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部队素质是怎样的?
咱共军的将帅基本上是下里巴人出身(或转行),但就这块土地本身的条件而言,也有做得拔尖出色的。我们常谈及的林、刘、粟叁大帅的军事“功课”就各见所长,堪称范例。先说刘伯承,他的军事战略理论,一篇篇,一套套不论古今中外都能出典引据,而运用起来又能比拟通俗。讲到运动战,他就比画个“伸拳头打汉”,能缩方能伸展;论到不与强敌争一日之短长,他就比喻为“乞丐与龙王的比宝”;到了破釜沉舟,与黄维兵团拼死一搏时,他用了“瘦狗屙硬屎”的谐语,使二野的将领颇得神会。因此即便是极好兵事的毛泽东,在军事交往上对刘也是逊让叁分,从来不见毛在战役指挥上待刘像对其他将帅的那般疾言厉色。粟裕的“功课”也可得一优秀。地图、手枪、乘马是他平生最爱,前两样东西须臾不离其身,直至辞世。他的军事地图据说是共军将领中收藏版本最好,最全的。
我看到粟的至孙对他钻研地形的一个说法:这位京城土生土长,每日在皇城根儿满地跑的“黄带子”,对北京的街巷岔路的了解远不及其整日在家“优渥”的姥爷,遇到要到某个偏涩僻静的地方去晃动晃动,总要姥爷指点一二。讲到枪械,据说全军中枪法精准的高级将领也就那么叁、四位,罗炳辉,粟裕,许世友这头几名想来大家不会有异议。打枪讲究臂力,粟裕的手劲劲道连大块头的聂凤智私下也是叹服的。再说骑马,有回忆录说粟裕在江南水网阡陌上的“倒骑”术可以扬鞭一跑,堪称全军一绝,这是他为在行进中便于与参谋们面对面讨论战事而练就的“绝活”。粟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在他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充分得到体现。这本回忆录也是全军中绝无仅有的写法,他不同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或作者自己为主线来说事,夹带许多对人对事的“揭露”、“更新”和臧否,也充满了许多对自个儿的吹嘘、解释和补遗。《粟裕战争回忆录》除开头一章对其参加革命的过程有所交代外,其余各章都是以战争事件来展开叙述的。讲的基本上是战争事件的战场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最后都有战事的检讨、总结和重观,很少涉及物是人非的议论,这也是粟裕“将德”高尚之处。笔者最欣赏粟裕在篇幅中对战区转折点、战役转折点的提法和阐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文中看得出,他总是按对这个“点”的或隐或显之分析判断来估摸、组织或结束一个战役的,这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局思维。
现在再来考校林彪的军事“功课”。有关林彪“功课”的逸闻是全党全军闻名的了,那“做”的姿式也极是看点。整日价个儿就是一个态势,或者闭眼打坐,或者面壁向图,一派“问禅求谶”的“虔诚”!他这个“打坐”到要“通关”的节骨眼上时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时辰他也不看他的“教科书”了(据闻也就一本医书,一本“曾胡用兵录”,后来还有“毛驯),看得出他是在“捋”,在“悟”,此时是决不允许旁人惊扰打插的。豁然了,“通关”了,高兴了就开始吃豆子了(所以他最爱的囡就叫“豆豆”)。战事不紧了,有闲暇了,他就耷拉着个手在四方院中踱踱步。从来不见他和人计较什么兵学,更遑论麽子叫“枪棒”的了。因此老人回忆,这林总怎么看也没有个行武的架势,军人身板更谈不上,他不就像个小学教师,还是戴着健脑器那种的吗?对,就“孔已己”那等类而且还有点少年老成的,怎么战争结了就成了“战神”了,而且是赫赫有名,举世公认的?
因此好奇者就想检查他的“作业”,研究他的“打坐”了。战、不战他都在想,无非多寡而已。他在想些什么,琢磨些什么,又“悟透”了些什么呢?林彪的“心电图”的底片肯定是得不到了,他生前也懒得与人有所分说(不象粟将还有楚女那等水平的红颜知己)。因此好事者只能从他只言片语的“语录”精萃中,从他留给军队的历史贡献中,从他带兵、练兵的成就中返思他最初的设想动机,从他的“功课”的实施效果中反溯他当年的思想脉络。这也是一笔经得起后人长期挖掘、提炼的“国土资源”。
林彪“功课”的实施效果之一是他(以及他的战友)在短短几年“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恶战环境中“提速”练成了庞大强悍的四野部队并获得了战场的完胜。四野部队数量之多,阵营之厚,战力之强不仅是当年敌我对阵双方公认的,应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迄彼时止最为强大的一“镇”(区别于“支”,这是以名义定义的军队)军队。你看49年年中云集湖广的“东北虎”架势,漫说是当年其它几大野战军无法相比,即便是近代有名的什么“曾、淮军”、“北洋军”、“中央军”(数量全拢齐了可能稍多,质量就无法比了)也不能并论。历史上可与之一较的大概要算《叁国演义》中曹孟德的83万直趋荆州(凑巧搜索攻击路线也相同)的南征大军,可这个数字的说法虚应故事的成分很大。对四野部队的人为评价最权威的应该算平津战役前国军两位名将傅作义、杜聿明的谈资佐证。杜长官的陈述是这样的:“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一年以内将统一中国。”其时守城出身的傅司令还甚不以为然,可是结果怎么样?傅的作为连卫立煌、廖耀湘也不如,人家那还有点挣扎。
四野部队的实力杜长官的评点已很到位,实力牵涉部队规模,成分构成,将士技能,武器装备,还有就是战术素养等诸多要素,笔者本文的重心只想论及林彪的军事“功课”所促成的四野各级部队的战术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那部分战力。
迄今面世的材料说明(那些内容笔者下面会逐层展开),林彪“打坐”也好,“面壁”也罢,他都是在琢磨事,间或也琢磨人。琢磨与战事相关的敌手古人叫“知彼”,这工夫大凡将帅都得化(琢磨出道道来与否另当别论),可开仗前后琢磨自个儿这边这“知己”的功夫就考将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识、智慧了。
这“知己”不单要为将为帅的本人分解得透彻,也要实施起来易于可行;这“可行”不单要将帅自个儿得心应手,也要使属下将士能够在“一律照做”中操作无误,发挥起来嘛也还有些空间;这“一律照做”(或者还有“存乎一心”)的方式方法不单是有文化,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上手起来快,也要使无甚教化的农民出身的“新兵蛋子”能造样画瓢,学得象样。而各部队或各将领中“一律照做”或者“存乎一心”的五花八门的执行加创造的结果则应便于将帅本人鉴识、使用和选拔他的属下。你说谁人要短时间琢磨出这么一套衔接实用,要求又得言简意赅的军事“作业”教案,而试战后又需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他累不累,烦不烦,行不行啊?这好比做工程的设计师,他做出的产品设计要便于工艺分解投料,工艺投料下到各个加工工序、工位,还要便于技术水平一般的做工者(因为“面”才体现效率)快速作业出活,如此本产品的生产率水准才高。可能人们会认为没有谁肯费力来练这种苦功夫,可笔者怎么也觉得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就是他化大功夫完成的这种类型的军事“功课”,他的“打坐”面壁,苦苦求索争来的东西就是这种他用来教兵训将的“功课”的作业解答。
我们现在就来检点这个得之不易的“六个战术原则”的名头:一点两面;叁叁制;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叁猛战术。先来编排一下,看看每一种战术适用的作战对象和层次。笔者以为“一点两面”战法显然是给师、团一级的领导准备的;“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和“四快一慢”这两道菜可以上送师、团首长下送营级主官;“四组一队”明显就是给连、排干部用的了;而“叁叁制”班也用得,组也可用;“叁猛”精神虽说是对作战团队的整体要求,但是最后绝对落实到单兵头上。兵的动作嘛,比如上级叫冲锋了你撒腿跑就是,其它“两猛”的要求也一样。林彪的这“六个战术原则”的内容是描述得很具体的。举例来说,象“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四快一慢”这两招吧,其打法的类型已给以穷举,其快、慢的情况已给以罗列,剩下的工作就是指挥员如何判断辨认,之后“对号入座”采用的问题了,因此它的操作性是非常切实而有针对性的。打个比方,这“战术原则”的实用就好比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表,你只要瞅瞅要加工的物件对象,查查表中装夹方式、进刀量什么的就可开机了。前面这个编排只是个大致的区间定位,分析起来每种战术的适用范围都可以对其上、下的至少一级延伸,就象数学中的“连续点”,它的左右就是它的可连续的“邻域”。所以这“六个战术原则”完全覆盖了一个部队单位至少从师到单兵的整套作战战术。你说林彪他对整个作战体系想得周全不周全,用心何其良苦!何况这些原则的内涵都是他从排长干起,直到师、军长位置十几、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常胜经验,你能不相信它的真理性?要少走弯路,照着做就是了,学用得好的话,不定还演绎出自己的推理和发见。这原则嘛就如欧几里德几何的公理那样,体系正了,下面层次发掘出的定理(相对真理)可以多多。所以用林彪的方法,理论上可以使一个有点悟性的农民士兵从最底层学“开火”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关”升级,层层进阶,最终进步到成为具有高战术素质培养的将校(只要他不夭折),你说这个前景诱不诱人?而可以用于训练出这种成果的“林彪教程”宝不宝贵?至于师以上的战术抑或还有战略,林彪就没用多大心思教练了。林彪的“课程”设计到“师”为止,这因他一开仗就指挥到每一个师。你不见他的军事生涯中,师规模的胜仗指挥得最多。红一军团兵力最盛时也就一个甲种师的规模罢了;抗战带343旅,他“玩”得那样转,可以去搏日军的一个旅团。因此他是师规模作战的指挥大师,这个地位在全军是无与伦比的。林彪不专于教练他的高级将领的原因还归结于他历来打仗小心谨慎,无论“教程”如何高明,用起来都难免疏失,他决不愿为某人的疏失而冒损失一个师的风险。他可能认为“一个师”对一支军队也好,对一场战役也好影响太重要了。林彪把军队的运作枢纽定位在师单位上,这个观点倒也和当今世界的主流理念暗合。但是否四野部队的将领到了军以上位置,其战术水平的培养就忽视了呢?这个问题倒还不能一言言荆笔者揣测林一贯处事方法的心得是:他极可能处于这种想法,军以上的指挥员要能对待“形而上”的战略问题了,要看其人的颖悟力,也要看其人的自身努力,或者还要看战争给予的机会造化。那是做将军了,仅教练恐怕是出不了将才的,所谓能“用兵之妙,存乎一心”者可脱颖而出吧(林彪常评价:什么什么人的脑袋特别灵)。不过,黑土地期间四野的好几个破格擢升的军长,确实是师长做得很好,仗打得或狠或巧,一番比试后“选秀”出来的,当可以说那几位“爷”的指挥能力、战术素养是很高超的。
上面的叙说还都是些分析和句解,有道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当年如此煞费苦心设计、编排而又推行、贯穿其四野系统的这么个“六个战术原则”的东西,其实践、演练效果如何呢?杜聿明有关“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素养高”的评价还仅是个概括性的讲法。为印证杜的评价,我们来理一理当年四野部队的战事历程吧,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论道“师”这级的作战业绩。
黑土地期间的四野部队军级主力单位“林彪有五只‘虎’”的说法想是定评。师这一级单位的战力评价,后人有说“林有叁只‘彪’”的,有说“林有六只‘彪’”的,较有争议。笔者倾向后一说法,但对六只“彪”还有个层级划分。以东野的番号称谓,5师、17师是一等一的;16师、1师稍次;(前叁名也就是所谓叁只“彪”)最后的应该是:7师和10师。这几个师在四野系统全军中的“英雄座次”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走走过场(仅前伸到抗日战争时期)。5师前身即徐海东的344旅;16师的“血脉”则是115师685团;1师的“祖上”众论为彭德怀的系统,我倒以为应是梁兴初的教导5旅改成,“底子”还是685团为多;这叁支‘彪’形成了红一方面军主流体系,那从井冈山算起,杀伐了中外多少敌手,那经验、战力冰冻叁尺的事,什么人马能轻易超越哦。17师、7师和10师都是罗荣桓在山东发展起来的八路军,“瓤子”都是115师的骨干,不过7师生于鲁中,10师则长在黄海,而17师就是扎在渤海那湾湾上的了。罗政委带到东北的山东八路军多了,可为啥这叁股在黑土地上就能很快修炼成“彪”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这几个师都碰上了个优秀的师长(或领队),之二则是林彪给进入东北的各路诸侯都准备了很大的战斗“想象”空间。而“六个战术原则”此时在林总的头脑里尚未定形,因此这六支“彪”的先声夺人(这几个主力师的地位在47年中即形成)主要取决于带队将领的狠劲和悟性,而它们的作战“案例”则是林彪概括出的“六个战术原则”的一部分“技术支持”
我们先来检点这“一等一”的5师、17师。5师(即新四军10旅)的战绩抗日期间在华中刘震手上时不怎么的,跟粟裕麾下响彻大江南北的“叶、王、陶”的新四军1、2、3旅的名气都不能比。可到了东北,钟伟当了师长,进步就突飞猛进了。
5师先跟着林彪打转转(秀水河子期间),后来自由行动去一打四平,钟师长进了庙(林的“庙学”)就自行研发提高了。到了叁下江南时靠山屯打71军,居然调动、指挥起林“老”师长来了,而且还一举歼灭了国军的88师。17师原为渤海7师,在山东怎么排也是人前马后打杂的角色。刚到东北碰上了机会,担纲守山海关,那是“廖化做先锋”的事,结果呢是迭迭失手,一溃千里,影响了整个战局。
失关之后,也跟着林总溜达了一阵,受了些培训。而师长杨国夫,副师长龙书金也确实争气,知耻近乎勇,“知己”居然琢磨出自个儿的特点来。老子们是淄博那工矿企业来的,会用炸药,赶明儿去发挥自己的优势。稍后在兴城一带夜攻国军13军防守的几个院落,装上一马车的炸药,一骨脑儿给“核心大院”送过去,把个13军上下唬得:这什么炮的干活?比咱的火焰喷射器厉害多了!之后,17师尝到“甜头”,发展起自个儿的爆破技术乃成为东野的“攻城术”系列(后来17师随龙师长去打天津,率先给楼房“开肠破肚”,极象今天的以色列攻击巴解营垒的掏墙术,不过犹太人用的是推土机),喜得林总去哪攻城掠地,都要带着这只“攻坚老虎”,故四野作战命令上每每有“17师为预备队”的一笔交代。因此不管番号是17师还是正规化后的128师,其名头都超越了东野其它的师,笔者极想不通,不入流之辈后来裁军怎么先期就把这“国宝”给“灭”了呢?
再谈二等层级的16师和1师。16师(即新四军7旅)是林彪的“看家部队”,也是其毕生的“最爱”,几十年如一日没失宠过的。16师到东北不久,林彪就从“黄3师”的系统中将它“剜”出来,与17师一块儿编入老部下陈光的6纵队(后来的43军,林的“近卫军”)。后来发现陈有些不忠,就交给洪学智去“过渡”一下,最后转给了黄永胜、李作鹏。林彪的另一名爱将梁兴初是个“训‘虎’技师”,他把个山东1师“驯服”得就像林总的“马前卒”,林总在那“转悠”寻敌,这1师都每场不落地跟着,因此其“叁八作风”最硬,水平嘛也渐渐地超过了有些暮气的16师。因此梁大师长紧接着就接手了16师,待整顿得有些眉目了,就交给了仅做过“中军”的李作鹏统带了(梁升司令再去整治更加暮气的359旅)。这李师长跟着林、罗混了这么久,此时“六个战术原则”也出台了,知道照猫画虎了的“宰招”了。所以在辽沈战役中带领16师打“乱仗”,追到新6军的前卫营时,甩了呢子大衣,喊着“向我开炮”什么的也指挥了一次林总,做幕僚出身的也像模像样地当了一“码儿”好师长。最后第叁层次的7师、10师的“跳级优叙”就完全靠的是大名鼎鼎的韩先楚了。这韩司令说是到4纵当“常务”副司令,实际帐下就一个10师听令,名副其实的一“主管师长”乃尔。新开岭扭打国军25师“千里驹”,他初来乍到的,非要将个对顶仗打成攻歼仗。“来就来啊,哥儿上氨!带着10师就夺老爷岭,激动得个4纵胡(奇才)司令连呼“相见恨晚”,二人合力硬将个“夹生饭”囫囵吞下。把个在北满“打坐”的林彪头遭惊诧了一回,迭电向“先楚同志”垂询问教。到了47年春上,黑土地上的国、共两军已打了整整一年,胜负差别不大,双方都很是筋疲力荆国军呢有些不思“进缺了,共军呢也想停一停,帮助帮助土地改革。可这韩副座却一刻也不想消停下来,带着着10师就去“转悠寻仇”(学到林的精髓了)。看到铁路线上有个梅河口车站,守着个“重组”的国军184师,他就盯上了这个“猎物”。也不看看自己手上就多大的本钱,对家再稀松也是七、八千人的一个师啊!何况是在自个儿的“禁区”内防御。什么叫“五则攻之”?一个师攻一个师?韩“师座”脑袋里走水啊!可他就认定这是他的“打点”,对军区喊来俩团炮兵,一阵轰炸后大炮不能上刺刀了。这个同样是“傻大胆”的10师就单独去冲锋陷阵,几番穷折腾,居然把个死拼仗赢了,于是在东北就开了“一个师歼一个师”的先例(虽林总以为还是“不宜推广实施的”,可精神可嘉,照发了嘉奖令)。韩先楚随后升到3纵去“顶岗(司令)”,四保临江之战,他亲带着该纵队主力7师去“跳点”奔袭,穿插开原威远堡中的国军116师,你看他经过远程跋涉,凌晨时分君临威远堡外山峦的喜不自禁:国军都在“困觉”!47年底的冬季攻势中与敬重的林总会合后,韩司令仍不改他惯当师长的本色。文家台求歼新5军,又是他“拽”着7师(师长有点犯嘀咕)去“对冲”陈林达,与敌纠缠不休直至四方八面的四野各纵云集会齐。辽沈之战也是这个7师瞅个正准,师加强营楔进了胡家窝棚的廖耀湘9兵团司令部,把个“中军帐”冲个鸡零狗碎,将个廖名将逐得何以家为。几仗过后7师这架“直升飞机”叁步两跳地就挤进了头等主力的阵列。韩先楚几仗下来就教练出这么两只“彪”,林的“六个战术原则”再加上自己的“私货”统统传授给了这两个师,这本领还只在林彪那里见识过,因此说谁是“军事林彪”的“知音同党”嘛,笔者最看好韩先楚,韩上将。
在接续下节时有必要在此插一警示录。上述六只“彪”后来对应的正规番号为:
39军116师(5师),43军128师(17师,已裁灭),43军127师(16师),38军112师(1师),40军118师(7师),41军121师(10师),且原装货那种的。后来的裁军“刀斧手”看好了,手下留德,别成千古罪人!
随着四野部队47年的夏、秋、冬季攻势的渐次展开,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通过一系列的试战、修正后已显成熟并适时地下发各个纵队。这中间还有个面上的试点和反馈过程,故先送给的是所谓五只虎辖下的十五个师。这班至多初小文化占多数的农民将领,乍一拿到这么个省心又有用的东西表现的高兴劲儿:那扑朔的“庙学”多拗口!那零碎的经验乱如麻!可标下也不缺热血勇气的,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赶超那些个“虎”阿“彪”啊什么的?现在可好了,一看这些“虎”的战案、“彪”的对策都囊括,都总结在这个“战术原则”中,那好懂嘛,念念很上口嘛,用一下也满趁手嘛,胜仗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于是激发得这些将弁摩拳擦掌,热情火样,纷纷去寻敌试验,把个以退为进的国民党骚扰、整治得坐卧不安,胆战心惊。同时那受到总结、彰扬的六只“彪”又是何等荣幸自豪。那些个精古灵光的“头脑”又开始新一轮的挖空心思,去添加、发展这下达的“战术原则”的内涵。你说林彪他厉不厉害?他懂不懂共党的农军?懂不懂“带兵的人”?他的“原则”调动没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的“功课”、“作业”的效果惊不惊人?因此说他像一个小学教师真对。当年共军的农民档次将士就需要这么些个“实在是高”的“小学教师”,需要他们编写的能与国军的洋规范、洋战术“干仗火”的“小学教材”!
到48年黑土地大地回春,被誉“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大创造”的四野的“新式整军运动”铺开扫荡全军时,“六个战术原则”是彻头彻尾地贯彻到四野全军的13个纵队,40个正规师(含炮、骑兵等)以及14个独立师了。林彪对这个“战术原则”学习、贯彻的指示精神同样简明具体,就是那等类“学用结合,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工夫”的导向指引。截止辽沈大战的前夜,师、团长们对“六个战术原则”这门武器的领会已经了熟于心,对其运用掌握除新编的几个纵队尚欠点火候外,其余师团通过试战、实践都感觉十分趁手,受用。就在林彪和毛泽东为“战锦”与否的战略问题斗嘴,干电报仗时,他可能真没感觉到他手下这伙“战犯”已经抓着这“新式战术”,急不可耐、跃跃一试;他也可能实在没估计够昨日的那等“粪草”的战术意识、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将士素质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后来为夺那锦州所证明。上层还在提心吊胆地争,下头就那叁下五除二的几招拿下)。你听那狂妄劲儿:就那一堆、一疙瘩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不够哥儿几个一壶消夜的。举例来说,那冀热辽区的二流纵队,就黄永胜那支吧!刚过去的秋季攻势中辽西叁捷之战,那24师“丁(盛)小弟”强横得居然叁次都抢打主攻。最后攻歼王铁汉的49军,也像韩司令那般似模似样,冲一个师出去就想擒人家那个师下马!此24师就是后来衡宝路上跃马横枪截道那135师,此时就看出点出息的迹象。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在战火中的贯彻实施,在最终结果上是逐渐拉平了四野各军,尤其是各师的战力差别。辽沈时尚看不太清楚这个作用,各师的战术素质尚在发育、培养。当时只是奇怪守塔山的4纵队,正宗的“塔山英雄团”怎么不在主力10师,而在其实力排行老二的12师,而且该师竟出了两个英雄团(另一个为“白台山英雄团”)?而10师这只“彪”怎么得的是“塔山守备英雄团”?后来有解释说12师的反冲击(即林的“短促突击”)打得漂亮。师之间的素质差别当时就在变,这可是端倪!到了打天津了,各军四面八方向城内冲击,各显神通,结果呢,和“攻坚老虎”17师在金汤桥上打通会师的队伍,上报野指时竟有好几个军的好几个师的番号,引得总指挥刘亚楼骤发其火:争什么“金汤桥师”?八路军打下的呗!可也是,谁让你这领导不多备几面锦旗?你不知道你这属下争这“彪”的荣誉都成一窝狼了?做主力的事,谁让谁啊!后来到湖广,这些个师、团的就更分不清谁在主力位置上了。各人都有狠招,各师都在争强,大家又都在显摆(乃至碰到了如136师“积极”得攻笙塘铺中伏固守,146师“踊跃”得占青树坪中伏后突围的险仗。但虽败尤荣!胜败兵家之常,应嘉许军队的进取精神,否则怎么会有随后135师的敌后大纵深穿插而引来了对桂7等军的聚歼?)。有道是:江山代有英雄出,各领风骚此其时。四野各师的实力短时间的飞快上升除兵员足、武器多、全等因素影响外,官兵战术素养的普遍提高促进作用最大,而战术素养的提高升级完全因“六个战术原则”打造之功。这当中师、团长对“原则”的消化能力如何非常之关键,可以说:将领能力之间的差之毫厘,完全可以谬以千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前面提及的林彪的越级指挥,限于林的作战艺术,这实际是对底下师长们的适时战术指导(不可一般而用的,比如蒋的指挥就应拒绝)。战役中的林彪非常实际,当他有误时,比较从善如流。这样师长们实际是时时与战区的最高决策者保持联系,掌握情况,进行交流,仗固打得好,提高也蛮快。这也算是四野部队指挥系统的一个特色,也是在特定条件(林的水平与威望以及他对事的上心)下的一种优势,其它野战军条件不同,不好相比的。
所以到后来,不管是征湖广,战朝鲜,一直到62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六个战术原则”于四野部队已经是“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的“家务事”了。因此调谁当先锋,打主力差别不是很大了,如果需要几个师一起上阵的话,谁最终成其为主力或引领得了战局,得看战场的态势,战机的出现,以及看哪个师的动态“站位”刚好,机会更大了,或者还有些为“将”的灵活机动的能力。可看四野南下时衡宝一战“腰斩7军”的例子,本来135师打的是穿插敌后,穿得深了些,绕到了正待进攻的桂军的后方底线灵官殿处。可白崇禧临时决定不攻反撤,这好,“扼其机”的机会来了,林彪即刻令135师改阻敌待援,随后侧翼的119师赶得紧,把白的边路封了,也进行了阻击。林顺势调动桂军正面原准备防守反击的四野121、134、146、158、120五个师速打攻歼。一嘲东北虎”对“钢军”的大战瞬间打响,林彪也无一只“彪”什么的主力在手(配合还是有的),不照样灭了白长官的七个桂系师。此仗出尽风头的135师、119师朝夕之际都成了四野的绝对主力了。13兵团过鸭绿江援朝,几大主力师又改了排名顺序了。113师穿插叁所里,又抢到龙源里,正好阻住了欲撤的美9军,为38军争得这个“万岁”头衔首当其功,一下就压下了112师王牌的霸气。及至叁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在全军中实时排了个名次以示鼓励,这仗打得最好的叁个师为:116师、113师和124师。四野部队去了这么多,124师(那在黑土地算是很晚才编进正规军的了)就因为在一次战役中黄草岭阻击战打得极好而硬生生挤进前叁名,这“探花”就没另几大主力师什么事。挨摸着62年该教训教训一下“红头阿叁”了,丁盛带去的54军,却挑了个130师做先锋大将,瓦弄一仗下来,出的功臣将士如云如雨。这130师在东北时(叫保1旅)打四平亮了一下就暗淡了这许多年,这番也夺了135师在该军的头把交椅。争到79年整治越南小鬼子,南线一阵阵,一营营本都是四野的王牌军,有得用场的。可这许世友应变能力稀松平常,虎狼之师的业绩、战果竟赶不上西线的杨得志部,让其麾下的二野部队出了一口恶气。可南线其实也有灵光一闪的亮点,那就是55“混成军”(那“混装”的源成分很次了。主力嘛,就东野时期周仁杰、温玉成的那些个热、辽一地的独立师)攻下了越北重镇谅山,而当今名垂华夏的王牌54军彼时竟几番慨叹,英雄气短。就这样,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彻底诚服、成全了四野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锻炼使其师、团之间战力的差距降到最校而当62年林彪开始抓政治治军,其发明的“叁八作风”、“四个第一”这另一范畴的“招牌原则”深入全军官兵的头脑中时,四野系统各军的政治素质也标准化到极致,也就“党军”那模式。那概念怎么表达?对,就象纺织厂中使用“郝建秀工作法”生产出来的那类棉纱锭子一个样。
综上所说,林彪元帅的军事成就之一就是他通过自己的军事理论和作战实践,通过他苦心孤诣、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练就、带出了一支威武雄壮,百炼成钢,让世界也侧目的四野大军,这个贡献的内在质量在全军无人可出其右。和他军事历程相同或相近,开篇提到的我军名将彭、刘、粟也各自带出了“麾下长城”,建立了各人历史的功勋。可林彪比彭德怀更爱兵,知兵;比刘伯承更实际,更有中国特色;比粟裕更深刻,更具象。太行抗日那段,当刘伯承被彭副总挤兑得无处容身时,他学孙武子也去潜心了一段兵学。可他操持的是个什么东西呢?那就是去翻译苏联军队的集团军“合同战术”,那目的自然是要教授给属下的那伙“粪草”使用了。可彼时、彼地、彼条件,那怎么整得成呵?别说共军,恐怕当时的对手──日本军队对那战术也是不屑一顾的!什么玩意儿,没一点东方文明的道道。粟大将的战争方法妙则妙矣,可那卷《粟裕战争回忆录》什么时候才出的台?而且为“圣人”讳所计,竟舍去最为凶险的淮海战役一章(粟将过谦极限了,可仅此一点,对后人也是很不负责的)。当年那么优异的作战心得,体会,谁见着捋了几条?中国有句话叫做“言之不存,传之不远”。因此就看不出他对“爱将”王必成、陶勇的指挥水平提高有什么“面授机宜”的效果。人家都是跟着他能打能杀,离开他就五行不定了。王必成在79年以前一段很长时间都是昆明军区的司令,可79年初临战了,竟换将上了杨得志(虽然也不算最佳选,但毕竟曾自己做过主)。据闻王司令之前曾遇到过歼击一个越军团的大好时机(越军嚣张“进缺得过了度),可他竟不敢“为天下先”(粟可没把突袭宣家堡那“招”教给他!),叁请示四待命的耽误了。人家越军也机灵,知道“过”了,退回去了。这传闻有点象文革中流传新疆军区龙书金那次,说也碰到了个反击入境苏军的“千载难逢”,龙司令有点“畏首畏尾”,不敢断然下令,得,机会丢了。这龙司令可是林彪的好学生,就那黑土地期间128师的老师长嘛,可怎么这次也狠不起来了?那是此番问题严重了,不说苏军的质量、技术、装备什么的,仅那数量叫做“陈兵百万”,事关国家危亡,能轻易开战吗?因此龙司令用的是林彪“四快一慢”中“一慢”那教导。可越南情势不同,我打了你怎的,你还能攻进来?
因此王司令和龙司令遇到的战事,条件是不可计较的,就年代说,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再蛇足几句,为现今当权派,尤其主持裁军者、审批人有所惕意。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集几代人心血发轫、铸成的来之不易的人民军队,即使是其各军、师、团的番号以及该番号指代的实体也是有其丰碑历程、光荣传统的。裁军固是一世界趋势,可裁并的程度必须有个底线,裁除哪支部队番号及实体也无必然缘由。
军队的凝聚力是讲求核心和传统的。“原装”的核心师团,荣誉编队一朝解散,今后“国有疑难”时再建立,外表可以恢复,内涵可能永远不能感召归来兮。另一层意思,能够大运斧斤的裁军者自个儿的责任心必须得提升,灵魂深处一定得清净,“减裁”的技术必须要求精!条件不足,“慎之又慎”的事宁可一放,想周全了再说。绝不可因为自己的出身渊源,因为左右的关系远近,因为上级的“最新指示”,因为后来的“反革命事件”,甚而至于因为自己的好恶恩仇来定夺一支部队的取舍去留。具体地就陆军“师”而言,无论如何,笔者认为上述四野系统的那六只“彪”不能裁(其番号已前列,可叹已裁的128师“魂散何方”?)。后起之秀的38军113师、39军115师(即新四军8旅)、40军119师、41军123师、42军124师、54军130师、54军135师(现在叫162师)、47军139师(黑山阻击战之28师,所谓359旅)也不宜裁。与此等相同或相近档次的一野系统的1军1师,二野系统的12军31师(指八路军385旅)、13军37师、16军46师、14军49师、13军52师(现在叫149师),叁野系统的20军58师、21军61师、23军65师(指山东8师,含“洛阳营”那支)、23军67师(指华中1师1旅)、24军70师(指新四军16旅)、24军74师(指新四军5旅)、27军79师、31军91师,以及华北体系的179师(临汾旅,现属12军)也应保留。不必去听“向美国的新军事思想看齐”的蛊惑,我们和美国是什么关系?现在是盟国吗?今后“盟”得成么?反之,“以叁个师顶它一个美国师用”的道理,不论是战是和,任何情况下都能成立。
有道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夫中毒很深,也以此文上表,奉劝于“当今圣上”:不要做如彭总所斥那种“崽卖爷田心不痛”之事,若非,那身后何脸去见共军的祖宗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