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做人的经济学》的内容介绍

《做人的经济学》的内容介绍

2016-04-23 07:50:13 来源:www.45fan.com 【

《做人的经济学》的内容介绍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希望过上好日子,可是好日子的资本从哪里来?(本章题记)
 
第二章 欲望改变命运 经济改变人生
 
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欲望芬芳的社会,每个人满足自己欲望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市场给每个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富平台。你所创造的财富越多,你也就越能够更好的生活,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赢得他人更多的尊重。一句话,欲望将成为你创富的内驱力,欲望将会改变你的命运。
 
两个渔夫的命运
 
海边有两个打鱼的年轻人,第一个每天只打几条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掉,以维持他的生活。剩下的时间,他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第二个起早贪黑,不停地打鱼。第一个对第二个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便问:“你这样不停地打鱼,是为了什么?”第二个年轻人说:“我为了多卖钱。”
 
“够用就行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第一个又问。
 
“我有了更多的钱,到时候就可以买一条船。”
 
“买船干什么呢?”
 
“打更多的鱼。”
 
“打更多的鱼干什么呢?”
 
“卖更多的钱。”
 
“又是钱!”
 
“我要用更多的钱买更多的船,组建船队。”
 
“要船队干什么呢?”
 
“再去赚更多的钱。”
 
“你疯了!”第一个年轻人几乎惊叫起来。
 
“等我有了足够的钱,我就在海滩上修建别墅,雇佣工人打鱼,我就可以在沙滩上悠闲的晒太阳了。”第二个说完,得意地一笑。
 
第一个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那你为什么要去兜那个圈子呢,你看我现在不也是在沙滩上悠闲地晒太阳吗?”第二个年轻人听了,没有说什么,依旧打自己的鱼。
 
时光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海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红墙绿瓦的楼房、别墅,优雅的矗立在海滩上,海面上数不清的渔船穿梭往来,渔夫们在快乐的号子声中打鱼。当年那个起早贪黑打鱼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一个渔业公司的老板,很绅士地躺在沙滩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喝柠檬。而那个不以为然的年轻人,却在岁月的风尘中成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儿,依旧打着他的鱼。而今他的体力已不及当年,早已没了躺在沙滩上睡觉的闲情,他每天倾尽全力打的鱼用以维持生活都很困难。
 
同样的故事,可能不同的人会生发出不同的人生道理,但是我想,是欲望导致了这两个年轻人命运的不同,相信大家都会认同。传统的伦理观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因而中国古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西方也实行过禁欲主义。但是经济学家却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这种利己,就是人生存时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欲望。我们常常说的“人有七情六欲”,正是这个道理。欲望是本能的,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比如一个新生的婴儿,一生下来就要吃奶,因为奶是维持他生命的需求。人在其行为过程中,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导致了欲望的无限性,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欲望满足了,就又会产生更新的欲望,依次上升,永无止境。我们常常所说的“人心不足”,就是指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家不仅承认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且还肯定了欲望是人自身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欲望的无限性,人自身才会不断提高,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就像在海边打鱼的那两个年轻人,第二个有着像绅士那样在海边晒太阳的美妙的欲望,所以他有着强大动力,促使他起早贪黑地打鱼,最后终于实现了,而第一个年轻人,则知足常乐,仅仅满足于维持生活,所以他也就没有向上的动力,最后落得贫困可怜的窘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一个层次的欲望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第一个层次的欲望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第二个层次的欲望需求,而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欲望需求则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正常欲望是随着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比如,你的基本生活,吃饭穿衣满足了,但目前却是租房住,你就会产生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欲望,在这个欲望的推动下,你就会想办法赚更多的钱买房子。房子买下了,你则又可能有了想买一辆私家车的欲望。这些欲望,都是人的正常欲望,通过人正常努力可以实现,绝非传统伦理观眼里的洪水猛兽。
 
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公民自由创业的权利,已被写入了我国宪法。对欲望的承认和肯定,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传统社会几千年,企图消灭人的欲望,结果是人的欲望没有被消灭掉,人性却遭到了扭曲。普通老百姓变得顺从天命,因循守旧,甘于现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成为传统中国老百姓的理想生活境界。那些禁欲者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他们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无恶不作,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奉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伪道德。中国的《官场现形记》、西方的《十日谈》,对那些伪君子的厚颜无耻和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传统的伦理观把人类统治了几千年,却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们普遍处于贫穷状态。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才经历了几百年,结果却使社会飞速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也才只有二十多年,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富翁,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居于了世界前列。其中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承认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正当的,因而大大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连可怜的村妇拿着自家鸡下的蛋,去集市卖点钱换油盐酱醋,也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动不动就要被割“尾巴”,这样谁还敢有什么欲望,大着胆子去赚钱呢?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人的生存离不开交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交换关系,经济也便成为现代社会舞台上一种最为活跃的因素。每个人都在忙着赚钱,整个国家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成了调节社会内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与平衡的杠杆,特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认钱不认人”,只要你拿着钱,你就能买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我国过去,火车上的卧铺席位,没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是不能坐的,飞机亦是如此,而那些星级宾馆,普通老百姓更是没有出入的资格。那时候的社会可说是“认人不认钱”,是根据人的出身和地位配给需求。而现在,则是“认钱不认人”,那怕你是平民老百姓,只要你有钱,出门办事,火车飞机随你坐,宾馆你想住那个星,就住那个星,想享受那一级的服务,就享受那一级的服务。而政府里的有些官员,因为经济收入并没有老百姓高,所以他们上班也不得不去挤公共汽车。即便你是国家总统,你如果没有钱,你在自动售货机跟前一样会显得无能为力。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人对财富的欲望,人想多多地赚钱,不仅无可厚非,而且顺应人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认钱不认人,金钱会导致罪恶。的确,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社会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诸如贪污、抢劫、走私、犯毒等现象,但是和传统社会相比,人改变自身命运的门槛还是降低了许多。过去,可以说是一旦老天替你选定了你的出生地,你终生的命运也就决定了,你要改变身份和地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来做官,可是能够中第的人毕竟是少数,况且特权阶层都是世袭的,一般人要介入,是何等的艰难。改革开放前,也只有高考一条路,人们把高考称作“过独木桥”,一桥之隔,天壤之别。那时也曾实行过“顶替”制,实际上是世袭制的一种遗风,比如老子如果是国家干部,正式工,退休后儿女便可以顶替。上个世纪末著名作家路遥写了一部感动了中国几代人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农村青年孙少平,尽管有着过人的才华,对待生活又是那样的执著,曾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最终都没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出身低微,迈不进体制内的门槛。
 
而现在是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市场不偏爱特权阶层,亦不同情民间老百姓,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有创富欲望,只要你遵循市场规律,你就能获取财富。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那些长期以来受政策倾斜,政府偏爱的国有企业纷纷落马,而好多民营企业却在市场熔炉的熔炼中茁壮成长;好些往日高高在上的所谓体制内人士,却变得清贫起来,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而许多曾经没有地位处处受到冷遇的普通百姓,却成为创富精英,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领军人物。过去,农民、手工业者、民间匠人、商人、演员的地位低下,而现在那些挣了钱的农民和个体户,财大气粗,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居住在城里,比城里人还城里人,尤其是那些星级演员,更是为人所追捧。只要你有了钱,就有人傍你,“傍大款”也一度成为一种时尚。如果路遥今天还健在的话,他笔下的农村青年的命运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欲望芬芳的社会,每个人满足自己欲望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市场给每个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富平台。你所创造的财富越多,你也就越能够更好的生活,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赢得他人更多的尊重。一句话,欲望将成为你创富的内驱力,欲望将会改变你的命运!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学家在肯定了欲望的同时,又警惕人们千万不要贪婪。传统伦理之所以抑制人的欲望,就是因为把欲望和贪婪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就曾对利己导致的欲望和贪婪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欲望可以通过合法途径与自己的正当努力来实现,而贪婪则是通过非法途径与不正当手段来攫取财富;欲望是人进步的动力,而贪婪则把人引入歧途,甚至犯罪道路。比如,你现在基本生活保证了,房子也有了,想买一辆车,如果你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付出更多的劳动,赚更多的钱去购买,这是正常的欲望。但是你如果想通过行骗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甚至抢银行的办法来实现,那就是贪婪了。这样做的结果,你只能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那样,最终一无所获,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欲望和贪婪,常常只有一念之差,而最后结果,却截然不同,欲望推动你上天堂,贪婪却推你下地狱。
 
有了钱,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喝咖啡,让你的生活更有情调;有了钱,你可以去打保龄球,让你的生活更加高雅;有了钱,你可以去旅游,让你感受异域风情,增长见识……总之,只要你有了钱,你就可以更加随心随意地安排你的生活,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而且更有品位。一句话,有钱活得会更好!
 
有钱活得会更好
 
书上有许多有钱让人痛苦的故事,可以随手拣一个与大家分享:有一家穷人与一家富人相邻而居,穷人家虽然没有钱,可日子却过得很快活,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不时地飘到富人家那边去,让富人家很是羡慕。富人家虽然有钱,可是日子却过得痛苦极了,不仅时刻担心钱被盗贼盗去,而且一家人还常常为钱分配的不公而闹得四分五裂。后来富人终于认识到他们一家过得不幸福的原因是由于钱,于是富人便在一天夜里隔着院墙,把家里的钱扔到了穷人家的院子里去。第二天早上,穷人忽然发现天上掉下来这么多的钱,高兴坏了,赶忙收拾好藏了起来。可是高兴只是一时的,穷人一家很快就陷入了和富人一样的痛苦之中,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欢声笑语。
 
这样的故事很多,大家可能看过不少。它们都是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活教材来教化人们的,都把金钱看成是万恶之源,洪水猛兽,教人们不要爱钱。在故事里,都是有钱让人活得痛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没钱人的日子比有钱人的日子却更加难过。富人就是有天大的痛苦,可起码不用担心一日三餐,不用担心冬天冷夏天热,穷人即便有黄梁美梦般的幸福,可吃饭的难关就让人无法度过。一个是饥肠辘辘的苦,一个是吃饱了嫌没有吃好的苦,到底是哪一个更苦?
 
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理性人,即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让自己幸福。可一个人拿什么来让自己幸福呢?显然金钱是基矗国外有一部《幸福与经济学》的著作中说,“经济状况强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一个人,无论他以什么为幸福,物质享受也好,精神至上也好,或者爱情自由等等,如果没有金钱,一切都谈不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他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他说他幸福,说得不好听一点,那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若要说得有些高度,就成了乐观主义。
 
欧·亨利有一个著名的小说,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对非常相爱的年轻人,情人节那天,彼此都想给对方送一件礼物,可他们都很穷,根本买不起什么像样的礼物,于是男孩就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块怀表,为自己心爱的人买了一把梳子,因为他心爱的人有一头美丽的长发,而女孩却是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男孩买了一条表链,因为男孩的怀表没有表链。这个故事无疑是伤感而又凄美的,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可是他们的幸福感却不得不让人怀疑。感动并不等于幸福,当他们相见后,我想他们的感觉一定和读者没有什么两样,除了感动之外,便是一种无奈的尴尬与酸楚。
 
大家都看过那些言情小说吧,张爱玲、张恨水、琼瑶,他们作品里的故事大都是情深深雨蒙蒙的,那些男男女女卿卿我我,死去活来,可他们几乎都是富家子弟,整天不愁吃不愁穿,有足够的时间爱呀恨呀的。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其含义大概就在此吧。
 
的确,没有钱是浪漫不起来的,也是清高不起来的。就像欧·亨利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极度困境中,给对方买礼物想到的首先是实用,而不是什么“九百九十朵玫瑰”。每当我在黄昏的晚霞中,看到那些小资一族的少妇们在林荫道上悠闲的溜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鲁迅小说《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由于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而走到一起,可是他们结合后经济一度陷入极度困境中,在他们连自己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不得不把他们作为爱情信物的小狗带到郊外偷偷地扔掉。涓生和子君不但没能留住他们的小狗,最后连他们的爱情也没能留住,他们因对美好爱情和未来的憧憬而走到一起,却因贫穷而分手,给人们留下一曲令人无限伤怀的爱情挽歌。
 
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真的清贫如水,或者和别人仅仅只是保持一种“淡如水”的交往,恐怕你不会保持几个朋友,在人面前也难以显示你的君子风度。佛教讲“四大皆空”,而实际上是什么都可以空,就是财不能空,财一旦空了,那些和尚们饥肠辘辘,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叩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都能看到,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每到一处,首要的任务是先让孙悟空、猪八戒去化缘,找一家施主安顿食宿。唐僧虽然面无表情,坐怀不乱,看似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可也知道填饱了肚子后才能取经,而猪八戒更是贪婪一些,他不但要吃饱,还要找美女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的欲望,就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也要偷吃王母娘娘的桃子来填饱肚子。
 
一向以清高自居的文化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再也坐不住了,有的挤身商海,有的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根据时尚传媒的需要而不断变换自己的创作方式,时而写随笔,时而编电视剧,有时又从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书法家写字卖钱,有的干脆融入世俗,靠编写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取悦读者,换取用以维持生存的稿费。于是便有人谴责文化人如何如何地没有骨气,如何如何地经不住铜臭的诱惑,失去了良知。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化人也是人,他首先是一个人,先要保障自己的穿衣吃饭,然后才是文化人,彰显自己的文化风骨。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一个交换程度颇高的社会,你的文化一旦换不来钱,就意味着你的生存将无以保障,就像孔乙己,你怎么还能够清高得起来?大家都知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也是特别重钱的,鲁迅在北京由于受到排挤,到了上海,一时失去经济来源,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每月给他干薪300块大洋。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怎么拿国民党的钱,还要骂国民党。鲁迅说,钱是要拿的,骂也是要骂的。文化人在财富面前变得贪婪有失文化人的本色,但是连维持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物质都满足不了,也是文化人的悲哀。所以钱并非像传统故事里讲的那样是万恶之源,而是满足生存、人格独立、尊严维护的保障,成为人生的必须。
 
当人们走过了那个以贫穷为荣的年代,饱受了贫穷的辛酸后终于清醒过来,认识到只有钱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救世主时,人们便挺起腰杆,光明正大地挣起钱来,举国上下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公民私有财产和公民自由创业权利的保护,已被写入了我国现行宪法。现代经济学也变得理直气壮起来,把赚钱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管理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成功学、励志学则是经济学的延伸,在图书市场上占据了相当领地。当你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你就会发现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处于显耀位置的,最畅销的一直是那些关于教人如何赚钱的书。人们不再以怀疑、仇视的眼光看待金钱,像比尔·盖茨那样的超级富翁已成为新的神灵,被现代人敬奉。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目标和欲望。
 
现实早已证明,钱是维持人生存,改变人生存境况的基矗有了钱,你可以吃得好一些,让营养更充足,更合理,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有了钱,你可以穿得更好一些,冬天温暖,夏天凉爽,漂漂亮亮,风度翩翩,气质有佳,自信有佳;有了钱,你可以住更宽敞的房子,舒适,豁朗;有了钱,你可以为你心爱的人买更满意的礼物,表达你的爱意;有了钱,你可以更好的孝敬你的父母,献上你的一片孝心;有了钱,你可以让你的儿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将来更有出息;有了钱,你可以帮助朋友于患难之中,表达你的友情;有了钱,你可以募捐给贫困的人们,让他们度过难关……有了钱,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喝咖啡,让你的生活更有情调;有了钱,你可以去打保龄球,让你的生活更加高雅;有了钱,你可以去旅游,让你感受异域风情,增长见识……总之,只要你有了钱,你就可以更加随心随意地安排你的生活,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而且更有品位。一句话,有钱活得会更好!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又从金钱万恶的极端走向了金钱万能的极端。其实在经济学家的眼里,金钱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使用。就像一把刀,如果你用来做饭,就给人带来美味,如果你拿去杀生,就会带来罪恶。钱也一样,只要你是以合法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金钱,又能够用到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地方,金钱的好处也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也能够享受到花钱的快乐和幸福。当我用自己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含辛茹苦养育我的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和两斤鸡蛋的时候,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当你终于攒够了钱,把你心爱的人娶回家,你的幸福感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将你个人根本不可能花完的钱用于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你一定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并充实、幸福的生活,而不会充满恐惧只有在保镖的保护下才敢出行。但是如果你的钱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你大概是除了刺激以外,是不会有任何的幸福感的。比如小偷一提到警察,就会心惊,贪官大概也整天生活在一种惶恐不安中,时刻都在以高度的嗅觉注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即使你是通过正当方式赚的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不会有幸福感的。比如你明知那辆二手车是贼车,但你贪图便宜而买下了,那么你一定会常常担心那场盗窃案告破会牵连到自己。你如果用钱在外面玩女人,你一定会担心东窗事发,后院起火,因此每次回家都要把自己伪装一番。
 
所以,经济学要告诉给人们的,不是一看到金钱产生恶,就痛恨金钱,亦不是一看到金钱对人有好处,就聚敛、挥霍金钱,而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念,即正大光明地挣钱,又正大光明地花钱,金钱就会给人带来幸福,其边际效用也不会递减。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人力资本已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人生存竞争的决定因素。过去人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说的就是人力资本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好日子的资本
 
从前有一位富翁,他有两个儿子,但他想在自己死后把全部财产留给大儿子。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对待小儿子太不公平了,说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平分吧。可是富翁坚决不同意。妻子非常可怜小儿子,无奈之下便哭泣起来。一位智者来到了她身边说,你哭得这么伤心,有什么委屈的事?富翁妻子说明了情况,智者说,你不必伤心了,大儿子得到全部财产未必是好事,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也未必不是好事,你还是顺其自然吧。
 
听了智者的话,这位母亲回到家里,对小儿子说,可怜的孩子,妈妈也没有什么办法,以后你就得靠自己养活自己了。富翁死后,小儿子不得不离家到外地谋生。他学了一门手艺,自食其力。大儿子得到了财产,便靠遗产生活。大儿子整天花天酒地,慢慢地就把遗产花光了,最后贫困而死。小儿子却因为学会了本事,渐渐变得富裕起来,日子越过越好。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家庭条件优越却不好学习的同学,老师讲了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只有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饭吃。父亲也曾经给我讲过,说尽管咱们家贫,但你只要学到了本事,将来就不愁饭吃。故事虽然是老了,但故事蕴涵的意义却永远不会过时,现代经济学家还把故事的寓意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那就是人要过上好日子,从小的时候就要储蓄自己的人力资本。什么是人力资本呢?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赚钱和生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资本可以分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人力资本已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对于个人来说,更是一个人生存竞争的决定因素。过去人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说的就是人力资本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故事里富翁的小儿子正是学会了一门技艺,才慢慢变得富裕起来。
 
一个人的人力资本,首先是健康的身体。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于一个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日后从事学习与工作所必须的资本。健康的身体主要靠后天的投资,如饮食要有规律,营养要合理、要注意工作与休息的调节、要加强锻炼等,都是强身健体所必须的。但身体强健了,并不是说你就比别人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有好多人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但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一个人要适应竞争,还需要知识资本和技能资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主要是个人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做饭、洗衣、购物、骑车等,现代人还应该会开车、使用电脑等。现代人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课余时间还让他们学习钢琴呀、书法什么的,但这应该属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其实基本的生存知识与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同等重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常说某人对某一方面非常精通,就是说这个人具备了那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如工程师、机械师、厨师、理发师等。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参与社会交换的资本,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很容易找到想对应的工作,赚钱养活自己。
 
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一回事。知识是知道什么,技能是会做什么。比如做饭,你知道怎么做,菜怎么切,需用什么佐料,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这是你具有了做饭的知识,但并不代表你有做饭的技能,你能够把生米做成熟饭,才说明你有做饭的技能。技能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根本的资本,技能可以给你换回一日三餐,让你生活得更好。知识只有最终转化成了技能,才算发挥了作用,具有了价值。
 
知识包括与技能相关的知识及无关的知识,相关的知识是训练、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矗而那些与本专业技能无关的知识,如基础知识、或者其他专业的知识,则有助于将本专业技能发挥得更好。我认识一个汽车司机,他是给市委书记开车的,不仅驾驶技术熟练,而且喜欢看书。他什么书都看,知识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国家大事、国际动态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你和他接触,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学者。他三十多岁,一连跟了三位市委书记,都对他非常看重。他原本给一个厂长开车,后来被第一任书记到那个厂子视察时看中。第三位书记卸任后,他没再开车,成为市委某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据说今后还有升迁的可能。这就是与开车无关的知识给他带来的好处。同样的都是司机,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开大货车,非常辛苦,而这位老兄却步步高升。这里并不是讨论谁尊谁卑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知识对于技能的发挥的重要性,对于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我的家乡在农村,农民们同样的都是以种地为生,但各家的日子却过得大不一样,有人家盖起了小楼,有人却住着破房子,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知识的差距。念过书的和没念过书的人绝对两个样。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你在学校里学了一道题有两种解法,也学了罗马帝国是那一年灭亡的,这对你的技能提高看着绝对没有用处,但这样的知识学得多了,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头脑,让一个人更加聪明,看问题会更加深刻,会找到下苦少而赚钱多的门道。
 
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也包括为人处世的能力。为什么有的人身怀绝技,但是却融入不了社会,走了不少地方,却哪儿都混不下去?是因为这个人不会为人处世。为人处世,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个性气质等。有的人非常自私,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先为自己考虑;有的人凭着自己有一技之长,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有的人锋芒太露,给周围人威胁很大,这些人,一般在一个地方很难立足,也很难为自己赢得一个舞台。导致这种情况的,应该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和缺陷,但他们却总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把问题归结到他人身上,不是怨命运不公,就是说世道黑暗。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只有那些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的人,别人才能容纳他。该忍让的时候要忍让,该表现的时候再表现,只有掌握好了这个分寸,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自己赢得用武之地。如果你身边的人不是讨厌你,就是提防你,你说你要干一番事业,那是空谈。
 
一个人的人力资本,还应该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包括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到社会上,在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失败,以及别人的歧视等。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有的人在顺利的时候,不可一世,而在失意的时候,却悲观厌世;有的人从农村贫困家庭来到城市,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冷遇,经不起诱惑,事事和城里人攀比,受到冷遇,就抬不起头自卑自贱,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都可能让一个人误入歧途。一时找不工作,事业没有进展,被炒鱿鱼,失恋,人生往往要顶很大压力,工作压力,生存压力,没有健康的心理,是不可能承受得起的。有人想不开,就怨天尤人、随波逐流,就自虐、自残甚至自杀,这些都将对人生带来可怕的后果。
 
过去社会,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里土地是财富的象征,不管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土地都是生存的资本。到了工业化社会,工厂、矿山等物质资源则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由于是大规模的机器操作,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表现,所以人力资本也没有得到重视。到了现代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得了空前自由,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彰显了出来。贝克估计,人力资本将是未来社会任何经济实体中最重要的资本。对于个人来说,人力资本也将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接受教育、学习和自身的感悟与修炼来获得的。古人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古代人寿命短,人到三十,就已经走过了生命历程的一大半,学到的技艺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也是应该及早培养的,一个人的人力资本获得越早,投资的回报也就越早,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也就实现得越早。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7182.html
Tags: 改变 做人的经济学 欲望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