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哲学概念原理是什么?

哲学概念原理是什么?

2016-04-25 17:37:35 来源:www.45fan.com 【

哲学概念原理是什么?

前言概念
 
1.世界观 2.哲学 3.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
 
前言原理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具体科学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哲学知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原理内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只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关系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反对]把哲学与世界观混为一谈。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概念
 
1.物质 2.意识 3.意识的反作用 5.正确的思想意识 6.错误的思想意识到 7.一切从实际出发 8.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 10规律 11.实事求是 12.解放思想
 
唯物论原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颠倒物质意识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反对]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和基矗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辩证法概念原理
 
第二课
 
概念
 
1.联系 2.因果联系 3.原因 4.结果 5.整体 6.部分 7.运动 8.静止
 
9.发展 10.新事物 11.旧事物
 
原理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事物之间多样性的联系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等。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所处的各种不同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
 
[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5.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有条件地存在着。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
 
[方法论1]一要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后果;
 
二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三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方法论2]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对认识世界的意义)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对改造世界的意义)
 
[反对]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6.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1)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界限。整体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不能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2)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局部;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二者相互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之间)
 
[原理内容引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方法论]首先树立全局观念,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9.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第三课
 
概念
 
12.矛盾 2.对立 3.统一 4.矛盾的特殊性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主要矛盾 7.次要矛盾 8.矛盾的主要方面 9.矛盾的次要方面 10.两点论 11.重点论
 
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 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3、矛盾客观性原理
 
[内容]: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方法论]: 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对]: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反对]: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8、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9、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 “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第四课
 
概念
 
1.外因 2.内因 3.量变 4.质变 5.辩证法 6.形而上学
 
原理
 
1、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充分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反对]:颠倒内外因的作用;片面看待内外因的作用,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2、量变质变的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再一次引起新的质变,如此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论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念原理
 
第五课
 
概念
 
1.人的自觉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 3.感性认识 4.理性认识 5.现象 6.本质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学理论 11. 分析 12. 综合 13.合理想象 14. 创造性思维(创新)
 
原理
 
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内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形而上学观。
 
2、 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3、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内容]:
 
(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所以,青少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第八课
 
概念
 
1.实践 2.生产实践 3.科学实验 4.人民群众 5.改造自然界 6.改造人类社会 7.改造主观世界 8.改造思想
 
原理
 
1.实践的特征原理
 
[内容] 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
 
[内容]: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矗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遥
 
[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
 
[原理内容]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反对]只重生产实践,忽视对社会关系调整和变革,甚至对改革持敌视态度的思想和行为。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原理
 
[原理内容]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
 
[方法论]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尊重科学家的劳动。
 
[反对]轻视科学实验作用的错误思想。
 
5.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反对] 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实际运用] 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②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说明正确的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7.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内容]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内容]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反对] 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把个人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概念原理
 
第六课
 
概念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3.价值(哲学) 4.价值观 5.正确的价值观 6.集体主义 7.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 8.个人主义
 
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反对]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和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联系实际拓展]
 
一.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认识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只强调战胜自然.向自然索取,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道路。
 
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的人才观:主要是人的品德、知识、业绩、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反对“学历+职称”的旧的人才观。
 
四.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应反对旧的应试教育,选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价值观。
 
4.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反对]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这种从个人需要出发的个人实用主义价值评价标准。
 
5.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
 
[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错误的;还要反对和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第七课
 
概念
 
1.人生价值 2.个人正当利益 3.拜金主义 4.享乐主义 5.理想 6.社会理想 7.道德理想 8.职业理想 9.生活理想 10.艰苦奋斗 11.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及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反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错误观点。
 
2.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动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作用上也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反对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及其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常称之为贡献。二是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称之为索龋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然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反对]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近年来一些人单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他们提出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以及“主规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等错误观点。也有些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不分主次,等量齐观。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而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反对]反对颠倒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和关系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社会和他人那里索取的多少,索取的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则没有多大价值。反对一味强调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而闭口不谈自己应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时肘处处要名誉、要权力、要待遇。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
 
6.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重视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这两种贡献统一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也存在对立的和矛盾的一面。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且尤其要重视精神贡献的特殊意义。
 
[反对]割裂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关系,片面强调物质贡献或精神贡献一个方面,更有甚者认为物质贡献大于或高于精神贡献,把物质贡献作为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
 
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有: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它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价值源泉的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同时其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包括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于利用已有的有利的客观条件,并努力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
 
[反对]不能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和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不能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本职工作,好高骛远,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
 
8.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人生离不开理想,我们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对]胸无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9.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实现最高理想。
 
[反对]否认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能把当前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相结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以及离开共产主义根本方向的错误。
 
10、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理想不能等同于现实,理想总是高于现实,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 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骛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11.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的原理
 
[原理内容]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青年人也必须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反对]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从而不愿意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7469.html
Tags: 原理 概念 哲学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