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分享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介绍
2007-05-15 06:55, 郑金洲, 930 字, 4/557, 原创 | 引用
在我听课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场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学生予以回答。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微沉默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率先举手要回答问题,老师看到他举手以后,说道:“大家看,连***都已经举手了,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待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后,老师选择了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连***都已经举手了”
郑金洲
在我听课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场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学生予以回答。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微沉默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率先举手要回答问题,老师看到他举手以后,说道:“大家看,连***都已经举手了,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待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后,老师选择了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这看似不经意的做法,隐含着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一句话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做法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想,对这位同学来讲,他不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表扬和肯定。他或许会想,“连我这么笨或不优秀的学生都已经想出了问题答案,你们更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还没有举手呢”,这种心理感受不会让他有成就感,反而是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和参照中体会到更多的挫伤感。教师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受到挫折,使其刚刚产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幅降低,使其进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进而停留在教师以为的他不优秀的行列。
对于其他同学来讲,教师的这句话强化了有些同学的相关认识,这位同学在班级里不属于优秀行列,我们就应该比他更有智慧,对问题有更准确的把握,应该走在他的前列。他都能做到,我们要更能做到。在这句话中,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意无意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认识和看法。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按照这一基本主张规范自身的行为。对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每点进步,都是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鼓励的,如果经常将其在群体框架中进行评价,用群体的水平来评判个别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使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作用。这位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学生观上产生了偏差,用过去的眼光看学生的进步,用群体的标准评判单个具体学生,用不恰当的语言标示学生的行为,反映出的恰恰是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学生,认识自己。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