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怎么样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

怎么样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

2016-05-10 19:11:58 来源:www.45fan.com 【

怎么样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

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朱嘉颖文章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澡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创设宽松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在上海格致中学刘大年老师的课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你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探索“出声说”教学法的刘老师认为,提倡学生“出声说”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尊重学生劳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位教师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有一学生突然发问:“这篇文章的三个事例是作者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在哪些方面有代表性?”这一提问,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兴趣。教师立即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看这三个事例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是否相同,这三个事例分别表现出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品质。这样,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到对课文的品祈之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坛,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的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老师在数学中提倡学生对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像,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写刘备长坂兵败后,诸葛亮曾亲赴柴桑,游说孙权结盟。孙权经过一番斟酌,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注解中的翻译一般都是这样:“除了刘备,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得了曹操……”然而,这明显不符合江东一代豪杰孙权的性格。此翻译的错误究竟出在哪里?学生大胆猜想,认为正确的翻译是:“除了刘备,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共拒曹操……”该句的难点——“莫可以”中的“以”是一个通假字,其本字应是“与”就这样被学生解决了。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位教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发现一些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误把于勒当做小说的主人公。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教给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从情节的发展过程看,谁是主导者?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看,谁是主动者?从主题思想分析看,小说主要揭示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品析推敲、综合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菲利普夫妇才是作者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因为课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如果当时于勒一眼认出眼前向他买牡蛎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时,那么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动”的问题。雪球越滚越大,使探索更广泛、更深入。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际交流来解决。有位教师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学生对阅读提示中“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是“常用来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的释义提出疑问,原因是“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明显告诉人们桓公并不讳疾忌医。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位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体味这则寓言的主题思想,很多学生从质疑中捕捉到思想火花,从与同学讨论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新的判断。有的学生认为,桓侯没有采纳扁鹊的忠告,导致体痛而亡,据此得出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后果;有的学生认为,桓侯以个人经验来对待名医,是由于思维定势,从中可以得出结论:不能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有的学生从桓侯的病由轻到重到不治而亡的教训中,得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启示;更有学生从扁鹊的角度得出另外的结论:做人的工作要讲究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9100.html
Tags: 谈谈 课堂 培养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