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性文化与宗教文化有什么区别?
印度性文化掠影
马克思曾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在印度你很难把宗教与印度人的生活文化剥离开来,宗教的渗透与影响无所不在,衣食住行,如果你能找出与宗教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来,恐怕比登天还难。人生最基本的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寺庙,你都可以寻觅到性文化的踪影,尤其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600公里的卡朱拉霍(Khajuraho),这里有一座最著名的性庙,几乎是来印度旅游观光的人必到访之地,看了泰姬陵你或许会说光有爱情是不够的,那么来卡朱拉霍,这里还有性是否足够了呢?
印度无疑是保守的,就是如今他们依旧着保守的传统文化和宗教,可是当你站在这座寺庙里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国度里,也可能你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惊呼起来。
在那些雕刻精美的神像前,你最原始的羞涩感觉会荡然无存。对性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在很多民族都存在着,越是所谓的发达地区越是给性和生殖器缝合上一块遮羞布,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赤裸裸的,我们今天却要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难以言说的羞耻,谈性而觉得难堪,看见裸露的身体而面红耳赤,这是文明还是倒退,我不敢下断言,但是当你在这些雕像面前,你却感觉不到丝毫的淫荡与放纵,你有的就是对雕刻艺术的由衷的赞叹和对性文化的欣赏与崇拜。
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这些各种性爱姿态的雕像坦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的人对于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着认知,女人和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雕刻不仅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印度人把性作为了哲学,更是作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爱,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爱经”(KamaSutra)。据说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爱经》熏陶的,印度人对于性既保守又大胆,游走其间,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不和谐。一切仿佛是那么地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印度的女孩骨子里散发出的那种狐媚与妖娆是不是得益于《爱经》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印度对于夫妻生活的重视却是极少国家能与之相比的,尽管他们极力地提倡禁欲,甚至很多印度男性三,四十岁以后就彻底禁欲了,近代历史上极受崇敬的圣雄甘地,37岁那年断然立誓禁欲,此后一直没有性生活,最后修炼到与年轻的侄孙女同床就寝亦无邪念的地步。印度前总理德赛在81岁时夸耀说,他自33岁就没有过性生活了。但是印度人对于性爱与禁欲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性视为一种虚幻,一种宗教超越的障碍。另一方面实行禁欲的人被视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观念中平衡而相安无事,恐怕又是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色 。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一个不开化、思想行为不自由的禁锢中的民族是否能产生灿烂的文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印度人就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哈拉巴文化。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欧印语系的亚利安人逐渐侵入印度,摧毁了早期的古印度文明,他们在印度建立了新宗教文化和主教。印度的现代宗教和历史,就是源于这种宗教文化--吠陀经。从现在残存的古建筑遗迹中我们发现了性爱和宗教的关系。在印度男性的生殖器官叫“林伽”(lingam),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你经常可以看见有一个雕刻着三个脸的半人半兽半植物的有角人,整个身子一丝不挂地在那里做着喻伽姿势,他的阴茎直直地勃起,坚挺而有力,他代表的就是生育与创造,印度人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后来印度教中传说的湿婆神。而另一些动物的雄性生殖器也经常被雕刻在各种古老的建筑或者雕塑中。与“林伽”相对应的还有“瑜尼”(yoni)。瑜尼是佩戴腰带、项链和漂亮头饰的裸体女人,她们健壮而丰腴,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有怀孕的也有抱着婴儿的,但是无论怎样的形态,这些早期的女性雕像,都象征着人类的繁衍,也是代表掌管生殖的湿婆神之妻--帕威蒂女神。这可能就是最早的 “林伽”(lingam)崇拜。据专家考证,林伽崇拜起源于远古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当时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盛行对男根的崇拜,摩亨殊达罗出土的印章反映出这种原始崇拜的痕迹。男根代表着繁衍生命的生殖能力,湿婆神也是从部落神祗演变而来的。实际上,林伽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生殖器官而是象征着湿婆神的繁衍生命、创造万物的无限潜能。湿婆既是苦行之神,也是纵欲之神,既是毁灭之神,也是创造之神。
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和艺术都起源于《吠陀经》,在吠陀教传统中,性是永无终结的。人们将对性的信奉和拒绝当作决定灵魂存亡的措施,无论是印度教教徒还是佛教教徒都信仰“投胎转世”的人生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变成人或动物继续存在。而性就是人类这种人生轮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而产生的一种宗教,他们都认为生殖与性欲就是人生最关键的连接点。尽管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有禁欲主义传统,但是在大量的典籍中我们却发现了这些宗教与性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典籍中的记载也颇令人寻味,也就知道这些宗教禁欲却并不禁性,他们只是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性自由、婚姻和家庭三种乐欲的追求,这样才能去往极乐世界,而性本身却是天堂必经之路。由此,可以看出禁欲与禁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却对于性是完全禁止,这是因为佛教为了在中国生存和更好地传播并发展延续而不得不与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相融合,逐渐改变修缮佛教中的教义,向中国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让步,以求妥协与彼此融合,中国的佛教更多地带有中国儒家文化色彩,而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而在印度本土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而与印度接壤的西藏却更接近于原来的印度佛教,并有了藏传佛教中的密宗一支。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传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印度文明,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而我们知道恒河在印度是被称为母亲河,圣河,由此不难发现,在印度性是崇高而神圣的。
另一个故事就更有意思,是说印度五金的产生。也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的关于战神鸠摩罗的诞生过程是这样描写的:火神把精液从四面八方倾泻向山王之女恒河女神,恒河里的波浪都溢满精液。恒河女神心里惶恐激动,被熊熊烈火炙灼,随即把灿烂的胎儿泻向河中的波涛。从她身上泻出来的东西,闪烁如精炼的黄金。它一流到大地上,一切都化成纯洁的银。从粗一点的精液里产生了铁和铜;从脏一点的精液里产生了锡和铅。那些东西一碰到大地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宝藏。女神把胎里的东西都变得非常美丽可爱。于是战神鸠摩罗终于诞生了。
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也存在着性的崇拜,有一首西藏的诗歌就大胆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图腾崇拜:雄性的雅鲁藏布江啊/你敢用自己/湿淋淋的爪子/一路撕裂/世界上最高的山群/我估计/你下一步的目标/肯定就是要拉动天空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天地交合了/你可以用奔腾的精液的名义/证明天下确有一种东西/叫做男性。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一种雄壮与威武,是对男性最辉煌最美的赞美,对于原始的美最直接最朴素的表达。
在流传甚广被印度奉为三大经典的《爱经》中,更是用哲学的形式诠释着性爱,它强调的容忍、温柔、精英主义、滥情和无情抽象混合等,都是印度的独特社会形态和思想所塑造出来的。该书偏重性爱时的心理描述,在谈“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谈论了关于“爱”的问题。书中说“爱”是身体、心灵和灵魂的体验。相爱的人更需要用心灵去彼此感应,用纯洁的灵魂去忠贞,而用身体去体验天地合一的美好境界。书里详细描述了各种性交技巧和调情艺术,其中更是融合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情,把古印度的艺术爱好者在诗歌、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才艺用一种非常柔和与美的方式一一呈现,为后人揭示了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渲染了浓厚宗教色彩的学科,而非赤裸的肉欲。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女性取悦于男性,书中说妻子应该掌握各种技能,如唱歌跳舞、裁剪、手工、巫术、斗鸡和赌博等共64项外能,还应该掌握64项内能,如八种拥抱,八种接吻,口交的八个阶段,抽动阴茎的八种方式等,把性爱的姿势、技巧与性爱的和谐用艺术表现形式栩栩如生的给人们描绘出来。而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印度关于性爱的技巧中,都并不歧视女性,中国古代很多房事典籍中,都以女下位为主,强调男性的地位,男性在性爱中占主导地位,女性只是附从,尽管印度的性爱也是让女性取悦于男性,但是并不强调男性的主动权,而是认为男女平等,甚至女性占有更多的主动,让女性带动男性,所以大多的图画,雕刻,女下位的姿势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站立,或者搂抱,或者女上位。
爱神
《爱经》的作者犊子氏是在严格的禁欲之后才在公元四世纪左右完成的这部著作,他认为性爱是建立在男女双方共同需求和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完美和谐,并不单单是男性的一种生理发泄,而女性在性爱中呈现出比男子更大的激情,从而获得超过男性更多的快乐。他也认为性爱不是情欲的泛滥,而是要自我克制的,性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他无情无欲浑然忘我的状态中。
印度人虽然撰写了第一本集“爱”与“性”为一体的《爱经》,但他们却总是将“爱”与“性”完全分开,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人类本能,无需任何指导;相反“性”却需要强调技巧。因而,印度关于性问题的书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来介绍“无爱的性技巧”,即使《爱经》一书也明显反映出这一倾向。
总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观点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蛮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印度人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却发展出极其繁杂的性享乐方式。印度人谈到爱,也讨论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无关。他们并未将这两种彼此冲突的东西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新体系,而是将它们互相掺杂--就象他们将人生划分成四个不同阶段一样,各阶段间彼此没有联系。也许这就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吧!
印度大多的宗教中对于性爱的态度是健康的,是泰然自若的。 印度教中有一派崇拜性力(shakti)密教神秘主义的宇宙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生命是男性本原布鲁沙或男性活力湿婆与女性本原普拉克里蒂或女性活力沙克蒂(Shakti:性力)结合的产物,因此男女两性的交媾就隐喻着宇宙两极的合一。它创立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用祈祷和朝拜代替了原来的献祭仪式,与印度教中其他门派相比性力派是种行动体系。和印度教所有的教派一样,他们也寻求解脱,但不在来世,而在“此生”,它不禁绝尘世中的各种享乐,反而去尽力地挖掘种种声色之娱及“山神”经验,它依靠性来达到获取快乐的目的。他们认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克服两极对立达到非二元状态,获得灵魂解脱的极乐或欢喜。通过想象的或真实的男女两性的交媾(密荼那),认为性是最大的创造性能源,通过性交可以使人类灵魂和肉体中的创造性能源激扬起来,与宇宙灵魂的大能合流,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性仪式或性瑜伽被看作灵魂解脱的捷径。性力派特别重视性能量和性信仰仪式,他们也同样信仰仪式图、神秘符号和公式,为此他们直接把性交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通过性交可以使男女变成一对男女神,这种仪式称为“轮宝供养”。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已婚或未婚的数对男女出席举行“五种享乐”。前四种是鱼、肉、酒、谷物和饮食,最后一种是性交。在性交之前需冥想和其他准备仪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情,然后以多种形式进行性交,男女在极乐中溶为一体,体验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情景,性交并非取乐,而是借助性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其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口呤噢母吗呢帕德米呋母"--意思是"宝就在忘忧树中",并且名正言顺地公开披露男女性器官的接触。他们认为性是最自然,最美好的事情。
爱神的配偶
掌管生殖与毁灭的湿婆更是以勃起的阴茎“林伽”(lingam)作为其另一个化身的象征,在湿婆派的神庙里供奉的林伽是一根约有半米长、黑色、秃顶的石柱,有的林伽上还雕有四面湿婆头像,放在状如磨盘、石雕的“瑜尼”上,象征着阴阳交合而产生的生殖力量。传说中“林伽”(lingam)的来由是这样的:有一天湿婆(Shiva)的妻子Kamakshi和他闹着玩儿,用手蒙住了Shiva的双眼,没想到这使世界陷入了黑暗!Shiva为了惩戒kamakshi,让她用泥土为他做这个Lingam。当她做完以后,发现她无法搬动。这时,洪水来了,冲毁了Kanchipuram整座城市和神庙,唯独Lingam还留在原地。Kamakshi因为死死的抱住了Lingam才没有被冲走。而因为抱得过紧,她在Lingam上留下了她乳房和手镯的形状。“林伽”(lingam)在很多地方都被供奉,每个去朝奉的印度妇女都会在它面前献上一把花瓣,合一下掌,然后再在它的圆顶上摸一摸。而在印度宗教中,如印度教,耆那教这些都是信奉湿婆神的,所以他的“林伽”(lingam)几乎随处可见,这代表的就是创造和重生。
大多的宗教尽管互不相干,却也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不断的吸收和相互的影响着。如佛教中的密宗,其中就有一个欢喜佛。在笈多王朝(320年-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印度教日趋强盛,几乎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南印度,基本都是印度教的势力范围。尽管在古印度帕拉王朝(750-1150年)的庇护统治下,佛教又保存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但是为了发展和延续,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内容,衍变为密宗。密教也称坦多罗教,坦多罗tantra(密咒)的词根tan的原义就是生殖、繁衍。在密宗中,彼岸的超验智慧“般若”代表女性的创造活力,另一种修炼方式“方便”代表男性的创造活力,分别以女阴的变形莲花和男根的变形金刚杵为象征,通过想象的阴阳交媾和真实的男女交欢的瑜珈方式,亲证“般若”与“方便”融为一体的极乐涅槃境界。这就是“欢喜佛”的宗教寓意。佛教密宗里男女双修就是印度教性力派影响下的产物。
在欢喜佛图象中凶神恶煞的明王和明王妃合抱交媾,明妃搂抱其头,一足围绕其腰,就是“大乐”形式。与明王合为一体的妩媚多姿的明妃,是明王修行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在佛经上叫做"先以欲勾之,后令入佛智",她以爱欲供奉那些残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后再把他们引到佛的境界中来。这就是供奉欢喜佛所谓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对着欢喜佛“观形鉴视”,时日久了则习以为常,欲念之心顿消,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
密宗认为他们对女性的崇拜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无爱,也就是《爱经》所诠释的性爱的最高境界。因此,密宗仪式中的性事并不表现为激情,而是一种非个性化的行为,一种无状态的心灵状态和浑然一体的自我,沉浸于其中的是彻底的自我和自我的解脱。正是在这种解脱的意义上,禁欲与纵性、苦行与性力奇特地化为一体,成为同归的殊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的寺庙中你都可以看见精美绝伦的性爱雕像的缘由,在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印度诸多神庙中,你感受到的不是性的羞涩隐晦而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美,那种源于生命本质的,是最持久的,也是永恒的。
在一部坦多罗教支派考拉?卡帕利卡派经典中,就宣称借助醇酒妇人可以获得解脱。距克久拉霍约80公里的金德拉时代修筑的城堡卡林贾尔曾是坦多罗教传播的中心。
11世纪金德拉国王维迪亚达拉的孙子基尔蒂瓦尔曼,梵语戏剧家克里希纳米斯拉(Krishnamisra)在梵语讽喻剧《觉月升起》中,提到丹伽、甘达、维迪亚达拉等金德拉诸王的大臣们,曾举行坦多罗教支派考拉?卡帕利卡的狂欢仪式。在这种性仪式中男性修行者设想他本人就是男神,而他的女性配偶则被设想成女神。
卡久拉霍 (Khajuraho)性爱神庙是印度性文化最集中最完美的代表,也是千年前印度雅利安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卡朱拉霍的神庙目前仅存25座,分东、西、南三大群落。在公元9~13世纪,卡朱拉霍曾是印度很有势力的昌德拉王国(Chandela)的都城,印度教在北方的重镇。王国的开国君主是纳努克(Nannuk),其他有影响力的君主包括瓦卡帕提(Vakapati)、丹加?提婆(DhangaDev)和耶输跋摩(Yashovarman)。公元950-1050年是王国的鼎盛时期,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建有85座壮观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石雕神庙。14世纪外族异教势力入侵并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时,反对偶像崇拜的莫卧儿王朝摧毁了昌德拉王国,同时对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印度教神庙大肆破坏。与其他印度神庙的命运比较起来,这里多少算是幸运的了,这个没落于沙漠中的小山村,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让它逃避了很多战火的摧残以及宗教冲突的迫害,让我们今天能欣赏到印度中世纪最完整的寺庙性爱文化。这些神庙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里你体会的更多的是浪漫优雅,那些瑰丽非凡的石雕,让你体会的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的精巧绝美与华丽,这些无与伦比的杰作让你除了感叹就是感叹。它们不仅结构极其复杂,而且意象也颇为奇崛。神庙中不仅有湿婆神的化身林伽(lingam),更在神庙外壁上,刻有一圈舞蹈、奏乐、耕种、游戏、手工、梳妆、写信等日常生活的浮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性爱雕刻。数以百计的男女爱侣(梵语称“密荼那”,mithuna)以各种体位和姿势尽情地交欢着,甚至还有群交,口交,肛交和兽交,以此来反映古印度人形形色色的性生活方式。那扭曲夸张必须修行了瑜珈方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密密层层的裸体形象,让人目不暇接。雕像中最常出现的是湿婆神变化各种模样与他的妻子丰腴婀娜的帕威蒂交媾的景象 。这些男女拥抱的场景栩栩如生,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寺庙妓女的性交不仅是为了乐欲,而且也是为了敬神。这些女人把自己当作是所伺候的神的妻子,因而她们的淫荡不受公众的指责。她们充分展示着女性婀娜多姿娇媚风情的迷人魅力,以期达到艳欲世界与苦行世界形成的鲜明对照:现实层面是一种苦行,但精神层面却是极大的快乐。这些性爱雕刻是密教(梵语“昙特罗”,Tantra)仪式的图解,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爱经》。
如同大多的宗教和信仰都相伴随一些陋俗或者恶习一样,神庙中的这些神的女仆就是这种宗教中的性爱相伴随衍生出的罪恶产物,这种圣女就是印度著名的庙妓Devadasi---提婆达悉,即神的女奴,中世纪印度教神庙包括克久拉霍神庙豢养了大批姿色迷人的神庙舞女,这些神庙舞女原来与生殖崇拜的巫术仪式舞蹈有关。在坦多罗(tantra)崇拜的性仪式中则扮演献身于男神(修行者)的女神的角色,实际上已经由神庙祭司训练成变相卖淫的职业妓女。传说修行者在与神庙舞女进行仪式交媾可以获得活力达到不朽,通过对神圣的生殖行为的神秘复制来保证维护万物的秩序。印度极度重男轻女,为了不养活女孩子,在今天依然有许多低种姓和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年满10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传统的婚姻,被父母亲人送到神庙中,奉献给神,为本村进行宗教仪式和做祷告。而进入青春期后她们就要被寺庙通过一种秘密仪式嫁给神庙的神,与寺庙的僧侣或者长老同房,终生成为庙奴或者庙妓。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些5到9岁的女童也被在月圆之夜嫁给神庙的神,在祭奠后她们的肩膀和胸都被打上烙印,而来神庙拜祭的人只要给神庙出钱就可以与这些女孩子交媾。
密宗欢喜佛
位于新德里南郊,哈瑞?奎师那山(Hare Krishna Hill)的哈瑞?奎师那神庙是一所大同庙宇,是由伊朗设计大师法里布兹?萨哈巴(Faribuz Sahba)设计,并由AC巴克提维丹达.史华米.帕布帕(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灵性导师)于上世纪70年代建造,1986年底完工,被赞誉为20世纪的泰姬陵的。它的设计造型是一朵浮在水面、周围由荷叶衬托、含苞欲放的荷花。灵曦堂是一座印度巴哈依教寺院,由世界著名的伊朗设计大师法里布兹?萨哈巴(Faribuz Sahba)设计。
萨哈巴为此曾考察了数百座印度教寺庙,最后确定以含苞欲放的荷花为外形,以此象征宗教的圣洁、超欲出凡,走向清净的大同境界。全堂共4层,上面3层为荷花形(荷花是印度的国花),由27朵花瓣组成,每层9朵。第一层花瓣开放,第二层半开,最顶层欲放,富有立体动感。底层每片花瓣之间修建了一个个椭圆形水池,注满清水,用于调节温度,又好像池塘正在把花托起。在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里放置了一排排木椅,背面雕刻成波浪形,象征湖水涟涟。在二、三层花瓣的空隙,阳光从此射人,设计十分巧妙,别具一格。其建筑结构与悉尼歌剧院很相似,故也有人称其为"第二个悉尼歌剧院"。莲花庙外层用白色大理石贴面,通体雪白,纯洁无假。整个工程耗资1亿卢比 门千万美元),每天有不少各种肤色的教徒来此参谒。
每个到德里的游客都会来这里一游,庙里有各种各样的雕刻来记述宗教的历史,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世界宗教大融合的特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可以来这里忏悔、冥想。这里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来朝拜全印度最美丽的神像之一茹阿妲?奎师那神像;还有这里的博迦梵歌、摩哈帕拉达、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深入的了解印度神秘悠久的历史和宗教。“奎师那”(Krishna)是至尊主的一个名字,意思是“最具吸引力”。“哈瑞”一词是呼唤奎师那的神圣能量。而奎师那的教义的核心,就是强调爱的奉献,只有爱才能拯救世界。在这个白色莲花的庙里,供奉着一对相爱的情人,所以奎师那的哲学也被称为“奉爱瑜伽”。它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非常甜美的两情相悦”,身在这爱的庙宇中,你会被周围的虔诚的印度人感染,会很自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对爱、对性、对人生、对他人的态度。他们认为人不是物质的实体,都是灵性的、永恒的、不可毁灭的绝对者的仆人。在绝对真理自性的最圆满的展示中,茹阿妲?奎师那和哈瑞?奎师那两者是统一的绝对真理的永恒展示。茹阿妲?奎师那是被支配的一半,而奎师那则是支配的一半。古时的圣人宣告:只有通过净化了的感官,一个人才有可能引起主的注意。因此,奉献者只有通过“奉爱瑜伽”的途径才能到达祂那里。茹阿妲?奎师那是奎师那的完美崇拜者。她的奉爱榜样鼓舞着所有的奉献者,尤其是那些深爱与主具有高洁和秘密关系所吸引的奉献者。这种关系就是:在情侣心态中的超然、甘甜的奉爱服务。因此有千万化身的哈瑞?奎师那便有了成千上万的妻子,而可以用自己的各种化身与每个妻子保持亲密联系。
在印度,我买了几本描绘相当精致的古代爱经的图册,线条非常精细,画面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又展现了古代印度人性爱的基本方式。当然,看了这些图册,如果你对于印度瑜珈有一定了解或者本身就练习瑜珈,那么这些性爱的画册你看了就更会了然于心。无论是做为艺术收藏还是做为研究,这些都是值得你买回来的印度礼物。
在印度,女孩子出嫁是要在两个手上画满图案的,而这些图案就是性爱图,这是否算一种婚前性教育呢?这些用特殊颜料涂画的图案当地人叫它“迈何迪”Mendhi。 迈何迪的历史悠久,自古有之。从前女子在结婚时才画,现在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总有不少女子喜欢在手上、脚上等处画上迈何迪。
印度人对于性所持的观念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她无处不在,却又神秘无边,我想这也是这个宗教国家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