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得方法
小橡树夏令营时当当妈的讲稿转贴
当时做家长培训时当当妈说了句话我印象极深:除了世界首富,谁家过得不比别人差呢?
中国传统的教育里,孩子是不能接触钱的,因为“君子,小人”。我们不少人大概到了成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每月工资是多少。可是,今天的社会进入了商品社会,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对每个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协调欲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培养一个经济上有责任感的孩子,是一个新的课题。
我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金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孩子认识社会如何运转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橡树搬家时,我们带着孩子参观新园,介绍财务室——我们叫做阿里巴巴山洞——时,我们说,这是爸爸妈妈来给小朋友交学费的地方,爸爸妈妈把钱交给幼儿园,然后幼儿园拿来交房租,给老师发工资,买玩具纸笔,买食品水果。平时,爸爸妈妈也应该让孩子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树上长出来的,而是工作换来的。这样,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工作的价值。过去,不少父母在孩子提出金钱方面的问题时,经常难以启齿,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孩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的,他们也有权利了解社会运转的这一机制,只要我们成年人坦然地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
孩子经常遇到的金钱方面的问题,往往和购买欲望有关。孩子刚会走,可能就会指着东西要这要那了,吃的啦,玩具啦,琳琅满目。我们大人经常采取的对策是:“哎呀,妈妈没带钱呀。”时间长了,孩子也变聪明了,说:“你不是有卡吗?”或者,他自己说服小店主,赊一个玩具回家来了!于是,买还是不买,成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无休止争论的焦点,也出现商场里令无数父母头痛的对峙场面。
有的父母觉得,我们小的时候那么苦,想要什么都没有,现在家境好了,孩子想要个玩具,那能有多少钱,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这些玩具对孩子成长也有好处呀。可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再丰富的资源,有穷尽的时候。孩子正是从小时候买玩具开始,学会如何对待欲望,需要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无穷尽地索取的孩子,任何愿望都立刻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了难以胜任大事,也难以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产生幸福感。
在耶鲁的时候,由于导师的关系,和一些香港巨富家庭子弟有接触,我感触很深。这些孩子,大多有在美国打工的经历。家里绝不是缺乏资源,可是很多孩子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我曾与一位香港社会学家探讨此事,到底这是一个家族的偶然兴起,还是有意为之。他说,这是家族培养接班人的conscious strategy(精心设计的战略)。看到这些富家子弟打车专挑面的而避开夏利,在路边摊上买日用品和礼物,假期在公司里从底层做起去认真地实习,我非常钦佩他们做父母的理性和深思远虑。从小明白工作的价值和工作能带来的满足感,而不是躺在祖先的树荫下乘凉,这不仅有利于家族事业的延续,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过一生,也至关重要。
美国有不少儿童财商教育方法,大都建议从孩子3,4岁就开始让他自己管理一点零花钱。有的人主张,孩子每周完成一定的工作——比如擦桌子,洗碗,但不包括个人管理方面的事情,比如刷牙——后,大人可以给孩子固定数额的钱,比如三岁给三块钱,四岁给四块钱。也有的人主张,只要孩子没有大的失误,可以直接领取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具体采用哪种方案,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基本原则是,首先,孩子不应该马上掌握数额太高的钱,比如,爷爷奶奶给的几百元压岁钱可以用孩子的名义存到银行里,将来上大学用。其次,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鼓励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几周以后买个大点的玩具。
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零花钱,首先可以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比如,我的孩子在我给他买冰淇淋的时候,每次都要买最贵的那种。后来,他有零花钱了,自己负责冰淇淋供应了,很快就弄明白如果买便宜一点的那种,他可以多享受几次。出去旅行的时候给孩子一点钱自己买东西,他很快就发现了不同地方的物价差异,甚至弄清了汇率。
至于如何逐步教孩子管理零花钱,我们刚刚发现了一本翻译过来的书《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零用钱计划》,可供大家参考。
让孩子自己管理一点钱,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从小会利用资源,追求人生目的。在美国读书时接触文科的同学,发现有的同学家庭并不富裕,子弟如果依赖家庭,可能上不了这样闲逸的学科。可是有的人会先去华尔街打拼,积累一定财富之后,追随自己内心喜爱的学科。记得大学时,读到爱琴文明的再发现,德国人施里曼因为童年着迷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为了挖掘出特洛伊城来证实这个故事,他辛苦经商几十年,终于攒够了钱来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更强调伯乐,更强调三顾茅庐的有道名君,却忽略了个人的能动性。给孩子一点资源让他在一定范围内支配,能够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动性。比如,我不给孩子买枪和一些卡通玩具,但他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他知道妈妈不大喜欢这些东西,可是如果他克制自己买冰淇淋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他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当然有克制不住的时候,有买来垃圾、转眼就后悔的时候,但这是他的决定,他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只在大的方面有所规定,比如不能吃饭前吃冰淇淋,如果玩具有危险性,妈妈可以有否决权,但孩子毕竟有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途径。
给孩子零花钱之后,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突然变得“惟利是图”,掉到钱眼儿里了!妈妈口袋里掉出的一块钱,他硬是要归为己有;买块糖,几毛钱的事,她犹犹豫豫,拿起来又放下,让老爹老妈于心不忍,觉得孩子失去了童心;更有甚者,你让他帮忙倒杯水,他要收费两元,你请他拿双拖鞋,他也要讨价还价一番。不少原来打算给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父母,到此大感受挫,也就偃旗息鼓了。
其实,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他刚接触了金钱的一方面,还没有学习其他的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其他方面的好时机。别人的钱不能归为己有,因为丢了钱的人会着急的。外面拣的交给警察,家里拣的交给父母。家里的人互相帮忙是爱的表示,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些道理,都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告诉给孩子。我们小时候比较缺乏金钱观的教育,因此遇到这些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就容易怀疑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这正是教育的过程。
让孩子了解钱能做什么,仅仅是金钱观教育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应该了解金钱的局限性。孩子在接触金钱之初,有时候会非常天真地给所有东西“标价”,这时我们正好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比如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多少钱也不换的。太外婆留给妈妈的小盒子,别人可能觉得很不值钱,但对妈妈来说,也是多少钱都不换的,因为每次看到它,就想起妈妈小时候和太外婆度过的日子。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去放弃金钱。比如,爸爸周末如果去工作,可能会挣更多的钱,可是爸爸爱我们,想和我们一起度假,我们的假期因为爸爸的参与而更快乐,这时候我们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就比金钱更重要。有些东西与金钱的多少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比如健康和快乐的心情。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会感觉到周围财富的多寡不均。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摇篮网论坛里有提问,说自己家远不如弟弟家富裕,怕自己的孩子感觉心理不平衡。大家觉得难答,网管给我打电话请我去答。我发帖说,说到底,除了全球首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在经济条件上比某些人差,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首先我们成年人对此要看得透,要处之泰然。其次,要告诉孩子别人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自己的努力、别人的帮助,当然也有机会的原因。让孩子学习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成功,用他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成功鼓励孩子将来去努力和效仿。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家的特点,哪怕只是很小的特点,但有别于他人,让孩子以此为荣,建立自己家庭的家风和传统,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我们小时候,在衣着方面父母对我们非常苛刻。我母亲对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家教传统很严,爸爸妈妈小时候都是学校里衣着最差而成绩最好的。这句话在我们姐弟三人身上一一实现。而且让我们骄傲的是,在某些方面,如文体器材,他们肯给我们最好的,如果我们努力。我今天不会再让孩子在衣着方面差得突出,但我很坦然地告诉他,别人有的东西你不可能都有,因为你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有的东西太贵,妈妈买不起;有的东西妈妈不想买,因为想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这个月你只能买一个玩具,因为这是我家的规矩。这些问题,我觉得绝不仅仅是一个大人省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磨练孩子心性、教孩子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金钱不是评判他人的唯一标准。除了金钱,还有品行、情趣、性格、特长等等很多标准。孩子常常天真地进行比较,你家的车是什么牌子,我家的车是什么牌子,这不是洪水猛兽,这是孩子正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但重要的是,周围的成年人如何去进行解释。你简单地说,他们家有钱,所以他们家的车贵,那么给孩子的是一种引导;你给孩子说明性能、外型、节能、方便、车主对车的依恋感情等其他方面的考虑,这时候孩子接触到的价值观就更多元,金钱就不会成为唯一的标准。在今天的世界里,要让孩子有健康的金钱观,周围成年人的心态和引导方法非常重要。我有一个做法,就是常带我们的老师去比较好一点的餐馆,但是点非常简单的菜。有人以为我是让老师“提高品位”,其实不对,我们为的是锻炼定力。我常和老师们说:“要能够在富人面前坦然地做一个穷人。”同时我们培训教师如何去正确引导孩子。大千世界,缤纷多彩,能够坦然地对待财富方面的差距,同时用多元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对孩子将来健康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教孩子认识金钱的局限性的同时,要教孩子分享。我们的传统哲学里非常强调物极必反,强调盈亏之间的交替。记得当初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成为拯救清庭的中流砥柱、权势炙手可热之际,诚惶诚恐,把书斋命名为“求缺斋”,并吩咐家人通过救济穷困族人、捐设族产等方式系统地“散财”。曾国藩最终能极为罕见地全身而退,而且子孙昌盛,颇有建树,与他的这种家教哲学有直接关系。
国外不少关于富裕家庭育儿的书籍也反复强调富裕家庭尤其应该教子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向大家推荐一本<Silver Spoon Kids>,刚有了中文译本,叫《富孩子》,大量篇幅讲了这个道理。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存努力,长大容易缺乏幸福感和生活动力,也需要从生存之外的事业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美国不少“贵族学校“是各种社会公益组织的中坚力量,中产以上的家庭子弟大量参加和平队等志愿者组织,认识了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在与其他阶层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同时从为他人服务当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父母也籍着孩子的兴趣而成为各种公益组织的捐款人,使财富在社会中良性流动,各尽所能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达到更长时期的社会稳定。财富的积聚只是一个方面,而财富的使用更是一门学问。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论题也会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小橡树从一开始就以微薄之力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拍卖、义演、捐赠、义卖,也是出于这些考虑。
---
小巫先跟臭妈握握手,我们的想法基本一致。我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可惜你没有畅快地写完。
二心堂:你以为当当妈岿然不动,其实她已经色厉内荏啦!:D
今天去接孩子,当当妈先检查了我和悄悄的着装,看到我们穿的不一样,虽然我还是穿着那件皮夹克,当妈说看着不那么心惊胆战了。她说那天把她吓坏了,连我们说的什么都不能马上理解了,回家仔细想了之后,总算初步理解了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情感需求满足后,物质需求就不那么强烈了。
这让我有点吃惊,因为我以为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之一,不只为何当妈今天才想明白。当妈说还要和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说现在正在李跃儿这里炒作这个话题呢,等炒熟了跟她汇报去。我先写我的,悄悄会上来发表她的意见,她被当当妈作为反面典型批斗好几年了,正憋着一肚子的话要说呢!
我因为要外出,正在赶稿子,先简单地讲几点:
--当妈对我们有很大的误解,她以为我们对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都是即时满足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马上掏钱买。李跃儿目睹的那一幕就是最好的反驳:我经常拒绝Sam对物质的索求。
--当妈认为Sam不闹着要玩具就是没有欲望,而且她认为孩子都是有欲望的。这是对孩子的误解。孩子最大的欲望是和父母的亲情,而不是拥有多少玩具。拥有多少物质都无法填充人对亲情的渴求,物质就像毒品,开始可能带来一些快乐,而后就不够了,就要更多更大的,到最后还是不能满足,人还是不快乐。相反,有了亲情,寒窑破洞孩子也是快乐的。
--我们说对孩子解释“爸爸妈妈为什么每天上班工作”时,首先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喜欢工作、正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而后解释上班能够得到报酬,这样我们才能买吃穿住房子。当妈不同意,她认为这是我们小资的理想,而人的工作动机首先是生存,所以必须首先告诉孩子“不工作咱们吃什么?”这是她对工作本质的误解。我们都知道,儿童天生就热爱工作,工作是人的本能和愿望。虽然成年人原始的工作动机之一包含生存,但是对工作种类的选择还是以兴趣为主要因素的,仅仅以赚钱为目的的工作,任何人都无法长久热爱、坚持干下去。既然我们属于小资阶层,已经实现了挣钱和自我实现相结合的理想,为什么不能鼓励孩子也实现这个理想呢?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对工作产生畏惧心理呢?
--我讲Sam不闹玩具的例子,是他能够延迟满足的表现,丫丫妈事后评论说她还以为这表明孩子克制力强。其实这里有很大的区别。能够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建构的充分,即使妈妈有钱买下这个玩具,他也能够接受暂时不满足这个愿望的现实,因为他知道,满足的机会还会有。克制力是什么?一个孩子特别想要一样玩具,但是妈妈没有钱给他买,他眼馋地看了又看,克制住对妈妈要求买它的强烈冲动。这个孩子今后肯定会拼命挣钱的。
--我们既然已经步入了小资阶层,就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去花钱吧,既没有必要炫耀自己的财力,也没有必要刻意掩盖什么。我们有能力让孩子出国旅游,何乐而不为?当妈批评我们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其实就Sam来说,玩具已经不是他消遣的重点。他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很少有时间玩玩具,周末我们去登山,外出活动时间大大超过玩玩具。
--当妈建议的理财教育,理论上说非常好,但是没有必要在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施行。孩子对于钱财的敏感期还没有来到,这么早给孩子灌输,副作用超过正作用,这在效仿当妈倡议的几个妈妈身上都有体现。当孩子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时候再培养也来得及。现在我注重的还是自己书上提及的那些品质,比如独立生存能力、意志力、爱心、公共道德等等。Sam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很让我满意,上个周末我们去幽谷神潭,Sam一路爬上爬下,比较窄的地方谦让别人先过(用语都很绅士:“还有两位女士没有过来呢。”),比很多成年人的表现都优秀(这些大人们,没走几步就累得哭爹喊娘,见到小孩子也不让,抢着走,也不怕把孩子碰摔了)。
--当妈说没有匮乏的孩子就没有学习的动机。这又是对孩子的误解。孩子学习的动机决非来源于物质的匮乏,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明白。当当本人的例子就很好:为什么他一定要老师给的钥匙链,而对妈妈提供的一大把都不屑一顾?就在于老师给的钥匙链代表的意义——当当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对自己的肯定。当当妈就吃鸡一事采取的措施,很让我反感:这明摆着是在用钱控制孩子!也是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不信任。如果我因为健康原因不想让Sam吃什么,会告诉他吃了之后的恶果,让他自己选择吃还是不吃。在冰激凌、糖果、点心、可乐等等问题上,Sam能够进行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不用我拿钱诱惑他。
--当当妈建议我们应该给孩子制造匮乏,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而是让孩子经过渴望、不能满足,而后得到时倍加珍惜。这也是在操纵孩子。一些中国家长有这样的传统:“你要什么?就不给你!就不给你!让你眼馋、求着我!”这简直是在摧残孩子么!为什么一定故意让孩子经受可望不可求的痛苦呢?将来孩子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肯定会过度补偿的。
--还有一个道理,当当妈说她最近才明白:就是不能把孩子过早地变成父母。不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忧愁。这也是很浅显的道理。
--当当妈如此执著地推行她的理财教育,反映出她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们那天比较客气,没有追究到底是什么心理伤痕导致她如此着迷这个话题。但是我说了,她是在把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个伤痕,需要她自己警醒过来,进行治疗。
更多精彩文章http://www.self-edu.org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