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超自然现象汇总介绍
在漫长的征服外部世界与自身、创造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遭遇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神秘现象:行踪诡秘的幽灵岛、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神出鬼没的尼斯湖水怪、真真假假的UFO影像……
前言
在漫长的征服外部世界与自身、创造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遭遇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神秘现象:行踪诡秘的幽灵岛、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神出鬼没的尼斯湖水怪、真真假假的UFO影像……每一个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神秘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发展的种种契机。而人类天生具有探索征服新奇、不可知事物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对神秘现象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人类一步步从未知到已知,从混沌走向文明;人类智慧因此得到提升,人类潜能亦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与开发。
《人类神秘现象》一书正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诞生的。它是一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编者认真择取各个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最富探索意义和最被广泛关注的神秘现象,分别从自然、建筑、生命、科学、星外、文化、艺术、宗教等八个方面予以重点介绍,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迷离奇妙的神秘事件,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成因、特点,力争给读者提供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
为了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编者精心挑选了近500幅弥足珍贵的彩色图片,其中包括实物图片、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出土文物、摄影照片等。或刻画环境,或模拟经过,或揭示内涵,或提供佐证,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最直观、最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这种图片、文字互济互补、相辅相成的解读方式,弥补了单纯文字说明过于抽象的缺憾,使知识的传输更加直接、快捷,也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观点。
我们希望通过准确生动的文字、简明的体例、新颖的版式和精美的图片的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展示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带您进入一个精彩、神秘的世界,成为您探索未知世界的阶梯。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
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它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科学家虽已揭开了间歇泉的神秘面纱,但人们仍为它雄伟而瑰丽的喷发景观所倾倒。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您看过杂技表演艺术家布朗亭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奔腾激流上方160英尺高处架起长达1000英尺的钢索,成功地空着双手走了过去吗?您看过他蒙上双眼、头套口袋,也同样成功地走过这1000英尺的钢索吗?您看过同样的一个人踩着独轮小车过去,踩着高跷过去,背上背着人过去,坐在钢索上烹调了一个煎蛋饼还将它吃了吗?是什么使勇敢而伟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亚加拉瀑布,是它给予了布朗亭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亚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视尼亚加拉瀑布的传说之谜吧。
构成了部分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线,将纽约州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开的尼亚加拉河从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长将近30英里。它位于北面,面积为25万平方英里,并成为这些湖的通畅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5万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这条河被草莓岛和格兰德岛劈开分成3段,头5英里只有一条河道。向东的美国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长;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则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长。在格兰德岛后两个河道又合并到一起,再流过3英里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这条大河最终可到达安大略湖,先后途经7英里的峡谷、一片开阔的湖区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陆地。尼亚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岛分成两个部分。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顶部宽度将近3300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还要高上大约10英尺,但是宽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则位于美国一侧。
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英尺~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
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里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地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孩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
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
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科学家对怪石“报时”的说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怪石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也为世人稍微解开了一丝谜团。
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中国长江与汉水间的川鄂交界地带,有“华中屋脊”之称,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处达3105米,有多种气候类型。
提起神农架,人们不能不想到“野人”。从古至今,大量的关于野人的记载和野人的传说让人难辨真伪。1977~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考,搜集到大量关于野人存在的证据,如野人毛发、脚英粪便等,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窝。考察结果似乎向人们昭示:神农架的确存在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奇异动物。
其实,神农架不仅仅是野人令人称奇,还有更多的神秘现象。
在一个叫阴峪河的地方,栖息着大量的白色动物。这里终年少有阳光透射,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白蛇等动物栖息,此外还有白乌鸦、白猫头鹰、白龟等等。据说,那里的白蛇通体洁白无瑕,盘踞时犹如一尊玉雕,挺立时就像一根银棍,贴地而行,速度奇快。世界原来只在北极地区才发现有白色动物,这么多动物在神农架变白,成了科学上的待解之谜,因为这绝不仅仅是气候因素能决定的。
1986年,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发现了3只巨型水怪,它们全身呈灰白色,头部与大蟾蜍相似,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时有1米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的水柱高达数丈。
不仅如此,与水怪传闻相呼应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驴头狼的传闻。据说,最早发现棺材兽的地点是神农架东南坡,这是一种长方形怪兽,长着很大的头、脖子短粗,全身为麻灰色毛,跑起来的惯力可以撞断树枝。独角兽体态像大型苏门羚羊,后腿略长,头像马,前额正中生着一只牛角一样的黑色弯角,约40厘米长,从前额弯处呈半圆弧弯向后脑。驴头狼好像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是个体型远大于狼的灰毛家伙。
除了奇怪的动物耐人寻味外,神农架还有许多地质奇观更是蔚为壮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河水一日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更神奇的是潮水的颜色会因季节而有所不同,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干旱之季水色混浊。
宋洛乡有一处冰洞,洞内温度与洞外气候大相径庭。当洞外自然温度高于28℃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十余米长的冰帘,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顶端如蘑茹状的冰柱,而且为空心。洞外天气转冷时,洞内的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反而高于洞外。
与宋洛冰洞相应成为另一奇洞的是木鱼镇的冷热洞,洞中时而冷风习习,时而热浪滚滚,目前还没有一个最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这一冷热忽变的现象。还有官封乡的鱼洞,洞里水色伴着春雷产生变化,春雷过后,水色由清变浊,等水色完全浑浊后,成群的鱼在洞里游来游去,这些鱼如筷子般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场面蔚为壮观。
神农架这块神奇之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好奇的人,不知道谁何时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
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总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地方。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岸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夏天到来时,“地温异常带”的地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在气温高达30℃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人们在任家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角瓜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任家在这个地方平整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17℃,地温保持15℃。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是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一个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人们知道,自然界的气温变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公转,当它和太阳距离缩短时,太阳辐射给地球的热能就会增加,使地球变热、变暖。反过来,地球就变凉、变冷。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而这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奇异的现象。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但这些分析只是推论而已,这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
诡秘幽灵岛
西方人酷爱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怪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陆地,但这块陆地始终无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块陆地不是光学错觉,于是他便将“陆地”标在海图上。200年后,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夫与他的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那块陆地。航海家沃尔斯列依在1925年经过该地区时,也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
一艘意大利船在1831年7月10日途经西西里岛附近时,船长突然发现在东经12°42′15″、北纬37°1′30″的海面上海
水沸腾起来,一股直径大约200米、高20多米的水柱喷涌而出,水柱刹那间变成了一团500多米高的烟柱,并在整个海面上扩散开来。船长及船员们从未见过如此景观,被惊得目瞪口呆。当这只船在8天以后返航时,发现一个冒烟的小岛竟出现在眼前。许多红褐色的多孔浮石和大量的死鱼漂浮在四周的海水中,一座小岛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了。而且在随后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周长扩展到4.8公里,高度也由原来的4米长到了60多米。由于这个小岛诞生在突尼斯海峡里,这里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马上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大量的科学家前往考察。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人们忙于绘制海图、测量、命名并多方确定其民用、军事价值时,小岛却突然开始缩校到9月29日,在小岛生成后一个多月,它已经缩小了87.5%;又过了两个月,海面上已无法再找到小岛的踪迹,该岛已完全消失。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大西洋北部。有一座盛产海豹的小岛,它是100多年前由英国探险家德克尔斯蒂发现的,它也因此被命名为德克尔斯蒂岛。大批的捕捉者来到了这个盛产海豹的岛上,并建立了修船厂和营地,但此岛却在1954年夏季突然失踪了。大量的侦察机、军舰前来寻找均无结果。事隔8个月以后,一艘美国潜水艇在北大西洋巡逻,突然发现一座岛屿出现在航道上,而航海图上却从来没有标识过这样一个岛屿。潜水艇艇长罗克托尔上校经常在这一带海域航行,发现此岛后大为震惊,罗克托尔上校通过潜望镜发现岛上有人居住,有炊烟,于是命令潜水艇靠岸登陆。经过询问岛上的居民才知道,这正是8个月前失踪的德克尔斯蒂岛。
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它们不同于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那么,幽灵岛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的呢?这成为世界海洋科学家们的热门话题。
法国科学家对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的成因作了如下解释,由于撒哈拉沙漠之下有巨大的暗河流入大洋,巨量沙土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因此临时的沙岛便这样形成了。然而,暗河水会出现越堵越汹涌的情况,并会冲击沙岛,使之迅速被冲垮,并最终被水流推到大洋的远处。
美国的海洋地质学家京利·高罗尔教授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海洋上的“幽灵岛”的基础是花岗岩石,而并非是由泥沙堆积而成。它形成的年代久远,岛上有茂盛的植物和动物群,是汹涌的暗河流冲击不垮的。那么“幽灵岛”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他认为“幽灵岛”出现的海域是地震频繁活动的地区,海底强烈的海啸和地震使它们葬身海底。高罗尔教授还认为,如果太平洋西北部的海底板块产生强烈的大地震使之大分裂的话,日本本岛、九洲也同样会遭到和“幽灵岛”同样的命运,会沉没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中,而且他认为自己并非是在危言耸听。
另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聚集在浅滩和暗礁的积冰,还有人推测这些“幽灵岛”是由古生的冰构成,后来最终被大海所“消灭”。多数地质学家则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作用形成此类小岛。他们认为,有许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新的岛屿便形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小岛的消失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出熔岩后,基底与海底基岩的连接不够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新岛屿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在海底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使形成不久的岛屿被摧毁。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引起地壳在同一地点下沉,使小岛最终陷落。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小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把戏”呢?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地点突现、消失、再突现、再消失,而与其邻近的海域却没有异常现象发生呢?到底是什么所为呢?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始终困惑着科学家。
沙漠中的“魔鬼城”
这是一个杳无人烟却又热闹非凡的“城市”。当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时,人们在城堡漫步,耳边能听到一阵阵从远处飘来的美妙乐曲,仿佛千万只风铃在随风摇动,又宛如千万根琴弦在轻弹。可是旋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那美妙的乐曲顿时变成了各种怪叫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