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词的详细介绍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词的详细介绍

2016-05-03 08:47:54 来源:www.45fan.com 【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词的详细介绍

第一集 宏程心路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
 
这年夏天,他用已经有些枯涩的情思,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自信的。
 
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说了这样一句——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直到1937 年,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长期在山沟里,在马背上战斗的毛泽东,竟然还会写诗。
 
人们更为惊讶的是,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
 
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
 
那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到重庆谈判。他把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透露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诗人只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种。
 
他有更多更大的历史使命,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
 
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毛泽东也创造了只能属于他的诗。
 
这是一部史诗,真切地写照了在中国革命洪流中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壮阔场面。
 
毛泽东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他的革命的一生,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诗人的一生。
 
第二集 青春意气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征友启事》引来三个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见面了,他们畅谈了三个小时。
 
两个青年学生,以风流自期,所谈不是屈原,就是贾谊,好一派书生意气。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呼朋携友,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还有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1917年暑假期间,为了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毛泽东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散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
 
这次 “游学”,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毛泽东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这些即景而吟的诗句,虽写得认真,也很工整,但总难免是为赋新词强登楼的少年之作。
 
当青年毛泽东的视线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青年毛泽东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人生箴言。
 
重朝气,重奋斗的青年毛泽东,被同学们称为了“毛奇”。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决心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社团,叫“新民学会”。
 
在新民学会成员中,被朋友们称为“老大哥”的何叔衡,和毛泽东一起作为湖南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大家在长沙平浪宫聚餐,为他壮行。
 
毛泽东为此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不久,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此后,他再也没有进学校读过书。这年,他二十五岁。
 
第三集 爱情之歌
 
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萌发了爱情。
 
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
 
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又都富有个性和远大的追求。杨开慧后来回忆:她虽然爱毛泽东,“但绝不表示”,“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
 
毛泽东和杨开慧,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
 
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
 
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
 
于是,一首《贺新郎?别友》就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祝知误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7年8月13日,一个朦朦胧胧的夜晚。杨开慧站在长沙板仓杨家后山的棉花坡上,再一次目送着穿一身布衫却要去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渐渐远去。
 
杨开慧肯定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诀。
 
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则四处托人打听杨开慧的下落。
 
不久,杨开慧果然接到了毛泽东的来信,她说:“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流下来了。”
 
但他们并没有相聚,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杀害了,当时她只有二十九岁。牺牲前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57年,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同时还寄来她1933年听说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牺牲时,结想成梦和泪填写的一首《菩萨蛮》——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的《菩萨蛮》,激起毛泽东的诗情,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悼亡之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
 
同毛泽东私交很深的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曾当面问他: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
 
毛泽东回答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第四集 谁主沉浮
 
电影《毛泽东在1925》,说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
 
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建立了国民党的区党部。他发动农民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
 
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通了消息,于是,在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旧地重游,他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毛泽东在这首《沁园春?长沙》中,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旋律。
 
写完《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来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农民委员会书记。
 
1927年1月,为了回答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争论,毛泽东回到湖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当时的中央领导成员瞿秋白看了这个报告,非常兴奋,为这个报告写了一篇序言,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这时候,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洪流溅起的浪花里,一股腥风血雨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在毛泽东的家乡,长沙,许克祥发动了“马日事变”。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大概是毛泽东的政治诗中,写得最压抑和凝重的一首。
 
毛泽东后来在注释这首词的时候,毫不掩饰地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八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谢绝了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他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去开展农村革命斗争。
 
1927年9月。这个穿布衫、留长发,身子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去攻打省城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这期间,毛泽东很忙,却无比地兴奋。
 
然而,暴动像霹雳一样出现,也像霹雳一样从空中划过去了。
 
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他说服大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退向湘赣山区,先做个“山大王”。
 
接下来,三十四岁的毛泽东,率领一千多人马向山区转移。
 
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马背诗人。
 
第五集 用兵纪实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这次回井冈山,离他1927年引兵井冈,开创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整整三十八年了。
 
在新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毛泽东表达了他重上井冈山的感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中,沉淀着战争岁月的故事硝烟。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革命战争的真实记录。
 
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却常常是描写守卫山寨,反击“围剿”的战争。
 
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毛泽东也被那些“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匪首”。
 
毛泽东也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牌,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从此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红色根据地遭到了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地“围剿”。
 
1930年底,到1931年初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围剿,被红军胜利破解。毛泽东根据这次反围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8144.html
Tags: 一集 宏程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