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2016-04-13 14:23:47 来源:www.45fan.com 【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在未来十年中,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将努力追赶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步伐,融合到国际金融大家庭中,与世界共舞。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银行业发生深刻变化的十年。
 
1、在银行机构上
 
一方面,为适应境内各种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经济阶层的需求,促使银行业能有效竞争、充分筹集和运用金融资源、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会逐渐增多,估计在“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时,国内法人银行机构将停止增加,并进入银行机构调整期。另一方面,为参加国际经济和金融竞争,争得中国应得的利益,将会出现几个资产规模、资本总额、主营收入较大的混业经营的银行集团,以抗衡外资银行冲击和主动出击国际金融市场,这些银行集团的组建,将主要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
 
2、在组织架构上
 
由于改革开放后,银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业务量大幅度增长、金融产品极大增多,人员急剧膨胀、管理幅度和跨度增大等因素,导致现有运行了几十年的“直线参谋式”管理架构,已经不能适应较大银行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预测这种低效率“直线参谋式”的组织架构,将逐步被大银行的“事业部”制经营管理模式取代。
 
3、在管理结构上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银行广泛使用,银行大多数标准化产品的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等,可以像加工厂那样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处理速度和效率,并节省人力。由此预测现行的银行管理层次结构将发生变化: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决策管理层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方面专家参予而增宽;处于“金字塔”中间的管理层将由于这部分业务处理采用专业化、工厂式的集中处理方式、信息及命令的传递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因而中间管理层人员将会大量缩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员也会因计算机技术大量代替手工而缩减。因而现行的“金字塔”型的管理层次,会逐步演变成“哑呤”型的高效管理层次,即决策层和操作层人员相对多、中间管理人员相对少。
 
4、在银行形态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家居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动存取款机、零售终端机等以高科技技术为支撑的另类银行形态将大量出现,弥补并延伸了传统银行的服务功能,扩大银行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降低成本。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此,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会有较大幅度的缩减,预计未来十年中,在大中城市这类无人银行机构将占有银行机构的三分之一。
 
5、在经营形式上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模式,这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之一,由于业务迅速发展、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简单化的、人为的切断金融产业链的分业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加之经济大国、金融强国均实施混业经营模式、并为了本国利益纷纷组建超大型银行集团竞争的压力,预测“入世”二年后将逐步放宽混业经营的限制,“入世”五年后将会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混业经营。
 
6、在金融产品上
 
随着今后央行放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将出现引进和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的浪潮,售后哪家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量高,哪家银行就能吸引客户,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
 
7、在盈利空间上
 
随着本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存贷款利差收益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逐步减少,商业银行未来为了弥补这部分利差收益的减少,而不得不扩大业务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提高管理效率等;加之,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凭借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操作规范、管理先进、金融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银行体制与机制适应市尝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在风险孝成本低、利润高的产品和服务上、在绩优客户争夺上、在应用网络银行等方面,将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所以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将比现在更加激烈,由此商业银行在与客户搏弈中也会逐步走向微利时代。
 
8、在金融安全上
 
入世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加入WTO的双边协议安排,将逐步兑现有关条款。因此加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否则我们所要的国内稳定就难以实现。我们必须加强对军事、外交、经济、金融等战略的深入研究,以经济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来支撑军事和外交,同时军事和外交的强势又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安全,否则看起来今天是安全的,但这是暂时的,缺少可持续性。
 
9、在银行卡市场上
 
据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持卡消费的达90%以上,现金消费仅仅占10%,而国内持卡消费仅仅占10%,现金消费占90%;在美国人均银行卡持有量为2.3张,而国内仅仅0.14张。随着全国银行卡联网运行的实现,银行卡市场正不断扩大,其促进消费的功能也将逐渐显现,中国银行卡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随着加入WTO后,加之信用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资银行将在这一领域与中资银行展开重点竞争。银行卡的大量使用,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从而给央行的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10、在客户经理制的内涵上
 
客户经理制的核心价值是从现在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推行客户经理制要把满足客户需求放在首位,根据客户需要开发产品,经营理念要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客户转变,根据不同客户特点,以量身定做方式开发他们需要的产品,以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延伸客户市场,提高市场份额。今年随着不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现在银行统一开发和管理产品模式远不能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那时从事金融产品和工具的金融工程设计人员将是银行最为抢手的人才□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35
 
题目:Re: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有银行已有20年的历史,但商业银行经营经验不足十年,并且发展不规范。今后,随着WTO进程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的竞争。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银行业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将如何发展并形成何种局面呢?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制从建立之初就是高度集中的国有金融体系,国家对金融业绝对垄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虽然也在逐渐改革,但是国家作为产权所有者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国家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让作为金融业基础的银行业为其利益服务的行为也不会有多大改变。从这个角度讲,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的自上而下的金融体制改革仍然是为了满足政府的偏好和效用。从理论上讲,一种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减轻金融交易费用,但是在中国现实上它却主要为了融资。所以说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短期内仍然是以为企业融资为主体。由此,中国企业的二元化融资现状也就决定了银行业的二元化发展趋势。
 
道格拉斯·C·诺斯曾说过:“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国有企业融资现状
 
中国在经济转轨之前,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是由财政拨款,而银行作为财政的配角投放信贷资金,同时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的融资现状却是“内外交困”:财政资金的枯竭、银行信贷资金的紧缩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完善。
 
1?财政职能转换与直接融资的衰减
 
由于财政职能的改变,作为一般国有企业主要来源的财政拨款已近枯竭。在整个社会总投资中,由各级政府完成的投资(近似于国有资本形成)从1978年的64%降为1998年的18%, 在20年中,平均每年的递减速度达到25%。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资本)比重也由1978年的65%降为1998年的12%。企业融资方面,除了从银行及其他方面举债外,已根本无从获得资金的投入。显然,财政继续维持原有投资格局已不可能,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而问题是,没有新的渠道来填补财政退出的空缺。
 
2?银行的使命与商业化经营使信贷资金紧缩
 
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前阶段。国有银行在转轨前的角色首先是财政的配角,其信贷资金的投放也具有非交易性质,即财政化的信贷资金。然后,在财政逐步收缩投资拨款功能后,国有银行便部分地填补了由此而产生的资金空缺,成为国有企业最大的资金提供者,在银行体系未做根本改造前,银行资金与财政资金本质上是一家。企业从国有银行所获得资金从改革前的约35%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72%左右,而且这种势头很难得到有效抑制。在这种角色下,银行的亏损要由财政最终承担责任,银行资金的呆滞与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同样要由财政来解决,如冲减资本金、注入增量资本,以及冲销银行上交利润。而这一体系存在是以银行业本身的非市场化经营为代价的。可是现在国有银行业竞争与市场体系要求而必须进入市场,从事企业化经营,原有的融资体系有陷入了矛盾之中。
 
国有银行商业化。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与实行企业化经营,是银行自身摆脱困境, 解决不良资产累计的根本出路。而国有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以后,按照商业化原则就势必调整原有的资产业务方式及结构,以改变自身的境况并增强竞争力。按分业经营原则,银行中 止对企业资本金的投资与贷款;按交易原则,放弃原有的财政性的信贷业务;基于三性原则 ,银行选择则完全市场化,而国有企业因历史债务包袱,现有经营业绩等因素,处于十分窘迫的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已很难进入商业银行贷款的视线。企业的外部资金注入几乎完全中断。
 
实际上,转轨后国有企业融资关系变革一下切断了两条资金融入的基本渠道,即财政与银行。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有新的融资渠道。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证券化融资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3?直接融资下的融资空间
 
企业生存发展与竞争力要求有外部资源的注入作为替代。这个外部资源就是社会资金,从改革之初的约占社会总资金流量的10%扩张到1998年的80%以上。从绝对量上看,以居民 储蓄存款的近似值,从1978年的3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98年的约600000亿元人民币。这种变化表明已存在着企业获得资金的巨量资源,关键是有否合理的渠道来引导它。
 
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变是为了寻求有效的、必须的资金供给,而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成本差异的选择。在转轨经济体系中,企业首要的问题是获取新融资渠道,而不一定是更低的成本。企业之所以愿意更高的成本于更大的风险进入市场融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等体系内容已趋于枯竭,没有外部债务资金的输入已无法使企业在急速的市场扩展中获得新份额与发展,权衡这种成本与机会,企业必定会选择扩展机会;二是从企业的组织体系看,其扩张的风险最重要的承担者是作为出资人的产权主体,即国家,或其他股东,企业管理层实际风险,如自身的收益、职位等居次要,而一旦扩张成功,企业管理层实际的收益要高于其可能承担的风险损失,由此造成了企业低估风险的扩张性倾向。
 
但是,资本市场的容纳空间有限,只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可以进入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就导致企业资本结构出现二元化。在自身积累不足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设法追求外部资金的注入,形成了资本注入为主与债务(或集资)注入为主的二元化资本结构。市场内企业融资倾向已具有选择性,即选择股票发行的资本性扩张,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企业,或者选择发行债券和向银行融资贷款的方式实施债务性扩张。在设定两种融资方式可自由选择条件下,现有市场企业则呈现出强烈的股票偏好倾向,企业通过股票发行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其利益所在是没有财务风险与清偿成本,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流动性要求;外部股东缺乏足够的能力影响与控制企业;没有强制的支付要求;外部经营市场的竞争压力微弱使企业管理层不必认真的考虑出资人的利益,这一切显然是市场内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且没有任何的清偿成本与财务风险。相对的债务融资,其财务约束与风险成本要远高于股权型融资。市场外的国有企业,因不存在股票融资的选择机会,只能靠自身积累资本与外部债务融资的两种选择,如不考虑企业自身积累资本的能力(在短期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的融资与扩张选择惟一的只能采取债务型扩张方式,这必然使市场外企业的资本结构偏向于债务。(市场外的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比重在1998年后已超过了85%,集体企业也达到了75%的水平,而其他非公有企业则在55%左右,而外资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平均不足50%) 市场外国有企业形成了其高居首位的债务型资本结构,这对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民营企业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的六成和四成左右,在流通领域里,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近年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社会的75%,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在此就业。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却面临瓶颈制约。
 
首先,中国尚未建立二板市场,中小企业无法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其次,由于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首眩但银行贷款条件高、手续繁琐和抵押担保难等问题却为企业融资设下了重重关卡。并且,银行经营理念存在误区,认为贷款给大企业和小企业其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而有可能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所以宁可做“批发”而不愿意做“零售”业务。另外,在当前需求不旺、消费疲软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中小企业或者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或者产品售出后,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或者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又无资金开发新产品,根本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为保护自身的利益,银行只能被动地提高贷款标准。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由此,民营企业成为了另一批排除在资本市场以外融资困难的企业。
 
企业融资状况决定银行的二元化发展趋势
 
企业的这种融资状况使银行和企业出现了新的错位,其特征是,资金越是充足,获得银行贷款越是容易,资金越是紧缺,或说需求越是强烈,则越是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市场内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并发行股票从而成为上市公司,资本化融资使上市公司的资本比例上升、负债比重下降,而与此相应,自由资本比重的上升,又使市场内企业具备了商业银行要求的负债能力,其能够为贷款提供必要的抵押与担保,因此内部资本充足的企业,即可获得必要的信贷融资形式,引起新的交易关系。相反,市场外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因无法进入直接融资市场而无法获得社会资本的注入,当然它的资本比重也就不可能提高,其债务比重也难以下降。
 
为了改变这种融资状况,给企业注入新的资金资源。银行业的改革趋势也不可避免的向二元化发展。现有的国有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改造,为市场内的这部分企业服务;而应市场外企业的融资要求,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以满足它们的资金需求。
 
银行的二元化趋势
 
笔者认为,企业资本的二元化结构决定了银行业二元化的改革趋势,由此中国金融体制的渐进式改革也会走上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同的道路,试图从体制外增量改革入手推进体制内存量改革;首先引入其他成分的中小银行及金融机构满足市场外企业的融资要求,然后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造成为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以满足市场内企业的资金需求,最后形成两种金融机构模式并存。
 
中小型银行:中小型银行主要是非国有金融,由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出资建立,不受政府的干预,以股份制的产权形式形成有效经营机制,平衡中外金融发展速度,最主要的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所以,中小金融机构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的服务对象应当定位于 以中小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原因在于我国的民间资本较为分散,集中大量资本不但筹资过程难,而且核心资本较小使银行缺乏必要的凝聚力。2?建立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之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实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同时,存款保险还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的社会信誉,有利于拓展业务。
 
金融控股集团: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根本在于解决产权问题,而其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及适当的外资),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由于目前我国股票 市场还不发达,国有银行包袱重,向社会广泛融资还有许多限制,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先建成有限公司,等条件成熟后,在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直至上市公司,这一过程至少两三年 时间。由此,在资本市场健全发展的基础上,国家指引国有商业银行走向资本市场筹集一部分股本来充实自由资金,实现产权多元化。(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39
 
题目:Re: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事实上是在享受类似国家主权的信用,其信用程度相当高,只要不在现金流通上出现问题、发生支付困难,就能维持正常运转。这一问题的极端就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金融业务,银行实行粗放经营,忽视金融服务质量,片面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大营业网点。迄今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金融业务中仍占绝对优势。1995年,76%的存款由四大银行收纳,82%的贷款由其支出。至1999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量已达到12.7万亿元,贷款总额达到10.6万亿元,银行系统分支网点总数达到11万个。四大商业银行的职工总数是美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三倍以上,但管理的总资产却大大低于美国商业银行总和,所提供服务的种类和质量更是相去甚远。
 
尽管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20年中,有令人信服和满意的增长,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性原因,与西方大银行相比,尚有较大距离,若以国际通用且最能反映银行业综合实力的资产回报率来分析,1998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不足0.2%,低于当时问题丛生的韩国银行0.85%的水平,而西方全球性大银行的这一比率为2.2%左右,高出中国银行业综合实力的10倍。因此,加入WTO,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入世”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冲击
 
(一)银行业机制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银行将紧随大批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而来,这将对我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银行的客户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外资银行的介入对国内银行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以处理巨额不良贷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发展机制等方面都将形成一种挑战,国内银行如果不加快发展进程,将面临人才流失和风险累积的巨大压力,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二)外汇储备存款出现转移
 
吸收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是大多数外资商业银行觊觎已久的业务。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吸收境内存款规模不能超过其总资产的40%,存款范围仅限于境外和境内三资企业,所以外资金融机构负债中的国内存款并不占重要地位,从境外借入款项通常占其负债的较大部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吸收的外汇和人民币储蓄存款范围拓宽,外资银行数量也会逐渐增加,企业及居民部分存款和储蓄可能转存到外资银行,这是国内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据分析,若外资银行分行数量,从目前的179家,在中国“入世”三年内增加100家,达到279家,增加55%,估计外资银行吸收的外汇存款会增加1倍多。1998年179家外资银行共吸收了45.5亿美元外汇存款,平均每家2500万美元,如果按照每家增长50%的速度计算,279家可吸收的外汇存款规模可达104.6亿美元,相当于从我国目前600多亿美元的储蓄存款中转走10%。
 
(三)外资银行会下大力增加人民币储蓄存款所占份额
 
目前外资银行有人民币经营权的共有25家。1998年吸收人民币存款37亿元,与我国庞大的储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目前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而经营本币业务是每一个外资银行追求的目标。加入世贸后,如果人民币业务对所有外资银行都放开,中外资银行争夺人民币存款和储蓄的竞争必然加剧。目前25家银行吸收的人民币是37亿元,平均每家1.48亿元,假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0倍,每家吸收1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以279家外资行计算,它们所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可达4129.3亿元,与我国目前76178多亿元的各项存款余额相比,估计可占到5%的份额。因此,加入世贸后,控制外资银行可吸收人民币资金的上限十分必要。当然,企业和居民在转移存款、储蓄到外资银行的同时还要克服外资行网点少、存储不便的困扰,并要承担由于国际政局和双边政治、经贸关系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所以,预计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实际转移到外资银行还要有一个过程。
 
(四)贷款业务争夺趋于激烈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业务。通过贷款,银行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关系,客户有了多余资金就会存入银行,从而保证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通过贷款,又可带动银行其它业务发展,所以贷款是银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外资银行为发展自己的市场份额、扩充实力,必然要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而且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风险相对小些。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国有商业银行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目前,外资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的制造业,1998年贷款额达到109.77亿美元,占贷款总额44%。其中机械行业贷款17.67亿美元,占7.07%,电子行业贷款26.56亿美元,占10.63%,化工行业贷款22.51亿美元,占9.01%,轻工行业贷款27.34亿美元,占10.94%。随着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拓宽,外资银行除继续保持对上述行业或相应优质企业的贷款外,还将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
 
二、中资银行的发展前景及设想
 
(一)坚持金融业的开放有一个缓冲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金融领域全面引入国际竞争,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世界开放市场的挑战,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无疑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调整、转换和再生的过程,并有可能使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局面,将使民族金融业在业务、人才、管理以及监管等方面面临直接冲击。中国许多银行业人士对于对外开放银行业务反应强烈,认为在5年内彻底开放银行业,时间是十分过于急迫了。
 
在经济转轨关键时期对外资银行开放过快不利于金融稳定。中国政府在三年内,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亏为盈的决心不会改变。因此,今后一年中,将有较多国企,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因得不到各级政府继续支持而破产。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仍将持续上升。所以,中国的银行体系,正面临国内强化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在此关键时刻,过快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使外资银行实力短期内迅速增强。
 
据世界银行一位对中国银行业界有研究的专家拉迪指出,大约需要10年,中国银行业才能作好准备,而不至于陷入险境。原因之一是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情况,补充资本金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其次,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在5年内难以清除。现已有计划将这部分债务以折价或证券化的方式出售,但此过程需花上数年甚至更长。银行业普遍认为,重建中国脆弱的银行系统,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完全进入本国市场,而不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的重要先决条件。
 
因此,对金融业的开放,必须有一个缓冲期。
 
(二)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在国际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变动下,全球银行业格局也不断发生变化。90年代中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购并活动从未停息,其跨业经营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变动产生金融混业经营和管理的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和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技术手段对金融的监管能够严格实施;二是由于金融业竞争的需要。展望历史,美国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1934年通过了《美国证券法》,此后走上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道路。但在1985年公布的世界十大总资产规模和竞争力最强的商业银行中,美国只有一家花旗,名列其中第七位。为此,美国在1986年一月破例批准J.P.摩根成为第一个商业银行开始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随后的十年来,美国有数十家金融机构进入了跨业经营,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自此美国金融业开始走上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的道路。
 
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该怎么办?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阵地,而且1995年中国颁布实施商业银行法开始实行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走完这一步。我们认为,尽管就目前而言,条件不太成熟,但是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是必然的选择。以国际融资证券化为例,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融资已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而国际银行信贷所占份额则由80年代前半期的60%降至20%左右。国际资本市场的这一发展趋势,也决定我国引进外资今后必然的选择只能是更多地采用证券融资的方式。所以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引起金融结构的自由化,也必将导致业务范围的自由化。国际竞争的压力,科技手段对监管混业经营管理的可能,加上金融业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银行业必将走上混业经营的道路。
 
(三)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
 
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监管当局必将全面修改和整理所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文件,废止一些不适用的条款,形成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在完善我国金融主体法律的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信托法》、《外资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处罚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资产实力、资本金标准业务范围、内控制度、信息披露、违法处理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届时,进一步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将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以及健康、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矗
 
各国的经验证明,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金融业向综合化、集团化发展,金融业呈现先分业经营后混合经营发展的趋势,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亦正朝着先分后合的方向前进,一些国家的多个监管机构纷纷合并,成立单一监管机构对所有金融机构和业务实行统一监管。为此,1997年5月,英国工党政府财政大臣布郎宣布,英国将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9家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对每个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的监管。最近,日本也已经组建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督厅。因此,在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下,中国的金融监督体系也必然进行改革。我们期望,在以后的几年里,将目前比较分散的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当局,负责所有金融机构和业务的监管,同时完善各项监管手段,制定金融风险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程序化,运用电子技术进行实时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42
 
题目:Re: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日前,刘明康代表中国银监会向巴塞尔委员会发函,表示我国银行业在2006年后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此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银行业离"巴塞尔"有多远
 
2003年7月31日,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北京致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卡如纳先生,表达了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对新协议的评价。
 
刘明康在信中明确表示:经过认真考虑,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们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
 
此信公布后,立即在全球金融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一些人对此表示不解,但大多数人士认为,这显示了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现状的客观评价和务实态度,有利于国内银行业的改革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银监会公开征集意见
 
人们对巴塞尔协议最为熟悉的就是关于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的规定。新协议虽未改变这一要求,但调整了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大幅度修改了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并分别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新协议将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三大支柱组成。对于这样一个针对发达国家制定的要求,中国银行业能否适应?
 
对新巴塞尔协议的理解和评析,一直为银行业广泛关注。
 
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国银监会在5月份就发出公告,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开征求业界意见。公告中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监管理念与实践,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方向。伴随着新协议的出台和主要国际金融市场正式实施新协议,新协议将继续对完善我国的银行审慎监管制度和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风险管理及国外业务发挥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全文刊登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稿的中文译文,近30万字。此次征求意见对于完善我国的资本监管制度、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明康正式表态
 
新协议也一直是各家银行自我完善的一个动力。大银行已开始着手建立符合新协议要求的二维评级体系;小银行的积极性也很高,力求借鉴新协议的有关内容,积极借鉴新协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这一趋势令人鼓舞。
 
在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刘明康代表中国银监会发出信函,这显示了银监会的谨慎态度。
 
刘明康对新协议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巴塞尔委员会修订资本协议的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对新协议期望达到的各项目标再次表示支持。
 
他认为,新协议主要考虑的是十国集团成员国的“国际活跃银行”的需要,并且是在十国集团国家内部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的。如果在中国实施新协议,与实施老协议相比,新协议只能在很小程度上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但同时会提高整个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要求。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协议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新协议还可能会使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特别是对他们海外的分行和附属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所以,刘明康明确表示,经过认真考虑,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们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
 
银行改革不会停步
 
刘明康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显露了中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尽管如此,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并没有停步。国有银行改革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被银监会列为今年改革重点。为了提高资本监管水平,达到国际同业的水准,监管当局已对现行的资本规定进行了修改,将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包括在内。考虑到其国内和海外经营的性质和规模,大银行正在建立有效的、与新协议一致的内部评级体系;而小银行则在尽可能多地引进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同时,各银行也开始着手收集借款人和债项的所有必要的信息,为今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监测、管理信用风险做好基础性工作。
 
为了和全球银行业保持同步,中国金融改革将是全方位的。银监会网站发布的《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小组成员国贷款分类和准备计提的现行做法的调查报告》中称,“中国正在重新考虑按照贷款余额1%的上限享受减免税。”目前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收减免政策是仅当贷款被核销时,按提取损失准备金的贷款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由世界银行2002年所作的这份调查报告说,中国正在考虑新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收减免政策。
 
可以预计,中国银行业加入新巴塞尔协议家族之时,也必将是中国金融改革大功告成之日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42
 
题目:(无标题)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43
 
题目:Re: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负重前行的中国银行业——穆迪公司2002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点评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2002年12月高盛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预测、2002年10月里昂证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评论、以及2002年10月穆迪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尽管角度不同、数据也未必准确,但是这些研究报告确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侧面。比如,高盛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想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
 
星星[44791598] 2005-01-01 16:44
 
题目:Re: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其次,从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看,穆迪公司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自由化的进程缓慢。但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前看来这一改革举措在环境适当的时候还是可能会加速。(2)贷款评级体系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同时贷款清收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指全面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体系,由此可能会推动贷款质量的下滑。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定下了在2006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5%的目标。目前看来不少银行都宣称许不良贷款水平持续改善,但需要指出地,这些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能否保持现在的水平值得关注,因为从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角度观察,在处理完较好的不良资产后,后续的处置工作难度将会加大。在处置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还需要大量的收益以弥补处理不良资产所产生的损失,这对不少银行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3)银行资本水平依然不足,但非紧迫问题。穆迪公司认为,尽管资本金水平不足,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充足的流动性以及储户对政府的信任还是减轻了这一压力。只要经济保持繁荣稳定,没有重大外部变故发生,银行将继续在稳定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总之,穆迪公司对于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尽管其中有不少地方也有语焉不详、甚至未必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不少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确实也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分析结论,这显然对于正在负重前行的中国银行业是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的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5938.html
Tags: 未来 公司 穆迪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