教的一些教义,叫经文壶,这样的壶特别多,日本人特别喜欢。
你要想获得一把这样的壶,不能说买,要说请,请一把壶回家。茶道中,有一个说法,叫茶禅一味,壶佛一体。是说喝茶与参禅的感觉差不多。壶和佛,是二位一体的,所以不能说买,要说清。
紫砂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它得天独厚,应运而生,完美地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它扎根民间,尚理崇文,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以及民间的愿景,达成了绝妙的契合。它胸襟开阔,海纳百川,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所以,我们说,紫砂壶特中国,特有文化。如果说,中国人真的要评选一千来最有魅力的茶具,我的那一票一定投给紫砂壶。
齐天大圣 (2007-11-05 00:02:40)
好漂亮的紫砂壶,传承着中华文明。感谢分享,支持!
小熊猫 (2007-11-05 01:29:49)
讲稿暂缺
主讲人简介: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内容简介:
在紫砂壶工艺界,在任何一把壶上,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地方见到作者的签名。首先,我们可以在壶底见到作者的印章。第二个地方,那便是在壶盖,在壶盖的里面有作者的落款。第三个地方,就是在壶把的下方,一定有作者的印章。
紫砂工艺师他从来都是要郑重其事地签名,不厌其烦地落款,非常地奇怪。虽然呢,紫砂壶在清代,它也成了皇家的贡品,但是壶艺界从来就没有官窑这一说,所以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用大清制造,用乾隆御制这样的官印,来强行取代个人落款的那个行规,没那规矩。那么海内外的那些职业的买家,炒家,藏家,他们也从来都是只认个人的名头,不认单位。
我要介绍的第一位大师叫时大彬。时大彬是壶艺界知名度最高的人,这个人出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年轻的时候就出名,名气非常地大,是个家喻户晓的人,在与文人雅士的交往当中,时大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他也把浓浓的文人气带进了他的创作。
我要介绍第二位高人,他叫陈曼生,陈曼生是清代人,他工作是当县太爷,陈曼生以县太爷的身份,带动了一批文人墨客,一起去关心、支持紫砂业的发展,这个贡献了不得,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好了,古代的壶艺大家我们就介绍这两位,下面我再介绍几位现当代的壶王。要说现当代的壶艺大家,有一个人绕不过去,他叫顾景舟,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顾景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壶艺家。当然,在紫砂陶艺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走得最远,成就最高的当属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那么,这些紫砂“壶王”,他们做的壶,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们为什么能被称为“壶王”呢?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