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有哪些?
文/徐宗文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疟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所不同的是,皇帝老子大多读的是《资治通鉴》一类的书,而一般读书人则不必如此。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用鲁迅的话说:哪怕是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也不要皱眉头,装出一副很憎恶的样子。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方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也不是董健先生开始理解的那种“为了别人”,而是他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好长时期以来,我们批判“读书做官论”,这一极端做法现在需要反剩其实,读书不应该排斥求仕,但求仕不是为“小我”,而是为“大众”,为用世,为治世,为治国、平天下。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换句现代意义的话说,叫“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更加不易做到、做好的事情,当然也是更高、更不易达到的境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读书人、亦即知识分子,少些“为己”主义,多些“为人”主义;少些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多些书生意气、献身精神。既要严于解剖自己,完善自我;还要为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敢于仗义执言,发表正确意见,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才华;更要注意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武装群众,教育人民,从而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潮流,使社会不断走向进步。如果读书仅仅达到前两重境界,那么充其量真的不过是“两脚书橱”,如此而已!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4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