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郭元祥之教师文化介绍

郭元祥之教师文化介绍

2016-05-24 07:18:37 来源:www.45fan.com 【

郭元祥之教师文化介绍

教师文化(11)----教师的阅读
 
作者:郭元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73更新时间:2006-3-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谚语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毛姆
 
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多人对书籍没有了多少兴趣,能够归入“读书人”之列的,也许已经不太多了。除了学生、学者之外,教师似乎该排在“读书人”行列的第三位了。因为,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么?
 
“读书人”以读书为生。阅读不仅是“读书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这一部分,就好比汽车没有了燃料,好比胎儿失去了联结母体的脐带。对“读书人”来说,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读书人”之所以喜爱读书,是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思想的宝库,书籍是智慧的魔盒。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去读书吧!书籍能够给你智慧的启迪,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当你面对困惑和苦恼的时候,去读书吧!书籍能够帮你解开纤纤心结,毛姆告诉你和我:“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阅读是一种生活,阅读是一种品质;阅读是一种思索,阅读是一种解脱。
 
阅读有一种境界是读出自己。书籍恰如一面镜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符号和文字,而深藏在符号和文字背后的,则是思想和意义。通过符号的刺激,折射出来的是读者的心境、心态、心绪,以及感觉、感受和感悟。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说读出的意义可能会千差万别,这是读者阅历差异的缘故,是阅读目的的不同所致。我国思想家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教师的阅读,要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一个大写的“人”。教师的阅读需要时刻关照“教育”,关照“学生”,关照“教育场景”。教师的阅读如果不关照“教育场景”中的人,是难以达至“玩月”境界的。
 
时下的教育中,教师们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在逐步减少,有阅读计划的教师也在减少。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学校没有成为“书香校园”,相反成为“考试地域”,太悲凉了!要真正想成为有思想的教师,那就去读书!要真正想体味书籍的价值,一定要买书!要真正想给好朋友一份忠告,最好去送书!学校真正想造就名师,千万要去丰富藏书!
 
作为教师,一生要必读这十本书:
 
孔子:《论语》
 
卢梭:《爱弥尔》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坎贝尔:《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师作为“读书人”和“教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
 
教师文化(12)----教师的角色
 
作者:郭元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323更新时间:2006-3-1
 
1.川剧艺术中有一种绝活,那就是曾经吸引过刘德华的“变脸”艺术。“变脸”表演者能够在眨眼之间改变脸谱,大致能够在一两分钟之内,呈现出数十种脸谱。在日常生活中,每个成人大多同时履行着多重的角色:父或母、子或女、夫或妻、熟人或陌路、点头之交或心灵之交。这些角色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是分别呈现的;有时是责任的承担,有时精心的表演,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表达者。在教育场景中,教师其实也是多重角色的表达者。
 
当然,在教育场景中,角色不是川剧“变脸”艺术中的面具,而是教师特定身份及其行为模式。理论一点讲,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
 
在学校教育中,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的确是越来越高,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越来越多。譬如,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指导者、合作者、创生者、开发者,讲课的语言像播音员,教学行为像演员;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积极生活的指导者或引导者;要像慈母一样关爱学生、像严父一样要求学生。在处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教师又要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对待同事,教师要成为同伴互助者、自主反思者、改革实践者。应该说,这些角色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又能有几个教师真正做到呢?我怎么总是感觉,要完成这些角色的职责,就像完成川剧中“换脸”的动作一样复杂。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位教师能够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不能不说这些角色也具有了一定的“绝活”性质,难怪我的一位有过在国外当教师经历的中学教师朋友说:在中国当中小学教师有难度。我想,这位朋友的本意是:在中国当一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有难度。
 
2.当一个好教师,难在何处?我想,可能是难在角色冲突、角色负荷以及人们对教师日益增加的角色期待上。
 
其实,教师的角色冲突、角色负荷和角色期待的存在是正常的。因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有一位教育家曾经做过一个因素分析,该研究表明,如果要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需要涉及108个因素,而要把一个儿童培养教育成人,则涉及1019个因素。处理如此复杂的因素,教师不去承担多重角色职责,行吗?当然,这里涉及一个“度”的问题。角色冲突无度、角色负荷无度、角色期待无度,自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把一切的失误都归于教育或归于教师,不能把一切的成败压力负于教师。人们对教师、对教育可能需要一点耐心,需要一种等待。
 
面对角色冲突,可能需要中小学教师朋友们真正进行教师规划,学会教师智慧,具有教师德性,坚定教师信念;面对角色负荷,可能需要中小学教师朋友们真正养成教师习惯,关注自己身心健康,经常保持微笑的心态,缓解教师压力,感受教师的幸福;面对角色期待,可能需要中小学教师朋友们真正坚持教师阅读,形成教师思想。
 
3.讨论教师的角色问题,不能不说说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蜡烛”“春蚕”“园丁”的隐喻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本意是用来赞美教师的角色意义,却也存在忽视教师自身利益、成就需要的问题。“水桶”“炮手”的隐喻也许大家比较陌生。“水桶”的隐喻暗含着教师和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容器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有不少的校长总是这样教训学校的教师:你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显然把教师的角色单一化了。英国有位数学家在批判中小学教育中功利主义现象的时候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中小学教育里,每个学生就是指向大学的一门大炮,12年的基础教育就是由教师不断地往炮筒里塞火药的过程,教师就是炮手,12年准备期到了,炮手点燃了每一门大炮,结果,有的大炮打到了目标,有的没有。无论是否打到目标,那一门门大炮剩下的都仅仅是空壳。看来,“水桶”和“炮手”的角色不仅仅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反面角色”。
 
无论教师是什么的角色,我觉得他都不要失去了人性。只要他真正把学生当成人,把自己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价值、有情感的人,他的角色职责就会得到践行。
 
两周以前,我的一位教育硕士研究生从新加坡任教回国,回国后她非常想继续担任已经升到初三的原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与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融洽,学生也一直盼望着他们的老师姐姐回来。可家长不同意,学校领导也有疑虑。她来问我怎么办,我给她打了个比方,也许是一种隐喻吧,不知是否恰当:教师就像一个加油站和停车场,总有车进来,总有车出去,关键是它在你这儿的时候,你为他加满了燃料,照顾好了它,把它送上了它该去的正路,再满怀笑脸地迎接新来的车辆,你就算是称职的了。
 
我总觉得,教师的角色不是在扮演,而是在行动,是在过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生活,是教师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过程。这也许是我提出“教育人生”概念的意义吧。
 
教师文化(13)----教师的习惯
 
作者:郭元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92更新时间:2006-3-1
 
教育行为习惯的主人是教师。我想只要这个主人能够心中有人,心态阳光,心境平和,心思向上,心怀梦想,心理健康,心向往之,就没有养不成的好习惯,没有改不掉的坏习惯。
 
有人说:习惯成就人生;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成败。《辞海》上说,习惯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提到“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汉书•贾谊传》中也有“习惯如自然”之说。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习惯如自然,习以为常,习以为性,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的确,习惯在一个人的一生的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太重要了,好习惯提升人的品质和生活品味,坏习惯糟蹋人的形象和生活层次。因此,在教育中人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但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的习惯养成问题。
 
教师的习惯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境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学校组织大部分教师共有习惯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教师一种自在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
 
表面地看,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教育行为表征,内在地看,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维的反映。尽管教师的教育行为习惯有时是无意识或有意识形成的,但都能从中解读出支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其实是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习惯的教育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教育思维方式,同样,教师的教育习惯的改变也必然是教育观念的改变。
 
教师的习惯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的老师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当拿到一本新教材新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找课文中的知识点并照搬“教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于面无表情,习惯于不苟言笑,习惯于讲讲讲练练练,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顾过程,习惯于仅仅布置书面作业;在家长会上,有的老师习惯于数落学生的缺点,习惯于只谈学习成绩,习惯于危言耸听,习惯于要求家长给学生施压;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单打独斗,习惯于竞争,习惯于对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批评,习惯于罚站;当一种教育改革来临的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质疑“那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负面影响吗”,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追求、理想,习惯于远离与逃避、事不关己与高高挂起……毫无疑问,此等习惯是坏习惯。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与赞美学生,习惯于尊重与关怀学生,习惯于帮助与激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与同事相互理解与支持,习惯于与同事交流与合作,习惯于与同事研究与探究;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在知识接受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学习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这无疑是教师的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惰性”,习惯是一种稳定,习惯更是一种维持,“习惯”本身蕴含着拒绝变革、创新之意。其实,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与进步。坏习惯一定要改,好习惯如果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终究有一天也会归入坏习惯的行列,因为“不变”本身未必就是好习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教育改革就是一种挑战习惯的活动。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少教师抱怨:好不容易习惯了的教材,又改了变了换了。“习惯了”未必就是“实现了”某种积极的价值和目标。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核心价值的追求,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习惯。
 
教育行为习惯的主人是教师。我想只要这个主人能够心中有人,心态阳光,心境平和,心思向上,心怀梦想,心理健康,心向往之,就没有养不成的好习惯,没有改不掉的坏习惯。如果在我们刻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同时,每个教师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哪些教育行为是好习惯、坏习惯,那么,教育每天都会充满阳光!
 
拿破仑•西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的习惯不仅关乎教师自我的命运,更关乎学生的命运。
 
教师文化(14)教师与音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感
 
作者:郭元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56更新时间:2006-3-1
 
由于女儿从8岁开始学钢琴,因而,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直播节目,成了我们一家三口近五年来过元旦的传统方式。我早就查阅好了直播的时间表,把音响调整到最佳状态,与孩子她妈和女儿一起,边吃零食边等待音乐会的隆重登常北京时间晚上六点整,随着拉脱维亚著名指挥家马里斯·扬松斯手中指挥棒划出的优美曲线,《皇冠》进行曲、《春之声》圆舞曲、《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等优美的旋律开始回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回荡在我温馨的小家,也回荡在我心田。每年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有感触在胸,触摸到音乐的力量,感触到音乐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0787.html
Tags: 文化 教师 郭元祥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