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的图文介绍
一、太极图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三、含三为一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分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2)太极图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四、三五至精图
阐释《参同契》丹药形成的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参同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
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唱,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阑干。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时阴,拘畜禁门。慈母育养,教子报恩。严父施令,教饬子孙。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图中,火木为汞,水金为铅,土为黄芽。土居中央,表示“三物一家,都归戊己”。火木居左,水金居右,按坎离为易说,左为离,右为坎。水金相通,表示金生水;火木相通,表示木生火。水火居上位,表示水火药物在炼丹中占首要地位。下一白圈,指丹药,即“三五与一”的“一”。所以水火又直通向此白圈。据后人考证,此图式,被道教徒所吸收,五代陈抟无极图中的五气朝元图和周氏太极图中五行顺布图,皆出于此。
五、水火匡郭图
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本。图中左半为离卦,右半为坎卦,白者为
阳爻,黑者为阴爻。就炼外丹说,左离为青龙即丹砂,右坎为白虎即铅,当中小白圈,指丹药。此图式后来成为道教讲述炼丹的图式之一。另说,离火为日,为阳;坎水为月,为阴,所谓坎离相抱,龙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阴阳相配合之义。把后人考证,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皆源于此。
六、古太极图
亦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参同契太极图”。传为古代方士解释《周易参同契》图式。较早见于明初赵仲
全《道学正宗》。此图概括了《参同契》中所说的月体纳甲、二阴、三五、九宫、八卦、鼎器、药物、火候诸内容。两边白黑交互,白以示阳,黑以象阴,阴阳不相离,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图以八分,据其各自属性,分别配以八卦,揭示丹家进退行持的火候。震三始交阴而阳生,自震到兑再到乾而阳极盛,阳盛极于南;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到艮再坤而阴盛极,阴盛极于北。其中八分,震东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
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并以此推断陈抟之学源出《参同契》,该图与几乎同时见世的“天地自然之图”相类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线,余均同。古太极图蕴含极深刻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太极图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先天太极图
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据宋明易家考证此图出自
陈抟之手。陈抟源自《参同契》,一说源于西蜀隐者。宋朱熹《语类》、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明赵撝谦《六书本义》、赵仲全《道学正宗》等有所论述。此图最早载于《六书本义》。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一阳二阴,表示阳气尚微弱;其后,经过东方离卦、东南兑卦位,至乾卦位,卦象为三阳,阳气极盛。阳气极于南;阴气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一阴二阳,表示阴气尚薄弱;其后,经过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为三阴,阴气极盛。如此循环不已。图中左白部分,居东方,与右白部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中挟一阴,为离卦象,此即“对过阴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与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阴中挟一阳,为坎卦象,此即“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一阳生,到离二阳挟一阴,再到兑二阳增长,最后到乾卦三阳极盛,为阳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一阴生,经过坎艮二卦,二阴增长,到坤卦三阴全盛,为阴息的过程。图中黑白两鱼尾,
表示阴阳二气初起;黑白两鱼头、左方表示阳起而迫阴,阴避阳,回入中宫;右方表示阴起迎阳,阳避阴,回入中宫。黑白两鱼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图与“古太极图”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线条,余则相同。两图均以图形言阴阳变易。后世所制其他太极图式均未脱离此图基本内涵。
八、天地自然河图
即“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太极图”。图见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为阴阳鱼太极图最早记载。图题为“天地自然河图”,文注为“天地自然之图”。赵氏认为“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六书本义》)该图特点在于溶阴阳相合、卦气运行于一图,其白色一边为阳,黑色一边为阴,以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鱼眼以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参见“先天太极图”条。
九、无极图
①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表示炼内丹的过程,同陈抟《指玄》和俞琰《参同契发挥》中所说的炼内丹的方术相一致,且对《参同契》炼丹术有所发展,将炼外丹引向炼内丹。依清黄宗炎《图书辨惑》所言,此图式最下一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为祖气即丹田之气所出之处。第二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祖气上升,加以提炼,炼有形之精而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而化为出有入无之神,即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五气朝元,表示所炼之气贯穿于五脏之中,统率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一起。其中水(肾)火(心)二气最为重要,居于上位。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炼,则进入最上圈。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气所出之“玄牝之门”相呼应。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当中一段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故名之为无极图。黄氏认为,其中的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水火匡郭图。陈抟的无极图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畴解释炼内丹的方术。此无极图后被周敦颐发展为“太极图”。参见“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条。
②指“太虚图”,参见下面的“太虚图”条文。
十、太虚图
一名“无极图”。图载宋林至《易禅图》“法象第一”。此图为一大圆,中空,表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之“无极”状态,无穷尽,无方体,无界域,是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故无以名之,名之为无极,对“太虚”的解释,早已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太虚(无极)乃万物起始之源。
十一、太极先天之图
传为道教太极图式。见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因此经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
认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流,有《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今有人考证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乃北宋周敦颐以后著作,其御制为伪托(王卡《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极图源于此图和此图源于周图之争。此图上圈为阴静;第二圈为乾卦象,右半圈为坎卦象,为乾坎相抱;第三圈为阳动,环绕五行相生图,且两边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为“万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标明其义。
十二、周氏太极图
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学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此图式现存有二:(1)旧本太极图。即南宋朱震为高宗讲易时所
进的太极图,见于朱震《易卦图》上卷(通志堂本)。与今本太极图比较,阴静在上,而阳动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无黑。清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之图是太极图原貌,与太极先天图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杨甲作《六经图》,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其引太极图均作此图式。一说朱震献图第二圈为黑白互纠形。《四库全书》所载朱震所献图,却比太极先天之图少一个其中写着“阳动”二字的空心圆,仅有“阳动”二字,第二圈则为黑白相同。南宋黄震说:“又太极图,初圈象无极而太极者,其下注阳动二字。”(《伊川至论》)南宋肖应叟所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与此形略同。
(2)今本太极图。为朱熹整理改动并流行于后世之图。朱熹说:“然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谓太极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称,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载周子《通书》,缀以太极图,图与《通书》合而为一,足证晦翁之说,而解陆氏之疑。”朱熹将“阴静”置第二圈两旁,并将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改为黑白互纠形。周氏太极图表达的基本内容为:太极作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静,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或阴阳二气,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于阳气的运动、阴气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精华,与无极本性“阴静”凝聚而构成万物的性质,亦即五行生成图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万物则生。其实质是讲宇宙的生成过程。关于此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宋时即有争议。陆九渊认为:“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这文,后人不辨也。”
(《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全祖望于《周程学统论》中亦说:“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则不易之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敦颐友人潘兴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朱熹据此断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多持此说。关于此图来源,观点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认为此图来于道教太极图示,其《太极图授受考》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曝书亭集》卷五十八)黄宗炎《太极图说辨》认为此图来于陈抟无极图,认为“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又说:“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现在多认为周敦颐当是受此二图启发而作太极图。
十三、太极图说
北宋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说明。全文二百四十九字。将道教修炼之图改为天地万物生成图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原始、绝对的太极能产生有形有象的二气、五行;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人和万事万物;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又称为无极;无极是指太极的无形无象、无边无限,以及万物产生以后的变化无穷;在宇宙万物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里,又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据朱熹《说濂溪传》中说,当时《宋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不应有“自”、“为”二了。清代毛奇龄认为《宋史》所载是正确的。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遂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矗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明人所编《周元公集》、《周子全书》;清初张伯行所编《周濂溪集》、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另有清刻单行本《太极图集解》。
十四、太极六十四卦图
元陈剩夫进上之图。图载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以先天圆图为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图。以O为阳爻,以—为阴爻。阳在左而上下皆包于阴,阴在右而上下皆包于阳。虽卦位稍参差不齐,实于太极图合。来氏说:“宪宗乾原图下有一心字,以图中心一点,未免视图与心为二也。”(《易经来注图解》)故去“心”字。并认为:乾坤阴阳皆由微至著,其机实始于姤复之间。此图体现太极图阴阳渐次消息之理。
十五、来氏太极图
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共阴阳渊由自微而显,则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而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羲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
十六、伏羲八卦太极图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圆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太极自然之妙。
十七、文王八卦太极图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阳复,自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夬,阳以渐而长,至乾为纯阳;黑路,为一阴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观,而剥,阴以渐而长,至坤为纯阴。说明其太极图完全体现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
十八、气象太极图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一年、一日之象的图式。一年气象图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太极图,说明一年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过如此。自盘古至尧舜,风俗人事,以渐而长,盖春作夏长也。自尧舜以后,风俗人事,以渐而消,盖秋收冬藏也。”一日气象图将十二辰配以太极图,说明一日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
十九、太极河图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
二十、景岳太极图
明张景岳制。图见其《类经图翼》。用于概括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其内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阴阳循环,生生不息之意。张景岳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均源于周敦颐太极图。
二十一、左辅太极后图
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川文集·太极后图》。左辅在其《太极后图说》中认为,周氏“太极一图,别立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上,则有异乎形而上下之谓焉。此其图之所以不尽意也。”故“窃取夫子之意而发挥于周子之图”,乃作太极后图。其图包含阴阳、四时、五行内容,将四时一分为二,八个节气配属四正四维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间的太极图曲线。其太极一分为二的分界线已经不是子午线,而是戊己连线,且呈现曲线形式,揭示了立夏与立冬二节的运动变化规律。曲线两边各有一条狭窄的曲线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另外,《太极后图说》虽有“后天卦位”,图中实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二十二、地承天气图
清胡渭易学图式。图见《易图明辨》。据《周易·坤·彖》“至善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之意而绘,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易图明辨》卷三:“《参同契》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石涧俞氏琰曰:人之元气,藏于腹,犹万物藏于坤;神入气中,犹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产物,吾身以此而产药。《太玄经》云:藏心于渊,美厥灵根。与此同旨。”
二十三、循环太极图
清胡煦所制太极图式。图见《周易函书约存》。本于明来知德太极图。胡氏认为此图与河图及先天八卦相似,均体现
循环不息之机。河图之象,一奇生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内,四偶长于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尽于东外。传统以为先天八卦图乃则河图而画,除坎、离为交接之际外,其震之一阳生于坤内,即一奇生于北内;兑之二阳盛于东内,即三奇之长于东内;乾之三阳,极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极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阳消于外,艮之一阳尽于外,即九奇之尽于外。其巽之一阴,生于乾内,即二偶之生于南内;艮之二阴,盛于西内,即四偶之生南内;艮之二阴,极盛而外出,即六偶之极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阴消于外,兑之一阴尽于外,即八偶之尽于外。先天八卦图上下盛衰、内外始终之方位,与河图相似。说明河图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循环之义。此图内外三分,则可以配三画之卦;内外六分,则可以配六画之卦。阳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阴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体;阴阳之生,皆必在内,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与八卦、六十四卦横图、方图相合。震、巽居中,兑、艮居外,
体现《周易·彖》自内为来、以外为往之义;乾虽位上,而始终必交至于坤,坤虽位下,而始终必交至于乾,以定其下交上跻之理;阴虽极盛,必不离阳,阳虽极盛,必不离阴;以阴终阴始,即在纯阳极盛之时,阳终阳始,即在纯阴极盛之时,以定其两相依附、根阴根阳之理;阴阳皆旋始而旋终,均体现流行不息之用;又纯乾纯坤,分位所得,只于六爻以合于周天三百六十,为六十卦所得前三后三之数;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以别其更迭著作之体;阳多则阴少,阴多则阳少,以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阳有进退,阴无进退,以别其行止动静之节;虚其中间以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应不穷之妙。此图蕴含河图与先天八卦的精义。
二十四、端木氏太极图
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义图”。清端木国瑚解释太极是生两仪的图式。其图为一圆圈,中列一直线,分圆为二,体现《周易·系辞》“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线左边为阳仪,右边为阴仪,其太极之义自然显现。端木氏认为太极之理不可用图表达详尽,然而无图又不足以明阴阳显化之妙,因此便舍弃太极而画两义,若两仪之理明,太极自然存在其中,无象之象,因象而显,于是作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认为“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并详解“是”字的深刻含义,“于文日正为是。下正北方下,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左阳而右阴,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见是’,未济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为始终,其故可深长思也。”认为:“是生两仪”之“是”,上贯“易有太极”四字,下贯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与未济卦终爻强调发明,可知孔子赞易笔法。又认为“易有太极”之“有”表示孔子赞易从“有”立说,而与老子以“无”立说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了发生。
二十五、阴阳鱼
对流行太极图阴阳各半的形象称谓。太极图中,以一条“S”形曲线分为二部分,其形似鱼,故名。其中黑色部分为阴故称阴鱼;白色部分为阳故称阳鱼。阴阳鱼互纠,表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以反映宇宙世界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
二十六、鱼眼
现代流行太极图中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其中白色一边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呈白色,白象征阳,黑象征阴,以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说,阴阳鱼眼表示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清胡渭《易图明辨》:“阴极于北而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阴魄。”
二十七、太极图封闭与开放
今人对太极图的分析观点之一。将太极图模型未分离状态看成是封闭的圆圈或连环,将其打开状态看成是开放的螺旋。封闭状态可以接着分为阴阳两个链条,两链条被奇、偶两个环节划分。阴阳中间各有脐点或洞穴,为发展中旋转的中
心;阴阳交际之处可分又不可分。认为科学是一种封闭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连在一起,同时这个圆圈是圆圈的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太极是圆圈、连环形成的链条和环节,在自为中分出阴阳而开始抗争以求平衡,通过上升下降运动的链条而在环节点产生飞跃。链条就是否定,两根链条形成了否定的否定。如果从图下端的偶数环节打开,太极图就成了一个开放的螺旋。另有人以为太极图开放即分离方式有二咱:一是以脐点即太极阴阳鱼的鱼眼为轴心,向左右方向旋转,其圆周仍成一个横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外出的运行方式;一是以节点为轴心,向上下方向旋转,成为一个竖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上升运动方式。太极开放后形成两极(阴和阳)分化,分化后自身又要封闭起来,以保持阴阳平衡。封闭后阴阳鱼头部回缩,尾部延伸,运行方向指向尾部。开放时上升,封闭时则下降;开放时外出,封闭时则内入,完成气的升降出入过程,保持了太极分化后各部分阴阳平衡。太极继续分化,可产生无数多的太极。太极以脐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阴阳两仪,发展为八卦;若以节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五行。还有人以之比附为细胞的分裂,或比附牛顿引力定律、库伦定理、法拉第定律等。以上说法,尚有争议,有待控讨。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