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教师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的方法

教师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的方法

2016-04-22 18:48:51 来源:www.45fan.com 【

教师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的方法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教师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士”,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二、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他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教师要做“麦田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矗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其实,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例如,下面一些生成于语文课堂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就相当典型:《丰碑》——“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类似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教师如果不加以纠偏,任其蔓延,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怎么会不迷失方向?若再称之为“生成和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语文教学本身。
 
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 “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教师要不要干预?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生成。当然,课堂的“虚化”还表现在评价“虚化”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腊虚化”,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使学生丧失判断能力。过多的表扬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畸变。
 
3.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课堂生成。
 
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收获。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至于有效的课堂生成目标达成,更是可想而知。
 
4.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此外,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妆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要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1.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对教材难点的突破,既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他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调整了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作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竟相进射。
 
2.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新课标实施以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与对文本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对矛盾困扰着每个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若只停留在识字通句的层面上,则只能是高耗低效。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他们大多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引导?江苏溧阳张新华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给我们很大启示:开始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但张老师巧借“巧妙”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再对话,他们抠词析句。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认识了世界,发展了思维。获得了审美体验,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7129.html
Tags: 动态 怎样 教师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