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毛泽东兵法的方法内容介绍

毛泽东兵法的方法内容介绍

2016-05-04 16:01:05 来源:www.45fan.com 【

毛泽东兵法的方法内容介绍

楔子
 
看官,毛泽东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
 
“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出一支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
 
”,最终指挥红色江山。这一点,左派、中派、右派;上层、中层、下层;中国人、外国人都不能不认
 
可。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不一定有口皆碑,却也无人否认其超凡的打仗才
 
能。
 
毛泽东能够在战场上高奏凯歌,绝非幸致,与他精心研究战争、研究军事有关。毛泽东本人,形成
 
了一套兵法。“毛泽东兵法”可以与古代的“孙子兵法”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我们一边讲毛泽东兵法,一边讲毛泽东打仗的故事。笔者虽说是纸上谈兵,但相信如此谈兵
 
法,对读者会有裨益。所谓“人生如战场”、“情场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政坛如战场”任何
 
人了解“毛泽东兵法”,对自己的奋斗和事业应有百益而无一害。
 
看官,要讲“毛泽东兵法”,还得从毛泽东少年时代说起。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爱妻并不是“亲爱的江青同志”,而是“五四”时代雅丽如仙、国色天香的杨
 
开慧。杨开慧之父,就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恩师杨昌济。
 
一九一三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其时“修身”课就是由杨昌济老师主讲。
 
毛泽东非常认真聆听杨老师讲课,并作笔记,即流传下来而保存在湖南韶山毛氏故居的《讲堂录》
 
。《讲堂录》中就有一些关于兵法的文字——“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矛杀人,盾避敌
 
,各当所用,此谓器使人。”“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
 
,非奋斗不可。”
 
“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弱矣,则
 
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
 
“毒蛇螫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
 
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攻篇》)“杀人以生人。”“以
 
久制胜。即恒之谓也,到底不懈之谓也。”毛泽东听杨老师讲课,当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择其要点而
 
录。当杨老师讲到兵法,毛泽东认为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才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未来的岳父大人
 
诸多教诲,有句话使毛泽东印象最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毛泽东数十
 
年出生入死、胆色过人,与他遵循杨昌济老师教导密切相关。他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泰山崩于前”和
 
“猛虎踯于后”的可怖场面,但他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仅大难不死,还转败为胜。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讲堂录》中有关用兵的文字,已是“毛泽东兵法”的雏形。也就是说,
 
毛泽东在杨昌济指教下,已学会一些兵法。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杨昌济,就没有战略军事奇才毛泽东。
 
水有源,树有根,杨昌济灌输的军事知识,虽说不多,却是“毛泽东兵法”的源与根。
 
看官,毛泽东虽然在《讲堂录》中记下一、两句《孙子兵法》,但他当时和后来的十多年都未曾系
 
统读过这本古代经典兵书,直到抗日战争前的一九三六年才认真拜读,而在拜读《孙子兵法》之前,毛
 
泽东已打了不知多少败仗胜仗。笔者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据。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风光绮丽的杭州对几位高级知识分子说:“国民党的军官,
 
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
 
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
 
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
 
分析具体情况。”
 
前言
 
二十多年来,我经常思索一个问题——蒋介石是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精通《孙子兵法》,指挥着数
 
百万大军,为什么他却被毛泽东打败?我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一定有高过《孙子兵法》之处。
 
于是,我经常研究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系身成都“市大监”时如此,出狱
 
后到“五七”干校如此,一九七五年移居香港后亦如此。今年年初,台北海风出版社社长谢国诚先生伉
 
俪飞来香港,约请我编一系列介绍毛泽东的书,我立即表示要编写一本《毛泽东兵法》。我对谢先生说
 
:“我将从毛泽东学生时代写起,写到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谢先生说:
 
“台湾人很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能在韩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美军,你最好写到韩战。”
 
这样,《毛泽东兵法》就写到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写毛泽东怎样遥控指挥志愿军与美军作战。我
 
用了二十五天编写这本书,但我的研究,长达二十五年。
 
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后,迅速跃上畅销书榜,三个月印了三版。除海风出版社印行台湾版外,香港和
 
平因书有限公司火速与我签了外文版权合约,年内印行日文版、英文版;明年印行法文版、德文版。
 
这本书还得到许多好评。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认为此书是“所有研究毛泽东著述中最突出
 
的一部”。女作家夏捷认为此书造成的?港出版界“毛泽东热”“所向披靡”。
 
这本书的出版,中国新闻社、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新民晚报》、香港《文汇报》、《
 
新晚报》、《大公报》、《星岛日报》、《快报》、《商报》和南亚一些报刊都作了报导。
 
我想,这本书受到欢迎并不是因为我妙笔生花,而是毛泽东兵法受到世人重视。我想,毛泽东兵法
 
富哲理性,不仅适用于战场,即使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可以给任何阶层人士很多启发。毛泽东从无到有
 
,以弱胜强,逢凶化吉,是“受命于君”的孙子所不如的。
 
写毛泽东是不能胡说八道,不能向壁虚构的,我力求用真实资料编写这
 
本书,如有谬误,希望读者指正。很感谢巴蜀书社印行此书大陆简体字本。很感谢四川杰出学者谭
 
洛非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郑正一老人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图片。赐教地址:香港
 
英皇道九八九号新威园F座六楼六室昆仑制作公司。
 
刘济昆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香港
 
万丈长缨缚鲲鹏——写在刘济昆《毛泽东兵法》出版前
 
谭洛非
 
在当今林林总总研究兵法谋略的著作中,刘济昆君的《毛泽东兵法》可算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据
 
我所知,作者花在编写这本书上的时间并不多,却是他二十五年来悉心研究毛泽东生平、诗词和军事思
 
想的结晶。这之前,他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集》和《毛泽东诗词演义》早已享誉海外,脍炙人口,高
 
踞香港三联畅销书榜,并且在台湾获得了成功的出版。《毛泽东兵法》今年三月在港甫出问世,立即引
 
起强烈反响,半月之内再版,接着又在台湾公开发行。现在,巴蜀书社与香港昆仑制作公司及作者达成
 
协议,决定在大陆印行。据悉,该书今明两年内还将发行英、日、法、德文版。
 
为什么这样一本推崇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纪录国民党在大陆崩溃实情的著作,能在广大读
 
者中引起如此轰动的效应,特别是能够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关注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
 
题。我想,除了本书的出版“躬逢其时”(“毛泽东热”的兴起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
 
而外,主要的还是本书阐述的毛泽东兵法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作者持有的客观、率真的态度
 
。我们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世界兵法的宝库。《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毛泽东更是我们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成功的军事战略家。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雄视古今,汇纳百川,
 
创造了一整套军事理论和兵法谋略,“万丈长缨缚鲲鹏”,运筹帷幄,所向披靡。正如本书作者所说:
 
“毛泽东千秋功罪,任人评说。但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无可批判的。”毛泽东兵法吸收了孙子兵法
 
的精华而又高出于孙子兵法之上,他关于战争性质的分析,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游击战、运动战
 
的论述,都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这方面前人已有诸多评论。但是,把孙子兵法的特点归纳为“以强制
 
弱”,把毛泽东兵法的特点归纳为“以弱制强”,不能不说是本书一个创造性的概括。这一概括看起来
 
是那样的平凡一般,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恒久和普遍价值的哲理。从总体上看,孙子从一般战争的规律出
 
发,强调“庙算——五事七计”,强调“以众击寡”,反对“以弱击强”,就是要以自己强大的实力去
 
战胜对手,以自己的威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则根据人民战争的特殊规律,在几十年戎马
 
倥偬的实战中,总结出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达到“以弱制强”的战略和谋略,它是革命的法
 
宝,弱者的武器。世界上任何新生的事物,最初总是很孝很弱的,它们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斗
 
争、竞争,依靠自己战略谋略上的正确,逐步强大起来,终于战胜或代替了那些“庞大的”旧事物。这
 
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毛泽东兵法充分体现了这种历史的辩证法,恰如本书所指出:
 
“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到一支
 
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当今世界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和竞
 
争,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发展,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解放,一切目前看起来还弱小的力量要反强权
 
、争生存、求发展,就得学习研究毛泽东兵法。本书总结的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不仅比中国传统的三
 
十六计多出十二计,而且在很多谋略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与毛泽东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信
 
邪,不怕鬼,敢于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是紧密联系着的,他往往能“不拘一格”,“出奇制胜”
 
。例如,“守株待兔”、“杀鸡焉用牛刀”,这是人们熟知的兵家大忌,毛泽东却在一定情况下反其道
 
而用之,淮海大战围而不打就是“守株待兔”,集中优势力量用三倍或四倍的兵力全歼敌人就是“牛刀
 
杀鸡”。毛泽东有时强调“寸土不争”,有时却讲“寸土不让”,有时讲“穷寇莫追”,有时却强调“
 
宜将乘勇追穷寇”。一切以时机、地点、条件为转移。毛泽东用兵之“奇”,简直使对手摸不着头脑,
 
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得到了中国传统兵法的真谛。能够把毛泽东兵法中这种活生生的辩证法
 
学到手,不仅用兵打仗,就是在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经营管理中,也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创造出奇迹来。难怪作者喟叹:“人生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政坛如战场
 
。任何人研究毛泽东兵法,有百益而无一害。人生奋斗搏杀之术,尽在其中矣!”
 
由于作者在撰写本书时采取了比较客观的求实的态度,因而他所得到的很多结论,自然就比较能使
 
人信服。要谈毛泽东兵法,必然涉及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作者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必须
 
两党的史书同时找来看,进行比较,作出分析,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历史。”作者生活在香港,有条件
 
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材料,他不仅引用了毛泽东著作、中共的史书,也大量引用了外国记者的评述、国民
 
党史书和蒋介石的著作、电文,其中有些材料是鲜为人知的。例如在论述井冈山斗争时,除了引用中共
 
党史和毛泽东著作中关于红色割据的地形优势、群众基础和战略战术上的成功而外,还引用蒋介石的话
 
加以印证:“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与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
 
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矣。”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蒋介石写成一钱不值的草包,他指出毛泽东与蒋介石
 
之争,是“二十世纪中国两大军事高手之战”。本书引用蒋介石在《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讲词中提出
 
的剿共五大政策(封锁政策、交通政策、工事政策、挺进游击,争取主动)和十条战略布置(以静制动
 
、以拙制巧、以实击虚、以迂为直等等),看起来也说得头头是道,颇得曾国藩、胡林翼剿杀太平天国
 
的兵法真传。与此同时,红军却召开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场挂了毛泽东写的一付对联:“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
 
战中歼敌人。”对比之下,毛泽东显然比蒋介石棋高几着。为什么北伐中槃赫一时的蒋介石,在这里一
 
切法宝都失灵了呢?作者虽然没有从理论上(战争的伟力植根于民众之中)加以阐释,却用历史事实作
 
了回答。蒋介石曾经指示要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瓦解红军及其根据地,结果却是:“用国民党
 
的话来说,‘毛泽东使得并冈山的红军和民众都愿意为他捐躯卖命。’用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使士
 
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作者把红军的政治思想工作称为“洗脑”,但却
 
认为这种“洗脑”是很成功的。所以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
 
样的失败过。”不过,作者也没有为红军抹粉饰过,在第五次围剿中,中共领导人排斥了毛泽东,结果
 
就打了大败仗,丢掉了井冈山中央苏区,被迫进行长征。关于长征,作者引证了国民党史书的一段记载
 
:“赤匪自称这次流窜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四个月中,军队差不多经常在移动,激烈的战斗也不断发
 
生,经过无数的困难,穿过中国最长最深的河流,跨过最高最险的山隘,经历了广漠的草原,备受冷冻
 
、炎热、风霜、暴雨,终至抵达陕北。”从另一个角度具体描绘了红军的艰苦卓绝以及最后胜利。作者
 
从胜败对照的事实中、从正反各方史料的比较中得出结论:“中共打仗,只要有毛泽东指挥,必然节节
 
胜利;一旦排斥了毛泽东,就会一败涂地。”这样的例子,在尔后的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可以说
 
俯拾即得。因此,本书虽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出现,实际上蓨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
 
性,作者穿插了很多别有情趣的小故事,但决不单纯追求“秘闻奇轶”,所言所叙,都有历史文献作本
 
,都经过作者的抉择订证。把科学的严肃性与记叙的生动性结合起来,殊非易事,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
 
是非常可贵的。
 
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不像坊间那些讲兵法的小册子那样,孤立地提出一个一个的谋略(即
 
所谓一计),然后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解释,而是以毛泽东的生平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纬,从
 
求学时代起直到抗美援朝结束,透过他驰骋南北几十年的战争生涯,总结他的治军用兵之道。这种史论
 
结合的方法,可以让读者清楚地看出,毛泽东的48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提出的,又获得
 
了什么样的效果;前后贯串起来更可以分明看出毛泽东是怎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
 
己完整的军事思想和兵法谋略。毛泽东不是神,也不是7??7生就会打仗,而是被“逼上梁山”的,只不
 
过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善于总结创造罢了。所谓天才就是比常人更聪明更勤奋。这是符
 
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所以我们读这本书,有如浏览一遍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加之
 
作者文笔挥洒自如,纵横开阖,热情犀利而又富于幽默感,读起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这也是本书能
 
够畅销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们虽然不同意他在具体问题上的某些看法和提法,但对洋溢在全书中的那种
 
民族自豪感、那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挚爱,那种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崇敬,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书
 
中谈到一九四九年渡江解放南京之后,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强闯我军防线,被我开炮击伤。毛泽东以
 
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身份,发表了一篇义正词严的声明。作者在摘引声明之后,这样写道:
 
毛泽东这篇声明,是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年来痛斥英国佬的最痛快淋漓的声明,每一个
 
被英国佬欺负过的中国人都会大叫“好嘢!”
 
毛泽东这个人,平生最不怕的就是洋鬼子。反共人士也承认,自从毛泽东席卷神州大陆,坐上民族
 
元首宝座,洋鬼子就奈何不了我们中华民族了。
 
这确实一语道出了当前海内外兴起“毛泽东热”的“玄机”,说出了炎黄子孙心里的话,令人拍案
 
叫绝。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
 
第一计虚张声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时间/一九一七年十一月
 
地点/湖南长沙
 
兵力对照/两百名学生对北洋军第八师之一部
 
策略/以木枪和鞭炮应张声势,欺瞒真枪实弹的北洋军
 
结果/北洋军全部缴械
 
看官,毛泽东生前是中共最高统帅,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但是,他最初参军时,参加的并
 
不是共军。也就是说,他不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是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也不是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首先参加的,可以说是国民党军。实际上,毛泽东参军时,中国还没有共
 
军呢。
 
这点并非耸人听闻,且容笔者慢慢道来。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发了震动全国的“武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辛亥革命。湖南是第
 
一个热烈响应的省份,政治局势极之紧张,巡抚杨文鼎宣布在长沙全城戒严,但革命党人仍然在城内外
 
秘密而频繁地活动着。
 
一日,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湘乡驻省中学校长的许可,到该校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其时毛泽东
 
就在这间学校读书。这个革命党人演讲时,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清政
 
府、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毛泽东听了这次演讲后,热血沸腾,打算同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去参
 
加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革命军,后来因交通事故,未能成行。这时,湖南起义胜利了,长沙组织了一支学
 
生军。但毛泽东认为这是乌合之众,不愿参加,而决定参加正规的革命新军——也就是后来的“国民革
 
命军”,即国民党军。
 
毛泽东参军后,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他的军饷是每月七元。
 
当了半年丘八,却从来没有雄赳赳气昂昂上战场冲锋杀敌,毛泽东颇感失望,终于退出军队。
 
看官,毛泽东是什么时候打第一场仗的呢?
 
说来话长,一九一六年十月,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成立了“学生课外志愿军”。这支极
 
不正规的军队却有堂而皇之的宗旨:“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国民教育。
 
”全校为营,下设两个连,毛泽东是最先报名参加者,被选为连长。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毛泽东与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智缴了北洋军阀部分败
 
兵的枪枝。
 
这件事,毛泽东同窗密友周世钊有详尽生动的回述:“一天午餐过后,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北洋军
 
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已经到了离校只有两里多远的猴子石附近。但因
 
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不敢继续前进,停留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顿时使全校陷入
 
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毛泽东探听了北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又饥又饿、又疲惫、又惊慌,并不知桂军没
 
有进长沙,觉得可以设法把他们赶走。他急忙组织志愿军中胆大的同学两百多人,持着平日操练用的木
 
枪,潜伏校后妙高峰上。又联络附近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执真枪的警兵伏在志愿军的最前列。溃兵乘着
 
暮色苍茫,沿着妙高峰下的粤汉铁路向北移动。毛泽东见他们已距离志愿军潜伏地不远时,便要警察在
 
山头鸣枪,持木枪的志愿军放爆竹,并齐声呼喊:‘傅良佐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溃军不
 
敢抵抗,派人交涉后,真的全部缴了枪。毛泽东组织全校同学将所缴获的枪和其他武器,抬到了学校当
 
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发款遣走了。事后,全校沸腾般地议论这件事,都说毛泽东‘一身
 
都是胆!’”
 
毛泽东还有个同学邹蕴真,当年曾问毛泽东:“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
 
毛泽东气定神闲地回答:“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
 
城关北门,只得闭门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看官,毛泽东打的第一仗,已充分显示其军事天才。他只有木枪爆竹,却能逼得敌人缴出全部真枪
 
,实际上,这一仗已接近他《讲堂录》所记的孙武《谋攻篇》那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
 
毛泽东指挥这一仗,是受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故事的启发。公元三八三年,东晋将军谢玄大
 
败前秦苻坚于安徽淝水。当时,苻坚与其弟登上寿阳城,远远望见晋兵阵势非常严整,又望见前面八公
 
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后来大败而逃。毛泽东也学得谢玄虚张声势,以假冒真。初试啼声,就见
 
不凡。
 
一九一八年,南北军阀再次混战,张敬尧进入长沙。在战乱中,毛泽东等人组织以学生志愿军为基
 
础的警备队,并担任队长,负责警卫全校的安全。最初,“城中秩序大乱,拟联合他校,组织学生保安
 
队巡逻街市,适北军至乃止。”后来,“湘军战役,居民一夕数惊,学生捍卫学校异常得力。”甚至做
 
到“教职员学生弦歌不辍几不知有兵祸”的地步。
 
第二计逼上梁山——枪杆子里出政权
 
时间/一九二七年
 
地点/湖南省
 
策略/将工农武装化整为零,就地潜伏,等待时机
 
结果/保存了工农武装的实力
 
看官,一九二七年夏,国共两党反目相煎,中共指蒋介石之“清党”为“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
 
党人被杀。
 
毛泽东本来也加入了国民党,这时当然不会蠢到伸长脖子等候屠刀砍下,他秘密潜返湖南,对那些
 
共产党早已渗透的工农武装作出三种安排——
 
一、已经被国民党察知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一律上山“扎寨”。
 
二、尚在潜伏状态的工农武装仍以合法招牌——挨户团面貌出现,待到起义时,再打出铁锤镰刀的
 
共产旗号。
 
三、力量弱小,组织又不甚健全的工农武装,则把枪械埋入土内,人员分散隐蔽,或投入贺龙、叶
 
挺的部队,或潜入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设法制造兵变夺取枪枝。
 
上山“扎寨”,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就是“上山当匪”。毛泽东这个主张,显然源于他幼时熟读
 
《水浒》。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
 
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这境界曾
 
是毛泽东神往的。
 
毛泽东主张上山“扎寨”,他说:“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
 
变,我们即无办法。”
 
毛泽东又叫一些工农武装分子化整为零,潜入国民党军队或地方民团,这一套,与西洋的“木马屠
 
城”异曲同工。
 
毛泽东还说过:“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间跟绿林交朋友。”
 
上山“扎寨”,是“毛泽东兵法”极之重要的部分。
 
如果你连上山“扎寨”的勇气和实践都没有,就休想日后拥有雄兵百万、纵横驰骋于天下。
 
山上的工农武装,到秋收时节,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羽毛渐丰,实力大增。毛泽东认为时机已经
 
成熟,他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扩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
 
,更需要武装。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
 
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
 
毛泽东又指出,这次秋收起义,“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在研究秋收起义中的军事问题时,毛泽东首次提出震惊中外几十年的口号“枪杆子里出政权”。他
 
说:“秋收暴动的发展,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谁都不能否认。但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
 
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否则终归于失败。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没有兵
 
力的护卫或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
 
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毛泽东作出军事部署,他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
 
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一、二、三团。第一团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部警卫团为骨干。由湖南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组成。第二团以安源工人
 
武装和共产党掌握的安源矿警队为骨干,由萍乡、安福、莲花、醴陵的农民武装组成。第三团以浏阳工
 
农义勇队为基础,还有部分平江工农义勇队、部分警卫团战士组成。三个团共计五千人左右,由毛泽东
 
任党代表、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前敌委员会领导。毛泽东等人还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长沙。进军的路线是
 
——第一路以第二团安源工人和矿警队为主力,自安源进击萍乡、醴陵,与醴陵、株洲的农民暴动相配
 
合,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二路以第一团原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为主力,由修水出发,向平江进攻
 
,发动平江农民暴动,待夺取平江后,再向长沙出击。第三路以第三团浏阳工农义勇队和小部分警卫团
 
战士为主力,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发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直通长沙。三路紧密配合,待各路得手后
 
,再以长沙工农暴动为内应,相机攻克长沙。看官,毛泽东这套“战略部署”,看来头头是道,实际是
 
不够“伟大”的。因为长沙由军阀唐生智部队守卫,固若金汤,想要攻克,谈何容易。同时,好事多磨
 
,毛泽东还未上战场,却在走到浏阳和铜鼓边界的张家坊时,被团防军拘捕,几乎未出师而身先死。
 
毛泽东后来心有馀悸地对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这件事:“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在汉阳矿工和农工保卫
 
队之间奔走的时候,我被和国民党通声气的一些民团捕获了。那时候恐怖手段达到了它的最高点,整百
 
的有嫌疑的共产党被枪决了,我被送到民团总部去,那是一定要遭枪决的。我身边带着从一个同志那里
 
借来的几十块钱,我就想贿赂押送人员释放我。普通士兵是雇佣来的,我如遭到枪决,对于他们没有特
 
别的好处,他们答允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肯,所以我决定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二百码
 
的地方,我才得到机会。我把绳子扭断,逃到田野里躲着。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水塘,周围长了很
 
高的草,在那里我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搜寻我,并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
 
近,有两次我几乎碰到他们了。虽然有几次我认为已经无望,觉得我一定会被抓走,可是,我还是没被
 
发现。最终,黄昏时分,他们停止搜索,我马上翻山爬岭,连夜赶路。”
 
毛泽东捡回大命一条,心花怒放,壮志凌云。决心将军事计划付诸实施。九月上日,湘赣边界秋收
 
起义爆发。铁路工人首先破坏长沙岳阳铁路和长沙株洲铁路,切断敌方交通要道。同时,第一团和第四
 
团(师长余洒度擅自组编)自修水出发,向平江进军。行至金坪时,第四团叛变,第一团遭受突然袭击
 
而失利。毛泽东本人率领第三团于十一日从铜鼓出发,向浏阳方向进发,一度与敌军恶战。后来得知一
 
团腹背受敌,连续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下令各路起义部队赶往浏阳文家市
 
与三团会师。
 
九月十九日,毛泽东的兵马抵达文家市,第一团和第二团的残部亦先后来到,三路人马会师。
 
这样,工农革命军又似模似样,浩浩荡荡。毛泽东曾有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第三计武装割据——石头击破大水缸
 
时间/一九二七年~一九二九年
 
地点/江西三湾村、井冈山
 
策略/先在农村建立武装力量,再以乡村包围城市,扩展地盘
 
结果/建立红色政权的雏形
 
看官,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是不想以卵击石,避免工农革命军全军覆灭,但是,他的
 
善意不被理解。当时有个名叫余洒度的师长,就反对毛泽东,指责毛泽东退到农村是想当“山大王”。
 
毛泽东振振有辞:“我们并不是不要长沙,而是现在不能要。因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
 
命。敌人对农村的控制薄弱,有利于我们找个落脚点,深深扎下根来,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还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如果说我们也要当‘山大王’,那么这个‘
 
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它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张、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而不是过
 
去的‘山大王’。”
 
毛泽东强调作战略退却,退向农村,退向湘赣粤边境山区。“将来湘赣粤三省,任何一省农民暴动
 
时,我们随时都可参加。”那年九月十日上午,在文家市一座学校操场召开了工农革命军大会。毛泽东
 
在大会上讲话,进一步发挥其“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高见——“诸位兄弟:大革命已经失败,工农遭疯
 
狂屠杀,革命处在低潮。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革命高潮迟早还会到来。过去我们的
 
失败,就是吃了没有枪杆子的亏。因此,我们一定要有革命的武装。有人说,蒋介石现在力量很大,我
 
们的力量很小,耽心搞不出什么名堂来。依我看,我们力量小只是暂时的。我们好比一块石头,蒋介石
 
好比一个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个大水缸。”
 
最后,毛泽东又强调:“目前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长沙这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呆的地方。我们必
 
须改变战略,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力量。”
 
看官,毛泽东颇有演说天才。要当军事指挥家,讲起话来如果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是绝对不行
 
的。毛泽东演说,真真正正称得上是“号召”,如吹号角般,令闻者争先恐后响应。
 
如此这般,那许多工农革命军就跟随毛泽东南进。前有去路,后无追兵,士气十分高昂,最初几日
 
,一路顺利。但是,到了第五日清晨,工农革命军官兵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就遭敌人突袭,总指挥卢德
 
铭中弹身亡。毛泽东看到战友牺牲,悲痛之馀,咬牙切齿,随即率众攻克莲花县城,捣毁国民党县党部
 
和县公署。又攻进监狱,救出一百多名共党人士。又过三天,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看官,
 
不要看三湾是个小小村落,这个小村落在中共党史上至关重要,因为当年毛泽东在那里作了一件史称“
 
三湾改编”的事。
 
原来,毛泽东在三湾实施其治军的最重要措施——在部队建立中共各级组织,班有党小组,连有党
 
支部,团有党委,在连以上各级设置党代表,并且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亲自当书记。
 
党指挥枪!“三湾改编”从此实现了这一条。
 
毛泽东同时在部队中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制度
 
,并提出废止肉刑,不枪毙逃兵、不打人、不骂人、不拉伕、讲话和气、买卖公平等新型纪律。
 
看官,毛泽东当时还有被人视为“收买人心”的十分高明的一手,那就是宣布了“愿留则留、愿走
 
则走”的政策,对于自愿离开部队者,开具证明,发给路费。自愿离开而得到路费者,虽未必视毛泽东
 
为大救星,却必然对毛泽东不会有深仇大恨。
 
不久,毛泽东率军开上江西井冈山。他不仅是上山“扎寨”,而且被指为“与匪结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井冈山最初并非“革命根据地”,而是两股土匪的巢穴。那两股土匪
 
的首领一叫袁文才,一叫王佐,各有六十枝坏枪,六百多名土匪。
 
毛泽东千真万确,万确千真有“与匪结盟”之嫌。他曾对斯诺表白:“井冈山的匪首王佐、袁文才
 
,在一九二七年冬加入了红军,使红军实力增加了将近三团之众,王、袁都被任命为团长。”
 
不过,毛泽东并不将这两个加入红军的匪首视为共产党同志,反而心存戒心。他说:“两个人虽然
 
是土匪出身,可是曾经投身过国民革命,现在他们准备对反动势力作战。我在井冈山的时候,他俩可算
 
是忠实的共产主义信徒,执行着党的命令。后来,他们擅自离开井冈山,恢复了他们的土匪脾气,结果
 
是被当时已经组织化、苏维埃化的、有自卫能力的农民所杀。”
 
利用土匪,将土匪置于自己指挥之下,这是“毛泽东兵法”中非常出色的部分,古今中外“只此一
 
家,别无分店”矣。
 
一九二八年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馀部和湖南南部起义的农民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
 
会合。这就是威震中外的“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合后,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总司
 
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建立起一个红色政权,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便以农村
 
包围城市,最后攻占城市,解放全中国。要建立且巩固这个政权,首先必须经营好红军。
 
一九二八年春,毛泽东规定了红军的三项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
 
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
 
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一九二八年夏,毛泽东又提出了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
 
二、捆铺草。
 
三、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
 
五、借东西要还。
 
六、损坏东西要赔。
 
一九二九年以后,毛泽东又将三大纪律中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打土豪要归公”改为“筹款要归公”,后来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对于六项注意,又增加“
 
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有容,从而成为中外皆知、还谱歌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看官,毛泽东治兵,十分讲究备战,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一种备战。共军经常说“人民军
 
队人民爱”,真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洗澡避女人”一类,自能赢得“人民爱”。
 
如今大陆有些贪官污吏,不知还会不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否?当年毛泽东的红军连一
 
针一线都不拿,倘非如此,而是贪污民脂民膏,焉能打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
 
第四计敌进我退——隐势藏形山林中
 
时间/一九二八年
 
地点/江西永新
 
兵力对照/两营兵力对国民党军十一个团
 
策略/利用山险地形和广大民众掩护,采四面游击战术
 
结果/牵制国民党军二十五天
 
那年五月,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兵法中最重要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这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一生非凡功业的金钥匙。毛泽东之所以能够
 
惊天地泣鬼神,首先是靠这十六字诀造就。看官,毛泽东这十六字诀,并非一朝一夕冥思苦想得来,而
 
是毛泽东经长年血战得来的宝贵经验。
 
经笔者考证,毛泽东的十六字诀最初是以下十六字——
 
彼出我入,
 
彼入我出,
 
避实就虚,
 
隐势藏形。
 
毛泽东这原始十六字诀,纯粹是为经营井冈山根据地而设计。意思是说,敌军出山,我就入山;敌
 
军入山,我就出山;避开敌军实力而向敌人弱点攻击;善于隐蔽自己,神出鬼没。
 
毛泽东说过:“在周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井冈山
 
作为根据地呢?中共史书回答道:“因为:一、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而罗霄山脉南接广东、北
 
衔湖北、东西分界江西、湖南,一切革命的举动都足以影响湘、鄂、赣三省的民众。二、党的组织和群
 
众基础较好,并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武装。三、井冈山上有村落,出产稻米和各种杂粮,四周连接着物产
 
较为丰富的地区,便于红军筹粮、筹款。四、井冈位于江西的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等
 
县之间,以宁冈为中心,周围五百里,纵横八十里,峭壁耸立、森林蔽天,只有五条坎坷崎岖小道,通
 
向山里,形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最有利于红军的军事割据。”
 
国民党称共产党为“匪”,它的史书也回答了这问题:“赤匪之蔓延坐大,实受地理环境之影响。
 
赣南位于赣江上游,地势高耸,海拔约七、八百公尺。但山势虽高,而侵蚀已深,山间多有狭长之溪谷
 
,中含局部平原,亦有良田美池。其地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山深林密,守易攻难。一般匪薮,多系贫
 
瘠闭塞之区,若江西之匪巢,在军事上为天险,在经济上亦差可自给。著名匪巢井冈、东固,皆最宜于
 
隐势藏形之地,匪每溃败,则退据匪巢,扼要坚守不出。”
 
毛泽东精心经营的井冈山有何变化呢?中共的史书往往语焉不详,如“充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
 
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一类。我们不妨从国民党的史书中寻找答案,更为客观翔实:“
 
赤匪盘据赣南,穷数年经营之力,不独陇亩之界址荡然(因分配地亩,将旧有业主界址完全消毁),即
 
地形亦有变化。除高山大川非人力所能维持外,乡村路径悉已变化。如前之曲径可通,今而阻于榛莽;
 
前之深潭浅泽,今忽贯于羊肠。行军作战,以军用地图为全军命脉,前之按图索骥者,今等于歧路亡羊
 
。”
 
看官,我们从这段话中可知,毛泽东经营后的井冈山,已使国民党的军用地图变成废纸一张,按图
 
索骥的国民党军官,到井冈山一带就变成歧路亡羊,可悲矣!
 
笔者并非有意中伤国民党军官,当年蒋介石就曾说过:“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
 
识、与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矣。”
 
看官,毛泽东在井冈山日益发展,甚至惊动了蒋介石。声势自是不凡,但他是否只有捷报频传,而
 
无损兵折将呢!非也!
 
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共高层有几个“左”得出奇的人物,鼓吹“使小资产变为无产,然后强迫他们
 
革命”。这些人不会打仗,却又喜欢发号施令。毛泽东有事离开井冈山到永新县去之时,他们趁机下令
 
红四军拉到湘南,攻打郴州。结果招致二十九团全军覆没。整个红军损失半数兵力,中间阶级大部分被
 
驱逐到豪绅一边,贫农阶级成了孤军,红色地区各县的县城和平原地区全为国民党军占领。
 
毛泽东倒也不慌不忙,从容应付。正当红军二十八、二十九团要去湘南之时,毛泽东却率领三十一
 
团两营兵力,在永新阻击吉安来犯之敌军。
 
毛泽东自己透露,他在这一仗所采用的兵法,是“四面游击”。他说:“在广大群众掩护之下,用
 
四面游击的方式,将此十一团敌军困在永新县城附近三十里内至二十五天之久。”
 
第五计草木皆兵——党与群众军事化
 
时间/一九二九年八月
 
地点/江西井冈山
 
名称/黄洋界保卫战
 
兵力对照/二个连对一个师
 
策略/充分利用地形及动员地方民众
 
结果/确保井冈山看官,
 
毛泽东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向主张“人民战争”,甚至主张“全民皆兵”,这种军事思想,在井冈山时期
 
就已形成。
 
毛泽东有篇大作《井冈山的斗争》,他写道:“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8329.html
Tags: 兵法 毛泽东 看官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