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拳基础之武海滴珠的详细介绍
武海滴珠(玄光法师编写整理)
2009-04-25 05:25:34
(已经被浏览144次)
武 海 滴 珠
----禅拳基础
前言
自影片《少林寺》播出后,很多人以为天下功夫都出自少林,本人也曾经持守此一观点。然而,近几年来在与武术界的接触过程中,我渐渐觉察到武功的源头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其实天下功夫大多各有渊源,少林只是对中华武学作出过较大贡献,说少林是中华武功之源,未免失之偏颇,更有漠视古今天下人物智慧能力之嫌。况且少林寺也从未以中华武功鼻祖自居,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纯粹是文人墨客搞的双关语。撇开源头问题不谈,若说少林拳是一门刚柔相济、吞吐含蓄的功夫,是禅拳合一的武道体系,这倒一点不假。
在武道实践中,我进一步发现,少林功夫其实也是后发制人的,也即是后发而先至。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八卦是后发制人,少林则是先发制人;少林以刚制胜,武当以柔克化。其实不然。少林有大悲拳,是柔中含刚;有心意把,是刚中带柔。还有,从少林拳里的起手式,则可以确定少林拳是非常注重于克制和礼让的拳法。说少林是先发制人可能太过武断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少林功夫》一书中说得非常明确,他说:“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律。戒律在习武者身上,又表现为武德。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释永信方丈为少林嫡派传人,且自幼浸淫于少林武功。其既能作如是之言,应该是无容置疑的了。
被大家认为刚猛少柔的少林尚且属于后发制人,何况峨眉、武当呢!
私下以为,中华武学主流都讲究后发制人,而以柔克刚则是它的极致,这是儒释道仁慈思想及“三无”(无我、无为、无私)思想影响使然。佛家讲“无我”、“诸缘和合” 、“不变随缘”,道家讲“无为”、“万物同构”、“顺应自然(顺应外界的变化)”,儒家讲“无私”、“中正不偏”、“天下和融”。用之于武学,则“内固精神(精气神),外应物机(对方动作之机);舍己从人、顺其(对方,下同)力势;神和其意,身谐其动;上下迎随(上其上、下其下,迎其来、随其往的意思),如波吞浪。”如此,既符合三教修养之精神,又符合周易数理之常轨。
由此可知,我国的武艺功夫,是以三教治身制心的教义及周易制衡动变原理作为依据的。
万物和谐平衡是常,乖戾失衡是变,知常然后才能达变。武学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和平”,即“和谐”、“平衡”,通俗地说是为了“不对抗”或“对而不抗” ,即是以不足对有余,以有余对不足,此消彼长,其状如水,趋空溢满、避实就虚(太极之‘化中’)。如果出现严重的“不和谐”、“不平衡”,就只好顺应形势,见机彻底打破,再重新构建“和谐”、“平衡”。或“集中优势兵力”(形意之‘发中’),或“奇兵(奇中有正、奇正相生)突起”(八卦之‘变中’、合前二即成‘化发变’、化即泯中、发即立中、变即统中,与天台宗之一心圆融三谛吻合)。但这是变数,不得已而为之。
假设彼我两人对搏,若来势被我所化,则尚不至于必然伤害对方;若来势含暴戾之气、强抗之力,其势已至于极,无所用其化,则彼必被我发而伤之,非我伤之也,和气伤之也。这就是“先伤和气者、和气必伤之”的道理。所以,有“抗”者有“败”,“顽抗”者“彻底失败”。
武学之真谛,深契宇宙天地之真理,有至道在焉(至极的道理就在这里)。运用之妙,本乎一心。若能趣归本心(天下的道理都可以返回到心里去找),妙悟圆融,则无我无敌,得大自在矣。(细究后附的悟心篇等内容,结合禅武实践,可以慢慢明白心武同圆、禅拳一体、徳艺不二的道理。)浅言之,也极其符合生理,符合物质、精神两重力学原理。倘若违背此理而习用,纵有胜出,也是拼蛮力得一时之侥幸,不合真理。理既不合,久战必败,久习必死也。人其如此,家国之间亦然。遵道顺生而慎杀,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无不祥之事。可见道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大道无痕(物道不二、物外无道故),至道无间。古人云:“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辉。”更有曰:“天地晦其德,日月潜其辉。”这就是隐藏在万事万物里面的道!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就可以了。
宗明玄光谨识
武海滴珠卷上
基 础 篇 ---调身法(调:粗、细气脉亦即易筋)
(一)形身法 ---四威仪
形身法是讲关于行为仪态方面的良好习惯,也就是“威仪”。正所谓习久而成惯,惯久而成自然,自然则不怒而威、勿态而仪。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概括地说有行住(立)坐卧“四威仪”。它的真正目的是束敛自己的身心,养护自个的道心,勿被外境六尘之所扰乱。当然,养成好的威仪习惯对武功帮助也很大,故有志于上乘武学者不可不学。四威仪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古语云: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1. 佛住 ---立如松
佛住,也叫立禅。两脚以60度角站成外八字步,两脚跟相距约两寸,必须挺拔端正而立,故云立如松。两手抄起放掌于心口(膻中)相叠,两拇指尖轻抵,如捧如意宝珠或妙莲花,即成法界定樱此为正式立禅相。还有合掌当胸的,是一心诚敬之相。合掌要合实,掌离胸一二寸,眼能看见小指尖,则掌必直竖,如竖立金刚宝杵于胸前。无论定英合掌,都要两肘撑开,两肩松沉,头顶(动词)项直,颈靠衣领。双目垂睑为入禅相,两眼定平为肃然起敬相。
2. 佛行 ---行如风
佛行,也叫经行,径直而行,不歪斜摇晃,不左右张望,如风之行去而不留,吾心之行亦不留恋外境,故云行如风也。行法有二,一杂行,二专行。杂行夹杂闲散事务,系念佛法僧三宝之力较弱;专行则一心系念佛法僧三宝或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心无旁骛。杂行一般可以掉臂(垂手、穿海青时不许)而行,只是两个手臂不可过于甩动,只可轻缓甩动。专行又分平心、举心两种。以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例,平心则放掌心口结成定印以表持定佛号不失,此是缓长行法,六字洪名、四字洪名慢板都适用;举心则当胸合掌以表切愿诚忱,此为急切行法,一般转念四字洪名快板将收佛号时用。专行念佛洪名,脚落地时一定要合乎节拍。另外禅门尚有跑香奔行之法,属于特例,不必详述。
3. 佛坐 ---坐如钟
坐式大致有双盘、单盘、自然盘、垂腿式四种,是佛门修习禅定的方便,其中以双盘为最上,单盘次之,自然盘更次之,垂腿式不易入定故正式禅坐不龋坐时一定要选择有硬支撑的坐具或床榻上,不可在只有软支撑的地方打坐,可在坐骨下少些垫高,以利于脊柱挺起。下盘稳固,全身正直安舒,状如扣地之钟。
(1)双盘
双盘也叫跏趺坐。臀部坐实,先将右脚脚膝着地屈来,靠近身体;次将左脚屈来置于右大腿上,尽量靠近大腿根部;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同样尽量靠近大腿根部。然后挺起腰杆,脊柱竖直,全身放松,特别要松下两肩,将两手悬于脐下气海部位结成定樱其他要领:头如悬梁,下颔内收,闭口垂睑,舌顶上腭。
(2)单盘
单盘也叫半跏坐。臀部坐实,先将左脚脚膝着地屈来,靠近会阴部位;再将右脚屈来置于左大腿上,尽量靠近大腿根部,膝不可离地。倘若两腿难耐,可将两腿上下对调,翻一下腿子。其他要领同双盘坐。
(3)自然盘
自然盘也叫交脚坐。臀部坐实,两小腿交叉,两脚屈来交互置于两腿下,尽量内拉靠近身体。其他要领基本与双盘坐相同。
(4)垂腿式
这个坐姿也叫掉脚式,也叫正襟危坐式,是日常待人接物时的仪态,它也有很好的养生效果。椅或凳面的高度,等同或略高于地面到膝盖鹤顶穴的高度。坐的时候,只能以坐骨恰好坐得到椅面或凳面的前沿,两小腿自然垂下,两脚轻踏地上,两脚间距等于肩宽,两手轻抚膝盖上,或结定印置于脐下,端身正坐即可。
4. 佛卧 ---卧如弓
佛卧是佛入涅槃时的相,也叫吉祥卧。佛门睡眠都用这个姿势,能让人睡得很安稳,不容易做梦。右胁着席侧身躺下,膝胯处稍屈曲,左脚自然搁置右脚上,身体如一把弓平放于地。在上面的左胁不可有半点右倾,右倾会增加心脏压力。右手枕于头下,左手抚在左大腿上,安祥而卧。
(二)质身法 ---炼形五法
质身炼形,意思是把身体来一个质变,它是关于身体内在的修炼,因此也叫内功。其法有五:吐纳法、象形操、内练法、易筋经及除病法。有了质身炼形做基础,才有望修炼上乘武功。
1. 吐纳法
(1)抖拍
这是起床后、做象形操前必做的功夫,当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要练了,只要做了感觉舒服,完全可以随自己意加练。两脚立禅式步,全身彻底放松,脚跟快速而微小的起落震地,身体随之上下抖动,两手快速甩动,将病气抖甩出去。意念中口鼻要松开,舌轻抵上龈与上腭之间,使气息能够因为震荡而自然轻微细声地从口鼻荡出,如满瓶水震荡出泡沫之状,这样容易排出宿腐及病毒之气。热天抖甩的时间可以短一点,冷天抖甩到身热未汗为度。抖甩毕,横开一大步,相当于肩宽的两倍,然后对全身上下从头到脚背进行旋转甩臂拍打,一定要松柔自然,千万不可闭气,并且循序渐进地加大拍打力度。正确如法的拍打,既能够消除某些宿疾,还能够产生出甩鞭之类的手臂功夫和抗击打能力。
(2)吐纳
做好抖拍及象形操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吐纳了。天气好的话,在早晨阳光初出不甚强烈之时,择户外空旷而丛绿之处进行。天气差的话,可在室内做,适当减少次数,因效果出不来,当然能够凭记忆观想的话效果也还不错,但总离不了经常性的实境体验观想。叙述如下:两脚间距略宽于肩,站成大外八字步,双手托腰护住两肾,顺逆晃腰(做毕全套象形操则勿需晃腰)多次,令筋骨舒适。复将两手反背置于命门,左手握住右手腕,右手变拳置于左掌心内,下颔内收,头微低不动。两眼莫闭,向左右扫视数次,可令气达卫表。若身中有气血营卫不调之处,眼光会有涩滞不畅之感,即多扫几遍,务令气血从营达卫。然后以下丹田纳气一口,两腿直膝不动,平腰俯身下去,边俯下、边张大口缓慢哈气。哈气时一定要气归丹田,并观想将所有邪气,全部哈散,从脚底、全身毛孔及口中而出。即向外哈吹的时候要体会哈吹的反作用力,这也就是常人不易体会的内气的作用了。要将邪气吹至于地底,哈散于四海,当然这是说如此这般的去观想。呼尽后,即缓缓起身并后仰,并以鼻缓缓纳气,至不能再仰时停祝人虽后仰,但下丹田需蓄气之故,小腹不宜前突。待后仰时所纳之气自然呼出后,再以鼻纳气一次为一息,须行三息以上不过九息。第三息纳气毕,复哈气俯下。如此俯仰吐纳多次后,以关公理髯式收功。纳气行息时,仰望苍穹,见天空蔚蓝,尽多清新悦愉之气,遂至直透我身,并输与全身经脉细胞。观想的诀窍是虚静而不勉强躁动,也就是形意拳的最上法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俯仰多次,觉身心舒畅就可以了。
2.象形操
(1)摇橹势
向右开右步行右式,阴手(手心朝下)出、阳手(手心朝上)回,要肘不离肋;出则舒掌,回则拳手,出入成侧立面之圆。其状近似摇橹。步法则前脚进步后脚垫步跟进、亦步亦趋,须腰活而步微,以六四、四六转换重心,手出则脚步弓而非弓,手入(回)则脚步虚而非虚,即两脚吃重在前六后四、前四后六之间转换。行多次之后,再换左步行左式。
(2)推磨势
步法手型变化同前摇橹势,只是出入成平面之圆,还有除了左右转换,与前摇橹势不同的是有了顺逆的变化。即右式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推磨,左式则先逆后顺。
(3)戏浪势
前进步法亦步亦趋同摇橹势,后退步法反其道行之,后脚先退,前脚随之而退。手协身、身随步,两手一手上则一手下,始终以阴手画正立面上下偏长之椭圆,如随波逐浪,故名戏浪。至若白蛇掀浪水淹金山,着了意,则名鼓浪或兴风作浪。先做右式,后做左式。这个戏浪势,也要求做到肘不离肋。
(4)鹤翔势
右腿微屈,如鹤独立,左脚附贴右膝旁,不可扣于膝窝;两手臂屈臂横展,高与肩平,须沉肩垂肘;两手手指向下,自然松垂。右膝微作屈伸运动,使全身上下轻松起伏,当然手臂也随之上下起伏,但基本不另外扇动。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可左右腿交换练习。
(5)抻肩痒势
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膝稍屈,如猿驻熊站;两手相距约五公分,手背基本相对,松垂腹前。左右轮抻(左右肩轮番抻痒),肩提臂牵;如熊抻痒,如猿挤肩。
(6)风摆荷势
两脚立禅式步,双手自然垂于腿侧,全身放松。先顺时针扭动腰胯6次,再逆时针扭动腰胯6次,此为一遍,共做三遍。(以6次为度,是因普通人的定心难以持久之故。)
3.内练法
内炼法俗称“菩萨拳”,是相对于外练的“金刚拳”而言的。日未出起身前,或日落后临睡前,盘腿而坐,眼开一缝,即将眼神舌神识神三神合一而拟人化,将自己粗重的身体想象成宇宙空间,进一步想象三神合一的神身在宇宙空间做各种左右均衡且整体协调的动作。所用动作宜简而不繁,有利于神意自如地运使各种动作。不要使用太繁的动作,以免耗神伤气。下面介绍的象形操、五行拳,太极拳中的云手、运球,都是很适合的动作。注意,识神一定要宁静而不浮躁,即用意不可太急,转睛与搅舌一定要协调一致。搅舌应该隐而微,不在显著。神身的运动是从著至微、从显至隐,也就是从形动到意动。此法既能调营卫,又能通脏腑,功效绝对不逊于金刚拳。我只能讲到这里,至于更秘奥的地方,就要靠自己体悟了。还有早上内练之前,或晚上内练之后、入睡之前,宜练习内运脐轮法:闭目静卧榻上,双掌叠置脐腹,全身彻底放松,让腹部感受到两掌有点沉为标准,然后用暗劲极缓极柔地运揉脐腹,使脐轮气机内动、气动而形不动或形微动,顺逆运揉至非常舒泰为止。
4.易筋三式
两脚立禅步自然站立。撮口吐浊气三口,意浊气从涌泉及全身毛孔出。稍停之后,两掌上提至脐下小腹处(丹田)叠掌成定印,掌心向上,拇指轻触,舌接天根颔内收。定势后,呼吸自然,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静虑一分钟。
(1)展翼式
两脚站如前,两手渐渐握成虚拳,缓缓向内翻转上提至胸前膻中部位,两肘如翼展开。呼气时,两拳握得稍紧一些,两脚跟似欲提起,脚趾微微扣地,脚尖稍稍着劲,要瞪眼愣神。吸气时,两拳松弛,脚跟松沉,全身放松,双目垂睑,含光敛神。呼吸要纯顺自然。呼吸七次,脚跟落地,抱拳于腰际。
(2)顺步屈伸式
承前之腰部抱拳势,将右脚向右前方踏出,与左脚各据正方形的斜对角,且两脚尖朝正前成平行,两腿右弓左箭。上身也朝正前方,与弓箭方向成45度。同时右臂向前端出,仰手作拳,肘曲成钝角,左臂向后伸直,仰手作拳略带勾劲。气归丹田,眼看右拳心,凝神静虑30秒以上,此为右式。静虑毕,恢复成前之腰部抱拳势,再如法做左式。可延长定势静虑的时间,也可增加左右式的次数,此则视乎各人具体情况而灵动。呼吸宜任其自然。
(3)鱼翔摆尾式
承前之腰部抱拳势,两脚站成八字步,略宽于肩,两拳变掌于背后交插其掌指(两拇指尖轻抵),手臂要伸直。然后俯身塌腰并仰头踮脚,交插之手由背后尽量向上抬举至不能再举为止,最好接近竖立状态。全身放松,定心静虑,呼吸自然。此为鱼翔。静虑毕,起身落脚,放下交插之双手,仍按于背后,放松身心。然后踮脚挺身仰头,并将交插之双手向下向后撑开,全身放松,呼吸自然,静虑片刻,然后张开大口,连续小声发声,疾速哈气三下,每下都要有气冲丹田之感,气虽冲而不猛,声虽发而仅能自闻。此为鱼跃。鱼跃毕,两脚松下并步(脚尖并拢)立定,交插之双手仍于背后撑开,身体做左右转动,头左顾右盼,速度要不快不慢。此为摆尾。
易筋经属性命双修功法。若能选择晨晚空气清新、阳光柔和之时练习,则最好不过。若不能如是,也应避开不良的时空环境。如:丑时阴气太重,只宜卧眠不宜练功(入定另当别论);春天气机初发,减少敛气入内的练习,宜多练舒畅安和的动作,放松身心以养功;当风之处不可练;暴风雷雨时不可练;空腹太过及饱腹时不可练;心情不好时绝对不能练;等等。练功毕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接触凉水、冷水(如凉水毛巾擦汗及喝冷水等)。一呼一吸若能配合念“阿弥陀佛”四字洪名(阿弥吸气、陀佛呼气),则能获不思议之感应,临终必得吾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凡吸气之时,要身似慵懒意内视,与呼气时之瞪眼愣神适成一阴一阳之契合。若气息不平稳时,在过渡动作中加做法幢高举,再弧形飘逸地降下双手,可起到平气作用。修此功法最好能够同时参悟佛理,并坚持修习禅观。禅观之法,当推天台妙观和达摩壁观,一者取其深远,一者取其切近。
静虑观心诀:内观诸心,心无其心;外观诸身,身无其身。
禅拳总诀:筋舒力宏,经畅气通;心平气和,虚静冲庸。功参造化,德含斯隆;最上一乘,妙悟圆融。
5. 除病法
(1)排浊除病法
人坐床上,背后垫两条硬一点的棉被,上身后倾45度。两腿伸直,两脚稍分开,两手手心向上,手指既不朝前也不相对,一切都要很自然。轻松地想全身松开,先开顶轮,次开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将身中浊气病气从脚底排出。
(2)调神候气除病法
或站或坐,姿势较为随意,全身彻底放松,两手置于肚脐上下,手心相向,状如抱一极柔软且有弹性之气球。边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边体会两手之间随呼吸而产生的羲和混沌之气。此实为能大能孝动变不居的先天真一之气,可随心所欲地将此气运至全身任何部位,全身任何部位也可放置两手之间的球体中。总之,宇宙万物都是全息的。此中有后天返先天之法,即通过调神候气唤出先天之气后(气暖而舒和为候气已应),再不时用手(主要是手指)如揉大团子一般轻轻揉动球体,也即揉动全身或病处。以先天熏陶锻炼后天,岂有乏效之理!揉动时不可过于着相和着意,以免破坏先天羲和混沌之气。
(3)弥陀大悲钩病法
盘腿而坐,念“阿弥陀佛”四字洪名,配合呼吸,吸气时嘴唇微动默念“阿弥”,呼气时口唇稍用力,默念“陀佛”。念佛时,观想脐轮即是阿弥陀佛坛城,小大内外无碍。念“陀佛”时,观想阿弥陀佛彻底悲心,用大悲钩将我身中积聚偏邪之气勾向脐轮坛城,直至全身舒畅,则进一步在念“陀佛”时观想阿弥陀佛发三昧真火炼化此邪气,至使坛城内外清澈,万象更新,圆融活泼。
(4)一心念佛除病法(身心两忘作而无作气脉法)
盘腿而坐,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高声念则“陀佛”二字呼气,金刚诵或低声连绵快念则呼吸任其自然。吾身既已成病,则要彻底放下身心,不可再有丝毫顾虑和挂念,将身心一并交付阿弥陀佛。内心要拿定主意,作如此打算:若我寿限已到,请阿弥陀佛,听到我的呼唤,将我接至西方极乐世界,我则欣喜万分;若我命不该绝,则无需担忧此身体,只要一心念佛,定能在佛力的加被下,早日康复。如此行法,则身心终究无碍矣。若再结合拜佛消业障法,往往病入膏肓者,也有痊愈之可能。吾人不可依赖药物,凡药皆有偏性,久服害身。其实病不是靠药治好的,而是靠自身本有的潜能治好的。话虽如此,也不必拒药,因为食物也算是一种药,是医治吾人色身饥饿之病的药,只是性质相对比较平和一些。有的人很固执,病重了也坚决不肯服药,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问他一句:汝既拒药,何必食为!
(三)防身法 ---护法自卫术
最好的防身法是戒和忍,那才是常法,拳法只能应一时之急,不可常此为恃!拳法包括练法、演法、用法,是从前修道的人不得已而用此护法自卫的技术。在此介绍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一些东西,包括技击功法和套路,是武功最重要的基础,也即练法。这些大多是张鹤年老先生的弟子张明亮老师传授的,先行介绍出来,大家可以按自己喜好,有选择地来锻炼。至于演法方面在此暂不介绍,如果需要这方面内容的话,可以找一下薛颠著的《象形拳法真诠》,那里面不光将练功的心法诀窍(练法)透露无遗,在演法方面也是和盘托出、毫无保留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足以让我们触类旁通。只是演法的编排是为了吸引外行,往往表现的强劲威猛,故而我们只可透过它来领悟虚灵活泼的用法,若以此作为练法则更不可龋至于我所学到和领悟到的用法,以后一定有机会,另行介绍给大家的。(期待在卷下可补上)
张明亮老师八卦掌、形意拳传承世系:董海川-程廷华-李存义-张鹤年-张明亮(八卦掌) 姬际可-曹继武-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任德杰-张鹤年-张明亮(形意拳)
1. 太极桩
两脚与肩同宽平行站立,膝似屈非屈而不着劲,两手下垂轻贴左右大腿的风市穴,全身松垂而支撑不失,状如挂衣之架。舌顶上腭头虚悬,双目垂睑神内含。站立片刻,将呼吸调平。然后两腕微生内劲缓缓向前向上掤起,感觉两手指肚似乎在找手心,两臂渐屈自然向上慢慢抬起,抬至两腕与肩同高,或略高于肩,但不可高过耳垂,意守两手心。要开天门闭地户,头如顶天,脚如生根,臂肘屈沉,手似萎垂。脸带微笑眉自舒,松腰敛臀肛自闭,发如悬梁头自顶,沉肩坠肘气归田。
2. 三体式桩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法,拳谱和媒体已公布了不少的内容及要诀,但具体练法,却很少没有错误的,不知是保守的缘故,还是未得真诀的缘故?现在把我所得到的三体式站桩法稍加点示,受用多少全凭各人缘法和体悟。头顶悬为天,脚踩扣为地,肩臀顾中(命门腹中)为人,所谓顶(上凭)天、立(下据)地、和(中聚合)为人。天地缘和(缘和为人)为三才,古称三体。而三圆、三合、三扣等都是你要渐渐达到的境界,并不是一上来就能做得好的,因为这些要诀不光是针对外形的,所以并不那么简单,要慢慢找劲,不可用死力蛮站,蛮站只能练出僵力,不能练出活劲。其次,前脚尖内扣15°左右(套路中这个步子只要求10°左右就可以了),后脚尖外撇约45°左右,两脚都要有内扣的劲力,两膝也要内扣,两个腿脚前后撑扣,后脚跟要有撑拄之力,脚心要含空,两脚脚趾扣地之劲要扣中有撑、撑中有扣,架势劲力不散向左右,而完全在前后一条线上,两脚一前一后也不可偏离中心线,大脚趾尖、食指尖、鼻尖三尖相对,这叫做不散架。双手一前劈、一下捺,用瓦楞掌,即掌心内含内收,十指撑扣不可屈曲太过,虎口如初透芽尖,尖中带圆,才会有内含劲和劈劲的统一。不取低桩,只取中桩和高桩,因为无论技击桩和养生桩,都不适合低势,恐因气脉在臀胯及膝部折断而使内气上浮虚悬、不够沉稳贯达之故。但必须要有形如坐轿的感觉。无论中桩高桩,两腿吃重要前三而后七(三七步)。所谓形如坐轿,是指上身不可有丝毫的前俯之状,犹如稳坐轿内。值得提醒的是,掌劈出时上身因顺肩而自然有所偏转,但千万不可偏转太过,要保持臀正坐、胯不转、尾闾中正。如果初学的人上身偏转太过的话,要立即加以调整。只有臀胯正了,才能做到力在一线和不散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即三合,是指全身上下整体浑成,一气呼应。另外还必须要遵循的是: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敛臀,气达神全。敛臀正坐可以让我们避免脚下的虚浮,它使人身体内的气机上下贯通而不折断,即气达涌泉和气沉丹田。具体做法:用立禅式步,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犹如八字,两手自然垂下,左右中指分别轻贴两大腿上的风市穴,静立片刻。(图74)身体稍微下蹲,双手提至小腹部拳心向上成鲐形,再提至胸前,前劈之手的掌背叠于后捺之手的掌心上面成叠掌,(图75)然后与在上之掌同侧的一脚前跨,屈膝蹲成三七步,同时上面的手以掌背搓摩下面的手的手掌心,从手掌心内穿搓而出,一定要有搓摩的阻力,上手翻掌前劈,下手翻掌微收下捺,手臂要屈,速度要慢,前手掌指高不过眉、低不过颔,后手置于胸腹前。上身约偏转30°至45°,沉肩、坠肘、塌腕(以不影响掌心的内含劲为标准),眼从前掌指尖望出去。也要轻松愉悦地活站,站累了,可以左右变换。(图76)
关于形意拳的三圆,个人认为,应该从更多层次来理解。首先三圆是背圆、腹圆、手足圆的意思,其中手足圆除肘膝屈曲外还包括虎口圆、手心含空和脚心含空,腹圆是指聚气下丹田的松腰及提肛敛臀,背圆是指含胸拔背,此即所谓的静态三圆。其次是身法、步法、肢体动作要曲中见直、方中含圆,即所谓的动态三圆。但说实在话,光知道这两个层次的圆还是不够的,倘若我们能够作进一步的探索,那么三圆还有更高的层次,就是形圆、意圆、神圆,那是:形的圆静(静而非静、静中蓄动势),意的圆动(动而非动,动中存静心),神的圆悟(形神意妙、形空<形空松而常无力>意有<意紧密而常有力>圆融不二),此即是所谓的胜妙三圆,奥而难解,全在妙悟。此三三九圆,是内家精义,不可轻忽。
3. 五行拳
五行拳是一种易学难精的拳法,难就难在师资条件上面,师要好师,资要好资。倘若两者具足,也不甚难。总之,此拳须从无力练到有劲,纯是无中生有,息法(效法)自然,劲法(效法)自然,气气含中(先诚于中后形诸外),息息归根,彻底改变闭气努气、强行催动梢节等陋习,久练对身心大有益处。五行拳是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
起势
先以立禅式步,两手垂下,中指轻贴风市穴,静站片刻。然后右脚尖稍外撇,左脚尖踮于右脚旁,脚跟靠在右脚脚踝处,同时两腿稍屈膝下蹲,身向右一拧,双掌挪至右胯旁,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上,右掌中指尖对着左掌食指内侧。稍停后,双手抓握成拳,拳心向上置于小腹前。身手须皆有扭拧之巧劲,不可用拙力也。
劈拳
上动不停,双手继续挪至胸前左上右下成叠掌,如前桩功一样穿搓劈出,同时左脚向前上步,右脚小步前垫,成三七式九宫步。(即三七步,两脚承重在一九之间变化,形意拳将这种步法统称为九宫步。)上步时,要有如橡皮筋牵住两脚胫的意地想象或感觉,所以后脚也就自然被牵向前微步一垫。形意门好像将这种步法称做狼牙步或磨胫步,即迈步见狼牙弧形,过足如磨蹭、如滞涩而有阻力,这是自然运行法和劲力整合法的合一。肩、肘、掌、眼、步(除重心外)等要领均与桩功相同,其势犹如抡斧劈柴,上步撞身一劈,只消稍转身顺肩,而不可太过,太过则会消减整体的向前撞劈之劲。注意,是前劈!虽然主方向是向前,但前撞之整体劲中一定要带有下劈之劲!劈出时,两手之间也要有如橡皮筋牵住的意地想象或感觉。要有整合之劲,慢慢体会六合的道理。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要练出根节劲、三节劲,仅有梢节劲是不行的。所谓力由脊发,对一般人来说,往往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根节虚悬、中梢虚浮,俱未练出松沉真劲、虚灵活劲。改造自己的要诀是梢节绝对不用力,放松至最松极松,根节、中节、梢节俱要松而沉、沉而松,切忌闭气催力。如此慢慢练去,所谓久炼成钢,急是急不来的。运力到梢节,闭气催力,拼命发劲的人,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总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千言万语不如实践体会。
劈出后用缩身法,如悬崖勒马,将重心稍后移,身形稍含,劲回蓄丹田,左手如有橡皮筋牵着一般滞涩地抓握收回,与右手(两手同时变拳)合力勒收于脐腹前,收到腹前的同时即拧转变为拳心向上,好像有东西通过两拳塞进腹中,续前含蓄之势即时稍向左拧腰一蓄,眼光要凝视前方,并总览一切;缩身拧腰的同时,腰胯牵动左大腿,左脚约离地面一寸(寸腿),不是松松垮垮地提离地面,而是含有大腿发到脚内侧和脚尖的向前踩踢之劲,踩踢时脚尖不要明显地现出外撇之相,只要有这份劲就可以了。身体后缩时略微带点后撞之劲,是完全与腿脚整体合一的。
左脚顺时针狼牙步(右式相反用右脚)自然前踏,右脚被牵跟进,成三七步。同时臀正坐胯不转,上身小幅度猛地右旋发送左拳,左拳钻出,即屈肘拧小臂,由身腰前顺、前送之力,沿腹胸中心线向上端递钻出,肘屈至小于90°,沉肩垂肘,肘近于身而与上臂合劲前挤。拳高与口平,离口约两拳距离,所谓拳从口出。右拳拧转成拳心向上,用如别住枪把之“后控合力”附贴于右腰际。钻拳是以食指中节外纹处钻出,以拳小眼拧转偏朝上为准。凡抓拳者皆应如小儿握,不虚不死,紧而不僵,含蓄而难破,方扯散而即聚合,这就是童贞先天真元内劲作用,成年破体而久习于后天僵力,未作返还功夫者,绝无此相!吾人应慢慢努力恢复之。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不全身自然松沉的话,后足跟是最容易浮的!眼察看钻出方向的动静,要有拨草寻蛇的神态。
右脚狼牙弧步过左脚继续向前,左脚被牵垫步跟进(不过足),成三七步。同时身左转,两拳变掌,右掌前伸,于胸前左掌心上穿搓劈出,要领如前。再如前缩身、前钻,左右交替进行。打到有阻挡处便用回身法,即缩(这时脚要真正缩回且以并步或非并非点步过渡)即转,转身钻出即可。左式尚另有一法,即用狸猫倒上树接叶底锤的方法:身右转,左脚收至右脚旁成瞬间非丁非八步(实则左脚尚未落实右脚即已提起),身继续右转,同时左手捋回,与右手一起牵捋、抓控至右腰间,左拳心向下,右拳心向上。同时右脚顺身腰拧劲低势踩踢而出,高不过膝,脚心基本朝前,脚内侧着劲,脚尖外撇。随即右脚落下,身略蹲,成右骑龙步,同时右拳于右腰间及左拳背上平钻而出,钻中带压(含一点搬拦锤的劲)。不可钻出太远,有钻和下压的劲就可以了,右腰左转向前的拧劲更重要。接着右腰右转后拧,双手顺势一绕上下置换,左拳即变为掌,右拳顺腰后拧之力如抽刀后回,左掌顺势前切如抹刀面。身略起,左脚过右脚狼牙步上前,同时右手由身腰拧劲从左掌下于右腹前崩出,不可如正式崩拳那么崩得远,要肘不离肋,并且要做到全身带动左右手的整合崩拱拧撞之劲,前辈们对此作了个形象的譬喻,叫做如拱猪圈。如果右脚配合向前一垫,就更加能够打出整劲。这是叶底锤,也叫拗步崩拳。这个拗步崩可以左右交替一路崩去,只是必须要在劈钻有功底以后才可以这么做,或者索性在练好顺步崩拳之后再这么做。其实劈钻也是有拗步的,炮拳也是有顺步的,但都要在功底很好之后才可练习,这是叙述到这里顺便提一下的。拗步崩拳毕,然后上左脚,垫右脚,双手变掌于胸前一搓,左掌劈出,接着左右交替一路劈去。劈拳是打基础的,最好练上一年后再练其他的,当然钻拳例外,因为比较接近劈拳,所以数月后即可以同时练习。这是劈拳,劈中有钻。劈拳属金,利于肺肾。(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
钻拳
钻拳的话是钻中带劈,劈是一样的劈法,而钻就变为双手合劲的钻法。操作方法是,一手钻出如前,唯独离口的距离可延至于两拳半,另一手则肘与上臂轻贴肋胁前挤,其拳则拳心向上附在钻出之手的小臂上,形成合力,如枪刺出一般即可。回身法与前劈拳无异,也同样可用狸猫倒上树接叶底锤的方法调头。钻拳属水,利于肾肝。(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
崩拳
紧接劈出之势,将九宫步之前脚略后收,脚尖外撇约40°,同时劈出之手捋回,后脚立即狼牙步过足上步,变为前脚,已变后脚的,又似被牵垫步跟进(这凌波微步般的一垫是不过足的),还成三七步(只是左右前后已换)。同时,不待前手完全捋回,后手即随换步及身腰弓崩、上身拧转之劲,沉肩、沉肘、沉小臂,从捋回的手下,沿中线向前崩张攻去。上臂带竖势而前挤,全身均带挤撞之劲。去手如张弓,回手如拉弦,两手交过状如撕棉。臀正座,胯不转,转也不明显,上身偏转不可太过,崩拳定势时来去手必须同一高低。接着,前手又捋回,后手复崩出,如此左右换步,前后交替,一直崩去。到头用返身回捋法,然后继续一路崩去。这是崩拳,张弛之法,属木利肝,兼利肾阳命门。(肝阴木,命门阳水,阳水近乎木。)
炮拳
以劈拳劈出之势,左式为例。上身转向朝左方(原来右偏40°的话、就要左转130°),同时在后的右脚上去,与左脚成左侧身并步,而与此同时,左手弧形下落收回,与右手同置两胯前,掌心向上,掌指相对。上动不停,两掌顺势在身两侧稍前用桡侧以腕力弧形向上掸抖,力发于根节,两掌心基本相对,拇指扣藏掌内,余指萎垂不可僵直。这个动作叫金鸡抖翎。接着震右脚,同时左手为臼、右手(拳背)为碓于腹前一捣,劲力要整。然后身向右转的同时右脚上步,左脚垫步跟进,两拳手臂形如犄角,向右协同转磕而出。前手右旋线中带波浪涌动线(上涌)路径,但将落下时只是向前猛一沉磕,并无明显下落之象,所以外人看去好像是往上格挡招架,甚至有人以为是用瓢底弧线,其实非然。后手直出中略带波浪涌动线(这里只是稍上涌),没有右旋线,到头也是来个外人不易察觉的向前沉磕。两手动作是同时的,两臂屈曲在90°左右,不可与这个要求相差太远,因为不是用肢体撑力和肌肉僵力。定势时为六四式(承重前六后四的)九宫步,但前脚尖可能要更内扣些,后脚尖也可能会多外撇些,这里的关键是顺其自然。炮拳属火,利于心胆。(心阴火,胆阳木,阳木近乎火。)
横拳
以劈拳劈出之势,左式为例。左脚微松起,在原地或稍后挪浅踏成外撇步(外撇45°),身左转45°,上右脚与左脚成不落实之虚点步,劈势之左手似抓拿对方攻来之右手臂而回,后护之右手亦抓拿横插左臂下,两手臂成交剪势,两肘靠肋。随即,尚未完全落实之右脚向前稍偏右方上步,两脚一前一后而稍带斜横,同时右臂如野马分鬃般横格而出,仍然要肘不离肋,并要有端沉之劲,右肘臂收贴于腰腹部位,格出同时两手渐握成拳,右拳心向上,左拳心向下。然后右脚微松起,在原地或稍后挪浅踏成外撇步(外撇45°),身右转45°,上左脚与右脚成不落实之非丁非并步,同时两拳松开抓拿,交剪势,上步横格成拳,与上右脚者相称。此横拳尚有更复杂练法,即横格之后,侧缩猴闪(右横者左侧转、左横者右侧转、前脚缩回虚点于后脚旁、手眼身法步皆模拟猴相),横步抹眉,再换步横格。不易祥述,在此只能略加点示,敬请谅解!
收势
用关公理髯收势,两手五指舒开,掌心内含,从身体两侧稍偏前方半展臂(松肩屈臂沉肘),如捧下起会阴上至印堂之大圆气球,要沿大圆气球边沿弧形向上捧,两掌心始终向着圆心,两手捧至大圆气球顶部适成覆掌,两手中指分别指向两太阳穴,然后双手五指并拢从身前以掌根之沉劲下按至两胯前,掌指相对。上捧时吸气,下按时呼气。无论呼时吸时,都要气归丹田。
4. 八卦掌功
这里只讲基础八掌及单换掌法。说实在,象八卦掌这一类武艺是无有止境的,但并不是往多而杂的方向努力,而是往精深处发展。基础八掌是增强功力及精神力的好方法,而单换掌则是整套掌法的种子,整套八卦掌从此而衍生。若能用心练好这两个小套,可以说足够一辈子受用了。基础八掌是青龙探爪(青龙返首)、猛虎出山、大鹏展翅、狮子张口、白猿献桃、怀中抱月、指天插地、黑熊探臂。单换掌逆转从倚马问路开始,依次做左叶底藏花、右藏龙缩尾、左鸿雁出巡、左青龙返首、左稚雁抛剪、右黑熊探臂、左马步按掌,顺转直接从右叶底藏花开始,依次做左藏龙缩尾、右鸿雁出巡、右青龙返首、右稚雁抛剪、左黑熊探臂、右马步按掌。
先以立禅式步于乾位(后天八卦)面南站定,继以右脚上步踏兑位,成右虚步;上右脚的同时两掌俱以阳手右前左后从胸前平托前伸,成倚马问路势,身顺步步合身,力向气势均朝向兑位。随即右脚稍外撇微后收,但不出兑位,左脚即至兑位扣于右脚尖前,成非丁非八步;两掌右上左下、上阴下阳,成夹抱之势,右臂持平向右撞肘,左手护右腋下。这是左叶底藏花。脚不动步,身不俯仰,随以右手旋绕8字,即先内旋再外旋做螺旋掌,右手掌绕经右胁后,要下沉往右腰后斜插,但右手仍贴近右肾腰,并非真的插出去。旋绕8字时身体要以腰脊为轴稍有左右来回跌宕拧旋,即不很明显的来回拧转旋动,这是拧劲的作用,及身手整体合一的缘故,当然这是功夫出来以后的事。右掌后绕时,左手照护于右手腕背处,然后右手绕左手,绕至腰腹前时右手翻转(即8字的另半个不很显著的小圈)成掌心向上,左手亦转成掌心向上,插于右手下,两手要靠近。动作不停顿,旋即右手稍后抽后缩,左手附于右手下稍向前穿。这是右藏龙缩尾。至此8字绕毕,此时上身开始慢慢向左转,同时左手继续左穿左格,向左偏上(约30度)运出。右手也先仍基本保持掌心向上,用下沉拉斥分合之力,附随于左手臂肘(合中有分)。这是左鸿雁出巡。此时身腰已转至最左边,身体已朝向将要走的圈线方向。左手随向左稍拧身之劲,翻转成小指沿侧向左(亦即向圆圈中心)成侧立瓦楞掌,左臂曲臂沉肘(约145度)置于身左,亦即顺向圆心方向。掌指向上,高不过眉,低不过颔。右手也随拧身之劲,转成掌心基本向下,近按左肘内侧稍下方,掌指指向左肘尺侧肘弯。这是左青龙返首。随即左脚外摆踏坤位,成摆步,再右脚顺八卦圈走圆弧线内扣踏离位成扣步;再左脚走直线外摆成摆步踏巽位,右脚走弧线扣步踏震位。如此走八卦圈,凡摆步一定踏四维,扣步一定踏四正,身体始终朝向将走之八卦圈线方向。圈数步数不限,随机地在右脚踏四正位时,例如踏坎位时,步更为内扣,身转朝圈内,左手向右捋至胸前靠右,左肘顺右膝,左手顺对右脚,掌心向上;右手小臂背面靠近左肘,右手掌心向下照住左膝。这是左稚雁抛剪。接着身左转,左脚随转,不离艮位成左虚步;同时右手于小腹前向左托出,掌指向下;左手下沉以四指指肚近照右手内关穴与大陵穴之间,掌心向下。要手不离腹,肘不离肋,双手形成合力,身顺步步合身,力向气势均朝向艮位。这是右黑熊探臂。继而上身微向右转,朝向圆心,左脚跟稍外撑(也可以整个左脚向左撑移),重心也向前一顿,成半马步;同时左手掌心向上向左挫按,右手掌心向下置于腹前,掌指指向左手虎口。这是左马步按掌。接着左脚退至坎位,脚尖内扣,同时身左转,朝向圈外,右脚随之亦踏坎位扣于左脚尖前,成非丁非八步,向身左侧撞左肘,成右叶底藏花。以下动作适与上面所述左右相反,亦是摆步踏四维,扣步踏四正,不再赘述。
起手用倚马问路,然后叶底藏花、藏龙缩尾、鸿雁出巡、青龙返首,再走八卦圈,接做稚雁抱剪、黑熊探臂、马步按掌,再接另侧叶底藏花,左右循环,连绵不断。身、腰、腿、臂要内含拧劲,如拧麻花;全身无处不具矛盾争力,滚钻争裹(绕旋斥合),整个人如一张大弓、一个大弹簧,全身由无数张大大小小的弓、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弹簧组成。用趟泥步走圈时,要走得既沉稳又活泼,不可耸肩摇臂。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敛臀,气沉丹田,虚领顶劲,十趾抓地。下面是基础八掌,其实是结合了单换掌的基础八掌。
从起手一直至青龙探爪,再从黑熊探臂一直至左右换式完全同于单换手,唯青龙探爪后依次接练猛虎出山、大鹏展翅、狮子张口、白猿献桃、怀中抱月、指天插地,可以一气练完全部动作,练至指天插地,再捋手接黑熊探臂,直至左右换式。也可以依次练至任何一式,捋手接练黑熊探臂,直至左右换式,如此不断循环。无论从何式接黑熊探爪,都要以捋手过渡,上捋下捋,按各式手臂所处位置而定。从青龙探爪势,身稍外(向圈外)转,双手顺探爪下按之势,弧形捋至小腹前成双按掌,两臂曲臂成圆,两掌心向下,两虎口相对,如挤掐二、三十公分之气球,此即猛虎出山。再身稍内(向圈内)转,将双手从腹前弧形分开,转为掌心向上,掌指向外,沉肘上托,圈内手高与肩平,或略低于肩,圈外手略高于肩,此即大鹏展翅。再身稍外转,圈外手如叼捋敌手,圈内手如托捋敌腋臂,圈外手略高过头,手心照向头角,此即狮子张口。再身稍内转,双臂一合,双手如捧桃颔下,但双手要向圆心拧转,即内手手指朝着圈内,外手手心朝着圈内向内推托,如欲将桃推向圈内,此即白猿献桃。再身稍外转,两臂撑开抱圆于胸前,两手略低于肩,虎口相对,如掐气球,掌心向外,此即怀中抱月。再身稍内转,内手手臂屈于胸前,肘沉心口下,手掌外拧,掌心照向圆心,有上插之劲,高与眉齐;外手掌心亦向圆心,下插护于裆部。即指天插地。除指天插地外,其余动作转黑熊探臂,都要加捋手,当然指天插地也可以加捋手,但不是必须的。凡原来身稍外转的动作,要绕圈走转的话,前脚由内扣变外撇之前,先向内一转。黑熊探臂不走圈。这是本人的独特练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大家参考。
附:八卦掌歌诀
八卦掌传统字:海福寿山永,强意定国基;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
八卦掌形法诀:趟泥步,剪子腿,螺丝腰;形如龙,转如猴,捉如鹰;稳如坐轿。
八卦掌手法诀:推托带领,搬拦截扣;(小圆8字)拧旋走转,(大圆8字)虎坐鹰翻。(立体圆8字)
八卦掌步法歌:未曾动梢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进退出入只半步,制敌进招妙如神;力着他人根已散,若再继力彼卸难;此时唯有冲前步,腰肩臂掌力不断;彼力千斤快如梭,避强须用快步挪;闪躲栖化全靠步,步眼盘旋妙处多。
八卦掌用法歌:掌如闪电步如龙,两敌相逢似火烘;手比药箭身似弓,消息全在后脚蹬;起无形影落无踪,手脚好似追地风;五行一发气力整,拳打脚踢不留情。
外五行变化诀:封(金)闭(水)闪(木)挎(火),勾(金)搂(水)掤(木)打(火)。此为第一层功夫,虽为外五行,却可作生内五行之土,能生内之金水木火。
内五行本能诀:惊(金)晃(水)猛(木)烈(火),恨(火中金)毒(火中水)神(火中木)疾(火中火);刚柔阴阳(五行变化、四象推移),通(五气浑圆、推源尚假)尽(性出五行、假尽真通)明(中道妙理、性本明通)圆(遮那妙体、法性圆通)。前两句八字是原文,为第二至第九层功夫。刚柔阴阳一句,是依世间法五行本能阴阳消长、循环递进原理而加。后一句是依佛理而加,通字是第十层功夫,凡夫勉强能到;尽字是第十一层功夫;明字为第十二层;圆字为第十三层,亦是最上一层。后三层已不在五行之中,必籍佛法,修习有成才能达到,凡夫无法企及。第一至第五层属易筋功夫,第六至第十层属洗髓功夫,第十层独称假通,第十一层是真通功夫,第十二、十三层是圆明境界,而十三层则独称圆通。
卷下分进修篇、明武篇、悟心篇,容后再叙。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