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关于积极人生的方法介绍
《孙子兵法》这部千古奇书,兵家绝唱,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不仅适用于现代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其中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汉代,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就指出:"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把人生追求的"功利主义",宗始于《孙子》、《吴子》二书。明代著名学者谈恺也说:"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认为《孙子兵法》无论对武备军旅,还是文事人生,都具有教化作用。明代另一位思想家李贽也感触极深地说:"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也。"把《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视为教化人间,启迪人生的经典。近代著名《孙子》研究家李浴日更是体会深切地说: "《孙子》是‘圣经‘,倘若你苦闷时,拿起它读读,必会快乐风生;倘若你失败时,捧着它研究研究,必会吸收着成功的降临。"将《孙子兵法》视为须臾不可离的精神伴侣。
在日本,不少《孙子》研究者不仅看到了《孙子兵法》对人生的借鉴价值,还给予极高的评价。平田晋策在为大场弥平著《孙子兵法》一书所作序中写道:"兵法书在公则为政治秘诀,在私则为处世秘诀。孙子的兵法,皆是立身处世的教科书。"北村佳逸在《孙子解说》自序中甚至说:"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若有的话)以至围棋的胜败、棒球的比赛、投机的输赢、选举运动,更至夫妻吵闹,若把握着孙子的神髓,我敢断然保证其必胜,没问题!"福本义亮在《孙子评注训注》中也写道:"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今更生于新时代,通各自之职务而活用之,处生上有裨益也必矣。"在欧洲,许多人把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孙武的《孙子兵法》和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列为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奇书。在《智慧书》的中译本序中,其书作者指出:"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生底蕴并提出温和的处世对策方面,我敢说整个世界都仅只有一部类似奇书可与之比肩。"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这几乎可以成为定论". "从人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三大奇书中《孙子兵法》是品位最高的。"对《孙子兵法》能够提升人生智慧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其对人生的指导价值。
《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在对积极人生的探索中,人们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和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物竞争天择,适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如同战场,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战斗,不仅要同社会环境作战,同困难和挫折作战,同尚未认识的事物作战,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战,还要同命运作战。在这些战斗中,移植和借鉴《孙子》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计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诚如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吕罗拔所言: "《孙子兵法》的确并非万能,也非‘天下无敌‘。不过有了它,你有一个蓝图,你起码会处变不惊,你会逢凶化吉,你会稳坐钓鱼船,你会创新,在杰出伟大的同时,你会有崇高的品行,而流芳百世。"
一 把握命运--"不可胜在己"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旅途中,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即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眼泪,也有歌声;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即有陷阱,也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严峻的人生课题。为此,研究一下孙子"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形篇》)这句话是必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善于作战的人,不管敌人强弱如何,总是先充实自己的力量,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然后等待敌人有了失败的空隙,即乘机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在人生道路上,树立"不可胜在己"的思想,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能牢牢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1"动而不迷"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地形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 "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他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県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外语。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始终不渝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永远不会迷失目标,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那种"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能打善战的"知兵者".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紧要处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一步关系到你达到既定目标的方向,方向错了,就永远达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如同作战中选错了攻击目标一样。所以说,一个人最悲惨的莫过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了方向而同时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即便能够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经流逝了宝贵的时光,再怎样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遗憾的损失。
许多人都熟悉南辕北辙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对魏国的国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子向北走,他对我说:‘我是到楚国去的。‘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这不是越走越远了吗?‘他说:‘不要紧,我的马很能跑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能跑路,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呀.他说:‘不要紧,我的旅费很多。‘我说:‘你的旅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这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很高。‘大王,您看!这个要到楚国去的人,尽管他有能跑的马,充足的旅费,本领高强的车夫,可是他把方向搞错了,永远也不能到达楚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马越好,旅费越多,车夫驾车的本领越高,只能使他离开楚国越远。"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走路必须识别方向。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和走路一样,需要不断地识别方向。打仗需要"知己知彼",才能"料敌制胜",在人生旅途中,一个人如果迷失了方向就会迷失自己,就会犯错误,甚至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以,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荣誉面前最容易迷失自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归纳了用兵制胜的十二种方法(即"诡道十二法") ,其中一条就是"卑而骄之",对那些卑怯谨慎的敌人,设法使之骄傲而轻率赴战。事实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因骄傲而打败仗的不计其数。号称常胜将军的蜀汉名将关羽,"侍恃英雄,自料无敌",看不起老将黄忠,无视东吴大将陆逊,结果败走麦城,人头落地。熟读兵书的蜀将马谡,也因骄傲轻敌,固执己见,以致丢失街亭要地,落得身败名裂。还有李自成的教训和楚霸王别姬的悲剧。正如格言所说:"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开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时候,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一个人在荣誉面前要谦虚谨慎,切勿忘乎所以而飘飘然。要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还需要一种"自省精神",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内省,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的人,他不但拥有了充实的人生,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位作家说过,当人们欢呼晚霞的时候,你不妨去拥抱黑夜;当人们在黑夜中做着香甜的梦时,你不妨睁大着黑亮的眼睛;当人们从惺松中醒来时,你却采撷了一大束思想的朝霞;当人们匆匆涌上坦途追名逐利时,你却折向另一条科学小道,消失在无人知晓的那一片密密树林里,我不敢保证你能得到比他们更多更好的东西,但可以肯定,你得到的一定与众不同。
2. "无恃其不来"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失败的地位,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冒险同敌人勉强作战,而后期望求得侥幸的胜利。孙子的这个用兵法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要诀,也是人生的常理。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波折就没有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岖之路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那么坎坷就会化为坦途,眼泪就会化为歌声,陷阱也会助你成功,幸福就将属于你,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主宰"。
我们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它可能表现为徘徊彷徨的思考、坎坷曲折的经历、挫折逆境的困惑、命运之神的摆布。具体地说,它可能表现为失学落第,怀才不遇,失业待业,贫困潦倒,失恋打击,婚姻破裂,亡妻丧子;还可能表现为遭人诬陷,被人误解,屡屡失败,孤独无助,受人暗算,误入歧途,落入陷阱,等等。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我们缺乏走坎坷不平之路的思想准备,在人生道路上一旦碰到挫折,就会陷入苦闷、焦虑、迷惘、忧愁,个别人甚至悲观失望,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平直的道路,而是说人生总的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中有不曲折,坎坷之中也有坦途。正像数学中曲线包含着直线,直线构成了曲线一样。没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永远是坎坷不平的,之所以说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无阻,那是由人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他总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社会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作为客体,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他经常地评价社会和他人,需要从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人作为客体,是受社会历史条件规定的客观存在物,他常常要受社会和他人评价,而且有对社会尽责任和做贡献的义务。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发生倾斜和不平衡,就使得人的一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和挫折。毛泽东说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作为人生这个运动过程来说,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只不过有的人遇到的困难、挫折多些,有的人遇到的少些罢了。正如邓友梅所说:"我认为生活中逆境是绝对的,顺境只是相对的。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要决心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尽一份社会成员的责任,首先要有应付逆境的思想准备。"叶永烈也说过:"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奋斗,让别人用金盘子托着成功之果,递到你的面前,那永远是幻想。"所以,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些观点,同孙子"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严峻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和科学家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哥伦布想发现新的大陆的思想被人们知道后,他饱受了世俗的冷嘲热讽,走在街上常常被人围攻讥笑。然而,他真的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把黄金的土地从海里捞起来的人,这个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人,他对世界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然而,他的成功带给他的却是一条锁链。1500年8月24日,西班牙政府派人到美洲将哥伦布逮捕,用铁链子把他套着带回西班牙。临终前,他希望把这条铁链放在他的棺材上,让世人可以看到他的时代所给予他的评价。自然,哥伦布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正因为哥伦布以及像哥伦布一样献身于社会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幸,所以,哥伦布是伟大的,和哥伦布一样的人也是伟大的。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没有经过长夜痛哭的人往往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人生,虽然这一次你痛哭了,但下一次你再面对人生的时候,你一定会微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却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炼,使他在与困难和逆境搏斗的同时,把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他的人生总有收获。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孙子所说的那种迎接厄运(敌人),战胜困难(敌人)的思想准备。
3、"杂于利害"
孙子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此两句意思是说,用兵之事有利有害,利害相间,利害相连,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用兵的益处。因此,真正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排除可能发生的意外,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借鉴孙子全面、辩证地分析利害关系的观点,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可以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困难,具有深刻意义。
首先,在"害"字当头,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要见害思利,看到有利条件,看到光明,才能战胜困难,坚持下去。1957年,我国一些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严重挫折。这种挫折是痛苦的、不幸的,但同时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他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当时,一些人因为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绝望自杀。可是,也有不少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并没有绝望,他们相信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尽管短时期内有曲折,有停滞,甚至倒退,但这都是暂时现象,不会永远如此,一成不变。因此,他们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看到了有利因素,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有的人甚至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著名作家姚雪垠把反右派运动看作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是会改变的。姚雪垠把这个看法称之曰"过程论"。他被错划右派期间,不仅自己用这个"过程论"鼓励自己好好活着,而且在他被批斗停止工作的时候,却悄悄地开始了他的鸿篇巨著《李自成》的创作。如果他对党和国家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继续前进;如果他在不利的情况下看不到有利因素,就会悲观失望,也就尝不到胜利的喜悦。
其次,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场合,都要充满自信,要相信好时光总会到来。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境遇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有利条件,还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去争取最好的结果。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的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正是凭借这种信念,里根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终于从一个因找工作而屡屡碰壁的人成为美国总统。1932年,当里根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决定试试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他搭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他听说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有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由于里根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他提出了申请。尽管这份工作很适合里根,但他仍未能如愿。当时,他真有些失望了。母亲又提醒他"最好的总会到来"。终于,他在经历了许多艰难的跋涉之后,在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当上了一名体育播音员。在这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又凭借这种信念,克服了许多困难,成为美国总统。可见,困难并不可怕,再大的困难也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下去,战胜困难,就会迎来光明。这便是孙子所说的"杂于利而务可信"的道理。
在顺利的情况下,也不要沾沾自喜,看不到不利因素;否则,如果不能居安思危,见利思害,当顺利转化为不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导致失败。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坦途中想到坎坷,顺利时想到逆境,不能"杂于害",他在生活中就不会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相反,他会被生活所累,甚至被生活所抛弃。因此,只有"杂于害",才能"患可解",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时代骄子。
4. "以患为利"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军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明智的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逆境往往是激人奋进的最好理由,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清末著名学者朱起凤,曾在一个书院里教书,因为没有搞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二词可以通用,都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而误判了一个学生的作文遭到了全书院人的嗤笑。后来,他发愤读书,专门收集这类词语3万多条,分类编排,博举例证加以注释,编成一部300多万字的大型词书《辞通》,成为传世佳作。像朱起凤这种逆境成才的人在人类社会和发展中并不罕见。有的人考场失意之后,奋发努力,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并潜心研究药物,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查询验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四次参试均落第,他下狠心攻读,改变学习方法,深入民间广集博采,终于写出了闻名世界的鸿篇巨著《聊斋志异》。著名作家严文井,两年内报考四所大学,结果一一落榜。后来,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成了我国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被当代人喻为"世界语大师"的苏阿芒成名之前,曾连续三年报考某大学外语系都榜上无名,后来他走自学之路,数年之后学会了意、英、德、法、俄、波兰、瑞典、捷克、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他的作品在近40个国家中用10多种文字发表。假如这些人在落榜之后,就此消沉下去不再进取,他们就不会有这些突出的成就。也可以说,如果他们不经历名落孙山的痛苦折磨,没有屡次落第的失意,也许同样不会有这些成就。
可见,逆境本身并不是一种灾难,只要我们不屈从于逆境,它就会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成为人生的祝福,"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逆境常常使你在饱受磨难之后送给你一件丰厚的礼物,这礼物是珍贵的,足以抵得上你所遭受的那些磨难。司马迁因遭李陵之祸,被处腐刑,受到人生最大的屈辱。可是,他奋发努力,经过15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史记》,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屈原如果没有被逐的苦难经历,也就不会有千古绝唱《离骚》的诞生。"奇迹总在厄运中出现",培根的这句至理名言同孙子"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正所谓"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斗乱而不可乱"
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意思是说,在战旗纷纭,人马杂乱的战场上,必须使自己的部队整齐不发生混乱。战车转动,烟尘弥漫,在这样混沌不清的情况下作战,必须把部队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不致被敌人打败。孙子这种用在军事上的战略思想,对于我们在五颜六色的人生旅途中站稳立场,冷静思索,处乱不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随大流的人,他们喜欢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喜欢模仿别人,喜欢追逐潮流,从吃饭、穿衣、购物到求学、就业、婚恋……他们的行为总是摆脱不掉世俗的框子,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糊里糊涂葬送了自己的人生,遗失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珍贵的东西。
不能否认从形形色色的"追星族",到大大小小的"网虫",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网,太多的观念束缚,所以,才使得我们在选择周围的一切时,常常心不由己,身不由己。从"文革"时期引为时髦的黄军装到如今令许多人咂舌的"名牌货";从以往的仕途热、文凭热到如今的经商热、出国热,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在追逐人生海岸的浪潮中虚度的吗?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都在这随波逐流之中丢失了,只顾像梦游人一样跟着杂乱的人跑来跑去,到头来除了空虚和悔恨,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可是,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回来重走的余地。这代价岂不是太大了吗?
随波逐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所谓"从众",是指人的活动,如认识、行为等常常受多数人的影响。大家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商业中出现的"牵驴"伎俩就是建立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基础上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大家争先恐后购买的东西,一定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岂不知那些争先购买的人原来就是他们一伙做戏给顾客看的。从众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一个"盲目崇拜"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人性的这种弱点。苏东坡住在岐山下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特地差人到河阳县去买猪。哪知差人是个酒鬼,起初因为受了苏东坡的警戒,倒是一点酒也没喝,小心在意地做事,所以一路上倒还顺利,没有出什么岔子。可是一等到买好了猪,而且快要到家的时候,他到底熬不住了,便放量大喝起来,结果倒头就睡,猪也跑了。醒后没有找到,又不敢空手回去,他只好自掏腰包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只猪充数。为了吃美味的河阳猪肉,苏东坡特地发出许多请帖,请了不少客人。苏东坡是当时的名人,客人们觉得他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大家都称赞河阳猪肉的好处,那些没感觉到猪肉味道好的人,见大家都说好,也跟着称赞起来,说它又香又肥又美等等。可是,正当大家赞不绝口时,却有人来通报说:有几个老百姓要见苏东坡。苏东坡把来人叫进来一问,原来是他们把跑散的河阳猪送回来了。客人们觉得很没趣,便一个个地溜走了。这则寓言说明,随波逐流的人大多是没有主见的人,这种人常常言不由衷,不仅做不到"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相反总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在浑浑沌沌之中被搞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无愧无悔的人生起步于你自己那坚定的生活信念,那么,了解自己,懂得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真心所求,世界才会真正向你走来,而不必着意去迎合。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虽然省力,但却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所以,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模仿永远不会成功,随波逐流只能导致失败。
在现代的人潮车阵、十里烟尘中,我们尤其佩服那些能保持清醒的人们,他们不赶时髦,不挤热门,不赶同一场考试,不争同类生意,不追逐别人已有的成就。他们从不随波逐流,但他们锐气十足,坚定勇敢,因为他们的方向是经过自己认定而不是追逐别人的方向,他们的道路是经自己选择,而不是跟在拥挤的人群后面随意跑的道路。他们能冷眼看世界,静心识自己,他们才是孙子所说的"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的常胜将军。
6.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种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人生活动的重要思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会发展、前进,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是说,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趋从于环境。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人生对社会的依赖性的同时,深刻阐述了人生对社会环境的能动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义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但它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人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尽管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社会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人生。然而这些对人来说并非是彼岸的东西,而是一种特殊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是人所创造的。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向和可能性,人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作出选择。人生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它自由和有目的的创造,人生就意味着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意味着创造。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所处的环境好一些,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就业环境、生存环境等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小皇帝",有的人则一来到世界上就注定了奴隶身份;有的人身为贵族就有奢侈豪华、发号施令的权力,有的人出身卑微似乎就应该忍受贫困和被人差遣……,好像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由此造就了贵族的傲慢,平民的悲叹。所以,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怨天尤人。其实,命里注定的事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哪怕是环境也是可以选择的,都有改变的余地。世界著名的火车发明家斯蒂芬逊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城华姆村一个八口之家的煤矿工人家里。贫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煤矿为资本家擦洗机器,直到17岁他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他的工作就是天天守着蒸汽机擦洗不停,生活单调,环境恶劣,地位卑下。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胡思乱想,更不悲观県徨。年轻的斯蒂芬逊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摆布,不向困难低头,毅然到夜校学习文化,每天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读书。他不畏人言,不畏艰苦,只顾拼命学习。后来,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机械师,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终于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斯蒂芬逊在恶劣的环境下,靠自强不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要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被他人所左右,就不要过分在乎别人。首先,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议论,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流传了2500多年的故事:爷孙二人赶驴到集市上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老人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孙子骑驴而行。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老人和孙子商量了一下,便由孙子骑驴,老人在下面走。可又有人说,孩子在上面坐着,让老人在下面走不合适。于是他们交换了位置。这时又有人指责那老人,让可怜的孩子在下面走。于是,他们只好绑起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有的事,正像人们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让我们记住诗人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其次,也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否则你便不会生活。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成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便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了说明:请每一位观赏者对画中欠佳之笔标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不快,决定换一种方式。他又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同样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划,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画家终于明白,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是众说纷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满意。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事情,就是被别人捧上了天又能怎样呢?所以,我们不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我们常常走不出生活的无奈,常常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原因是别人喜欢。有一个女孩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爸爸喜欢;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因为爸爸喜欢。一个人应当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要把这个权利轻易地交给他人,哪怕是真心爱你,衷心祝你幸福的人。
要争取主动权还要抢先一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抢先一步的精神尤其重要。抢先一步的决策、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产品和抢先一步的销售,都可能使你在彼此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便是时代的感觉。人们都喜欢追随积极进取的人,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人生主动权,就会"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不败之地。
二 注重修养--"智、信、仁、勇、严"
孙子认为,优秀的将帅,应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明纪律的品格,也即历代兵家所称道的"将之五德":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计篇》)结合个人品德修养,也可将孙子这句话理解为一个想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他应具有博学多识,诚实可信,团结助人,勇敢坚定,遵守纪律这样五种品质。而在这五种品质中,首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掌握丰富知识,博学多才的"智者"。孙子尚智,智能发谋,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篇篇都可以看到孙子智慧的光芒。智慧是战争之神,智慧同样是人生不可惑缺的财富。它能够解除人的烦恼,带给人予欢乐;能够使人转危为安,带给人予信念;能够不断调整人生的航向,带给人予希望。有了智慧,生活就会放射出神奇的光芒,离开了智慧,生活就会暗淡失色。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使其不断为新的生活增添新的内容。
1. "未战而庙算"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计篇》)意思是说,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取得胜利;拉开战斗序幕之前,没能进行周密"庙算",很少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失败,更何况开战之前无"庙算"呢?可见,将帅的智慧谋略在战争中是何等的重要。人生也一样,因为人活着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智慧越多,处理得越好。凡事不动脑筋先想一想,在没有充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就莽撞行事,必然碰壁,所以古人云:凡事应三思而后行。
许多中外名人对智慧有着深刻的见解。列·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费尔巴哈说:"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人。"莱辛说:"生活中最没有用的是财产,最有用的东西是才智。"爱尔维修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智慧更令人敬仰的东西了。"这些名人恰恰是正确运用了人的智慧才成为世界的名人,因为他们用智慧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智慧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成功的希望。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是一个智多星,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一般人。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熟知"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它们都是表现诸葛亮智慧过人,用计取胜的战例。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一个集体、一个军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从拥有智慧和指挥才能的人的角度讲的。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用他的大智指挥蜀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刘备看重的并不是诸葛亮这个人,他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同天才一样,聪明才智并非完全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勤奋。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是由存在所决定的,存在决定意识,离开了社会实践再聪明的人也会变笨;反之,只有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勤于思考,"笨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从遗传学角度讲,人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的人接受能力快一些,而有的人接受能力则比较慢。但天资聪明也好,素质差也好,他们都只是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即使天资较差的人,只要反复训练,依靠勤奋就能消除差距,素质差的人只要肯努力,同样可以变得聪明起来,一样能够有所作为。事实上,古今中外靠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而大器晚成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爱迪生小时候弱智,华罗庚的数学曾经不及格,苏轼直到晚年才有所造就,但他们都为人类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有人说爱迪生是"天才",说他满脑子都是"灵感"。可爱迪生却说:"天才嘛,那是百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