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术的方法介绍
⊙易
⊙三易
⊙太极
⊙两仪
⊙四象
⊙三才
⊙八卦
⊙太极八卦图
⊙六十四卦
⊙爻
⊙六爻
⊙中位
⊙当位
⊙爻题
⊙爻辞
⊙爻象
⊙爻变
⊙变占
⊙应爻
⊙卦主
⊙卦气
⊙卦时
⊙卦象
⊙卦变
⊙卦画
⊙卦辞
⊙别卦
⊙上卦
⊙下卦
⊙二体
⊙本卦
⊙恶卦
⊙错卦
⊙反卦
⊙不反对卦
⊙正卦
⊙内互卦
⊙互卦
⊙断卦
⊙变卦法
⊙变占法
⊙乾
⊙坤
⊙巽
⊙坎
⊙艮
⊙霞
⊙离
⊙兑
⊙八宫图
⊙归魂卦
⊙游魂卦
⊙消息卦
⊙十二月卦
⊙十二辟卦
⊙十二公卦
⊙十二卿卦
⊙十二大夫卦
⊙文 王 后 天 方 位 图
⊙六 十 四 卦 方 圆 图
⊙六十四卦相生图⊙八卦卦气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方法图
⊙数
⊙象
⊙几
⊙顺
⊙承、乘、比、应
⊙贞
⊙亨
⊙利
⊙吉
⊙有孚
⊙无咎
⊙无誉
⊙勿恤
⊙吝
⊙悔
⊙厉
⊙眚
[易]
①上古筮书的泛称。如《周易》。易的含义一说为"简易",认为筮法是一种较龟卜简易的占卜方法;一说为"变易",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②专指《周易》、《易经》,不但经文可称《易》,传文也可称。③筮官名。《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易抱龟,易官名。"
[三易]
据《周礼·春官·太卜篇》载,易有三种:"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为夏代之易,据传,夏易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称《连山》。《归藏》为商代之易,据传以坤为首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物都以大地为根源,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因其坤为首卦,第二卦为乾卦,故又称《坤乾》。周代之易叫《周易》,夏、商之易今已失传,仅周易传承至今,即今天所见的《易经》。"三易"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经卦皆人,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太极]
系《易经·系辞传》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太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极"的本义是房屋的最高处,这里引伸为至高的东西。《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易》的宇宙生成图式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即说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四时,四时又产生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物(以八卦为象征)。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王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以太极为"无",体现了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认为阴阳五行均自太极而来,并制定了"太极(无极)--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后世对太极的解释众说不一,但一般用来作本体论探讨。太极的符号见上图。
[两仪]
①《易经》中用以指天地。《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认为在《周易》成书之前,先有混元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地两仪、《集解》:"虞翻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即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②综合历代易学家理论,有七种说法,即指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多数指阴阳。两仪的符号为爻,图形为:阳爻—,阴爻--。
[四象]
语见《周易·系辞上》: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系辞传》对《周易》宇宙生成图式及成书过程的描述。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产生八卦。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从卦形上来看,即两仪的一极阳爻上分别再生一阳或一阴,形成"
"即老阳(又叫太阳), "
"即少阴;另一极阴爻上再分别生出一阳一阴,形成"
"少阳, "
"老阴(又叫太阴)。按同样的原理,四象生八卦。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所谓"四象",或象征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西南北,或阴阳刚柔,实际上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生出新的阴阳,象征阴阳的进一步变化。
[三才]
①以八纯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谓之"三才"。《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②重卦六爻位序两两并列,以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合天、地、人,谓之"三才"。
[八卦]
亦称"经卦"、"单卦"或"八纯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阴爻组成卦形,每一卦各有卦名,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又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又称。"三画卦"。其卦形则是(依上列顺序):
、
、
、
、
、
、
、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 "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等。八卦的上述排列出于《说卦》。以乾坤为父母卦,各统率三男三女,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每一卦又叫一宫,每一宫又统帅七卦,各卦中所属之卦,各有自己所处的地位,前五个卦分别称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第六卦称为"游魂",第七卦为"归魂"。八卦象征八类事物,《说卦》云:"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 艮为手,兑为口"。
[太极八卦图]
将太极图形和八卦图形画在一起,便为《太极八卦图》:图中白为太阳,黑为太阴,白中之黑为少阴,黑中之白为少阳。八卦按伏羲先天方位次序排列。此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于《易图明辨》中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 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两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六十四卦]
由八卦排列组合而成,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名称依次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很、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以上上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尖、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上下经)。《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史记·周本纪》曰: '西伯囚羞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王弼以为伏牺,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
[爻]
①《易》卦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和"--"两种符号组成。"一"称阳爻,代表阳性事物,"一"称阴爻,代表阴性事物。阳爻又称刚爻,用九表示。爻题中阴爻又称柔爻,爻题中用六表示。八卦、六十四卦均由这两种爻组合而成。三爻合成一卦,是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即以六爻为一组,可以排列组合六十四种不同的图像。八卦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传为文王所作。爻还有交错变化之义。《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后人注曰:"交者,交错之义,六爻为重体,故作重爻象之。"②爻辞的省称。《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正义》:"谓爻下之辞。"(参见[爻辞]条)
[六爻]
《周易》六十四卦均由八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合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含有两个八卦(两个三画卦),则有六画,故称为"六爻"。《周易乾凿度》:"易气从下生"。谓六爻位次的排列顺序象征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六爻所居位次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前人还把六爻的位序两两排列,以初、二两爻象征"地"位,以三、四两爻象征"人"位,以五、上两爻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谓之"三才"。同时,六爻位次还有阴阳、奇偶之分,即初、三、五爻为奇,二、四、上爻为偶,奇居阳位,偶居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凡阴爻居阴位,则称"当位"或'得位"、"得正";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或"失位'、"失正"。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谓之"刚中",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凡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是即"中"且"正",称为"中正"。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一般是:初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还有"二多誉"、"四多惧"的说法。《易经·系辞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主要是由于二爻是阴位,居于下卦之中,中而位正,故多誉;四爻位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位正而不中,故多惧;三爻位是阳位,又居下卦之极,阳刚而不处中,所以多凶,五爻位是阳位,又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此处还有以六爻之位分贵贱等。
[中位]
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处下卦中位,第五爻处上卦中位,称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吉利;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美善象征。
[当位]
《易经》一卦六爻,各有其位,位又有阴阳、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也叫得位、得正。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的爻则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但当位与否也不是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有时,当位不当位间亦有转化之可能。所以,爻辞中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语。
[爻题]
六爻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即爻题。爻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六爻在卦中的位次名,即"初、二、三、四、五、上"爻;二是阳爻或阴爻的别名即数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两者结合,即是爻题。如"上六"、"九五"等。爻题说出自高亨,其《周易古经今注》云:"《周易》有爻题是客观存在,但爻题的名称是我所加的。"
[爻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爻要义的文辞。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爻有爻题和爻辞。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皆为爻辞。
[爻象]
爻象亦称爻位之象,是指每卦的六个爻画分别代表某种具体事物。卦由爻组成,每爻为卦的一部分。卦有卦象,爻有爻象。爻象包括爻的阴阳和位次所体现的具体事物的意义。阳爻象征阳刚之物,雄性之物,高亢之物,动态之物;阴爻象征阴柔之物,雌性之物,低弱之物,静态之物。如以初爻为"庶民",以二爻为"士人",以三爻为"大夫",以四爻为"公侯",以五爻为"天子",以上爻为"太庙"。六个爻位中,以第五爻为最重要。封建社会中称天子为"九五之尊"即源于此。然而这套"爻位之象"多用于占筮,对解释《易经》经文并汉有什么特殊意义。
[爻变]
占筮时由于所筮的卦某一爻或几爻发生性质的变化,或由阴之阳、或由阳之阴,卦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一卦而变成了另一卦,其过程称为爻变。《周易》筮数有六(老阴)、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四种,七、八为不变之数,六、九为可变之数。筮数为九、六的爻,便需变化,爻变便是九由阳变阴,六由阴变阳。爻变思想是占易的核心内容。唐明邦《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占筮就是通过偶然的爻变,求得爻辞,因以指导言行。"
[变占]
根据所得卦的爻变情形断占的方法。爻变是《易》占求得确定爻辞的重要依据。爻变共有七种可能出现的情形:(1)六爻皆不变;(2)一个爻变;(3)两个爻变;(4)三个爻变;(5)四个爻变;(6)五个爻变;(7)六爻全变。占断时,对不同情形要予以区别。"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三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三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
[应爻]
具有"应"的关系的爻。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阴阳相应者,均称应爻。清李光地《周易折中·纲领》:"又或兼取应爻。"
[卦主]
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之为"卦主"。卦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指卦之所由以成者,即不论其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卦又因之而起,则皆为卦主,这种类型的称为"成卦之主",如《
》卦(
),一阴极于上而决之,即成为成卦之主。第二种类型称"主卦之主"。此爻必然要德美善,得位得时者才能当之,故取五爻为多,其他位也时有所龋如《乾》卦(
)第五爻阳刚健美,即为主卦之主。诸卦《彖传》之义,往往反映出卦主之所在。由于各卦情状不同,对卦主的认识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周易折中》揭示出四种情况,可供参考:"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则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则两爻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爻,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象,则两象之两爻,又皆为卦主矣。亦当逐卦分别观之。"
[卦气]
汉代易学术语。以《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故叫卦气。此说始于西汉孟喜,孟喜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爻主二十四节气,其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其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内自复至乾,自媚至坤另为十二月消息卦,主十二辰,其爻主七十二候。京房后来又发展了孟喜之说,提出"八卦卦气说"和"六子卦卦气说"等不同形式,或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或将六子卦配以二 十四节气。刘歆又以乾坤两卦十二爻配十二月。尽管在具体配法上诸家有种种不同之处,但其实质都是把《易》卦与天文历法相配合,或以历释易,或以易衍历,对后来的易学和天文历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用以讲阴阳灾异、占验吉凶,则是其弊端。清惠栋《易汉学》曾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作《卦气六日七分图》。
[卦时]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象征某一类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下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称之为卦时。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即从不同角度喻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塑造出了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争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都规定、限制在特定的"时"中去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卦象]
也叫卦体。《易经》古经的内容分符号和文字两部分,其符号部分即六十四卦卦象,文字部分即卦爻辞。构成卦象的基本要素是爻象"—"与"--",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而组合成的卦画,就叫卦象。如三阳卦的卦象:震
、坎
、艮
;三阴卦的卦象:巽
、离
、兑
。从 卦象可知,三阳卦均为一阳两阴,故有"阳卦多阴"之说,而三阴卦则为一阴二阳,故称"阴卦多阳"。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具体八卦象:"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音fu,花朵),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音lang)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异(音zhu),左腿白色的马)足,为作(迅快)足,为的颡(音sang,白额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果实在根部),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血为红色,故称),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音ye,水摩地而流),其于舆也,多眚(音sheng,凶),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鳖,为蟹, 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枝干枯槁之木)。"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蔬(音luo,瓜类果实),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卦变]
《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间的互变的关系。如《彖传》中的"自上下下"、"柔变刚也"、 "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等语即是对卦变现象的描述。系统阐述《周易》卦变说,始于东汉人荀爽、虞翻,宋人李之才、朱熹、朱震、苏轼、程颐,明末清 初的顾炎武,他们皆提出过各自的卦变说,其中以苏轼、程颐、顾炎武之说较为醇正。
[卦画]
《周易》中象征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变化的符(号。它由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组成。由三爻组成的卦有八个,《周礼》称之为"经卦",通称为八卦。由六爻组成的卦有六十四个,《周礼》称之为"别卦"。
[卦辞]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义",用来说明卦义的文字叫卦辞。每卦卦形下皆有卦名和卦辞。如旅卦卦形下有"旅小亨,旅贞吉"之语,即是卦辞。大过卦卦形下云:"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晋卦卦形下云:"晋:康侯用锡马藩庶,昼日三接。"这里的"晋"即卦名,余为卦辞。
[别卦]
又称重卦,即六画卦,由三画的经卦"因而重之"而成,故称。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别卦。如乾卦
,一共六爻,由上、下两经卦乾
所组成;泰卦
,由上坤
下乾
两经卦组成。
[上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上卦即六画卦的上一个经卦,指从第四爻至上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外卦,古人又称为"悔"。
[下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下卦即六画卦的下一个经卦,指从初爻至第三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内卦。
[二体]
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每卦之中都含有两个八卦符号,成为六画卦,如《乾》卦,就为
。人们把六画卦的初爻至三爻这三爻即居下者,称为下体,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又叫做下卦,内卦,《左传》谓之贞卦。又把六画卦的第四爻至上爻这三爻,即居上者称之为上体,也叫做外卦、上卦, 《左传》谓之悔卦。这就是所谓的"二体"。上下体(或上下卦、内外卦)既可以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阶段,即下卦处于"小成"阶段,上卦为"大成"阶段;又可以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等。
[本卦]
筮时所得的卦称为"本卦"或"正卦",所变的卦称为"之卦"或"变卦"。本卦又称为"贞",变卦又称为"悔"。《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观卦为本卦或正卦,周史本是筮得观卦,其第四爻发生爻变,由阴之阳,变成了否卦,否卦为之卦、变卦。又《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公曰: '筮之。'筮之,遇《大有》
之《睽》
。"大有卦为奉卦或正卦。其第三爻发生爻变,由阳而阴,变成睽卦,睽卦为之卦或变卦。
[恶卦]
又称凶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古者, 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字, 卜得恶卦,反令拭试,此之谓乎?"
[错卦]
易学术语。晋韩康伯《系辞注》指"以异相明"的对立卦,即同一爻位上的爻象性质互相对立的两卦,如《乾》
与《坤》
,《坎》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3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