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的十大误解有哪些?
孟宪利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满怀梦想的年轻人,走入机关甚至在机关混了许多年后,仍然可能对机关、对“从政”心存误解。这种误解是怎样形成的呢?可能是书生意气,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是对机关的特殊性质缺乏认识。也难怪,原本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何况在表现与本质最大化背离的机关呢。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些误解的存在对于“从政”者本人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将是十分危险有害的。想想看,有以下10条可能是我们经常被蒙蔽而又全然不知的。
第一,只要能力强就可以被重用
学生时代,学习好就会被老师和同学宠爱,就会被重视、被重用。考试成为衡量学生能力水平重要甚至唯一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存在很大缺陷,但确是目前为止最为合理的方式。可能恰出于这个惯性,很多人以为只要能力强,就会在机关得到最好的发展;只要能力强,就可以坚信被提拔重用;只要能力强,就可以睥睨同事、孤高自傲。这实在是一个致命的误解。事实上,很多能力很强的人被“窝”在一个很难受的位置, 废掉了。机关对人的衡量标准绝对不会像考试分数那么直接和简单,这里还不说其它诸如情感喜好、利益关系、个人认知等方面的众多“变数”,单就什么是“能力强”就难以衡量测评。能力最好、成绩最好的人不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正确对待的现象。中国实在不是一个讲究能力主义的国家,恰恰相反,我们对于能力一般的人还好,而对于能力强的人尤其容易滋生怨恨,一个很简单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你不是能力强嘛,正好可以打击一下;对于能力弱的人,大家反而不忍心去伤害。所以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还是“不患贫,患不均”、“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第二,只要干的好就可以被提拔
这个话如果被限定一下,有时候可以说也是对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干的好”。如果把“干的好”理解为一个包含业务水平、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业务能力评价,那在有些时候还是对的。但即使这样,至少还是有一半的可能是不对的。因为,重用不重用绝对不仅仅考虑“干”的情况,还要综合平衡其它各种因素。总结历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唱到后来最红的往往不是冠军得主,而是第二、三、四名,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有些导师在招研究生的时候,明确打出标准:不招考试得分最高的,只招得分排在第三、四的人,其中的哲理耐人寻味。
第三,只要表现好就可以被别人喜欢
如前所述,学生学习好就会被父母、老师和同学待见,就会集各种宠爱于一身。老师会表扬你,家长会奖励你,同学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如果你把这种感觉带入机关,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机关,你干的好,就会有人感到威胁,就可能打破利益平衡,从而有可能招来嫉妒和白眼。这里边,关键的是要明白,你现在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有着亲情关系并对你寄予厚望的父母,不再是通过你的成绩来体现自身价值的老师,也不是你的成绩可以给他人带来激励和帮助的同学,你面对的永远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以综合平衡为己任的领导,永远是你的进步就可能给他带来危机和压力的同级同事,永远是和你一样要求进步的同龄人。
第四,只要与人为善就可以得所有人欢心
初出茅庐,你一定会谨小慎微,以为可以通过与人为善、塌实干活儿,来交好所有的人。你想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友好和关怀。但你会逐渐发现,机关是这样一个地方,你不想得罪任何人,结果你可能还是得罪了人;你想尽可能少地得罪人,结果你得罪了很多人。一条铁律你不能不承认:在机关,你可以作出最大的努力,但你还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说你好。这是事实,可能不是你的错,但你终将会得到这样的错误待遇。明白这一条很有好处,不必为一点点摩擦而伤感,因为在机关,矛盾——无处不在。
第五,只要进了机关就可以拥有权力
实话说,许多年轻人是背着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重负而选择“从政”的,他们对权力有一种特殊嗜好和攫取的欲望,并以为到了官场就可以办很多事,就可以“君临天下”。这种状况使很多年轻的“从政”者失去位置感,变得不可一世,在飘飘然间触犯了“官场”大忌:愣头愣脑。岂不知,连他自己也觉得心虚。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了什么资本。事实正是如此,一个年轻的“从政”者可以有着绝胜于乡长、村长的美妙的表达方式,有着引领时尚的胆量和气质,可以发表一篇自称体系的独家言论,可以替领导起草一篇为他带来无数掌声的讲话稿,可以云山雾罩、海阔天空,但却可能无法使一分良田归还主人,无法使一个老农脸上挂上微笑,无法使一个乡村恶霸有所收敛。以为找到当官儿的感觉了而摆谱的人,只不过是私欲膨胀、封建意识的流露而已。
第六,只要跟对人就可以飞黄腾达
中国人天然有依赖心理,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生存哲学,说大了是一种依赖人格。在我们依次依靠了家长、老师之后,我们开始依靠领导。并且很多现实的事例似乎更加坚定了“从政”者从依靠领导到附属领导到附庸领导的心理和现实选择。有顺口溜警告说:不要站错队,不要掏错兜,不要上错床。于是很多人都以死心塌地地“跟定”领导为生存首选和莫大荣耀。孰不知,这样一种不正当的关系是很危险的前兆。理由至少有四:领导是要常流动常调换的,而新、旧领导者之间是可能有过节的,被前任宠着的人自然会被冷落甚至排挤的;和领导交往过密,是容易引起其他同事厌恶而招致攻击的;一门心思地依赖领导,是容易忽视其他对自己不利因素的,当这些因素已开始威胁到自己甚至威胁到领导的时候,却全然不知;领导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有时候是会牺牲属下利益的。就算是领导仕途通达、一向风顺,也只能在退休的时候把跟随自己的人安排一下,如果跟习惯了领导却忘记了自己的独立,习惯了将领导的风光作为自己的权力,不但不一定能够表现出强劲的后续发展,还会因为“保护伞”的退场而暴晒天下,这也许就是许多领导秘书出事的原因吧。
第七,“从政”的命运自己可以尽在掌握
“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个几乎不被怀疑的用来激励年轻人的人生命题。如果从终极意义上说,这句话也许是对的,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发挥,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但在机关,这个命题却值得重新考虑。在种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你的政治生涯是难以设计路线图和归宿点的。也许你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努力,但你不会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达到怎样的高度。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政治家”是无法通过学校教育打造出来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后来做了大官的人在谈到自己“从政”的经历时,往往说到一句话:“从政”并非初衷。机关就是这样,机会无所不在,宠辱时刻变换,你可以努力做到不最差,你却无法永远保证做到最好。
第八,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这个说法从逻辑上说也是对的,却也显得含混不清。什么是有准备的头脑?做什么准备?这些问题是需要在机关重新认识的。另外,从这个说法所表明的态度来看,有消极等待机会的意味。在机关,消极等待常常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一个一门心思做事的人,常常会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说他们会吃亏到何种程度,关键是他们可能得不到最优的去处。而那些会哭会闹、善于表白自己、勇于推销自己的人,则可能得到意外的超出于辛苦准备者的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官场上“机会”是跑来的、是创造出来的、是请求下来的,正所谓:“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跑”、“叫”、“要”容易坏了风气,但也有合理的成分。所以,我们可以明文禁止,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第九,被提拔就意味着被领导信任
按照正常的逻辑,只有被重用才会被提拔,提拔自然也表明领导和组织对你的重用和信任。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提拔有各种理由,也有因为不受领导信任和待见而被提拔的情况。有时候领导实在不太喜欢你,看到你在他眼皮底下晃来晃去就烦,于是想到一个办法,把你提一下,让你离开。这个时候,提拔你实际上成了打发你的一个交换条件,你在比较舒服的心情下接受了这个条件,双方都很体面,矛盾也就随之化解。我们可以把这个看成一个例子,来认识和理解机关所呈现的某些复杂。
第十,只要是组织的决定就是合情合理的
组织如何神圣如何正确,岂容怀疑!这是一种对组织忠诚的想法。但是,你应该明白,在官场上,组织也会被人利用。道理很简单,组织不是章程、不是规定、不是天条,它自己无法发挥作用;组织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象征,是由具体的人来代表并行使具体职能的某种权力。有些不光明的人,在给你好事的时候,他会强调这个决定的个人色彩,告诉你这是他的功劳,是值得你感激和铭记的;而在给你坏事的时候,他会动用组织的名义,告诉你这是集体的决定,是组织的决定,从而巧妙地利用你对“组织”信任和服从的心理来达到他自己的某些意愿。所以,当领导特别强调组织的时候,你应该更多地感到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是“不妙”而不是“美妙”。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