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皮亚杰的理论的详细介绍

皮亚杰的理论的详细介绍

2016-04-15 22:17:53 来源:www.45fan.com 【

皮亚杰的理论的详细介绍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他们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领域的启发及应用;
 
学习重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难点: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与其它高等哺乳动物幼仔相比,人类婴儿在出生时最为柔弱无能,类人猿出生后就能独自觅食和自卫,小猩猩依赖母猩猩只需1-2年,而人类婴儿则需依赖成人多年才能自理生活。然而,在人类这柔弱的小生命却蕴藏着其它任何动物幼仔都无可比拟的潜能。人类从出生发展至成熟经历了较之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漫长的时间,但在最后却取了在动物界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在一般人看来,婴儿从出生到会坐能走,爱笑会说;从母亲的襁褓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或大学,最后长成人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然而实际上这一切经历着极其复杂的变化。体格的发育成熟、情绪情感的发展、智力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获得等等生理心理过程都无一不是充满奥秘而为人类长期探索的目标。其中儿童的智力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这一问题尤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关学者所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儿童保健人员所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o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问世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延生。在这之后一百多年来,各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成长过程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在这些人当中有盖塞尔(AoGesell,自然成熟论)、弗洛伊德(SoFreud,精神分析理论)、华生(JoBoWatson,行为主义)以及埃里克森(EoHoErikson,人格发展渐成说)等,他们的工作增进了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解,同时也构成了当今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流派,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采用临床法(Clinical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发生认识论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皮亚杰在反对行为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发生认识论,他说:“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只注重研究认识的结果,将认识归于先验的结构或把认识当作外部世界的一种简单的复本经验主义存在很大的局限。他认为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识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而个体的认知结构建构的起点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正如胚胎学的研究揭示了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一样,儿童发展的研究则可以有助于弄清成人的思维结构。他相信仔细研究最初级水平的智力活动(儿童的智力活动)可以使我们对成人的思维结构得到更好的了解。
 
(二)认识来源于动作,来源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首先,他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运算实现的。其结果就是认识结构(图式)的建立。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通过构造成的。
 
行为主义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分离,把任何客观的知识当作仅仅是一组知觉记录、运动联想、言语说明等的结果,认识的唯一机能是系统地将这些不同的信息集合进行编排、校正等,那些关键性的复本愈真实,认识就愈准确。也就是说,认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而认识的工具是语言和符号。
 
皮亚杰从心理的发生发展来解释认识的获得,特别是科学认识。他一再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他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并且这些结构还通过把它们结合到更大的范围之中(即使仅仅把它们放在一个可能性的系统之内)而使它们丰富起来。换言之,所有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而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就是使这一新材料的创造和下述的双重性事实符合一致,即在形式水平上,新项目一经加工制作出来就立即被必然的关系连结起来;在现实水平上,新项目,而且仅仅是新项目,才使客观性成为可能。他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量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主客体之间一开始起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①行为主义的消极的说明事实上与儿童发展的各种水平是相矛盾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客观通过动作转化为主观,”“为了认识物体,主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它必须移动,连接,拆散,合并,和再集拢它们”,“知识是经常与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化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动作中,主体与客体是融合在一起的,主体需要客体的信息,以明确自己的动作,但也需要许多主观成分。
 
第二,认识活动是一个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
 
既然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主体是如何递进地恰当地认识客体的呢?皮亚杰将它归之为一系列不断地接近它的构造。
 
他认为客观知识并不仅仅从外部信息中获得,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构造。构造的过程包括两种活动,一方面是动作本身的协调;另一方面是引入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且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赖的,因为只有通过动作,主客体才能产生关系,构造的结果形成结构,这些结构不是单纯出自于主体或客体,因为一方面它们依赖于动作,另一方面主体必须学习协调其动作。其理论依据是儿童“守恒观念”及“平移群结构”的形成。
 
(三)结构建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分析
 
在结构最初的建构阶段,除了依靠那些包含物理经验和经验的信息之外,还依靠主体动作的协调,这些协调不仅是经验的产物,而且也受其它一些因素的控制,例如成熟和随意的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受不断的积极的自动调节的控制。他强调主体的活动,因为有生命的机体本身不仅仅是它的环境属性的单纯的映象,它总是演化成一种结构,而这些结构是在后成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构造出来的,而不是先天的。他进一步指出,个体的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感知运动的活动,例如儿童在玩红皮球时,通过活动感知觉把它的属性“抽取出来”,认识到它是圆的和红色的,这就是物理知识;第二层次是思维运算的活动,例如儿童通过摆弄卵石,发现无论是横排、竖排、或排成圆圈,卵石的数目总是固定的,于是认识到卵石的总数与排列顺序无关,即数学的可转换性,这就是逻辑数学知识,显然,这里的知识不是从卵石本身抽象出来的,因为可转换性不是卵石的特性,而是个体从数数和排列顺序的活动中把所观察到的情况抽象出来的,“逻辑数理运算来源于行动本身,因为它是从行为的协调中抽象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从对象本身抽绎出来的。”
 
(四)认识的生物学起源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环境和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生物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自动调节的适应。
 
发生认识论吸收生物学的自动调节的适应理论、皮亚杰认为结构的基本关系有其生物学的起源,它们远在行为发展各阶段中出现并被重新构造以前,在胚胎发展的遗传(DNA)程序中和成熟机体的生理组织中早就存在了,随后,在出现于自发思想和反省思想领域之前,变成为最早期发展阶段中行为和智慧的基本结构。他说:“这些逻辑和数理结构的起源应该在主体的活动中去找,即在主体的动作协调的最一般的形式中去找,最后还要在他机体结构本身中去找。”在这里,皮亚杰虽然提出了认识的起源离不开儿童的主体的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以先天的图式为基础的,不少研究者也因此批评他的“生物决定论”,是唯心的,认为这是他理论的最大局限,但是,我们认为这正是皮亚杰理论的被人们重视的一个根本原因,他既不脱离人的生物性基础来研究人的认知心理,也不拘泥于生物性而忽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着眼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充满了辩证的色彩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阶段观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矗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6270.html
Tags: 理论 皮亚杰 述评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