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的方法介绍
几种常见的子女教育方法摘录
“陪读”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中国当前的“陪读”现象,固然有传统的作用,但叫人担心的,是有些父母把教育的定义越收越窄的做法。
据了解,这些家长或是因为担心孩子会变坏、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或是因为望子成龙等原因而“背井离乡”去陪读。陪读现象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形成一股潮流。
对家长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
一个在上海上大学的北京男孩说:“从小到大一直是在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斥责中生活,之所以报考外地的大学,就是想摆脱父母的束缚和庇护。没想到妈妈非要跟着陪读,还想在上海买房子,我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想起来就恐怖!”“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归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广州一个被父母陪了3年的大学生说。
四川某大学一个女学生则说:“对妈妈的呵护,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亲很爱我,并为此放弃了工作,但我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了。我希望妈妈回到父亲身边,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才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甚至还有一个初中生因不满家长陪读而喝农药自杀的悲剧。
据死者的一个亲戚透露:“这一切都是陪读造成的!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不太好。母亲的陪读给他精神上带来巨大压力。”对于当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陪读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泽奇表示: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成长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譬如学习成绩。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家长才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生活。
因此,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要陪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陪”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家长“陪读”,只会使他们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人的成长中有几个阶段,其中进入成年阶段是最为重要的时期,他们正常的人格会在这个阶段健全起来,他们的心理会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他们对社会的基本观点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由此形成他们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模式。而18岁左右,正好是他们上大学的期间,因此,这也是他们获得自我人格的黄金时期,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育中特别强调“育人”的原因。家长如果“陪读”,也会干扰他们的人格形成。
正因为如此,父母们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行为自制的能力,在所有的方式中,“陪读”并不是最好选择,而是最差的策略。
孩子自制力差怎么办?
自制力差不能怪孩子王英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学习很紧张。但每天做功课时,她都管不住自己。刚开始的几道题她还是认认真真地做,但没过半小时,她就坐不住了。王英自己也觉得很苦恼,但她想管住自己却做不到,好像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她离开自己应该做的事。
自制力差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王英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从很小开始,父母就对王英进行了早期教育。先是弹琴,后是画画、念英语、算数。小英学习的时候很用功,爸爸妈妈都十分高兴。看着女儿这样辛苦,妈妈很心疼,在小英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送来零食什么的。小孩子禁不住诱惑,于是,时间一长,形成了习惯,没有零食就不能把事做下去。她做事的时间不能长,并且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学习。所以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每当考试成绩出来时,王英看到自己那可怜的成绩都很伤心,有时甚至会大哭一场,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但几天之后,就会把自己的痛苦抛于脑后,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原因是:
外部世界诱惑太多。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精神。学习兴趣淡保家长的责任。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辛苦一点儿就承受不了,总是嘘寒问暖,导致孩子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难得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和说话,长期的紧张气氛,使孩子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总是追赶着应付新变化。
大脑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额叶发展还不完善的原因。
纠正孩子自制力差需要长期的过程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把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较具体和明确的强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遥远的、比较抽象和模糊的东西所影响。学习虽然意义重大、涉及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对孩子来说,毕竟是比较遥远和抽象的;而看电视、吃零食之类的事情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诱惑,使孩子获得及时的满足,所以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后者的吸引。为此,就特别需要父母想办法,把一些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当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时,父母不应随意打断他,而让他做另外的事。但在完成一小部分学习内容后,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吃点好吃的,玩玩小玩具,听听歌曲,做做操,以此来作为孩子完成一项阶段性任务的奖励,而不至于使孩子的学习太乏味。
设法使孩子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家长要注意孩子在平时的表现,当孩子做事不彻底时,要鼓励他把事情做完。不管是在孩子玩积木还是画画时,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摊在孩子面前,以免分散注意力。
丰富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选出一项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感兴趣的东西有限,所以要尽量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努力成为孩子的伙伴。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经常和孩子倾心交谈,要孩子知道你一直关心他、爱他,从而使孩子产生做事的积极性。
孩子的好习惯与坏习惯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课题———“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当今少年儿童有8大良好习惯,7大不良习惯。
8大良好习惯。勇于表现自己;生活比较有序;待人有礼貌;喜欢交往;做事遵守规则;爱护环境;敢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喜欢新事物。
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认为,儿童这8大良好习惯是在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她还对“生活比较有序”这一习惯特意做了分析:这个习惯一方面说明了儿童做事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同时,也说明了长辈给了孩子过多的安排。
7大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
张梅玲研究员认为这7大不良习惯中的每一条都会妨碍孩子今后的成功。她特别强调了“喜欢依赖别人”这条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孩子过分依赖别人,就不容易融入社会,会妨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她提醒家长和老师,要强调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儿童习惯发展的三大特点。课题的副组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孙宏艳总结了当今少年儿童习惯发展的三大特点:
传统性习惯好,时代性习惯不足。如孩子在“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等传统性习惯上做得比较好;而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知识等现代性习惯上做得不够。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孙宏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善于反思”等智慧性习惯的认识还不够,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好习惯时,也比较重视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
重视私人性习惯,轻视公共性习惯。被调查者提到的好习惯大多与个人生活、学习、做事、成长、发展相关,这些习惯大多是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对一些公众性习惯,如爱护环境、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诚信、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等公共性习惯提及较少。
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谈如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唯父母之命是从,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事情和父母赌气、争论或争吵。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要正确对待和解决,对孩子的性格完善和父母都是有好处的。我认为,解决与孩子的冲突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首先检讨自己的言行;二是让孩子认识他(她)的缺点。
向孩子真诚地道歉和孩子在一起,很多父母不忘自己长辈的身份,对孩子也通常会使用命令、权威的口吻:“听话”、“这是不对(好)的”、“你不可以这么做”、“你不懂”等等。产生的后果通常是孩子反感,不说还好越说越不听话,于是或大或小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应检讨自己的态度,即使孩子做得不对,即使你很正确,也不要使用这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要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她)的信任、爱、平等和适度的尊重。如果家长能真诚、坦白地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刚才态度不好。”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得更大度:“没关系。”
这时,再同孩子讲明事情的原委,孩子就能较容易地接受,也才真正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变堵拦为疏导有一段时间,女儿看动画片上瘾,哄不听、呵斥也没用,气得我们有时就拔电源,但女儿毫不示弱,你拔她就插,这不更危险了吗?这与我们要的结果真是大相径庭了,后来我们改变了策略。首先,同意她看中央台的“大风车”节目,并为此推迟了晚饭时间;二是,找时间陪她玩儿,诸如:做手工、走迷宫、下跳棋、滑板车等,有了我们的陪伴,她再也不吵闹着看卡通片了。正如古人治水,强堵不是最好的办法,合理疏导才是关键。
人前莫教子如果和孩子的冲突发生在朋友和生人面前,做父母的会感觉非常难堪。千万不能因为怕失了做父母的面子,就劈头盖脸地把孩子训一顿。因为暴怒会让你忘了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也许还会说出许多不理智或伤感情的话。慑于你的威力,孩子可能会暂时让步,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恶劣的,不但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而且会为以后更严重的冲突埋下隐患。这时,需要的是冷静,采取“走为上”,让自己离开孩子,把这事和孩子放在一旁。等没人的时候再找个切入点,重新来谈这个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和孩子都经过了思考,想法相对更全面;孩子在大人面前赢得了面子,也有愧疚的心理。这时,则可以直接指明孩子的缺点所在,同时要告诉他(她)你不愿看到类似事件(在外人面前冲突)的再发生。这种方法对于能讲通道理的孩子是非常有效的。
家长有责任成为孩子的榜样,当和孩子有冲突时,一定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不要为争气等原因固执已见。如果家长给孩子充分的爱、宽容、民主和智慧,孩子也会觉出父母的可爱与可敬。如此,我们的心血便不会白费,孩子则会更健康、快乐、顺利地长大。
如何纠正孩子马马虎虎的坏毛病
"我们的孩子挺聪明的,可是总考不了一百分,这马虎的毛病可怎么治啊?"不少家长为此犯愁。
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时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解决马虎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根据产生马虎的原因,有针对性做工作。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1.错题集的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马虎,有利于认识错误的危害,下决心改正。错题集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2.草稿不要太草。不少孩子马虎是从草稿开始的。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草稿不要太草。从草稿开始就要严肃认真。这有利于克服马虎的毛玻
3.不要依赖橡皮。橡皮是造成马虎的一个根源,反正错了可以擦,于是错了擦,擦了错,孩子不在乎。家长如果限制孩子使用橡皮,错了不许擦,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
4.学会自检。有些家长总怕孩子错题,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妈妈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做题时马马虎虎。家长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养成自检的习惯。错了又没检查出来,就让他不及格。这样他才能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有了自检的能力,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5.让孩子考家长。让孩子出题考家长,孩子很感兴趣,他们会成心出些容易错的题,把家长考祝家长成心马虎,让孩子批评,这时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将来他们做题时也会防止马虎。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