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微妙的12个瞬间在什么时候?
站点首页 最新新闻 精品文章 资源下载 酷站推荐 企业论坛 在线留言
所属分类: 心灵鸡汤文章 更新日期:2005-9-6 17:12:36 阅读次数:465
生活中微妙的12个瞬间及感悟
生活中微妙的12个瞬间及感悟
电话断线
路上打移动电话常常出状况;转过一个街角,或是车行经过一幢大厦,突然电话声音就消失了。口沫横飞顿止,眉飞色舞不见,一脸茫然地对着传音的小孔:喂!喂——疑惑地看看电话的眼睛鼻子还在不在,“怎么搞的?”于是停了步,拉开天线竖起电话的耳朵,把音量调到最大,拿着电话原地转圈,像是接收发报一样找寻丢失的电波。有时电话讲到一半,多了一个声音,于是三方同时哇啦哇啦,“你是谁啊?”往往浪费了十几秒钟以后,大家只好无奈地挂掉电话来结束混乱,再重播号码重新取得联系。
中断、打断、输入、意外往往会让人产生烦躁,感到压力和不满。但人生就是如此,追求完美的人会过得很不愉快。心理学将追求完美作为主要的非理性观念之一,因此郑板桥会说“难得糊涂”。
广告插播
电视里萧声袅袅,两大武林高手正一触即发,突然一个高八度的中年妇女的声音——我家的油烟机…..于是紧盯着屏幕的眼神突然涣散,“又是广告……”说归说,但就这么三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却高效率地运转起来:有时泡茶抽烟找零食,有时收拾晚餐的碗筷杯碟,有的换台打发时间,有的急急奔向洗手间,就算百无聊赖地看着报流水帐式的广告,也会蹦出两句某个广告演员的表情有多傻、某个牌子名不副实……每个人都把这“一寸光阴”当“一寸金”来珍惜,没准广告时间再长一点还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家庭效益。
有人认为广告是电视的垃圾时间,更进一步,是不是可以将电视视为生活的垃圾时间?现代生活的压力之下,电视可以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让我们暂时不再想工作,想艰难的生活,甚至可以逃避和家人说话的压力——当我们累得不想开口的时候。不过,心理上的副作用也因此显现;人在与电视接近的时候,与人的距离便不知不觉地发生。
电脑死机
电脑死机往往总是发生在最不该发生的时候。键盘上十指飞舞,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地打出行云流水般的行行字迹……突然屏幕一闪而黑,主机箱也“扑”的一声没了气。“蔼—”死了!我的文章!我的图片!胸中一空,悲从中来,辛苦一晚就在瞬间化为乌有!马上重新启动,急不可耐地狂按鼠标,在文件夹里寻寻觅觅——没有,没有!一股抑郁之气郁结胸口,几乎要吐出血来。还有正在邀游网上的,“啪啪啪“地狂按回车,没用!CTRL+ALT+DEL,没用!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找到的网页被蓝屏吞掉……
意外的丧失确实感觉不好,所以,我很少见到因为甩了别人来心理咨询的,而通常是被恋人甩了的。因此,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要有所留意,有所措施才行。
电梯
你走进电梯的时候,发现里面只站着自己的领导,于是有几十秒钟的时间,脑子里都在想着跟领导要说的一句话,可到电梯门开还是没有想起来;刚送走的客人,在电梯里又碰上了,一瞬间,客套就再一次重复,而最难以重复的,是客套的心情;经常会在电梯里看见的一个人,但永远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哪里的;单身男女同处一个电梯的时候,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刻,一些细节在这时候凸现——摸一下鼻子、撸前额一缕头发、从镜子里瞄一眼对方,却发现自己的面色很难看,电梯门开的时候,就要面对来人的异样的目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有关系的。比如,两个相识的人如果不想有交流,见到了就会尽量离得远些;而情侣则恨不得彼此之间没有空间距离。但是在电梯中,物理距离被限定为最小,如果这时不想与人交流又不得不与人交流,那么心理上的尴尬乃至扭曲就成为必然。
买单
需要买单的场合很多。摸皮夹子出来,感觉大家在看你,这时候以怎样一种手势抽出皮夹里的大票,是重要的。还要防止两张粘在一起没有捻开来,就用手指一捻,要做得幽雅而不失风度,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烦的是找头,点还是不点,是个问题;几个硬币落下来,捡还是不捡,也是个问题。这时候刷卡真的是好主意,用两根手指夹住卡,指向收银员。人家只知道你是有钱的,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有多少钱——这便是买单的最高境界了
中国人的心理中最特色的一个现象就是“面子”,而在面子背后,常常是群体压力之下的自卑感作祟。
排队
在这个崇尚排队的时代,比起大学食堂里的长蛇阵来比萨店门外的长龙毫不逊色。排队的焦虑,偷窥着那些心满意足的饕餮着,胃里似乎也起了某些化学反应。银行,邮局,餐饮场所的厕所也常常是排队者云集。初时还是必恭必敬一副朝圣者的摸样,过了一会儿已不耐烦地抖抖脚,然后不耐烦就换成了愠怒的面孔,恨不得打倒一片夺门而入。更要命的是排队领托福报名表,最早的前一天下午就排上了,到了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开领,队伍早已顺着楼梯蜿蜒到底层大厅,这时才来的,只有倒吸冷气的份了。
排队意味着旺盛的需求。你为什么会追随这种需求?是从众心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排队还意味着规则和秩序。人当然会希望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但是,如果没有了规则和秩序,是否更难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呢?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只是希望更公平些(比如没人插队)服务更好些(比如提供坐椅)诸如此类。
遗忘
早晨出门,理了N遍的皮包还是少了一样东西,无论是进们法宝钥匙,还是买路钱包,心情都会在瞬间沉下来。在抱怨自己记性的同时会有一丝沮丧,怀疑自己是否老之将至。有时突然怎么就想不起好友生日究竟是12号还是21号,准备的礼物尴尬地不知该在何时出手,于是又多了一件送不出去的礼物。最无能为力的是忘记名字,这个明星的名字明明呼之欲出,浮在眼前的形象也栩栩如生,偏偏舌头打了结!更狼狈的是怎么都记不起站在面前寒暄长短的是谁,讪讪一笑,拉东扯西地应付过关,一转身——哦,这不是我老公的舅舅嘛!
遗忘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信息太多或者太久远而被遗忘,这很自然。但如果追寻深层次的心理,为什么有些信息我们很快就会忘(比如妈妈的叮嘱),而有些信息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比如初恋情人)。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动机性遗忘”的现象,说的是潜意识在作怪。
午夜梦醒
午夜,在将醒未醒,头未离枕这一瞬间,现实与梦境唱着同一台戏。睁开眼,黑暗一如睡下时的模样,闭上眼也仍旧是浮光掠影的梦。噩梦乍醒固然虚汗淋淋,好梦受扰却也疑惑懊丧。不知身在何时、何处、是梦?是醒?用力掐自己两下以证实这不是梦。然后便是恐慌,一切都是一场春梦?于是紧张地摸索、谛听,直到摸到手表、听到枕边人的鼾声才定了神,醒了……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类,从而让世人知道你对自己有多么的陌生。梦反映出的潜意识、半梦半醒的潜意识,这往往是最能反映个体本能欲望和直觉的,如果有个专业而富于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你就能听到自己真正内心的声音。不过,此后的问题是,你就能因此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行事吗?
气氛隔阂
老远就听到同事的高谈阔论与肆无忌惮的笑,蹑手蹑脚一路轻盈急于得到同样的分享,殊不知真的出现后,还没等回过神来,原先热闹的喧哗与骚动已大惊失色,说了半句的把后半句硬生生咽下了肚,笑了一半的把另一半讪讪地藏进发根,抬头望着门口的眼神忽闪转向别处。一切突然180度大转弯,原本自己脸上充沛的表情一时间不知往哪搁,一张半开的嘴至此只能偃旗息鼓。冲进拥挤的地铁、电梯,门关上的一刻才发现每个人都面朝外地看着自己,一时失措地转身研究起墙壁上的广告来。
想进入而遭拒绝会构成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的不对称性,包括双向心理距离的不对称,实际心理距离与认知距离的不对称等。所以,你有情而她无意,甚至还有瓜天李下的刻意回避。气氛的隔阂如同无形的墙,多次撞墙之后,即使你不是个内向的人也会慢慢变的淡漠、孤僻,因为你不想屡屡受伤。
当听诊器贴上裸胸
面无表情的医生将冰冷的听诊器摁在皮肤上,立时全身不安:身体里面的这套家伙还能用吗?运行正常吗?万一…..有过病史或性急的人会忍不住问一句:“医生,我没事吧?”瞥一眼旁边那位,只见也是一副听天由命,暗自祈祷的样子,不禁笑笑。医生的手指搭在脉上,立刻就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发现带动脉搏的不是自己的心脏,而是对方脸上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量血压的时候总是很惊奇,那个充气鼓起的布袋能够记录某些数据,很想拿根针戳穿它,因为太像逼供了——不断加压,得到身体的情报。
求医过程中有许多心理现象,比如求生本能,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安慰剂效应…..
医生为什么会成为权威?是因为他的职业特征还是他的道具(听诊器,白大褂,处方单)?那些药真的有用?或许只要多喝水多睡觉就可以了。很多时候,只要权威给我们一个安慰,就能满足我们最深处的本能欲求。
独走夜路
夜半,与朋友狂欢后挥手作别,仗着胆大,或是没叫到出租车,于是独自走在必经的黑暗小路。道路开始分岔再分岔,人群渐渐稀少,四周寂静无声,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年轻女孩尽量走路中间,缩在衣袖里的手冰冷的,不自觉地粗声喘气;男的似乎大胆些,夹紧皮包故作抬手看表,加快步伐。前方重重的树影,偶尔传来的狗叫会惹来心动过速。如果拐入一条没有路灯,不见人影的小巷,更是步步为营。一两个路人相向而过、某个奇怪的眼神、一次蓦然回首,都会引发彼此心底的慌乱和警戒,而前面依然道路漫漫。
人类是需要群居的动物。平日独门独户,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在独走夜路时人心的惶惑,孤独与隔膜便爆发出来。也许在前一刻可以放纵自己的生命,而在后一刻则孤独怯懦,一如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笔下的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
出租车里的世外桃源
关上车门,突然从喧嚣转入寂静,只有计价器开始兢兢业业地运转。启动加速,车窗外蚂蚁般的人群与车辆急速后退。刚才还怕约会迟到而狠掐时间的,现在却松了下来静静欣赏车里的音乐;顾忌路人侧目而不得不行为收敛的小情侣,小姐妹,在车里大胆地继续着私密的话题;为赶考或面见上司的,也乘机调整呼吸,再温习一遍大纲;无事一身轻的,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司机侃大山,聊聊结婚教子天下大势。最后,到站,付钱,推开车门,突然返回喧嚣,再次立于真实而喧闹的街头,阳光洒下,恍如隔世。
从心理上而言,这一过程中有托付和分离两种作用。托付是你将责任交给了他人,所以你也就可以借此轻松一下。而分离是指主观感觉的抽离,独立的小环境让你似乎成为一个大环境的观察者,而不是其中的一分子。暂时的抽离能让人清醒,获得喘息的机会;抽离太久则会丧失现实感。精神病人往往就是意识抽离的典型。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