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史的文化常识介绍
作者:刘水龙
(一)匈奴
匈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包括金山突厥、丁零、坚昆、匈奴等)之一支,但匈奴王族是商朝北逃的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匈奴”即鬼方、混夷、獯鬻、荤粥、猃狁、胡等的异译。“匈奴”原义,直译成汉语为“人”,意为“天帝之子”。
匈奴族是“胡”的基础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在匈奴共同体中,有休屠(屠各)、宇文、独孤、贺赖、羌渠等部。其下,还有众多氏族,如挛鞮氏(虚连题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乔氏、当于氏、韩氏、栗籍氏、沮渠氏等诸姓。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人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后始逐步移居漠北。所属各氏族和部落,彼此间并没有永久性的盟约关系,只是根据共同的利害关系随时聚合离散。头曼创立了匈奴帝国,统一了蒙古高原各突厥部落,与河西走廊吐火罗人、大兴安岭东胡人并立为草原大帝国。
头曼长子冒顿于前209年杀死头曼,自立为单于。乘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之机,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收秦前所夺匈奴地。单于以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左右贤王是地方最高长官,左贤王庭位于汉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直北方向;右贤王庭位于汉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县)以西地区,与月氏和氏、羌相接。骨都侯由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等异姓贵族担任,呼衍氏居左,兰氏和须卜氏居右,主断狱讼。
前174年,冒顿卒。老上(稽粥)、军臣(前161—126)相继嗣位。前126年,军臣死,弟伊稚斜继位,军臣儿子於丹耻屈其下,逃奔于汉。前124年,汉使卫青、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将兵10余万人击右贤王,右贤王损失男女1.5万余人、裨王10余人、牲畜“数千百万”。次年,汉军出定襄,虽取得了斩杀1.9万余人的战绩,但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所率3000余骑,全军覆没,赵信被迫投降匈奴。
赵信原是匈奴人,后因投奔汉朝,被封为翕侯。伊稚斜单于得到赵信后,妻以己姊,利用他对付汉军。前121年武帝又令骠骑将军霍去并合骑侯公孙敖、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分别自陇西、北地、右北平出击。霍去病于焉支山、居延、祁连等地与浑邪王、休屠王军相遇,大败其众,俘斩3.8万余人。伊稚斜怒,欲召诛浑邪王和休屠王。浑邪王、休屠王惧,谋共归附于汉,但不久休屠王后悔,浑邪王将其杀死,将众4万余人降汉。汉封之为瀑阴侯,置其众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塞外,设“五属国”。前119年,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分别领5万骑北越沙漠出击。卫青出定襄(忻州东北)千余里,直抵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霍去病则自代郡出塞,奔驰2000余里,击杀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今克什克腾旗),登临瀚海(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而返。
匈奴人由于远离水草茂盛的阴山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从此受到严重限制。而汉王朝利用夺得的“匈奴左地”,令原为其附属的乌桓族(原住于辽河流域及老哈河一带)徒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为汉侦匈奴动静;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以公主妻乌孙昆莫王,拆散匈奴与乌孙的联盟;复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切断其与羌族的交通。于是匈奴势力日削。
前114年伊稚斜死,乌维、乌师庐相继立。乌师庐死时,子年幼,季父右贤王呴犁湖继立。但呴犁湖在位仅一年又死,弟且鞮侯继位。此时,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破大宛回师,汉因欲藉其势慑服匈奴,于前99年遣广利将兵3万出酒泉击右贤王,配合广利出征的骑都尉李陵兵败投降。前96年,且鞮侯病死,子狐鹿姑继位。
前58年,因匈奴第13任单于握衍朐鞮暴虐无道,左地(东部)匈奴拥立稽侯珊-挛(头曼单于第7代孙虚闾权渠单于之子)为呼韩邪单于,接着击败握衍朐鞮,呼韩邪成为匈奴第14任单于。次年,匈奴并存五单于,互不统属,连年兵戎相见。前56年,呼韩邪为其兄郅至单于所败。前52年,呼韩邪归附汉朝,率部南迁,至汉光禄塞下(今内蒙固阳),在西汉支持下,恢复了对匈奴的统治。郅支单于率众西走,不久为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攻杀于康居(哈萨克斯坦联邦东南部)。前33年,呼韩邪请求和亲,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之,呼韩邪封王嫱为“宁胡阏氏。”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死,复株累若鞮、搜谐若鞮、车牙若鞮、乌珠留若鞮、乌累若鞮等相继嗣位。
18年乌累若鞮死,其弟舆继立。46年,舆死,子乌达鞮侯立。又死,其弟蒲奴继之。乌累若鞮长子右奥鞬王比因不得立,怨恨交加,于48年在8部大人拥戴下,袭用其祖稽侯珊号,称呼韩邪单于,并于当年款五原塞,归附东汉。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50年,呼韩邪单于因五骨都侯叛乱,为蒲奴单于击败,徒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56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死,丘浮尤鞮、伊伐於虑鞮、醞僮尸逐侯鞮、丘除车林鞮、湖邪尸逐侯鞮等相继嗣位。
为维护北部边境安宁,73年东汉分道北征,蒲奴单于被迫率众远徒。87年,鲜卑进入匈奴左地击北匈奴,斩优留单于,“北庭大乱”。东汉命窦宪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军,合南单于兵击北匈奴,双方鏖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乌布苏泊),北匈奴败,被杀万余人,20余万人降附。90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再次败北单于。窦宪以北单于微弱,欲乘势灭之,于91年又令耿夔出居延,围北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破其众。北单于被迫逃奔康居(后复西徙,与从前西迁的匈奴人会合),北匈奴亡,地为鲜卑所据,余众10余万落皆自号为鲜卑。
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在北匈奴走向衰落时,南匈奴由于得到东汉的支持,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故史称其“党众最盛,领户3.4万,口23.63万,胜兵5.017万”。但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政治危机也日趋严重。194年,於扶罗单于死,弟呼厨泉继为单于,於扶罗子刘豹(刘渊之父)为左贤王。呼厨泉是南匈奴最后的一位单于,掌权后,曾多次受到鲜卑的袭击。216年,呼厨泉投靠曹操,曹操分其众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发生很大变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古一带,,两部分匈奴人曾联合在今山西和陕西二省建立“汉—前赵”政权。“临松卢水胡”居于今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建立“北凉”。“铁弗匈奴”是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分支群体,原居于今河套一带,5世纪初在今陕北一带建立“大夏”国。
公元100-400年,匈奴(突厥族群)持续300年西迁欧洲,演化为保加尔人。公元600年柔然人厌达人(蒙古族群)西迁,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尔人同化。保加尔人的一支演化为目前的楚瓦什人,保加尔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为保加利亚人。中亚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思人、钦察人逐渐演化成目前巴什基尔人、库梅克人、诺盖人;后来一部分与西迁的蒙古人融合为鞑靼人。
centralplain
新手上路
UID 25732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8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0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7-8-9 19: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鲜卑
战国时期,今大兴安岭,居住着东胡,属于蒙古族群。燕昭王时(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东胡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前273年赵国打败东胡,前265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仍置护乌桓校尉,并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192年统一乌桓各部。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鲜卑也是东胡的一支,居地在今大兴安岭。公元前121、前119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公元89—105年,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由于南匈奴之后宇文氏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了当地鲜卑,而出现了宇文鲜卑等。檀石槐(157年)、轲比能(181年)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250年),被称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部。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宇文氏为匈奴。
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时期分别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西汉初,东胡自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作为东胡部落之一的鲜卑和乌桓,都成为匈奴统治下的亡国奴,如檀石槐之父投鹿侯就在匈奴中服兵役三年。东汉初,鲜卑仍役属于匈奴,但逐渐与汉朝发生关系。45年,匈奴与鲜卑分兵侵犯北边,匈奴掠上谷、中山,鲜卑扰辽东。辽东太守祭彤利用鲜卑的力量以对抗匈奴和乌桓。49年乌桓内迁到边郡塞内,鲜卑势力南延至老哈河,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使其反击匈奴。从此,匈奴与鲜卑岁岁相攻,势遂衰。54年,鲜卑大人于仇贲、满头率种人属汉,被封为王和侯。同时,祭彤又赂使偏何出兵袭击徙居渔阳的赤山乌桓。58年,偏何攻下赤山,斩乌桓大人歆志贲。鲜卑在塞外渐占优势。
随着鲜卑势力的增长,反抗匈奴奴役的斗争也不断爆发。85年,鲜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诸族联合起来,对北匈奴进行全面攻击。公元89—91年,北单于从蒙古草原迁出,西走中亚,鲜卑乘机占据匈奴故地。遗留在草原上的匈奴10余万落,皆自称鲜卑,鲜卑由此大盛。公元1世纪末,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上谷四郡内移动,与原居其地的乌桓杂居,以便与汉朝进行互市。2世纪初,东汉统治者许在乌桓校尉治所宁城互市。
此后,鲜卑与汉朝、乌桓、匈奴之间,时有冲突发生。当时,汉朝的政策是依恃乌桓,联合匈奴,共同攻击鲜卑。 120年,辽西鲜卑大人乌伦、其至鞬率众至度辽将军邓遵处归附,汉封乌伦为率众王,其至鞬为率义侯。未几,其至鞬复叛,不断扰边,双方又展开连续10余年的征战。
为适应统治蒙古草原的需要,解决各部落生计,协调诸部关系及军事征伐、掠边抢夺等问题,鲜卑的政治组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157年,檀石槐建庭于弹汗山(今内蒙商都县)歠仇水(今东洋河),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汉边,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鲜卑又分为许多互不相属的分支。
曹魏文帝初,漠南自云中郡(内蒙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河北平泉县)、渔阳塞外。
轲比能集团最为强盛,汉化较深,逐渐兼并其它两个集团。鲜卑的复兴对曹魏不利,因而曹魏尽力对柯比能加以离间和征伐。曹魏于235年由幽州刺史王雄遣韩龙出塞刺杀之,更立其弟。后曹魏邓艾又“招鲜卑数万”,使散居雍、梁二州,以防蜀汉。 轲比能死后,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241年,因部分东部鲜卑内附,曹魏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居之。并置东夷校尉,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管理东北地区鲜卑及夫余、高句丽事务。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与曹魏加强了联系。
鲜卑自鲜卑山南迁以后,分布至饶乐水。檀石槐时鲜卑中部大人的所在地,自右北平(河北省平泉县)以西至上谷(河北省怀来县)塞外之地,慕容为中部大人之一。慕容部此时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上游,即今河北省平泉县北至西拉木伦河西段地区。在向四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汉族、夫余、宇文氏、高句丽等民族成分。
曹魏初年,慕容廆(又作若洛廆、弈洛瓌)曾祖莫护跋率领部落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238年,从司马懿讨辽东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始居于昌黎郡的僰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莫护跋二传至涉归(亦作弈洛韩),又迁居于辽东(治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地。284年,涉归死。次年,慕容廆继位,灭夫余。越年,攻辽东郡,失利,夫余王因晋军之助,得以复国。当时,宇文、段氏二部渐强,与慕容部常有冲突。慕容廆遂于289年,遣使附晋,被封为鲜卑都督。并对段部“卑辞厚币以抚之”,娶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皝、仁、昭。又以辽东僻远,294年,徙居大棘城(即棘城、僰城),教以农桑,开始农业定居生活,学汉人法制。
313年,慕容廆取得段氏徒何城(今辽宁省锦州市)。319年,打败围攻棘城的数十万宇文、段部及高句丽联军,尽得辽东之地,做了平州刺史。慕容廆疆域包括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锦西县、阜新市及朝阳市等地。慕容廆据有辽西之后,山东、河北部分汉族世家率领宗族、乡里、部曲、佃客一起投奔慕容氏,有的率众达数千家。辽东一带原来地广人稀,只有1万多户,至4世纪初,人口增加10倍左右。慕容廆除了教民稼穑以外,并在江南求得桑种,在辽川发展养蚕业。对于投归的汉人,设置侨郡县进行统治: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并选拔贤才,委以庶政,充当谋士,职居显要,引为宾友。
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次年与后赵石虎订盟,击败段部。341年,迁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同年,燕军东伐高句丽,拔其都城丸都(今吉林省通化市东南)。344年,以2万骑大败宇文乞得归,占领紫蒙川(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北)。从而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开地3000里、益民10万户,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国。
350年,皩子儁乘后赵内乱,率师分兵三路攻陷后赵幽州治蓟城(今北京市),遂迁都于蓟。352年,出兵伐冉魏擒冉闵,徙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与东晋脱离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称帝。至此,整个华北尽入燕之控制。
360年,慕容儁卒,子慕容暐继位。年幼,国事多委于太宰慕容悖屡与东晋交战,国力日趋衰落。370年,前秦符坚灭燕,凡得郡157,户246万、口999万。符坚徙鲜卑部民共4万多户于长安,后来有的远徙河西走廊一带。384年,慕容暐乘弟泓及冲起兵之机,在城内密结鲜卑族党,欲杀符坚。事泄,慕容暐父子宗族以及城内外的鲜卑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杀。淝水战后,前秦灭亡,北方又重陷分裂。在黄河流域,今河北、山东及山西三省一带,原前燕旧境内,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后燕、西燕和南燕。此外,还有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后燕迁都龙城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北燕。
鲜卑段氏于东汉中叶由辽东西迁,分布在辽西一带。晋初势力渐盛,至4世纪初,成为东部鲜卑最强盛之部族,辖境西接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东界辽水。段氏祖先的社会地位很低下。相传段就六眷(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初因乱世被卖为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奴,后渔阳大饥,日陆眷奉主命率人至辽西逐食,招纳亡叛在辽西各地的鲜卑人,其中还杂有乌桓人、匈奴人、汉人等,久之形成为段氏鲜卑集团。日陆眷卒,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务勿尘(务目尘)嗣为段部首领,以辽西之阳乐(秦治今辽宁省义县西,三国魏移治河北省卢龙县东)、令支(治今河北省迁安县西)为中心向各地扩展,统胡汉之众3万余家、控弦可4-5万骑。303年,务勿尘助东海王司马越征讨有功,被幽州刺史王浚表荐封为辽西公。304年,务勿尘随王浚起兵攻皇太弟司马颖。310年,务勿尘进为大单于,子段匹碑为左贤王。次年务勿尘去世,弟第涉复辰的儿子就六眷嗣位。312年,石勒攻打襄州,就六眷受大司马王浚命,随都护王昌攻石勒于襄国(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屡获胜。后因从弟段末彼(末杯或末柸)被俘,应石勒之请,结盟而还。313年,因拒王浚之召,不遣军攻石勒,遭浚攻袭,大败浚所遣鲜卑拓跋猗卢军。其时,匹碑据蓟,领幽州刺史,长期与石勒抗衡。316年,并州刺史刘琨为石勒所逼奔蓟,依匹碑,匹碑被封为渤海公。317年,与并州刺史刘琨等180人上表司马睿劝进。同年,匹碑推刘琨为大都督,招就六眷等共讨石勒,就六眷因恐匹碑独揽其功,拒出兵。318年,就六眷卒,其叔涉复辰自立,出兵拒匹碑,防其篡位。不久被段末波所杀,拥从叔羽麟据令支,而匹碑据蓟,分庭抗礼,段部分裂为二。羽麟与匹碑争战不已,并受东部慕容氏威胁,匹碑则南受石勒侵逼、321年降于石勒。匹碑称幽州刺史,废羽鳞而自立为单于。325年匹碑卒后传段牙、段辽(又作护辽),屡与宇文部、慕容部、后赵征战,势衰。
320年代,段部和慕容部在大凌河上游修筑了许多城堡进行多次拉锯战,长期相持不下。338年,慕容皝与后赵石虎订盟,东西夹攻段部,慕容氏掠得了令支以北诸城。后赵石虎发舟师及步骑各10万,以伐段辽,攻下蓟城、渔阳等地,占领了段部都城令支,并徒段部的鲜卑、乌桓、汉人2万多户于雍、司、兖、豫四州之地。段辽投慕容皝,被皝所杀,段氏鲜卑余众遂为燕所并。段辽弟兰初奔宇文部,后为宇文归(宇文逸得归)执送于石虎,虎“以所徙鲜卑五千人配之:使屯令支”。兰卒,子龛继领其众。
350年,龛乘石氏内乱,率部落南徙,先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城),后南迁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西北),自称齐王。次年,降东晋。段部另一支末波子勤,原降后赵,亦乘石氏之亡,纠集鲜卑、胡羯得万余人,退保枉人山(在今山东省平原县),附于冉闵。352年,慕容儁遣慕容恪击勤,勤遂降前燕。356年,慕容恪进围广固,龛出降,恪徙居其地的鲜卑、胡羯3000多户于蓟城。至此,段部作为古代民族、政治之实体不复存在。
段部自日陆眷兴起于辽西,至龛为前燕所灭。共历4世11主,大约经历1个世纪。其后裔在诸燕和北朝任官职者为数不少。
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不与鲜卑杂居,统领匈奴十二部。约公元1世纪,匈奴或西迁,或南下,余众10多万落,归附于辽东太守,散处于辽东、辽西塞外,与鲜卑部落杂居。宇文氏徒居辽河,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146—167年,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右北平(治今河北省丰润县)至辽东接夫余秽貊20余邑为东部,宇文氏为东部大人。檀石槐军事联盟瓦解后,宇文氏自成一部。
293年,首领宇文莫槐被部下所杀,更立其弟普拨。普拨死,子丘不勤(懃)立,娶拓跋绰(平帝)女为妻。丘不勤殆,子莫珪(避拓跋珪讳、改为廆)。莫珪遣弟屈云攻慕容廆,败归。又遣别部素延袭慕容廆于棘城,复败。莫珪疆域包括今内蒙的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以及巴林左右旗,初建牙于紫蒙川(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北)。
莫珪死,子逊昵延(悉独官)立,曾于298年,向拓跋部朝贡,取拓跋禄官长女为妻。自120年代开始,字文部、段部、慕容部之间争夺愈演愈烈。
319年,平州刺史崔毖自己认为是冀州望族,坐镇辽东,而北方士庶不归于己而归慕容廆,心颇不平,遂嗾使字文部、段部及高句丽联合攻廆。逊昵延率数十万众攻打棘城,他自恃众多,而防备松懈,被慕容廆子翰偷袭其营,遂大败,部众多为廆所俘。
逊昵延死,字文乞得归嗣立,依附后赵石勒。325年,奉勒命,击辽东慕容廆。廆遣子皝出兵击之,乞得归屯保浇水(今西拉木伦河),皝又攻乞得归,乘胜长驱直入,占领柳城,徙部民数万户以归。333年,乞得归为别部大人宇文逸豆归所逐,逸豆归自立。逸豆归与慕容皝相攻,屡欲反攻柳城,并约辽西段部鲜卑南北夹击,皆未如愿。344年燕以2万骑伐宇文部,占领字文部的牙帐紫蒙川,乞得归远遁漠北,部众散亡。慕容皝徙其部众5000余落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
从此,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后属北魏拓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政西魏,子孙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拓跋鲜卑/北部鲜卑包括建立代、北魏的拓跋部和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祖源地即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西汉武帝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湖)。推寅后又经六世,至献皇帝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伦湖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遂准备第二次南移。邻子圣武帝诘汾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
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此时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就是鲜卑父、胡(匈奴)母之意。此后,有不少晋人和乌桓等部众也成为其“新民”。
诘汾娶匈奴女生始祖神元皇帝力微(220—277年),并传位于力微,拓跋鲜卑开始了第三次迁徒。拓跋诘汾长子秃发匹孤率众从塞北迁居河西。“秃发”或即“拓跋”之异译。由于拓跋部众还梳着辫子,故又称之为“索头”鲜卑或“索虏”,以区别于剃去部分头发的其它鲜卑部。力微率领的拓跋本支则游牧于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以西,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一带。由于受西部鲜卑大人蒲头的袭击,部众离散,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纥豆陵宾)之下。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以已所乘骏马与之。宾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长川(今内蒙兴和县)。经10余年经营,诸旧部民渐往归附。
248年,杀窦宾子,并其众,诸部大人悉款服,势力增强,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力微从河套北部迁于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261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阳当质子,接受汉人文化,穿着汉服,掌握弹丸等武艺。
从力微开始,拓跋部落这个民族共同体有了很大发展,蒙古草原各部落纷纷成为拓跋联盟的新成员。当时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异姓诸部加入拓跋联盟的有75个。内入诸姓到北魏时,按照原来是否为部落大人和内入后的功绩,分化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称为“勋臣八姓”。除本部外,四方诸部还有35姓与拓跋部落经常发生朝贡关系。后随着北魏势力强大,兼并的部落日益增多,大都逐渐转为内入诸姓,变成编户齐民。
至295年,力微少子禄官时,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居上谷之北、濡源(今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为东部;力微长子沙漠汗之子猗■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凉县)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