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中国历代服装变化历程介绍

中国历代服装变化历程介绍

2016-05-04 08:19:45 来源:www.45fan.com 【

中国历代服装变化历程介绍

上古
 
时代背景
 
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
 
一线曙光。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
 
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
 
,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 到了新石
 
器时代,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
 
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
 
分工合作的阶段。 山顶洞人缝制皮衣之想象图
 
纺织衣料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衣料有麻布、葛布、蚕丝及毛织品,纺织技术已有平纹、斜纹
 
、绞扭、缠绕等织法,在出土的实物中,有一些带着红色,估计是人们利用赤铁矿染出
 
来的。中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除了丝线、绢布等丝织品外、出土的遗迹中还有石蚕
 
、陶蚕蛹、刻有蚕纹的陶器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山西曾发现一个半切割的蚕茧,距今
 
约有4000多年。石蚕、陶蚕蛹等物是原始社会对蚕产生的巫术崇拜,到了后来历代都有
 
王官祭祀蚕神的风俗。
 
服装款式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发型上古人类的发型除了披发之外,
 
尚有辫发、梳髻以笄固定的形式,可知束发作髻是自古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冠帽我国
 
原始社会的冠帽有三种类型:1. 用来表达身分地位或象征礼仪的,这类冠帽造型大多相
 
当夸张,多数插有羽毛 ,这种羽冠和南美印地安人的羽毛帽极为相似。2. 实用与美观
 
结合,而以美观为主的。像平顶小帽、圆筒高帽等形式,甚至在今日也能见到类似的款
 
式。3. 在实用的前提下达到美观。 良渚文化刻有戴羽冠神人的玉琮
 
衣裳上古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不多,仅能从彩陶上器物看见部分风貌。服饰纹样虽
 
然已经懂得利用织法织出花纹,但大多数花纹是画在衣服上的。纹样可以说是由人们身
 
上的刺青所演变而来的。
 
原始饰品
 
中华祖先从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
 
、石珠等创造串饰,之后进一步选用玛瑙、石英、墨曜石、碧玉等半透明有颜色的材料
 
创造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外,还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观念性含
 
义,展示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审美能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首饰品在社会生活中,
 
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饰1.笄,是用来固定头发的用具2.栉,也就是梳子,梳齿
 
疏者称梳,梳齿密者称篦,古时会将梳子插在头上作为装饰。3.冠饰,装在冠帽正面作
 
为冠帽的装饰,还可固定发髻。 耳饰有玦、耳环、耳坠等形式,以石、玉、骨、贝、玛
 
瑙等制成。颈饰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佩带饰品,其中颈饰是目前发现最多,制作最
 
精美的饰品。佩饰佩饰是用绳子穿系其上的穿孔,挂于身上的装饰品,在出土的佩饰中
 
有着精美的花纹。臂饰臂饰是套在腕间或臂上的饰品,出土的臂饰大多制作的相当精美
 
,设计时还考虑到了实用性及方便性。
 
夏商周三代
 
时代背景
 
中国约在距今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农业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手工业逐渐
 
与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的交换,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
 
,当时奴隶主阶级主要藉由「礼」来稳定内部秩序、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服饰文化是
 
「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服饰被赋予强烈的阶级内容。奴隶主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
 
出的地位,服饰被当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对服饰资源的生产、管理
 
、分配、使用都极为重视。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
 
于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
 
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
 
主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源,而且为了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等级制度和
 
相应的章服制度。 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帅称为「天子」,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便是以「
 
天子」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根据古典的
 
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则在继承夏、商制度下变革发展,影响后世各朝
 
的章服制度。看看「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
 
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
 
以又叫做「蔽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
 
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
 
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男子礼服 冕服: 是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
 
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
 
黑色)衣、纁(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
 
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
 
重的典礼时,穿十二章纹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
 
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
 
,鞋底较高,称为「舄」。 十二章纹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
 
。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所有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
 
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华丽;宗彝,一种
 
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画上一虎、一长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作「亚」字形),取
 
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递减,这就当
 
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
 
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
 
裳的颜色。女子礼服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
 
伯夫人从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雉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
 
: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
 
: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
 
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
 
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一般服饰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
 
、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
 
,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
 
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
 
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
 
衣」。
 
袍:袍也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棉絮,袍
 
是一种生活便装,军队战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质料很粗陋之襦衣,则
 
称为「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军戎服 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等作为防身的
 
装备,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甲衣
 
外面还可以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衷甲。由各种鲜明颜色的衣甲与旗帜,组成威
 
严的军阵;色彩不但能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分,有利
 
于军事指挥。此外,商周时的铜盔顶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铜管,古时往往插鹖鸟的羽毛
 
来象征勇猛,因为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 商代铜盔
 
服饰遗迹
 
夏代纺织遗迹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人工半切割过的
 
蚕茧,之后又在另一新石器遗址发现一块染成朱红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做衣料,至于夏代服装款式,目前尚未发现形象资料。商代纺织遗迹由商代出土的纺织
 
资料中可以发现已有回纹绮、雷纹绮的花纹的纺织品,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绸
 
文物标本。周代纺织遗迹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出土的织锦残片,经
 
线、纬线都已相当细密,并由多种色彩显现花纹。锦的价格贵重如金,故锦字从帛从金
 
,织锦和一般绢绸价格相差了15倍。着装人物资料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士服装领形,至
 
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形。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
 
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圆头式。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
 
箍,另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战争场合则戴青铜胄,胄顶上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 商
 
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北京故宫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变形处理,故无法
 
看出服装款式。但头部非常写实,头上戴帽箍,头发往后梳,并在头顶两侧梳发髻,其
 
余鬓发自然下垂。这种ㄚ字形的发髻,自商周以后,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周代
 
着装人物资料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
 
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系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因为形象资料发现的不多
 
,难以做概括性的论述。
 
夏商饰品
 
首饰佩饰是商周服饰艺术的精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材质高贵、形式华美的首饰
 
佩饰,除实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渗透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首
 
饰佩饰除赋予宗教性的内涵之外,更赋予了阶级的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有骨、角、
 
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其中以玉制品最为突出。周代奴隶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就成为奴隶主贵族道德人格的象征。1. 发饰笄,我国在新石
 
器时代就用笄来固定发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
 
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
 
,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15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
 
笄。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嫁人,也要举行笄礼。男子到了20岁,举行的成年之礼,则是
 
冠礼。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时已很注意美观,商代梳的基本特点是梳背呈长方形,州
 
代梳背则向弧形变化。2. 冠饰冠饰据推测是垂挂于帽子后面的一种护颈饰品。3. 耳饰
 
商周时期的耳饰有玦、瑱、珰、环等。玦,除了圆环形带缺缝的形式外,也有将圆形转
 
化成椭圆形或圆柱状的。瑱,是一种垂饰,从祭服冠帽左右两方的衡笄用丝线垂挂于两
 
旁正当耳孔之处。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4. 颈饰5. 臂饰6. 佩璜佩璜是一种玩
 
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形
 
璜、兽纹璜等等。7. 其它玉佩有象纹佩、牛纹佩、兔纹佩、龟纹佩、鹿纹佩、鸟纹佩等
 
等,形式变化较自由。8. 扳指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来保护手指。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
 
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
 
穿袍服,佩绶。汉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后,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所承袭。随着杜会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业已巩固,
 
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如以丝绸为主
 
的贸易商队曾两次出使西域),以及国内各民族间来往的加多,汉代的服饰也更为丰富多
 
彩起来。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
 
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
 
确立。
 
男子服饰
 
冠与帻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
 
法冠、进贤冠等几种类型。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必须戴冕
 
冠,穿冕服,并以冕梳多少与质地优劣以及服色与章纹的不同区分等级尊卑。长冠,原
 
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因为是汉高租刘邦微贱时仿照楚冠创
 
制的,又称「刘氏冠」。委貌冠,形制与皮弁相同,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绢制成。
 
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斗,至死不退。用做冠名,以表示英武,为
 
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法
 
冠,又称「懈豸冠」。懈豸是神羊,相传能分辨曲直,性忠,故为执法者所戴。进贤冠
 
,为儒士所戴。以冠上梁数分别等级贵贱。此外,还有通天冠、远游冠、建华冠、樊哙
 
冠等冠式。秦朝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到了西汉末年,据说因王莽本人秃头,怕人
 
耻笑,特制巾帻(有些像便帽)包头,后来戴巾帻就成了风气。还有人认为用巾帻包头也
 
与汉元帝有关。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上帻两种形式。顶端隆起,形状像尖角屋顶的,叫
 
介帻;顶端平平的,称平上帻。身分低微的官吏不能戴冠,只能用帻。达官贵人家居时,
 
也可脱掉冠帽,头戴巾帻。秦汉男服秦汉时男子的常服为袍,这是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
 
服装,原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
 
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著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
 
口有明显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袪。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
 
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裳。此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
 
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襉,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襌衣是一种
 
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这时期袍服的样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
 
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
 
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裳。
 
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直裾,又称詹褕,为东汉时一般男
 
子所穿。它是襌衣的变式,不作为正式礼服,但适用于其它场合。秦汉时男子的短衣类
 
服装主要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的代表服装是衫和搏。衫,又称单襦,就是单内衣,
 
它没有袖端。搏,是夹内衣,外形与衫相同,又称「短夹衫」。外衣的代表服装是襦和
 
袭。襦是一种着棉絮的短上衣。因其长仅及膝,所以必须与有裆裤配穿。当时的显贵多
 
用纨(细绢)做裤,故有「纨裤」之称。后来,这个词便逐渐演变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
 
。汉代也实行佩绶制度。达官显宦佩挂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装饰品,可以用
 
来束腰。绶,是用来系玉佩或系印纽的绦带,有红、绿、紫、青、黑、黄等色。它是汉
 
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之
 
内,将印绶垂在鞶囊外面。人们就可以根据官员所佩绶的尺寸、颜色及织法来判定他们
 
身分的高低了。
 
军戎服秦朝士兵的铠甲,多用整片皮革或厚实的织棉制成。上面缀有金属或犀牛皮
 
做的甲片。这从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另一种是用正方(或长
 
方)形甲片编缀起来,穿时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里面衬上战袍。前一种为指挥人员
 
所穿;后一种为普通士兵所穿。甲衣的样式因穿著者所属兵种和身分的不同,结构繁简也
 
不一样。到了汉代,铁制锁甲已开始普及,穿戴铁甲逐渐成为制度。这从陕西咸阳杨家
 
湾出土的武士俑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武士俑的锁甲都涂着黑色。它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胸背两片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或另加披膊,这
 
是普通士兵的装束;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编成,腰带以下和披膊等部位,仍用扎甲
 
形式,以便活动,这可能是武将的装束。
 
女子服饰
 
汉代梳妆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妇女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
 
,有拋到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束,再从
 
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名称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
 
髻等等。传说东汉贵戚梁冀之妻孙寿所梳的堕马髻,就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与她的
 
「愁眉」、「啼妆」等装饰相配合,更能增加妩媚。此外,汉代妇女还有把发髻盘成各
 
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束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
 
,这是一种附在替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随
 
步摇动,故名步遥也有头戴珠翠花钗,耳垂上插腰鼓形耳挡的。奴婢则多数用巾子裹
 
头。汉代妇女敷施粉黛也已成为风气。面上敷粉,以求白皙;颊上施朱,以求红润,还
 
有在胸臂上敷粉的。当时的男子也有「胡粉作貌,搔首弄姿」,以女性化为美的。秦汉
 
女服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
 
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著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
 
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还有一种服装叫「圭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
 
因为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名。此外,汉代
 
妇女也穿襦裙。这种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因此得名「
 
无缘裙」。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糯裙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
 
式。东汉以后穿著的人虽一度减少,但从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言沿袭到
 
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
 
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逐渐为民间仿效。
 
织品纹样
 
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
 
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式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
 
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秦汉饰品
 
1.鞋履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一种是丝鞋,即锦履;一种是麻
 
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覆底鞋,就是舄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有
 
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做面的称做帛屐。屐比舄轻便,多用于
 
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2.发饰
 
有笄、簪、钗、步摇等,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钗、步摇都是由笄发展
 
而来。步摇是在簪子上加珠玉垂饰,走起路来一步一摇,故名步遥汉代妇女好高髻,
 
常在真发之中加入假发制成的假髻,为了固定假髻还需戴上固定假髻之物。
 
3.耳饰
 
汉代耳饰形制沿袭前代,在耳墬的制作上尤显华美。
 
4.颈饰
 
5.臂饰
 
6.指环
 
7.带钩
 
8.佩玉
 
魏晋南北朝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经济遭到
 
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
 
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种
 
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
 
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著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
 
一方面,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
 
俗日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
 
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出现了深衣
 
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局面。
 
男子服饰
 
冠与帻用一块帛巾包头(即「幅巾束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首服。这在《竹林七
 
贤图》、(北齐校书图》与《高逸图》等名画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隐逸之士
 
,每人头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这一时期虽然还在流行,
 
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
 
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
 
。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的,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此演变而成。
 
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的主要冠式。此外,还有卷荷帽、突骑帽、白纱帽、合欢帽等
 
形制,大多由北方传来。六朝男服这个时期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
 
,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
 
姓所普遍喜尚。这种大袖宽衫所以会风行一时,和当时的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名为「五石
 
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中含有石硫黄等矿物质,有毒,吃下后皮肤会发烧,必须「
 
散发」。因此,为了防止皮肤摩擦,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结果,「一般名人都吃药,
 
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当时的名士,在魏晋玄
 
学、佛教、道教思想影响下,还喜欢敞开衣领,袒胸露怀,以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
 
。北方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主要则是裤褶和裲裆。裤褶是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
 
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著的
 
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及膝,有多种样式。至于衣襟
 
,大多采用对襟形式。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个
 
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裤褶的束腰,多用皮带,显贵者还镂以金银作为装饰。缚裤是
 
用锦缎红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将裤管扎住,以便活动。北朝以后还出现过褶襉缚
 
裤的形式。裲裆是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8281.html
Tags: 中国 上古 清朝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