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中华国学300句大全

中华国学300句大全

2016-07-03 19:36:22 来源:www.45fan.com 【

中华国学300句大全

20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译文】聚集起土来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发作起来;聚集起水来成为深水潭,蛟龙就在这里生长
 
起来;聚集起善行来成为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202、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如果坚持下去)雕刻起来没个完,金属和石
 
头也能刻得动。
 
20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译文】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
 
讨自己。
 
204、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修身》)
 
【译文】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
 
20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20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荀子·修身》)
 
【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做不成。那种天天空闲
 
无事的人,是不可能超过别人的。
 
20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尊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献媚;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
 
的过失,也不是诽谤别人。
 
20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荣辱》)
 
【译文】正义在先私利在后的,光荣;私利在先正义在后的,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
 
常穷困。
 
209、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
 
【译文】公道通畅,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
 
益的事就熄灭了。
 
210、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
 
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211、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译文】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
 
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
 
21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译文】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当作物质收养起来而制裁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
 
而利用它呢?
 
213、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
 
义然后治。
 
(《荀子·性恶》)
 
【译文】弯曲的木材,必定要通过正木器的蒸烤、矫揉,才能挺直;钝的金属,必定要通过石头的磨
 
砺,才能够锐利。人本性恶,必定要通过师法的教诲,才能够纠正;得到礼义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
 
 
214、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贾谊《新书·修正语上》)
 
【译文】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215、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译文】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216、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文】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2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价值却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218、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在某地要住上一年,就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种植树木;住上百年,就要积德行善,招
 
徕远方之人。所谓德,就是能招致别处的人和物来到身边。
 
219、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广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杨雄《法言·学行》)
 
【译文】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
 
的精华,通过朋友之间交往来加以推广,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
 
,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220、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立则政立矣。”
 
(《法言·先知》)
 
【译文】有人问:“怎样治国呢?”回答是:“要确立政令。”又问:“怎样确立政令呢?”回答是
 
:“确立政令的根本在于每个人(加强自己的修养后)立正自己的身子,这样国家的政令自然能确立
 
了。”
 
221、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班固《白虎通义·三教》)
 
【译文】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学习)。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效法(学习)。
 
222、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白虎通义·性情》)
 
【译文】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
 
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23、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 (《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天(自然界)公正无私,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变化;地公正无私,各种各样生物不断生长;
 
人公正无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
 
224、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忠经·天地神明章》)
 
【译文】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22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集·诫子书》)
 
【译文】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如果不澹泊(追求功名利禄),
 
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静地修养自己,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
 
2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译文】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与坏人在一起,好像
 
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227、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我看有一些人只读过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对长辈很不礼貌,对同辈更轻视傲慢……
 
(这些人)还
 
不如没有学问。
 
228、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同春花;
 
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秋实。
 
229、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幼年时学习的,好像太阳刚出来,光芒四射;老年人学习的,好像手持蜡烛夜里行走,这比
 
闭着眼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得多。
 
230、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颜氏家训·涉务》)
 
【译文】吃饭对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百姓不吃饭便不能生存。假如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都也不
 
能生存了。
 
231、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以下引用当年孔子的话)
 
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232、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王通《中说·魏相》)
 
【译文】(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一个人)无私心,便能
 
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的话,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昌黎先生集·师说》)
 
【译文】老师,是请他来传授古圣先贤之道,讲授治世的学问,解答弟子们的疑难问题的。一个人不
 
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年龄长
 
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拜他为师。即使年龄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
 
也应该虚心地拜他为师。
 
2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译文】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
 
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235、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 (《柳宗元集》卷一六)
 
【译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来,并不是神灵赋予他们的,是人思考、研究
 
出来的。
 
236、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卷一○)
 
【译文】(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
 
牺牲自己的生命。
 
237、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梦得文集·天论上》)
 
【译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断生育生长,它的表现作用是有强有弱。人世
 
间的道(规律)是法制,它的表现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2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译文】(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39、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
 
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史·胡瑗传》)
 
【译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学习儒家学
 
说的)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学校。
 
240、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
 
【译文】(一个人)所恪守的应该是道义,所履行的应该是忠信,所珍惜的应该是名节。
 
241、圣人因时制宜,文王之时与周公异,故文王以其时而方,周公以其时而变也。
 
(《李觏集》)
 
【译文】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在制定合适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
 
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24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濂溪集·爱莲说》)
 
【译文】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沾不上污泥,经过洁净的水洗涤,美观动人而不妖艳。它
 
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远扬,可以远远地对它观
 
赏,但不应把它随意玩弄。
 
243、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周敦颐《通书·治》)
 
【译文】仁、义、礼、智四项品德,动、静、言、貌、视、听几方面,都不违背规定的做法叫做纯。
 
只有心灵纯洁,贤才才能辅佐你;只有贤才辅佐,才能天下大治。
 
244、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 (《资治通鉴》卷二)
 
【译文】信(这个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宝物。一个国家重点应保住民,对民则要保住信。如果不
 
讲信,便无法使唤民。
 
24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
 
【译文】(一个有作为的人的行为,应该)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自己做事,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
 
,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太平之基。
 
24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张载《正蒙·乾称》)
 
【译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万物,都与我关系密切……对于老年人应该尽
 
量尊重,以天下的长辈为我的长辈。对孤独、幼孝纤弱的人应该加以爱护,以天下的晚辈为我的晚
 
辈。
 
247、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称》)
 
【译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德行是福气的基础,福气是德行发展
 
的必然结果。
 
248、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 (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译文】一个君子对自己的主张自己清楚,又有信心,不会为一些外力所干扰,所迷惑。
 
249、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当政的道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250、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天下大治,是因为得到贤才;天下混乱,是因为失去贤才。
 
251、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二程语录》)
 
【译文】一个君子学习时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进步。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从来
 
没有既不进又不退的事情。
 
252、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明道语录》卷一)
 
【译文】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253、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弃也。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译文】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个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应该达到圣人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圣人的标
 
准,都是自己放弃自己。
 
254、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谢良佐《上蔡语录》)
 
【译文】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
 
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255、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灭乱之道,这道理方见得周密。
 
(《朱子语类》)
 
【译文】接待四方的贤能之士,观察四方的事事物物,浏览各地山川的形势,考察古今兴亡灭乱的道
 
理,如此来做,便可把你的学说和道理说得周密。
 
25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子语类》卷一三)
 
【译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257、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语类》卷六九)
 
【译文】(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
 
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258、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没个下梢。
 
(《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译文】做官没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个公字。如果一切为公,做起事来便精彩。即使是个小官,人
 
家听说后也敬畏、折服。假若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样的大官,做来做去,最终也是没有好下常
 
259、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
 
、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待人待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
 
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怠慢,不纵情放荡自
 
己的意思。
 
260、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重实,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
 
(《朱子大全》)
 
【译文】使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吃饱饭应是第一。所以说国家一定要重视给百姓办实事,使各州县
 
官员都以鼓励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责。
 
261、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
 
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译文】治学的实在说法,应该是实践。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却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行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262、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
 
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26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译文】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
 
做,把过错改掉。
 
264、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则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译文】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
 
是止步还是继续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
 
265、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译文】知道道理有早有晚,执行道时有难有易。(当你知道道以后)能够自强不息,努力去干,这
 
便是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26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集》卷三五)
 
【译文】一个人只有愁没有志向,有了志向没有办不成事的。
 
267、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集》卷三五)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弃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268、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 (《陈亮集》卷一一)
 
【译文】(国家、社会好比一个人)展开它的四肢,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不论是官吏、百姓、农夫、
 
商人,应该各自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平等之福)。
 
269、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信,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
 
立者也。
 
(叶适《水心别集》卷七)
 
【译文】书的内容有刚强的、柔弱的、比偶的,音乐有声乐、器乐,礼有威仪、信义,物有规和矩,
 
事情有一定的度数,而一个人的性命、道德也没有超出社会而独立存在的。
 
27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样是死)应该(为正义而死)留着自己这一颗红心照耀历
 
史。
 
271、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 (吴澄《草庐学案》)
 
【译文】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过错,这就叫做天天新、永远新。
 
272、贤者小学以明,不贤者废学为昏。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
 
【译文】贤能的人稍微学学就明白,不贤明的人废弃学习变得昏暗。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薛瑄《读书录》卷三)
 
【译文】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忠肃集·石灰吟》)
 
【译文】(我好像一块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
 
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石灰与人一语双关)在人间。
 
231、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以下引用当年孔子的话)
 
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232、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王通《中说·魏相》)
 
【译文】(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一个人)无私心,便能
 
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的话,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昌黎先生集·师说》)
 
【译文】老师,是请他来传授古圣先贤之道,讲授治世的学问,解答弟子们的疑难问题的。一个人不
 
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年龄长
 
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拜他为师。即使年龄小于我的,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
 
也应该虚心地拜他为师。
 
23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译文】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
 
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235、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 (《柳宗元集》卷一六)
 
【译文】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来,并不是神灵赋予他们的,是人思考、研究
 
出来的。
 
236、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卷一○)
 
【译文】(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
 
牺牲自己的生命。
 
237、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梦得文集·天论上》)
 
【译文】天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在于使一些生物不断生育生长,它的表现作用是有强有弱。人世
 
间的道(规律)是法制,它的表现作用在于辨明孰是孰非。
 
2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译文】(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39、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
 
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史·胡瑗传》)
 
【译文】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学习儒家学
 
说的)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地是各地的学校。
 
240、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
 
【译文】(一个人)所恪守的应该是道义,所履行的应该是忠信,所珍惜的应该是名节。
 
241、圣人因时制宜,文王之时与周公异,故文王以其时而方,周公以其时而变也。
 
(《李觏集》)
 
【译文】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在制定合适的政策。(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
 
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24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濂溪集·爱莲说》)
 
【译文】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沾不上污泥,经过洁净的水洗涤,美观动人而不妖艳。它
 
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远扬,可以远远地对它观
 
赏,但不应把它随意玩弄。
 
243、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周敦颐《通书·治》)
 
【译文】仁、义、礼、智四项品德,动、静、言、貌、视、听几方面,都不违背规定的做法叫做纯。
 
只有心灵纯洁,贤才才能辅佐你;只有贤才辅佐,才能天下大治。
 
244、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 (《资治通鉴》卷二)
 
【译文】信(这个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宝物。一个国家重点应保住民,对民则要保住信。如果不
 
讲信,便无法使唤民。
 
24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
 
【译文】(一个有作为的人的行为,应该)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自己做事,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
 
,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太平之基。
 
24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张载《正蒙·乾称》)
 
【译文】(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的)万物,都与我关系密切……对于老年人应该尽
 
量尊重,以天下的长辈为我的长辈。对孤独、幼孝纤弱的人应该加以爱护,以天下的晚辈为我的晚
 
辈。
 
247、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称》)
 
【译文】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德行是福气的基础,福气是德行发展
 
的必然结果。
 
248、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 (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译文】一个君子对自己的主张自己清楚,又有信心,不会为一些外力所干扰,所迷惑。
 
249、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当政的道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250、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二程文集》卷五)
 
【译文】天下大治,是因为得到贤才;天下混乱,是因为失去贤才。
 
251、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二程语录》)
 
【译文】一个君子学习时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进步。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从来
 
没有既不进又不退的事情。
 
252、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明道语录》卷一)
 
【译文】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253、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弃也。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译文】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个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应该达到圣人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圣人的标
 
准,都是自己放弃自己。
 
254、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谢良佐《上蔡语录》)
 
【译文】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
 
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255、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灭乱之道,这道理方见得周密。
 
(《朱子语类》)
 
【译文】接待四方的贤能之士,观察四方的事事物物,浏览各地山川的形势,考察古今兴亡灭乱的道
 
理,如此来做,便可把你的学说和道理说得周密。
 
25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子语类》卷一三)
 
【译文】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257、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语类》卷六九)
 
【译文】(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
 
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258、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没个下梢。
 
(《朱子语类》卷一一二)
 
【译文】做官没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个公字。如果一切为公,做起事来便精彩。即使是个小官,人
 
家听说后也敬畏、折服。假若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样的大官,做来做去,最终也是没有好下常
 
259、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
 
、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待人待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
 
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怠慢,不纵情放荡自
 
己的意思。
 
260、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重实,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
 
(《朱子大全》)
 
【译文】使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吃饱饭应是第一。所以说国家一定要重视给百姓办实事,使各州县
 
官员都以鼓励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责。
 
261、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
 
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译文】治学的实在说法,应该是实践。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却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行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262、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
 
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26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译文】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
 
做,把过错改掉。
 
264、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则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译文】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
 
是止步还是继续努力,都在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
 
265、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译文】知道道理有早有晚,执行道时有难有易。(当你知道道以后)能够自强不息,努力去干,这
 
便是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26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集》卷三五)
 
【译文】一个人只有愁没有志向,有了志向没有办不成事的。
 
267、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集》卷三五)
 
【译文】(一个人)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弃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268、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 (《陈亮集》卷一一)
 
【译文】(国家、社会好比一个人)展开它的四肢,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不论是官吏、百姓、农夫、
 
商人,应该各自安居乐业(享受和平、平等之福)。
 
269、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信,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
 
立者也。
 
(叶适《水心别集》卷七)
 
【译文】书的内容有刚强的、柔弱的、比偶的,音乐有声乐、器乐,礼有威仪、信义,物有规和矩,
 
事情有一定的度数,而一个人的性命、道德也没有超出社会而独立存在的。
 
27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样是死)应该(为正义而死)留着自己这一颗红心照耀历
 
史。
 
271、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 (吴澄《草庐学案》)
 
【译文】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过错,这就叫做天天新、永远新。
 
272、贤者小学以明,不贤者废学为昏。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
 
【译文】贤能的人稍微学学就明白,不贤明的人废弃学习变得昏暗。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薛瑄《读书录》卷三)
 
【译文】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忠肃集·石灰吟》)
 
【译文】(我好像一块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
 
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石灰与人一语双关)在人间。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5916.html
Tags: 中华 201 国学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