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写作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写作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2016-04-21 08:13:26 来源:www.45fan.com 【

写作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目录
 
把握好对象2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4
 
对话描写要恰如其分7
 
环境、场面、细节8
 
记叙的顺序10
 
记叙的要素12
 
记叙文的结尾14
 
记叙文的开头17
 
描写眼睛20
 
抒情和议论45
 
肖像、言行、心理48
 
写景应注意什么50
 
写人的作文应注意什么51
 
写事的作文应注意什么53
 
叙述和描写54
 
选材与剪裁57
 
怎样记比较复杂的事59
 
怎样记事62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65
 
怎样写好状物的记叙文67
 
怎样写两个人和集体69
 
怎样写人71
 
怎样做看图作文73
 
怎样做命题作文75
 
把握好对象
 
写文章在构思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读者对象,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看这篇文章的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是什么?不把握好读者对象而写稿,往往会无的放矢,很难受到读者的欢迎。
 
我觉得,只有把握好了读者对象,写起来才会做到心里有数。我为孩子们写小说,写童话,除了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段(是学龄前的幼儿?还是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或者是初中学生?高中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之外,甚至还有专门为男孩子写的作品,为女孩子写的作品(性别上的差异);为城市孩子写的作品,为农村孩子写的作品(区域上的差异);为好学生写的作品,为顽皮孩子写的作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等等。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写起来就比较能够把握住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叙述手段来进行写作。
 
我国已经建立了读者学的学科,把不同层面的读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作为一个一般的作者,当然不必作如此高深的分析研究。但对一般读者群的需求有所了解,还是需要的。
 
据说,日本的一些学生的课外读物,精确到不但是分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而且再细分到是一年级的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可见他们撰写儿童读物的作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把握的,要求更加高。
 
我体会到,写作从构思、表达直至修改润色的整个程序,心里都要装着读者,要把握住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要有的放矢地写文章。
 
怎么样,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就先问问自己:
 
我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还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是老师(为了交作业用的)?还是同学(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用)?或者是准备投稿用的(又得问自己,我想投的报刊的一般读者对象是哪些人)?
 
心中有了对象感,写起来可能也更会有劲。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
 
要写好人物,想把人物写得诩诩如生,首先得细细地观察人物。可以说,学会观察人物是写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有些同学一描写起自己的某个同学就是"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一对小酒涡。"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涡"的同学实在是很少的。也有的同学喜欢照搬书上的一些人物描写,一写起老人就是"两鬓斑白,神采奕奕",写起年轻人就是"漂亮潇洒,走起路来噔噔噔"。
 
我读到一位同学是这样来描写一个姑娘的:"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色彩和芳香吸引着天涯海角的蜂蝶。"我说,虽然这些描写的文字挺花梢,可没有你想介绍的这个姑娘的具体描写,没有抓特征,没有音容笑貌。又有一位同学写起他爸爸来,干脆搬上了武侠书里的描写,又是"脸如重枣",又是"声如洪钟",让人读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认为,学习观察人物,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开始。比如你可以把你的爸爸,或是你的妈妈,或是你的一个同桌作为观察的对象。
 
先是观察他(她)的面部肖像。肖像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个印象,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抓住人物总貌,先得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肖像细部,寻找最有特点的角度把它表现出来。
 
周而复是这样描写白求恩大夫的:"他的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却很攫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
 
老舍在《新时代的旧悲剧》里描写的陈老先生是,"他的脸是红而开展,长眉长须还都很黑,头发可是有些白的了。大眼睛,因为上了年纪,眼皮下松松的搭拉着半圆的肉口袋;口袋上有些灰红的横纹,颇有神威,鼻子不高,可是宽,鼻孔向外撑着。"
 
茅盾笔下的二老板,"他那一对猫头鹰的眼睛老是乌溜溜地在那里转;机警而又颇露凶相的眼光时时从陆紫翁脸上扫到周老九脸上,然后又扫回去。"
 
茨威格描写赌徒们的手,更是精彩:"绿呢台面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像是一跃即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声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驰,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式里表露无遗。"
 
这些大作家们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但能抓住形象的特征,而且能通过外在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要学会能抓住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重点观察。这些重点部位一般选择脸、眼睛和手。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观察一个人的肖像部位。容貌、衣着、神态和一个人的行动是密切联系着的。要在行动中观察人物。观察要悄悄地进行,不能干扰被观察对象的生活,最好是对方不知道你是在有意观察他(她)。
 
要及时把你观察到的印象记录下来。坚持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你就会逐渐拥有起一个人物形象素材库。我时常作人物形象的观察记录,有时认识一个新朋友,对他的初步印象,我也会记在他名片的反面。用这种办法观察人物,练笔,也是挺有趣的。
 
当然,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形象描写,你也应该及时摘抄下来。摘抄下来的文字,要经常翻翻,学学人家是怎么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神态,是怎么抓特征,怎么通过外形表现内心世界的。注意,不要照搬照抄。多看,多分析,潜移默化的,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观察人物,做有心人,从你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吧。
 
对话描写要恰如其分
 
一个人每天不知要和别人说多少话,我们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后写到文章里,这就是对话描写。请看例文《小金鱼》中的一段: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莉莉的小伙伴强强到她家来玩,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说:"我们来换一下。你把小金鱼给我,我把哨子给你。"
 
"我要哨子有什么用?"莉莉说,"我看鱼比哨子好。"
 
"鱼有什么好?哨子会叫,可是鱼呢,难道鱼也会叫?"
 
"鱼为什么要叫?"莉莉说,"鱼不会叫,但它会游泳,难道哨子也会游泳?"
 
"是真的?"强强笑着说,"有谁见过哨子游泳?不过,鱼会被猫吃掉。那时候,你哨子没有了,鱼也没有了。哨子可不会被猫吃掉,它是铁做的。"
 
这段对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莉莉舍不得把小金鱼换给强强的心情,也写出了强强调皮巧妙地说服莉莉把鱼换给他的情景。"难道鱼也会叫?""有谁见过哨子游泳?"这些语言都很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们是绝不会这样说的。
 
可是,我们有些同学作文时,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对话描写,往往只凭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人物的语言。如让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说出满口的新名词,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出长篇的大道理,使人不相信。
 
可见,对话描写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性格特点,让什么人说什么话,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环境、场面、细节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果树园》中对果园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我们来看《挥手之间》一文中机场送行的场面:"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主席的高大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这段文字写的是延安军民在机杨为赴重庆参加谈判的毛主席送行的场面,人们注视的目光,涌向飞机的动作和"拼命的挥手",生动表现了群众对领袖的爱戴、关切与依恋之情。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写了各界群众吊唁鲁迅的一系列场面。为了写出特定的场合气氛,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我"独立默哀时,看到的死者的面容,闻到的晚香玉一股一股的香气;追述入殓场面时,描写了那个高身材朋友红着的眼睛和拼命在另一个朋友肩头上抓的手;送葬时,那位致哀词的朋友和押柩车的西洋人伸到灵柩下面的手;下葬时,渐渐下沉的"民族魂"的旗子和在天的一角露出的上弦月。这些细腻描写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充分表达了人们无限悲痛的心情和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使用插叙方法的文章有《普通劳动者》、《故乡》等。《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爱护。文章的六要素是:
 
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
 
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
 
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
 
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此文六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而且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代、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六个要素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应交代得简洁明确,而对事情经过的叙述,则应尽可能细致具体、生动。《一面》中,出于作者不同的心情和观察条件,三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各有不同,又特点突出,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与性格。文中写"我"想买书又钱不够时,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极为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我"的急切、窘迫、羞愧、感激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谈到了写记叙文时交代六要素的必要性,那么,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第二册《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作者记忆中女教师蔡芸芝的平凡琐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温柔、热情、公正、慈爱的年青女教师形象。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免得使文章内容繁琐、芜杂。
 
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4)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激励读者的感情抒发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哥白尼》一文的开头,交代了人物的基本情况:"尼古拉·哥白尼于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而城。十八岁时,他到了波兰旧都克拉科。"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是这样的:"音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段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描写眼睛
 
一、打开那扇"心灵的窗户",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心理......请看下列眼睛的描写在文中的效果。
 
二、增加你的个人写作资料,随时可动用的资源,想要寻找一双合适的"眼睛",请把目光投向这里,学以致用,从这里开始!
 
这么多成功的描写,相信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要学会观察: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眼睛完全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心情......其眼神也是不一样的,写出这种差异,就能发掘出深层的东西。
 
一、眼睛的描写在文中的效果
 
王三胜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围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一步地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玻蹭到场中,把大衫扔在地上,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把;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久想动手。
 
人们全回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敲锣也不中用了。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前面的枪尖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四外已围得风雨不透,大家都觉出老头子确是有威。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子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啪,枪又落在地上。(老舍《断魂枪》)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祝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看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尽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头,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鲁迅《祝福》)
 
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了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体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孩子朦胧欲睡了,几个荸荠已落在她的袖弯里。
 
一阵愤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她站起来朝楼梯走,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叶圣陶《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我面前这一双不大但很明亮的眼睛里,显露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对于他,是很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他的个性气质的,说他是活泼好动的多血质不尽其然,说他是沉稳喜静的粘液质也不准确;当然,他既非急躁鲁莽的胆汁质,更非脆弱多愁的抑郁质。活泼而又沉静,热烈而又冷漠,倔强而又多情,竟是那么奇妙地揉合在他的眼神里。
 
就是这一双眼睛,当别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什么,或正严肃认真地倾听着什么的时候,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神情,甚至会闪过一丝狡黠的不屑一顾的微笑;当别人面对某个人,或谈论着某件事而爆发出哈哈大笑,显得乐不可支的时候,他又常常凝眸远视,像在默默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一点不为别人的情绪所感染......(刘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
 
他须发浓密、脸色阴沉、眼睛细小;他那双小眼睛从浓眉下边看人时,总带着猜疑的、不怀好意的冷笑。他是厂里最好的钳工,工人区数他的力气最大,但他对上司态度粗鲁,所以挣钱很少。每逢假日,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都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都没有打成。符拉索夫只要看见有人向他袭来,便拣起石头、木板或铁块,宽宽地叉开两腿,一声不吭地等着对手。他从眼角直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面孔和毛茸茸的两手,使人见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那双眼睛......细小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人,不管是谁,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蛮劲,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打别人。(高尔基《母亲》)
 
母亲,她今年三十九岁,看上去,倒像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她的个子,在女人里面算是高的,背稍有点驼。稠密的头发,已有些灰蓬蓬的,在那双浓厚的眉毛下,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陪衬在方圆的大脸盘上,看得出,年青时,她是个美丽和善的姑娘。现在,眼角己镶上密密的皱纹,本来水灵灵的眼睛失去了光泽,只剩下善良的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一样。(冯德英《苦菜》花》)
 
二、眼睛描写的片断
 
清澈:
 
小叶是个十分苗条的姑娘,显得纤弱,她一头乌发,老束着一只紫红色的发箍,发箍上还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个深深的酒窝,一双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长长的睫毛像道纱幕,使那双眼睛有时显得神秘、深沉。(李兴叶《"氓"》)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海的女儿》)
 
瞧她那黑亮的头发,瞧她那头发上的柔美的波纹,瞧她那得体的轻纱连衣裙,瞧她那黄金的胸针,高跟鞋使她的身量更显颀长苗条了。然而这一切的美,似乎都只是为了衬托她那俏丽的面庞,水泉映月般的眼睛,和她那天生动人的眉线!(孟伟哉《夫妇》)
 
我眼前这位少女变得异常美丽。一双大眼睛像夏夜晴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像秋天小溪流水那样清澈。(符泰民《梅丽》)
 
她的细长的眼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欧阳山《三家巷》)
 
一双清澈流动的眼睛,伏在弯弯的眉毛下面,和微黑的面庞对照,越显得晶莹。(矛盾《幻灭》)
 
明亮:
 
她的眼睛很亮,亮得像没有微尘的海水,亮得宁静,永远不斜视似的。(陈残云《深圳河畔》)
 
她那样笑着,微微侧着头,眼睛亮晶晶的,两个酒窝浅浅地浮在面颊上。(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醒了,缓缓地睁开灰暗的眼睛,那是一双毫无期待的眼睛,冷漠而枯涩。忽然,像灯花一爆,眼里有了神,越来越亮了,一闪一闪地现出惊喜的光,像太阳越升越高,越来越亮。(陈放《白与绿》)
 
他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件一样。清瘦的下巴壳,高耸的肩膀,显得很没有生气。但是他的眼睛,却是奇怪的明亮,不过并不是炯炯有神发光得像猫儿的眼睛一样,而是坚定诚实的。(马识途《我的第一个老师》)
 
精神: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玉,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刘鹗《老残游记》)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罗贯中《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罗贯中《三国演义》)
 
她那璧玉般皎洁的面庞上,嵌着一双引人注目的丹凤眼,乌黑发亮的长长的卷发,在脑后盘成一个隆起的高髻,显得别有风韵。(张扬《第二次握手》)
 
方方的脸,吊梢的眉毛和眼睛,有点像关羽的卧蚕眉、丹凤眼。(高云览《小城春秋》)
 
站在露天讲台上的,是一位慈祥瘦削的老人,浓浓的双眉下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颜一烟《盐丁儿》)
 
年纪约摸三十五六岁,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栗色的眼睛闪闪有神光,看人时,十分注意,微笑时,露出一口整齐微白的牙齿。(周立波《山乡巨变》)
 
气度优雅、娴静,双眼回盼流波,像是俏丽的江南女子;嘴角挂着一丝倔犟的波纹,又带着北国女儿的神韵。(理由《痴情》)
 
锐利: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孙犁《荷花淀》)
 
从车里走出舰队司令员,他短小精悍,细眯着眼睛,脸上露着幽默的微笑,朝大家走来。(哈华《深夜发生的情况》)
 
她的眼睛更尖锐了,像吃草的畜生;眼珠子里仿佛有一块锈了的铜。(高尔基《不平常的故事》)
 
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发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刘心武《班主任》)
 
长方脸膛,棕红色肤色,鼻直口阔,粗发浓眉,一双睫毛很黑的眼睛,虽然不大,却藏锋卧锐,流露出一种机警、智慧的神采。英俊的脸上,也带有一种青年军人常有的无所畏惧的表情。(白岚《前沿》)
 
那两条浓黑的眉毛含着威严果断,刚毅的额头上蕴蓄着革命的智慧,一条条深深的纹路,显示出战斗岁月的艰辛。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年轻的、英俊风发的脸上长着黑针针的连鬓胡子,深嵌在眼窝里锐利如剑的眼神熠熠闪光。(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
 
黑黑的眉毛,宽阔嘴巴,鼻梁和额头都很高,以致使他那两只漆黑的眼睛只在眼窝深处像点漆一样发光。(方纪《笛声和歌声》)
 
圆脸盘上,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深沉的眼睛。(浩然《艳阳天》
 
两只仿佛用钻子钻得凹进去的绿色小眼睛,在没有眉毛而略呈红色的眼眶下面闪闪发光。(巴尔扎克《猫打球商店》)
 
秀美:
 
只见她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文康《侠女奇缘》)
 
她的体质很健壮,是典型的生长在黑龙江农村里的姑娘。她那双黑亮的眼睛,给那两排长长的睫毛一衬,简直别提有多秀美啦,以至整个本是很平常的脸型,都显得惹人注目的漂亮了。(骆宾基《在山区收购站》)
 
这是位十分秀丽的江南姑娘:二十三四岁模样,中等个儿,苗条但并不瘦削;长圆型丰腴白皙的脸蛋上长着一对乌亮乌亮的大眼睛,晶莹透澈得宛如两潭秋水;她的睫毛长长密密,柔软地覆盖在眼睑上,不时随着眼睑的启合微微眨动,使人感到一种纯女性的脉脉含情的妖美。(卢群李牧《心曲》)
 
她的双颊泛着熟透了的桃子的红晕,殷红的嘴巴像石榴花一样,高高的鼻子,又秀气又端正。一双羚羊似的棕色眼睛,长着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双眉仿佛是用黑颜料画出来的。(鲍日娜·聂姆曹娃《姐妹俩》)
 
她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每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她光辉的脸经过你面前,她乌黑的大眼睛朝你一闪。(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聪慧:
 
她拿笔的手托着腮,长大的眼眶里,明亮的眸子缓慢地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要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所喜欢的神态。(刘心武《班主任》)
 
他们的眼睛里闪射出一道道的光波,那光波映出一幅幅画,一幅幅崭新奇丽的画,一幅幅充满童心幻想的画...... (张岐《画》)
 
披散的头发垂在腰间,"刘海"下闪动着一双大眼睛;石蓝小褂,尽管补缀得像挂在墙上那面千缝百纳的鱼网,她那美丽的身躯和聪慧的眼睛,却显露出渔家女的刚毅、果敢和顽强。(王汪《渔家女》)
 
这张线条柔和的脸庞,初看上去显得那么嫩弱,从紧抿的嘴角下却透出几分刚毅;那一双生动有神的眼睛,静下来是那样沉稳、执着,随着音乐的抑扬,却能够和手足的舞蹈说出同样的话来。对于这样的眼睛,蒋祖慧是熟悉的。凭着多年的经验,她感觉到,这姑娘是棵好苗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艺术的热爱达到迷恋程度的演员,才会有这样的眼神,透过这双眼睛,你能看到那沉醉在音乐和舞蹈之中的心。(谢大光《选择》)
 
修长的身材,端丽的面庞,嘴角时时含着羞涩的微笑;大而深沉的双眸却灼灼地直视着谈话的对方,有时是那样单纯亲切,有时却又使你感到那样遥远而梦幻。(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
 
机灵:
 
可是,从鱼菱村归来以后,十一岁的小霜那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得见,妈妈的身子强壮起来。(刘绍棠《君子兰和她的女儿》)
 
这是一个男孩子,大约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鼻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滴溜地乱转。(王愿坚《小游击队员》)
 
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满是稚气的脸上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似的。(顾青松《可爱的表弟》)
 
她是一个瘦高的三十岁女人,却养了一头粗黑浓密的发,关节也是壮大的;眼睛却象一小撮火苗似地闪耀跳动,显示她过人的精力。(路平《玉米田之死》)
 
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着,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弧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珠,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鼾声的车厢。(陆柱国《踏平东海万顷浪》)
 
调皮:
 
她疏眉细眼,故意眯缝着眼瞧我;小鼻子微微翘着,薄薄的两片小嘴唇因忍俊不禁而闲着,两个小酒窝。(浩然《红枣林》)
 
她那梳着小辫的脑袋歪倚在右肩头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顽皮地眨巴着,鼻子略略上翘,显露出一副淘气相。(王路遥《小星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6914.html
Tags: 把握 身边 写作知识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