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橙子有哪些用途?

橙子有哪些用途?

2016-04-01 08:48:33 来源:www.45fan.com 【

橙子有哪些用途?

时间:2006-10-20 18:02:19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当然,也可以先理解科学的结论,然后通过观察来验证这些结论。
 
观察的重要性,在实验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得比较具体。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作为学生,要想继承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要想真正学会它,同样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通过精心的实验,高效地重复前人所进行的通向成功的类似观察,再经过思考,可以迅速地得出结论。因此,实验观察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致统计了一下:中学物理的演示实验有253个,学生动手的实验有49个;化学共有演示实验194个,学生实验35个。理化实验总计有531个之多。
 
为什么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教材中,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呢?为什么老师把演示实验是否做成功作为上课成败的关键呢?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以便有可能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许多结论,就是在这些实验观察后,通过思考而诞生的。
 
同样,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和美术等学科的学习中,也离不开观察,都需要自觉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否则,思维活动将会变成无源之水而枯竭。老舍说:“尽管他生活在工厂里,农村里,身边有许多令人激动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因此,到提笔时,他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一个学生在什么时候写作文最顺手呢?一般是在认真观察了社会或自然之后。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观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在观察能力上的差异。
 
例如,化学老师拿起盛着硫酸的试剂瓶,把瓶盖取下,放在桌上,然后,往试管中倒硫酸溶液,倒完后,又盖好瓶盖。整个操作过程在全体学生的观察下静悄悄地进行着。这时老师突然提出两个问题:
 
①刚才倒酸时,试剂瓶的标签朝着什么方向?对不对?为什么?
 
②瓶盖是怎么放的?对不对?为什么?
 
对这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回答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要求老师再重新操作一遍,因为事先不知道老师要提问,所以没注意观察。
 
第二种,观察到了老师倒硫酸溶液时,试剂瓶的标签朝下,没有对着手心,瓶盖也没有倒放,但由于实验知识没学好,所以不知道对不对。
 
第三种,不仅观察到了老师的整个操作细节,而且正确地指出了老师操作中的错误和害处。
 
可见,对同一个实验,由于观察能力的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观察能力呢?
 
(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学生的实验观察,目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一类是为了验证新学的知识。
 
先谈一下为获取新知识的观察。
 
在生活实践中,在科学实验中,先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思维,上升为理性知识。例如,将固体的金属钠放入水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与水发生反应,变成银白色闪亮的小球,而且越来越小……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从观察到的现象之中,可以学到以下新知识;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和水反应激烈,是放热反应;
 
钠的熔点比较低,因此在反应过程中被熔成液态,又由于表面张力而成球状等等。
 
可见,通过对金属钠和水反应的观察,学生认识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类观察不仅使学生能顺利地获得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在未来工作中去发现,去创造。
 
再谈一下验证新知识的观察。这类观察是为了验证已知的结论。
 
例如,初二物理课学完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装着沙子的试管作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研究它受到的浮力跟它的重量有什么关系,从而验证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的结论。
 
这种验证式的实验观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观察到的现象往往认识得更加深刻。
 
在上述两类观察活动中,如果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在观察时就容易抓住关键的现象,对现象的感受也会更深。不少优秀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观察力,这与他们在观察时目的性强有着直接的关系。
 
优秀生很注重预习,他们在上课前对知识就已经有所了解,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对别的学生讲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对优秀生则是为了验证自己新理解的知识,是为了丰富感性知识,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
 
优秀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观察目的非常明确,对实验的全部操作程序和应当看到的现象十分清楚,所以很少看书,便能独立地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并随时做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因此每次实验都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也有不少学生观察目的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所以观察效果很差。他们走进实验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不知道观察什么现象,更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往往一边看着书,一边操作,看一步做一步,这种抓中药式的实验法,收效甚微。他们观察目的不明确,糊里糊涂地走进实验室,又糊里糊涂地走出实验室,这也正是他们学不好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重要原因。
 
(二)要有丰富的知识
 
观察能力强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而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观察能力,捕捉到不易发现的重要现象,还能使观察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例如,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有一次经过太行山,看到许多蚌壳、海螺、大鹅卵石等东西,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些只有在海底和海滨才能存在。据此他作出判断:高高的太行山原来是远古时代的海滨。提出了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学说,建立了海陆变迁的理论。不知有多少人路过太行山,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同样的现象,可为什么没有沈括这样的发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关的知识。而沈括却具有丰富的海洋知识,所以他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的联想。青霉素的发现者弗来明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他曾谦虚地说:“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其实,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弗来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否则,就是观察到了,他也不会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上述事实说明,缺乏丰富知识基础的观察,只是一种肤浅的、低级的、原始的观察,正因为如此,不知使多少有价值的现象从人们眼前滑了过去。
 
(三)要动脑多想
 
我们知道,哈雷彗星是由英国科学家哈雷在17世纪发现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它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公元前613~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中,有31次珍贵的记录,根据这些全面的观察材料,不难发现:我们祖先每次观察到的彗星形状都十分相似,每次彗星出现的时间间隔均为76年,因此,看到的应是同一颗星。可惜,历史上没有这种重大发现的记载,结果这样重大的天文发现,被善于根据观察材料进行思考的后来人哈雷所揭示。
 
恩格斯谈到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时说:“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他还说:“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不但贯穿在观察的全过程,还要延伸到观察之前和观察之后。
 
观察之前,要确定观察对象、观察目的以及观察计划、步骤和方法,这些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观察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应当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现象),都打个问号,力求做出科学的解释。在观察结束后,面对一大堆观察结果,要继续思考。
 
难怪有人把观察叫做“思维的知觉”。只有在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始终动脑筋思考探索的人,观察能力才会迅速得以提高。可以说,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维解决问题。没有思维的观察,只能使获得的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低级阶段。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十分重视观察,他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在他实验室的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警句。在这警句中,还应当看到始终贯穿着七个字:“思考、思考、再思考”,只有这样,观察中得到的知识,才可能插上翅膀,飞跃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感性知识飞跃到了理性知识的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4473.html
Tags: 学习 进入 成功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