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目次:
第一章 与人生的约定
第二章 悟道的快捷方式—心经
第三章 生命的轮回
第四章 易经的生命学问
第五章 福杯满溢
第六章 内心深处的菩萨
生命的觉悟
第一章 与人生的约定回首页TOP
一、 生与死的奥秘
做为一个人,生老病死是脱不出的困境,但是平均年龄高达七十余岁的现代,死亡对一般人来说是遥远的,因此,死亡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是充满了恐惧与不可知的神秘。
最近生死学成了出版界的畅销题目,很多人希望经由生死学的研究,去认识。但是大多数的人在过犹不及的状态下,更不了解生命与死亡。
死亡最大的恐惧,就是永离人间,对活着的人来说,逝去的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而对死去的人来说,永远看不到充满欢喜与悲哀的人间;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下,死亡的面目,愈来愈庞大,愈来愈难以承受。
人类生存在世间已有几万年、或几十万年的历史,就像树木、花草、牛羊、猪狗、鱼鸟,这自然界的一切,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殖,生生死死。为什么人要对这一件事实的必然,抱持恐惧与悲哀呢?那是一方面人过于着重于自我的存在;一方面在人类的历史中,有太多次人与人间的大屠杀发生。
就后者而言,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从「三反」、「五反」、到「文革」,死的人数以百万、千万计;斯大林统治下的俄国,死人也是数以千万计。往前说,二次大战时,希特勒杀犹太人,数以百万计;战争期间死伤的军人、平民,数以千万计。在中国光是南京一地,就有明成祖「靖难之变」时,南京城的围城与死亡;太平天国灭亡时数十万人的死亡;日军的三十万人大屠杀。这些大屠杀犹如人间地狱。
除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外,自然灾害亦造成大量死亡,例如唐山大地震廿万人的死亡;欧洲鼠疫、黑死病,十万百万的死亡;现代性病艾滋病十万百万的死亡。死亡的恐怖,让生还者笔之于书,千百年难以忘怀。
而以前者来说,每日见到新闻报导,各种烧杀掳掠,车祸死亡,疫病死亡、自杀死亡,虽然承平时期死亡只是个位数、十位数,但是想到自己也有死亡的可能,就让人有生死之关难以参透的困惑。
其实千百年来,多少哲人智者深入探讨生死奥秘,但也有人不问生死。譬如孔子在回答生死问题时,就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是这并不是答案,因此儒家思想就只存在「已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治世功业上,一旦面向死亡,儒者也不得不转向道家、佛家、基督教。
大多数的宗教,都从阐说死后的世界开始,但也始终不能以实证说明死后的真相,因为那是一个无法回头的世界,也因此生与死的谜团更难解了。
生死其实是所有生物衍续性的过程,有生必有死,而在死去之前,常常有新的生命诞生,这是生物史上的定律。因此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死亡这一件事,永远有那一群人生活在那一个空间里。
但是作为一个人,却必须知道生由何来、死向何去,这才是求知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最近有一些以催眠术治病的知名精神科医生,在生命的回溯中,发现到生命竟然是一世又一世轮回的,这与佛教、道教的说法相同;又发现在死与生的间隔中,那生命的本然,竟然曾在另一度空间,与更高层次的灵能有所接触,每一世每一世的转生,常常在学习生命的真实价值。常常在弥补前一生的错误、或回报前一生的恩德,这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基督教的天堂上帝、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都是互相证明的。
其实不只是催眠术的轮回果报,能证明生命的恒久存续,在人类的历史中,更不断不断的有事实证明,生命并不是割裂单独存在的。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的直接子孙凄惨斗争死亡,常常就是他们父皇在争夺天下时杀人无数的报应;而一将功成万古枯,更是史记<李广传>中,大将军德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蒋中正父子一直以国家兴亡为职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造成多少家破人亡,以致两蒋逝世后,竟然留下一门三代守寡的凄惨后果。毛泽东更是亲自证实「始作甬者,其无后乎」,子女或死、或失踪、或疯狂。
生命并不是短暂的一世,根据研究催眠的美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布理安魏斯的研究,人的投胎,常常是一群一群的,只是角色互换,父子、母女、长幼、君臣,甚至加害人与被害人角色互换,为的是在人间学习宇宙的真价值,就是互信、互谅、互爱,而不是斗争、夺娶残杀、欺凌。如果违背了善的真道,那么就要一直在人间轮回,一方面互相偿还、报应;一方面学习正确的人生之道。就像佛家所说的以「布施、持戒、忍辱」来求得「精进、禅定、智慧」的真理大道,而这一个不断学习的本然,就是禅宗慧能大师说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也就是基督徒一直在追寻中的内心中的上帝。
瞭悟生命的本然,就不必再顾忌生死,因为本然不曾生也不曾死,那会生死的只是此一世的肉身,而肉身为求生存及生殖衍生的情欲、名利欲,就是自身魔性的根源。要彻底排除老子所说:「吾之患在吾有身」这种身为形役的痛苦,就要知道此身仅是我们最崇高本性来人间学习的工具。身体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要善用这个身体去求进步,却不能受制于身体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的支使。
生命的真相与本源一旦瞭悟,就是觉者、智者,不再受生命的摆布,而能做自家的主人,从此生与死只不过是一个现象,无喜也无悲,无生也无灭,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只是觉悟「人身难得」,好好利用此世之肉身,去完成生命的真实价值,追求最高智能的完成。
二、 生命的五个密码
生命有密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认识了密码,就打开了人生的某些秘密。像是DNA,能把人之所以为人,狗之所以为狗,仔仔细细的记录下来,传递下去。生命中还有许多密码,像是易经,可以解释生命现象中的种种不可测处;像是心经,可以解开佛门中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像是六祖坛经,可以解开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秘密,但是又留下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奥秘;像是老子道德经,不但提供了黄老治术、太平盛世的秘籍,更提供了民主政治自然运作的神秘道理。这一切都是密码,打开大智能的密码。但是也有一些小密码,可以打开你和我,平平凡凡人生的密码,知道了简单的五个英文字,可能很多人困惑一生的奥秘,会豁然开朗,原来人生这样简单,原来人生没有烦恼,现在就让我传给你五个英文字的密码。
一、 第一个密码:GET
GET通常中译为「得到」。「为了得到」,英文就是FOR GET,这两个英文字合起来却是Forget,中文翻译是「算了吧!」真是奇妙,原来要得到的结果是算了吧! For Get=Forget。那么反过来Forget= For Get ,只要不存贪得的心,那么常常却终于得到了。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本来那么深奥的佛家密语,却是这么简单的英文字。
只要记赘争来争去常是一场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却是最多数人得到成就的秘诀,那么就好好的去体悟这第一个人生密码吧!
二、 第二个密码:GIVE
GIVE中文翻译为「给予」,或是说「布施」,那么要想布施,英文写作For Give,合起来就成了Forgive,是的,真正的布施,就是宽恕,For Give=Forgive,人间最大的布施,就是宽恕,不但宽恕别人,更要宽恕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大都是怀疑与仇恨。「是可忍,孰不可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仇不共戴天」,于是人杀人、国杀国、民族杀民族,血流成河,百世冤仇;或者说罗蜜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或者说王子复仇记,或者说纳粹恐怖、白色恐怖、赤色恐怖、黑色恐怖、三K党、军国主义、帝国主义。这一切仇恨,如果能宽恕,人间将重归太平,如果人人互相仇恨,人间必定成为地狱。所以说人间最大的布施,就是宽恕,让我们再记住一次,For Give=Forgive。
三、 第三个密码:NOWHERE
人间常常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状况,当年中共在国共战争中胜利,国民党和蒋中正已无去路,只剩下一个台湾。而当时这个岛屿,在战乱之后处处残破,人心慌乱,各主要国家又纷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时蒋中正的处境真是的是无路可走,也就是英文NOWHERE的意思。然而「山穷水尽疑无路」的下一句,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NOWHERE这个英文字可以破成两个字:Now Here ,是的,就是此刻,也就是「当下即是」的意思。只要我们能深刻的体认这句话,生命是个圆,是不断循环的,是不会有尽头的,只要放下恐惧心,不要后悔昨天的错误,不要担心明天的惶恐,只要把此时此刻踏踏实实的做好,就像使徒保罗说的:「该跑的路我已跑过了,该守的道我已守住了」,会得什么结果,心甘情愿的去接纳,不再有遗憾,不再有失落,那真会是充实的人生。像台湾再1949年与大陆分立,1971年退出联合国,再来是两次石油危机,美国与中国建交,然而台湾人却一次又一次埋头苦干,以加工出口区、十大建设、科学工业园区,一次又一次的安打,创造出台湾奇迹,以修宪与民主改革,带领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康庄大道。这一个密码,确实解开了许多人生疑惑,再一次记住:Nowhere=Now Here。
四、 第四个密码:TOGETHER
这个英文字的意思是欢聚,人和人有缘相聚,不论是午后的咖啡、欢乐的喜宴、学校的同窗、甚或是结婚的好合。然而,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喝不完的咖啡」,道别的时刻,可能是欢乐的祝福,可能是伤心的离别,更可能是人天的永隔。只要是人,就有分别的可能,连体婴都必须有分割的一天,所以分别是结合的句点,「缘聚」自然有「缘散」。如果执着那相聚的欢乐,不愿分别,那么分手的时刻,就会有碎心的痛苦。因为人生有如轨道,有时相交、有时平行、有时分道而去,只有随时应变,才是处世之道,绝不可以把TOGETHER分裂成To Get Her,那么一念私心成了执着,就会形成人生的悲剧。多少以死亡收场的恋情,都是当事人看不通「缘聚缘散」、「随缘而坠的道理。今后如果能体悟这个密码,欢欢喜喜的珍惜TOGETHER的缘份,该说再见就说再见,不要千方百计的去To Get Her,那么人生将会是多么的轻松愉快!
五、 第五个密码:SPACE(归零)
这个字中文翻译为「空」,但不是「无」,这是「诸法皆空,自由自在」的意思。就像是自动排档汽车的空档,当开车遇到红灯停下时,如果不进入空档,仍然上在前进档时,车身会抖动不安,甚至发生熄火的可能。这时如果加油就会向前冲出去,不加油又会熄火,就是因为前进的心放不下,自然不能安顿下来。如果在红灯时,把排档放入「空档」,这时就像放空的心一样,虽然生生不息,却没有前进或后退的心,是那样的安稳,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归零」,车子不会熄火,要想向前或向后,都已准备好了,下一个指令即可,真是自由自在。
由以上这五个密码,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深切的领悟:「舍即是得」、「宽恕即是布施」、「当下即是」、「缘聚缘散」、以及「诸法皆空,自由自在」等深奥的佛法观念,澈底的瞭悟人生。从此我们可以和人生做一个约定,把我们宝贵的一生,做一个明确的规划,纵使人生有狂风暴雨、寒冬骄阳、悬崖断壁、悲欢情仇,我们都能顺应自然、无入而不自得,好好的走完这难得的生之旅程。
三、 人生一路发
「一六八」这是大家最喜爱的数字,「一路发」车牌要、门牌要、电话号码要、买彩券更要。买到这个吉利号码,通常都须要付出额外的权利金。但是冥冥之中,老天爷早就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六八」,而且每个星期都是「一六八」。因为一个星期有七天,每天都有廿四小时,正好一周有一六八小时。
那么为什么不见得每个人的一六八小时都是行运吉时呢?有的人赚大钱,有的人英雄美人怎么做怎么好,相反的,也有人赔钱赔得家破人亡,也有人车祸天灾,怎么走怎么衰。为什么大家都是一六八,却不见得人人都能一路发呢?
道理很简单,地球是圆的,人生也是圆的。有白天、有黑夜、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得意、失意、有吉凶祸福。但是地球和人生都是圆的,不会一直是白天,也不会一直是黑夜。如果天天是白天,像北极圈的永昼,得想办法造人工黑夜;如果天天是夏天,像是非洲热带,或像是沙漠,让人热死、干死难以生存。
人生也一样,如果有人碰上幸运的轨道,从生下来就是金山银海,那人也会觉得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无聊缺乏刺激,因此吸毒、飚车无所不用其极。多少富贵人家子弟,败家伤身,变成无赖,最后一筹莫展。所以人生应像地球一样,有风雪晴和、有冬寒夏热、有春耕秋实,有得意有失意,那才是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既然知道人生是个圆,那么就要认清楚,人生有高潮也有低潮。从平面出发,不断高升,那么总有到顶之一日。如果居高不思危,骄傲自大,一旦日过午而西,那么每况愈下的人生,必定是苦不堪言。
如果正面临人生的最低潮,那么别气馁,只要努力,每一步都会向上爬升。但是一定要鼓励自己,不要去和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在最低潮时,愈跳得高,摔得就愈重。只要以平常心去努力,在球体底面的任何移动,都会朝向高峰面攀升。
从今而后,记住天赐的「一六八」,是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一个人,像欣赏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一样,积极乐观的面对悲喜忧欢的人生,以瑞雪可以兆丰年的认知,去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知道每一滴汗水和泪水的浇灌,都能培育出丰硕美满的果实,这样一定能得到一路发的人生。
第二章 悟道的快捷方式—心经回首页TOP
一、 渡往乐园的智慧
在佛教的经典中,有一部最简单扼要、又深入浅出、而且为大众所熟知的经典,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通常佛经中讲到大智慧的经典,就是「大般若经」,这部经内容相当的多,但并不容易了悟。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由于要使人读经后能得到大智慧,所以经典中以正言反句不断地去申说,反而使人易于迷惑,就有智者将般若经中的心要集合起来,成了「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波罗」就是极乐之地,「密多」就是「渡」,也就是渡往乐园的智慧心经。
为甚么「心经」是渡往乐园的大智慧呢?在心经中有一段话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诸佛菩萨,因此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觉悟。其实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但是怎样觉悟呢?人生中有许多的苦在心经中说,这些都是空的。「五蕴」皆空,五蕴即是各种各样的阴暗凄惨:色、受、想、行、识,这些因为眼、耳、鼻、舌、声、意,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眼界、意识界、无名、老死、甚至苦集灭道,都是空幻虚无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所得」。
「无所得」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根本,因为一旦怀抱着无所得的心,不论是声色犬马、名利富贵,就像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没有患得患失的心,那么不论「贪、嗔、痴」,都不会在宁静的心湖中,掀起甚么波纹。
「心经」接着又指出,有了「无所得」的根本认识后,再依照渡彼岸的大智慧,心中就不会有甚么罣碍,一旦心中坦荡荡,自然不会有恐怖、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不再执迷于房子、车子、银子、功名利禄。一个人能有这样高超的修养,很快的就会达到究竟涅盘的境界。
二、 不生不灭的本性
究竟涅盘是甚么境界呢?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祖慧能在谈到自性真如时曾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垢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的就是这个究竟涅盘,因为真如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自古以来令人叹为观止的证道诗,只要明白了心经所说的「无所得」、「无罣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的大智慧,就能知道人的本性,实实在在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怎么会有:「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种以有生有灭为务的情况呢?
当然「无所得」与「无罣碍」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在人世间曾一再的轮回,而在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身时,为了求生、为了求爱、为了求财、为了自卫、为了繁衍后代,大家都曾在滚滚红尘中,恩恩怨怨的纠缠不休。其中爱、恶、欲、贪、嗔、痴,是避不开的,各种因果业报自然也是层出不穷的。
要想能免除轮回的因果业报,当然必须偿还所有欠人以及人欠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是多积德以「消业」,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这也就是所谓的布施。
其次就是「不造业」,不要再做坏事以免冤冤相报,因为「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持戒以「防业」。
「布施」与「持戒」这两项都是由我们自己去做的,有自我做主的控制权。然而人生并不是永远如我们的意的,许许多多事务都是客观的存在,譬如为什么我们生在台湾而不生在美国、法国?为什么我们没有生在富豪之家拥有亿万财富?当然我们身体健康、心灵愉快,也是客观的事实,也许正是某位千万富翁想用全部财产换取的宝物。有些人身心都有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时要怨天还是尤人呢?我们必须有一个认识,有许多「业」并不是今生造的,也不是父母遗传的,而是前生前世造的,不论相不相信轮回,如果能肯定有些因果是累世产生的,那么心甘情愿的去接受、去忍受这些似乎在今生无缘无故发生的业报,那就是「忍辱」。在佛教这是六度万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基督教这就是原罪的肯定、自我忏悔与宽恕的开始。能够忍辱,就能够「受业」,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合起来,正是「消业、防业与受业」三部曲。这就好像我们在银行中存款、消除债务一般,能够拥有更多福德而不背负债务,那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机会,如此才能进入精进的阶段,在没有负担的状况下,快速成长进步。
三、 身心灵的成长与安顿
一旦在身心灵方面都能有快速的成长进步,就能进入禅定与智能的阶段。这正是儒家大学之道中所说的「定、静、安、虑、得」,「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古以来凡是修练有成的人,都知道这一个过程的重要性,这也是心经中为什么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佛菩萨皆是依照这个方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所以说般若波罗密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一般来说有四个进程,也就是四个果位:
? 初果:初果的阶段,就是认知到「无所得」的真意,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因果皆是相对而生的:因为有而产生无、因为明而产生暗、因为得而产生失、因为荣而产生辱、因为眼界而产生无眼界、因为意识界而产生无意识界、因为生而产生死。如果认识到在不生时就不灭、在不垢时就不净、在无得时就无失,凡所有相皆是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大的失不过是死,如果死与生也只是一种相,本来是不生不灭的。生生世世是不断轮回的,那么有什么得失呢?悟到了此,可以达到初果的阶段。
? 二果:二果是「无罣碍」。人生常有许多放不下的心,许多执着:执着爱、执着恨、执著名、执着利、执着夫妻、执着子女。由于有所执就有所牵挂,就不自由,有贪、嗔、痴。
只要能了悟放下之意,随时随地能安顿身心,由于已不在意于所得,没有了患得患失的心,自然不再执着、不再罣碍、缘起缘灭、能得能失、提得起、放得下、无爱也无恨、无名也无利、更何况声与色、情与意、生与死。
这是修心养性最重要的一段,一旦无罣碍,那就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 三果:当我们身心灵都获得大自在后,在无罣碍的情况下,自然没有了贪念、嗔念、和痴念,恐怖已不足以威胁我们自在的心灵,颠倒梦想也都成了空幻,因为该来就来、该去就去,拿得起、放得下、生死自如,还有什么恐怖?还有什么颠倒梦想呢?真是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皇帝与赤子如一,白发与红颜如一,生、老、并死不过是大自然的过程。
进入三果的境界,自身已成了客观的存在,对周遭情境的认识,已进入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有来有去、无障无碍,由凡人观之已进入神通化境。
? 四果:这即是阿罗汉果,亦是所谓的「无生法忍」。到了这个境界都是再来人的成就,这时已经进入究竟涅盘的大觉悟,也就是觉者、或说是「佛」。其实佛就是众生,是我们的本来,一旦觉悟到本来,自然明了「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能生万法」的真意。这时再看众生执迷不悟,坠落于贪嗔痴的十丈红尘中,忍不住要去点醒众生、去觉悟众生,不要在茫茫苦海中,无谓的争夺、怨恨、嫉妒、陷害,只有离苦才能得乐,只有清净才能超脱,那么就是由觉者的菩提心,进到觉众生的菩萨心。这就重新回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心经起始点了。
从这里我们觉悟到,就「空间」而言,我们的人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死去原知万事空」,要好好的去珍惜。就「时间」而言,我们掌握不住未来,我们控制不住过去,我们只能把握住当下,随时作对的事,做好的事!
第三章 生命的轮回回首页TOP
一、 轮回的奥秘
生命究竟是不是随着肉体的诞生而生灭、而死亡?这是千万年来人类不断追问的问题。一万年前的埃及人,认为生命是不朽的,因此他们把尸体做成木乃伊。但不论木乃伊,或是中国古墓内发掘的千年遗体,都看不出有生命的痕迹,那么生命应该是随肉体的生老病死而灭绝。
然而在当代一些精神科医生,采用催眠术的追溯下,竟然发现生命是不朽的,就如同佛家所说,一次又一次以肉体的形式轮回转世。这些精神科医生,都受过正统的医学教育,得到正式的医师资格,他们并不是巫师、术士,而且他们在催眠回溯中所得到的讯息,有很多可以得到历史数据的验证。
究竟生命是不是永恒的?目前的物理科学已经进步到发现物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夸克之中,有部分的粒子是无形无质的,但由科学的验证,这些虚无的粒子,却又确实存在,如同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有形而阴无形。那么在肉体之外,另外有非物质非物体的生命真如存在,也并非不可能的。
如果生命不朽有存在的可能,那么精神科医生在催眠中,所得到的一些非凡的道理或陈述,也应该有其存在的意义。两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一位是美国西奈山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布理安魏斯,一位是曾在美国习医并执业的台大精神科医生陈胜英,他们分别把几十年来的病例,整理成著作出版,以真实案例左证生命不朽,并分析出许多生命中的定律,提供大众参考。不论信与不信,这些道理似乎确实可以指点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寻到一些据以遵循的标竿与指针。
二、 生命的本质就是慈善
在布理安魏斯多次的催眠案例中,一位「大师」级的智者,借用被催眠者的口吻指出:「轮回是一种能量,由真理、爱心、知识共同组成。只要将知识,以心存爱心的方式善加应用,就是智能。」也就是用爱去发挥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去对待别人,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在佛教来说,有智慧的人就是觉者,悟道者,也就是佛,「人人皆有佛性」,这是释迦牟尼佛不断陈述的道理。
根据大师们在催眠过程中的解说,人来到世间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行善。其实行善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慈悲行动,而是人与人间,仁慈和善的日常行为,自自然然的在一些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
人间的罪恶,或是撒旦、魔鬼的恶行,其实都只是「恐惧」造成的,大师指出:「恐惧、焦虑、悲痛接踵而来,必然会产生愤怒和暴力9「怒」这个字,就是自心失去了主宰,成了心奴。失去了信心的人,会被沮丧和忧愁击倒,不敢面对人生,只有破坏、仇恨、攻击不敢面对的一切,因之而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
大师指出:「由于人类太过恐惧,宁可为安全放弃自由,因此造成一连串的战争、暴政。」希特勒、毛泽东、斯大林,都是以杀人、恐怖来奴役人心的,也因为他们,千千万万的人生活在地狱的恐惧中。其实上天征服恶魔的武器就是慈悲与爱心,大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神就在我们心中。朝圣之旅,其实就是以良好的德行和服务,把我们的神性和爱心表达出来,并不需要三步一叩拜的在风雨中苦行。」因此只要我们有信心,抱持爱与宽恕,消除对别人的怀疑和恐惧,心怀公正、慈悲、关爱与智慧,就能寻到神性、灵性与正道。
用「宽恕与爱」,破除迷信与恐惧,就能把那一群利欲熏心、自私自利、无恶不作的邪恶之徒,消除于无形。让那些利用各种「仪式」、「刑罚」来威胁恐吓善良百姓的野心家,无法再统治无辜的民众。
大师不断的呼吁每一个人:
「记住!你永远被爱!
你永远受到保护!你永不孤单!
你是一个有见解、有智慧、有爱心的形体。」
只有宽恕与和谐能带来真爱,与内心中的神性,不会再患得患失,相信仁恕为本的天理,就能使迷蒙不清的人生,豁然开朗!
三、 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在几千个催眠治疗的案例中,最奇妙的是因果报应分毫不爽。会去找心理医生作催眠治疗的人,很多都是遭遇到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或是解不开的心理困惑。结果在催眠中发现,大部份查不出病因的疑难杂症,在催眠回溯中,大都能发现前世种下的因果。有些人胸口疼痛,原因是上一世在战乱中,前胸受伤而死;有的人怕见大水,结果上一世是淹水而死;有的人四肢残废,结果是上一世残人肢体;有的人心中有无名的恐惧,结果是上一世害人无数;有的人婆媳不和,结果是上一世互相仇视;有的人破财百万,结果是上一世骗人钱财。
这些案例的原因一但查出,当事人的病痛常常就不药而愈,或者痛加反盛改过迁善。这些叙述很像宗教或寺庙中,劝人为善的老生常谈。然而陈胜英医生在几千个案例的左证下,肯定的指出:「从催眠中看到的人生,是锱铢必较的,丝毫没有侥幸的成分,恩仇必报、分毫不爽。」他指出,不论悲欢离合、或是喜怒哀乐,都不是偶然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缘果报。
陈胜英医生指出:我们今生的相聚都是缘,而有的是善缘、有的是恶缘,但是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实在的因果关系。如何去广结善缘,去化解恶缘,其实是我们一次又一次投胎转世学习的目的,只要能学习到互相尊重、爱护、了解、体谅、宽容、慈悲,就能化解各种因缘。陈胜英医生认为:「认识了前世今生的因果报应,就会豁然开朗,暸悟人生的真谛,发展出心中的慈悲,珍惜此生遭逢的所有人与事,用最大的爱心去待人处世,如此在遭受报应时,能坦然接受、宽恕别人,这样就能通过轮回的考验。」
而信仰基督教的布理安魏斯医生,也肯定被认为是佛教思想的轮回观念。在他的著作中,引述催眠过程中一些「大师」的话说:「我们选择何时来到的肉身形态,以及何时离开。我们知道何时已经完成派到世间所要完成的任务,会欣然接受死亡,因为知道一生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大师指出:「人生是急不得的,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要有耐性、等待适当的时机。人生是无尽的,不曾真的死去,也未真的出生,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
作为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高级知识分子,魏斯医生为什么一再的强调轮回观念?因为他在成千个医疗案例中,发现有太多的例子:「同一群人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时空来到人间,但是分别互换角色,体验生离死别、富贵穷通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他得到的结论是:「为了学习真正的智慧,我们一再的轮回,改变不同的角色、性别、信仰和种族,从不同的观点去看真理的所在。」
陈胜英医生和魏斯医生都认为,我们之所以投胎为人,目的就在学习更高的智慧,追寻最高的真理。而这个真理与智慧、就是关心与爱。魏斯医生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大众、对地球,都有责任、都要负责。由于关心与爱,使有缘人百世千世终能聚首。」
四、 在逆境中成长
不论宗教的主张,或是文学的幻想,追求真理的过程,都是充满了痛苦,而实践学习旅程的人生,自然充满了挫折与困境。魏斯医生指出:「追求正道的路途,崎岖难行多灾多难,要担起修行的责任,就要走上难行的路途。」
陈胜英医生在治疗为数千百的病患之后发现:「失去一切,平静面对所有羞辱,重新站起来,面向新人生。通过这些考验,才是英雄、豪杰、大丈夫。因为一切考验都是前生造的业与债,本来就应该平静的去面对。只是一些平凡的人,却常常忍受不住,结果是冤冤相报。」
也许有人不同意,人生是追求真理,接受磨练的过程。很多人认为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追求富贵荣华与幸福美满,一切病痛、挫折、亏损、失败都是不应该的,要去仇恨、抗争的,因此该贪的就要贪、该恨的就要恨、该战争的就去争,宁可死伤绝不退让。因而人世间常常就成了烽火满天的大地狱,在战场上成千上万的人断头折肢;在战场外女人被强暴,老人小孩被虐杀,这却是很多人认为人世间必然有的一些乱象。
其实人世间不必然如此,多少大智慧的圣者哲人,以高超的眼光、智慧的言语儆醒世人,要相亲相爱、要忠诚信实,美丽的人生有赖大家的创造与维护。野心家的自私与残忍,只有用宽恕与爱去消除。这些真理虽然容易说,却不容易实现,人的痴迷与贪婪,会造成一重又一重的阻碍。其实克服阻碍、除苦得乐,就是宗教家与哲人,勉励世人追求真善美的快捷方式。魏斯医生以多年的经验发现:「克服难关与障碍,会加速灵魂的成长,最艰苦的生命时光,可能就是生命进步的显示!只有坚强的灵魂,才会选择挑起这种生命的负担,因为它能提供最大的成长机会9
陈胜英医生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人生遭遇接连不断的逆境时,千万不要灰心,因为这种机会很难得,一方面可以消业障,一方面又可以磨练自我。应该以感恩的心和无比的毅力,去忍受冤屈、冲破逆境!这种考验可以造就平静安宁、以及强大的心灵能力!要以最慈悲的心以及刚健的气势对付9
面对逆境常常会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到严重的伤害。但是人是很奇妙的生物,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拥有面对逆境、疗伤止痛、在痛苦中成长的特别能力。魏斯医生指出:「自己本身能治疗自己,了解就是治疗,爱就是最终的治疗9事实上很多病痛是人们面对逆境时、不能适应而发生的,有医生研究过很多得到癌症的人,在病发半年到一年前,曾面临重大的环境变迁,在人事物方面有过大得大失的震撼。如果一直追悔过去,或是担心未来,那么身心失调,内分泌会有不正常的反应,久而久之就形成种种脏器的恶化,或产生肿瘤,以至于不可救药。内疚与愤怒都是恐惧的一种形式,都会消耗自身的能源,带来痛苦与疾玻
如果这时能以宽恕和爱来面对自己和仇敌,那么体内的毒素自然会消失,带来生机和营养,原来奄奄一息的病躯,也就不药而愈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人虔诚的信仰上帝或神佛,全心全意的信奉依靠,竟然治愈了久药不治的痼疾,原因就在于此。
陈胜英医生指出:「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自疗与解惑的能力,就如同宇宙有自混乱中趋向秩序的自我组织能力。这种自我组织与自我调适的能力,能医治自身的疾并处理混乱的状态、解决自身所有的问题、维持自己的身命秩序。」
自我组织律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宽刷仁爱!陈胜英医生发现,爱心会互相感应,只要心存慈爱的去和对方说话,就能产生心灵感应的力量,产生一种类似电磁波的力量。虽然看不见但是确实存在,能使对方感动、帮助对方,而且能发生很大的效应。
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随时尽量用爱心去感应别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转化周围的心电磁场,达到心想事成、使自己也使别人更健康快乐的效果。
从心理医生的立场,陈胜英医生提供了面对逆境、追求健康快乐的三个秘诀:
第一、 要有正面积极的思想:要了解灾难会使我们成长,逆耳忠言是我们的老师。凡事都从积极面去想,事情会愈来愈好;相反的,凡是如果从消极面去想,那么事情会愈变愈糟。
第二、 要有正面恩辞的言语:说好话能造就自己也能造就别人,使得世界更加的光明、祥和、有希望,也可以使自己更加的慈悲、聪明、健康、快乐。
第三、 要有正面仁爱的行为:多做一些慈悲、仁爱、喜舍助人的行为,这是消业增福的快捷方式,也是改运添寿的秘方,因为这完全符合种因必得果的宇宙因果律。
陈胜英医生和魏斯医生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都接受过高等的心理和医学教育,然而他们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种种心得,却和宗教家千百万年来大声疾呼的教诲,有着相同的内容。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就让我们深深的去思索,这两位心理医生经由科学研究过程、所获得的宝贵智慧吧!
第四章 易经的生命学问回首页TOP
一、 易经的奥秘
虽然易经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这么简单的结构,一个阴、一个阳,绵延产生的系统分析模式,竟能使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兵学、法学、宗教学方面的能人志士,由衷心表达出无限的敬佩,并且不断的研究追寻,发现到深刻的认识与收获。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简单的逻辑推演方式,有其深奥如大自然的微妙道理存在。
就像佛教的心经,虽然短短几百个字,配上深刻苦涩的人生经验,就能在其中发现源源不尽的智能宝藏。易经也一样要依靠人生的历练,和熟读人类历史来验证、来体悟,就像易经系辞所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经是一把人生的钥匙,凭这把钥匙,能开启最复杂难测的宇宙和人生之道。
易经最妙的一句话,我认为是「易则易知,简则易行」,这句话把易经的整个精神,彻底的发抒出来。人人都知道,易经的基本结构是阴与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性也」。把整个宇宙和人生的道理,用阴和阳完全包括了,再由上下卦六爻的变化,以符号和逻辑观念,推演出384种模型可以适用到各种范畴,用在人事上,就是用易所讨论的64卦;用在职务上,就能发展出本草纲目;用在医药上,就能发展出中医理论;用在宗教上,就能发展出道教和阴阳五行;用在哲学上,就发展出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
同样的,由于易经有「易则易知、简则易行」的基本概念,人人都可以把自身所处的复杂环境,或是各种自然状况以简单易知易行的易经方法,加以简单化、条理化,再去分析理解其中的相应变化,就可以达到知与行的目标。
今天通行的「周易」,就是以人间现象为模板,告诉我们易经八卦的六十四种变化,可能演生的状况。我们如果深入了解这一门生命的学问,真的可以做到孔子所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9易经上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有人认为易经能知未来之事,且有超自然的神通,成为千百年来算命占卜的根本。为什么易经有这么神奇的功能?系辞上说:「字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经只是用三百八十四种分析的方法,来推测人类社会可能发展的方向,自然可以非常细密的追求出未来的状况,也就是「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的意思。
易经是一种符号逻辑,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模拟天地人事的道理,由于简单的符号,能够容易的代表复杂的天人变化,因此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补天地之道。」用这种简单的符号逻辑去观察各种变化,「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由易经明了生死之道、天人之际,「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不忧不惧、爱人以德,这自然能开启人世间一切难解之谜。
系辞是综合阐述易经内容最重要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记载着由易经的分析中,融会贯通的许多至理名言。譬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简简单单的把管理众人之事的道理,透彻的说明了。
易经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强调变通,绝不能以僵固不化的方式处人处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明了了变通的道理,使得中国人由治国兴家到贸易经商,都能应变适通,因此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和炎黄子孙一直能兴盛不亡。
易经不但强调应变,更反对固执。「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教条主义无法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因为「一致而百虑」。因此儒家、法家、名家、道家,乃至当代的新思潮,只要受到易经熏陶的,一定能放开心胸,追求新知识。
由于「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使得炎黄子孙能时时修身习艺,等待机会一展身手。台湾奇迹,就是抱持这种态度,不忧不惧、在艰难困苦中庄敬自强得来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因为刘备的戒子说,成为传家的名言。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以及「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谈到人事上的安排,恐怕没有比这两句话更深入浅出的。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人世间是最难求全的,人生路险、世道多歧,多少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不能深切的明了这一句话。真能做到处处平稳再求动作;时时站在对方的立尝设身处地的去考虑;在交往中得到对方的信任,再做要求;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行险侥幸,自然处处皆有失败的可能。
易经给了我们许多的钥匙,去打开各个严锁的人生秘门,我们其实不必在失败中寻求教训,人要能实实在在的去深入了解易经分析的道理,人生自然不会再有解不开的奥秘。
二、 天地有情
易经的六十四卦都很重要,但是提纲契领、开门见山的大道理,就在乾坤两卦中,也因此干卦和坤卦多了「文言」的解说。
干卦以天龙象征君子奋发向上的过程、坤卦则以大地之母象征天地有情,「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人类效法天地之情,在得失之间学习教训,寻求自我生存之道。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就是遵循乾坤两挂的道理,在宇宙间生生不息。
干卦的象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人都应该效法日升月恒、春夏秋冬循环不息的精神,奋发自强,在往复不断的顺境和逆境中,知所自处强健不息。
干卦的六爻变化中,第一个是「潜龙勿用」。强调在隐匿无名中,作一个君子应该「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自己有自己的志向和主张,不随波逐流。
第二个是「见龙在田」,这时强调的是「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时修身齐家,在社会上做好人,带动善良的风气,自然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各方的尊重。
第三是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这是做人处事最重要的道理,能进能退自然无碍。
第四是「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在工作职场上,进退上下必须任人安排,但是心中不怀恨,也不离群索居,依然安居乐业,「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时时怀抱着进德修业的心,努力上进,自然不会有过失。
第五是「飞龙在天」,这时可以说志得意满,「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时得志的君子,应该尽量的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服务众人,「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然而没有人能长久的处在高位,日过午则西,到了第六爻就是:「亢龙有悔」,「之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退亡和丧失。但是如果能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实实在在的去走这个正道,那么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圣人了。
和干道变化相反相成的,就是坤道,这个大地之母的变化。在坤卦的彖辞上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卦强调的是厚德载物,柔顺利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在干天不断上进的过程中,有坤地温柔含厚的支撑,全力的支持鼓励,才能生生不息的追寻平治天下的理想。
但是温厚的坤卦,并不完全是柔顺甜美的,因为坤卦的第一爻就是令人心惊胆跳的「履霜坚冰至」。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一定要记赘履霜坚冰至」的教训,凡事都要慎之于始。
第二爻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得不孤。」能够以正直道义的方式待人处事,自然是大丈夫的行事作为,用不着再三的演练,也不会有不利的情况发生。
第三爻强调:「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虽然内在处处皆完美无缺,却深藏不露,从事公家的事业,绝不居功炫耀,这是做为干部、大臣或是妻子,所应遵奉的谦虚之道,这是立志做大事,不求名利的根本之道。
第四爻说:「括囊,无咎无誉。」为人处事要像关紧的袋子,一点口风也不露,谨言慎行,不会成名也不会造成祸患。多难兴邦时,最需要这种作风,否则多事之秋,一不谨慎就可能惹祸上身。责任愈重、压力愈大,任重道远必须有无怨无悔的心。
第五爻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后,终于开花结果了,「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曰:「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这也就是坤卦文言所说的:「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到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在默默的耕耘中,潜移默化,时间一到,就能够配合天地,达到至善至美的成就。
然而与干卦一样,物极必反,过了完美的阶段,如果不能慎其始终,接着来的就是一场大灾难:「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文言说:「阴疑于阳,必战」,阴和阳是相反相成的,如果阴气太盛,与阳不能并存,就是有「龙战于野」而后血流遍地了,这是「履霜坚冰至」的最严重后果。今天我们在台湾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看到政治上毫不容情的斗争,使许多英雄志士黯然隐退,也使得社会大众得不到他们宏大的贡献。而中国大陆历年来凄惨的斗争,更是「履霜坚冰至」最残酷的明证,让我们记取坤卦的教训,以「黄中通理,美之至也」做为人生的宝训。
一、 否极泰来
易经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天下没有一定的事,凡事物极必反,大喜必随之以大悲,大得必随之以大失,反之亦然。
表现出这种道理最明显的就是「剥极而复」、「否极泰来」的剥、复、否、泰四个卦。
剥卦一阳在上五阴在下;
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这两个相反的卦象有什么意义呢?易经的卦是由下往上行的,剥卦就像秋冬的落叶,一片一片的剥落,最后终于完全剥落,充满了失望。再这时也要像秋冬的枯木一般,尽力保住内心的生机,等待春天的再来。
剥卦的卦辞是:「不力有攸往」,这时「小人长也」。君子应该顺时而止,仰观天象,了解大自然「消息盈虚」的自然之道,等待黑暗过去再见光明。中国大陆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前后长达二、三十年的黑暗时期,有抱负的君子都必须含垢忍辱,等到改革开放后再一展长才,这就是剥卦的道理。但是如果在国难的黑暗时期,不能忍辱待时,反而奋不顾身的与小人相抗争,结果只会像剥落的枯叶一般,四散飘零、死的毫无代价。
剥卦反过来就是复卦,复卦的卦辞充满了光明与希望:「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这就是天地之心,犹如黑暗过去光明复来,寒冬已去大地回春,这是大自然的反复其道,一片生机盎然。
复卦的初爻是「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这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不断吸收大地中的养料,强调君子以修身为本,有道德良知才能担负治国平天下的大任。
复卦的二爻是「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这里强调的是种子的仁,在这个果仁之内,充满了生机,一切生命的发端都在这看来渺小的果仁之内,生生不息孕育自然界无穷的生机。
复卦的三爻,说出「频复之厉,义无咎也。」在生机的再现之中,很多新芽在初生中不幸夭折,但有更多的新芽不断的茁壮,终于能成长出新的生机、新的枝叶,繁盛茁壮,这就是复卦的妙处,生生不息,在挫折中仍然能成长茁壮。
复卦的四爻是「中行独复,以从道也」,这时成长的幼枝仍然危险,但是能追求正道、向上成长,就像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力非常强韧,虽然面对强劲的风雨,却有不断再生的劲力,不怕挫折,不怕考验。
复卦的五爻是「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这时枝干已经成长壮大,德性敦厚,能时时以中道充实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以出而顶天立地做一个大丈夫。
然而物极必反,到了复卦的最顶端又出问题了,「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复」卦以修身开始,一步一步的成长,然而到了上六,枝干已老,一切僵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一但遭遇大风大雨,再催折中只能断落枯死,又回到了剥卦的悲惨境地。
易经强调的循环往复,除了剥复两卦以外,否泰两卦也是非常清楚的。「否」「泰」两卦是由天和地两卦组合而成的:当干卦在下坤卦在上,干卦明了谦虚的态度,而坤卦能当仁不让,天地相交、相反相成就是「泰卦」。如果干卦在上骄矜自满,坤卦在下自卑自弃,天地两卦各行其是背道而驰,久而久之自然天地不交为「否」、反目成仇。就像海峡两岸当前的情势,如果双方能互信互谅、发挥互补的长处,自然是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反之如果双方怀疑相忌,反目相向,各雍枪炮、力量抵销,那么将是炎黄子孙的大灾难。
泰卦的卦辞是:「小往大来吉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仁,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是多么令人欢喜的词句。泰卦是一步一步的由用贤人、包容人才、小心谨慎、谦虚诚恳,做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上下和同多受福祉,一片吉祥的美景。然而物极必反,如果自乱脚步,就可能引发战争,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城池倒塌,战火逼人。
一旦泰卦变成否卦,那么就是「大往小来,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这时很可能小人当道,引起战争或是外交斗争,这时君子只能明哲保身,「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再期待否极泰来的好景。
虽然古圣先哲已经这样深入浅出的告诫我们这些后生小子,然而历史却不断的重复,犹如春夏秋冬、夜尽天明,这也是我们应该深知易经之道,以处世待时。
二、 终于未济
易经六十四卦,由天地、山川、风火、雷泽,可以说无所不谈,更重要的是循环往复、得失相延,其中的变化万千,真是叹为观止。那么这样宏伟壮阔的哲学思想,要如何去做一个结尾呢?最妙的就在这里,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竟然是「未济」。「终于未济」也就是「未完待续」的意思,其实我们的人生,又有哪一段真的有终结呢?法文的「毕业」用的是「开始」,就有易经同样的用意。每一段的终结,都是另一个段落的启因,然后再有一长串的吉凶悔吝的变化,这实在是生命学问中,最大的启示。
「未济」卦是由火水两卦相合而成,但是火向上升,水向下流,各行其是、背道而驰,彼此不能配合,所以说是未济。而与此卦相反的是水火「既济」卦,水向下流而火向上升,彼此上下交合,互相扶持,自然事事顺利,也就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可是「既济」卦虽然是吉卦,甚至连小事都吉,而卦辞中却特别提醒,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也可能一瞬间由顺境变成逆境。「初吉终乱」,就像唐明皇时代一样,早期的「开元之治」,使唐朝声威达到历史的高峰,然而紧接着就是「天宝之乱」。一场天下大乱,使得人口死伤过半,由太平盛世,成了危邦乱国。
除了思患预防之外,「既济」卦还要求大家要有敬谨及时的诚心,九五爻的爻辞说:「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强调再多的祭礼,再丰盛的仪式,也不如及时而诚恳的祈祷有福,纵使是心香一瓣,也必能得天心的顾惜。
「既济」卦样样都好,但过了头就成了「未济」卦,事事皆不如意。然而易经的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就是「未完」,天地间万事万物周而复始,治而复乱,永无尽期。
虽然「未济」卦的组成不好,但是六个爻的爻辞却都鼓励大家能谨慎的「辨物居方」,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譬如九二爻说:「贞吉,中以行正也」,只要能中正行事,就能贞吉。又如六三爻辞说:「未济、征凶、利涉大川。」征凶为什么能利涉大川呢?只要知道情势危险,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那么再危险的大川,也能平安渡过。九四爻辞说:「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在艰难困苦中,能痛下决心,以长期抗战的毅力,去征伐强敌,虽然经过三年之久的征战,最后终于能得到胜利的赏赐,这正是八年抗战的写照。
「未济」卦的六五爻说:「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身处困境的领袖,能和部属同心齐力,一起克服难关,充分发挥君子谦恭下士、博采众议、诚恳信实的光辉,自然能达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从「既济」和「未济」两卦,我们可以了解易经「吉卦多凶」、「凶卦多吉」的深刻哲理,不论处境如何,一切还是看自己用什么态度去面对:粗心大意、骄傲放任,虽然事事如意也能变成大凶;如果处境艰难,面临危急存亡的难关,只要谦虚诚恳,上下一心共同奋斗,胜利的金杯,就在竞赛的终点等着。
因此可知天下万事终始相连,一切还在看我们自己努力,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第五章 福杯满溢回首页TOP
一、 生命的粮食
二千年前,一个充满爱心的年轻人,以诚恳坚强的信心,在短短的几年间,用生命的热血,照亮了人生的黑暗面,使千千万万走在迷惑的生命路上的人们,找到了明灯和希望,使凡俗的人向神性的大道迈进,祂就是耶稣基督。
当耶稣以三十岁的成熟智慧,向迷失在欲海红尘中的众人,喊出充满灵性的道理时,受到震撼的民众,不只是牢牢的被一件又一件难以理解的神迹吸引,更对那一句又一句阐释人生真理的金言,感到心悦诚服。在传到后世的新约圣经中,竟然以四个完整的篇幅,重新述说耶稣传道的过程,和所说的每一句话。这些话就如同生命的南针,虽然简单扼要,却清清楚楚的指出了多歧世路的正确方向。
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说的一切话。」
「不要为生活所需的食物伤脑筋,难道生命本身不比食物更有价值吗?」
这两句话清清楚楚的说明了,生命的粮食并不只是食物,而是上帝所说的一切话,也就是生命的本身,充满了神性的价值。一旦心灵得到了满足,肉体的食欲性欲,是无法相比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身心灵的满足,古今中外是一样的。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吃喝,而是够就可以了,真正的粮食,是生命的粮食。
在耶稣的神迹里,有两次以极少数的粮食,满足了成千的民众,这就是五饼二鱼的故事,虽然这似乎只是神话,然而这种神迹确实在人类的历史中有过记载。事实上五饼二鱼的最真实意义,就是上帝的福杯满溢,上帝为大众准备好的粮食,不只是饮食的,更包括精神的、平安的、悦乐的,凡是有需要的,那份粮都是足够的。这个道理现代的统计学和经济学已经发现了,像是人寿保险和产物保险,都是以极少量的理赔案件,来保障百倍、千倍分担风险的保户的平安,花一点点钱,买到千百万的保障,这已经不是神迹了。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是同样的,也许我们需要成千上万种满足,而在一个互利互补的社会中,你的需要可能正是别人的供给;而你的供给,却正是别人的需要。甚至你不要的、你抛弃的,却很可能是别人的宝物,这就是今日环境工业全力从事、并且创造出大笔财富的资源回收产业。这正是生命的粮食,这是一个共生的世界,千万不要用狭隘的观念,去死死的守着那并不值得珍惜密藏的粮食财宝,能体悟「上帝的话就是生命的粮食」,才是最值得珍贵的。
那么上帝的生命之粮是什么呢?很丰富的,那就是:「温和谦让的人,必承受土地;慕义若渴的人,必获得满足;善心仁慈的人,必蒙上帝怜悯;心灵纯洁的人,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称为上帝的儿女;为义遭逼迫的人,天国属于他们;为自己的罪恶悲哀,必得安慰;自知灵性贫穷,天国属于他。」「不要怀疑,怀疑会生恐惧,恐惧会生仇恨。凡事相信,在风雨中相信、在灾难中相信,上天所做的一切,犹如瑞雪兆丰年,都有祂的道理在。因此凡事要盼望,要忍耐,每一个冬天后面,都紧跟着春天的脚步。」
这些都是生命的粮食,会使生命更加的丰富、更加的成长,「人如果吃了这粮,就必定永远活着。」
二、 祈求的必有所得
人生感受最大的就是得与失,因为我们两手空空的来到人间,却希望得到一切再离开人世。然而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每个人只能得到一些,有人得的多,有人得的少。得得失失成了人生的变奏曲,有人千方百计的去设计、去拐骗、去榨娶去争夺,甚至去杀人、打人、抢人、骗人,造成无穷无尽的罪恶。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看得失呢?
耶稣说:「凡祈求的,必有所得;寻找的,必有所见;叩门的,必给他开门。」「你所信的,必要实现9「信心若能像芥菜种一般的长大起来,就算移山填海也是可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两个人同心合意地祈求一件事,天父必成全他们。」只要祈祷,你所求的就能得到。祈祷确实是显神迹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在各种宗教的经典中,教导大家这样做,更有人采取科学的实验,以对照组的真实数据,来证明看不见的祈祷,在心力的灌注下,确实有明确的事实转变,能使病人早日痊愈。
然而人心却不一定清净纯洁,「须知人心所充满的是恶念、杀机、淫念、邪念、谎言、毁谤,这些东西使人污秽。」因此「并不所有称呼『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入天国,只有遵循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9「除非变得像孩童那样纯真,否则就不能进天国。」
虽然「凡祈求的,必有所得;寻找的,必有所见;叩门的,必给他开门。」但必须是合乎天意的才行,如果人为了得到更多、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就算你们赚到了全世界,却送掉了自己的生命,那又有什么益处呢?」耶稣说:「不要为自己在世上积聚财富,要把财富积存在天。你们不能又服从上帝,又崇拜金钱。」
那么该怎么祈祷才能显现神迹呢?耶稣说:「你们祈祷的时候,要进入内室,关上门户,向你们肉眼看不到的上帝祷告。」「你们祈祷,不要效法那些伪君子,他们喜欢站在会所上、或是大街上,公开祈祷引起人家的注意。」「须知那位肉眼看不见的天父,在暗中观察你们的行为,自然会赏赐你们的。」
记住上帝之子所说的:「因为你们的信心,我就成全你们。」
三、 把光照耀人间
虽然得到了生命的粮食、知道了祈祷的力量,如何才能使福杯满溢,在污浊的人世中,追求幸福的人生呢?
耶稣说:「学习我心里的柔和谦卑,你们的心灵就一定享安息。」
「不要为明天的难处烦恼,因为难处是天天有的,只要解决了当天的问题,就已经够了。」
「想起有朋友和你过不去,就要立即离开祭坛,赶快去向他道歉,跟他和好,然后再来献祭。」
「你们用什么标准批评别人,自己也会同样被批评。为什么你看见弟兄眼中的木屑,却忽略了自己眼中的大梁呢?」
「你们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先要怎样待人。」
「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
「受了恶人欺负,也不要报复。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两里。」
「要爱仇敌,甚至为逼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才是天父的儿女。因为上帝使阳光照好人,也照恶人。如果只问候自己的朋友,又有什么稀奇?」「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供,要孝敬父母,并且爱人如己。」
「赒济穷人的时候,不要大吹大擂,你们行善要默默的去行。」耶稣像圣经所预言的救世主一般来到人间,然而人心的险恶,却使那些在黑暗中得到暴利的恶人,一定要熄灭照亮人心光明的明灯,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劝人向善的耶稣。然而就像耶稣一直宣扬的道理,他原谅了他的仇敌,这种用生命显示的范例,感动了千千万万追随他的信徒。耶稣的门徒一个又一个以生命作见证,如何去做一个好人,一个上帝的子民。耶稣说:「我喜爱人心存怜悯,不喜爱形式上的祭祀。」他要所有真心信神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前面所说的上帝的道理,这样才能「把光照耀人间,好让人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父。」
更重要的是耶稣强调了,得到真理的人并不分先后,他说:「领先的将要落后,落后的反而领先。」只要能领悟上天的道,就是上帝的子民,没有人能说只有我有天道,只有我能解释上天的道理。
有些人抢着要领导众人,耶稣明白的表示:「谁要当领袖,就要先像奴仆一样的服侍大众,甚至牺牲性命作许多人得拯救的代价。」
耶稣说:「通往永生的门窄孝路狭隘,找到的人也少。」但是他早已指出了明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来是要光照这黑暗的世界,所以信我的,就不在黑暗里了。」
信必须真诚的信,由内心中的光明,照耀人世的黑暗。有些自以为在传扬真理的道,以繁文俗礼去拘束别人,耶稣说:「你们这些律法教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宗教上的繁文缛节,和难以实行的规矩, 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却连指头也不动9「我是世界的光,凡跟从我的,就不会在黑暗里面摸索;并且必得到生命的光,而他走的路也就明亮了。」「我来是要光照这黑暗的世界,所以信我的,就不在黑暗里了。」
耶稣说:「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我的喜乐充满你们,让你们的喜乐因而满溢。所以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
两千年前一段简短的人生,却留下千古不灭的金句,这短短几句金言,照破了万古以来人性的黑暗面。遵照这些指点人生方向的指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人生的金杯将满溢着无尽的幸福。
第六章 内心深处的菩萨回首页TOP
一、 奇妙的禅宗境界
在人类的宗教里,西方主要的是基督教,而在东方世界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而佛教里影响最大的宗派,目前以禅宗为主。尤其是禅宗大师涵有深意的公案、棒喝,更使人在震撼、感动之余,产生无限的敬畏之心。
禅宗是释加牟尼在印度传法的一支,主要的特色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到中国以后,在国慑人的心领神会之下,大放异彩。尤其是到了唐朝六祖慧能,以未受过正是教育的情况下,直接领会不立文字的禅宗深意,使得这个佛教里,不受经文拘束的一派,有了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不但开启了中国的宋明理学思想,更传到日本,并发扬于欧美,使得禅宗与易经、老庄,成了冲击当前西方哲学的巨棒。
为什么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慧能,可以成为禅宗六祖,并开启无限广大的禅宗世界呢?因为禅宗主张的是人人皆有佛性,因此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要能见到内心深处的真实本性,那么一切外来的污染、欲念,都将不再存在。慧能大师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他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生,不从外入。」「一真一切真」,「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慧能认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个自性是无法从外力,或者从旁人的指导获得,因为「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只有靠自己去体悟。「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具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从慧能当时,就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一个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能如此深刻的了解佛经?慧能大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因为一切文字说法,都是一种相,因缘而有,有生就有灭,有是就有非,文字亦是如此,「说是一物即不中」成了此后禅师最著名的「口头禅」。其实早在二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上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在强调同样的意思。有一位号法达的僧人,七岁就出家,自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可是六祖告诉他:「汝名法达,何曾达法?」纵使从小学就念经,如果不能了悟佛的真意,念了三千部经又有何用?六祖慧能说:「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为什么六祖敢这样的去以不识字的心态解说法华经呢?因为他知道「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如果不明了佛的真意,纵使认识再多的字,念再多的佛经,受再多的教育,仍然只是「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一旦开悟了,念念皆是佛心,那么一看传扬佛道的经典,自然心领神会。
只要了解了六祖慧能所说的这个道理,那么再去看禅宗大师的各种如谜语般的公案,自然会豁然贯通,如同一首禅诗所写的境界:「我有一颗明珠,久被尘劳关锁,如今尘尽光生,照亮山河大地。」心中佛性,一朝了悟,事事皆能洞明于心。
但是要能有慧能般的大智慧,恐怕仍然得下尽苦心,才会有所得。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此境界,有首禅诗说的好,开悟就像:「芒鞋踏破岭头云,终日寻春不见春,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重要的是先得踏破那双芒鞋,下尽苦心去追寻,日积月累的用功夫,时候到了,才能归来在前院深雪里,猛回头发现春花枝头已十分。如果一点都不努力,想要坐等收成,那就是缘木求鱼了。
二、 此身不是菩提树
禅宗最大的一宗公案,就是五祖要传衣钵时,神秀和慧能两个弟子所提出的悟道诗,也由于这宗公案,使得禅宗分为顿悟与渐悟两派。神秀的悟道诗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悟道诗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一看到这两首诗,就知道神秀只是努力的在参研佛理,但是并没有悟道;而慧能已经了悟佛性的真如,就把衣钵传给慧能,从此慧能成为禅宗六祖,并且把禅学发扬光大。
为什么说慧能了悟佛性,而神秀只是努力钻研,并不能真切了悟呢?因为真如本性,就如同心经所说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何能去加以「勤拂拭」呢?又何处会「惹来尘埃」呢?神秀的一首诗,明明白白的显示出他没有悟道。
对于「自性」六祖慧能阐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见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9他曾经针对「风吹幡动」的争执,认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外物的客观存在,其善恶或各种「相」所具有的意义,是我们的「自性」所赋予的。所以有人说「凉爽的风」,同时却有人说「恼人的风」;有人说「充满诗意的秋雨」,有人却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对境起什么心,或是对境心不起,就是我们「自性」所生的。然而亦会受到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求我们的本心真意。六祖慧能对五祖的一个弟子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此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慧能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慧能在法宝坛经里,深入浅出的说明如何才能见到佛性。他说:「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他提出五种方法:
1. 戒: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
2. 定:看到各种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3. 慧: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
4. 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
5. 解脱知见: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尊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这前面是慧能所说的「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是「无相忏悔」。在各种宗教中,忏悔都是很重要的,像基督教就认定人有原罪,必须忏悔才能得救。而慧能的无相忏悔,目的在消除有生以来,为了求生以及满足名利和食色等欲望,和他人产生的一切冲突、争执、诈骗和种种邪恶妄想的言行。事实上这些都是生物的本能,有时我们说这是兽性,也是人人都有的。如果能彻底的忏悔,那么就可以减少良心的不安,同时防止今后再造同样的错误。因为整个人生,是和他人一环一环的连扣起来的,每一次恶业的造成,就有可能引来一次相对的反应,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多大的程度反应回来,都是难以预知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恶声至必反之」,这是人同此心的。今天的忏悔,一方面是为过去的错误道歉,一方面是绝不在将来重犯这些恶业。而且一旦遭到从前造恶所受的反应时,能坦然的去接受,不要再冤冤相报下去,至少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减少许多荆棘的阻碍。
六祖慧能说:「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永不复起。」忏悔是两个动作,「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而「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为什么要强调忏悔两个不同的动作呢?因为「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减,后过又生。」这怎么能说是 忏悔呢?
能够忏悔,以及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那么就是一个觉悟新生的人。慧能就劝大家,要下四个宏大的愿望: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边,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按照这个顺序,也就是要度众生要断烦恼要学法门,以成就无上的佛道。这是既简单又明了的学佛方法,也因此使得自唐武则天六祖开始传扬禅宗之后,发扬光大成为佛教在中国和日本最主要的一派。
三、 西天就在目前
佛教大藏经有成千上万卷,浩瀚如海,再加上内容烦琐,文字又兼杂音译和意译,使得很多人一看到佛经,就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也因此,只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很受一般百姓的欢迎,或者再加上「嗡嘛 叭 」六字真言,就成了许多佛教徒一辈子念诵的真经。
六祖慧能突破了文字障,他把 佛经中最主要的一些观念,如「功德」是什么?「西天是什么」?「佛法僧三宝是什么」?「持戒修禅是什么」?「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天堂地狱是什么」?用最简单最平实的日常生活说出来。使得佛教立即从西天佛教,成了人间佛教,使得死背活诵的佛经,成了日用生活的典范,这是佛教传扬中的一次大革命,和耶稣把旧约圣经转化为新约,同样式宗教界的「一大事因缘」。
慧能自己也知道,他再佛教中是创立了一次大的革命,他说:「我于忍和尚(五祖)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什么是「佛」,要归依什么「佛」?慧能说「觉者」是佛,三归依也就是归依「佛、法、僧」这是不假外求的,自性中本来就有。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
归依佛的意思是:「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归依法的意思是:「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正,已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归依僧的意思是:「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心皆不染着。」
这种三归依,完全由自性完成,并不向外归依什么大德高僧,因为慧能说:「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只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才是真正的归依佛。
至于「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在哪里呢?仍然不在西天而在自性之内。「清净法身佛」就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但是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只要除去迷妄,使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智慧常明,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什么是「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能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能得恒沙恶荆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念念圆明,自见本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这就是「圆满报身佛」。
什么是「千百亿化身佛」?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这就是「千百亿化身佛」。
学佛的都希望将来能够「往生西天」,那么「西天」在哪里呢?有一个信徒问慧能大师:「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慧能就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是最妙的一句回答。其实佛早就说过:「随所住处恒安乐。」如果心地善良,那么西天就在这里;如果怀有不善之心,那么念佛念死了,也到不了西方。「十万八千」里,说的是「身中十恶八邪」。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只要「自净其心」,当下即是西方净土。慧能大师说:「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慧能大师更进一步的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那么如何去做功德呢?慧能大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只要实实在在的照这样去做,就是做功德,并不是去布施供养就能算功德。
照六祖慧能的说法,只有自性觉悟,才是真修,其它什么禅坐、功德,都是身外求法,这是舍本逐末,没有用的。「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三、 永为人天福田
「佛」名觉者,觉悟般若智慧。然而般若智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么大的智慧应该只有熟读三藏十二部经的高僧智者才能瞭悟,也因此从前的佛教只有高僧大德懂,念的什么经谁也不知道,要向唐僧玄奘、义净一般,以一生的岁月远赴印度天竺才能悟得。这也是为什么从汉以后一直到梁武帝,佛教成了贵族教士的专利品。然而当达摩大师给梁武帝当头棒喝,说他建寺斋僧、舍身入庙,一点功德也没有的时候,开启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宗教革命。从达摩五传到六祖,终于把佛教这种大慈大悲的觉悟智慧,从上层贵族的手中,送到普天下每一个人的心中,在中土大地上耕耘了人天的福田。使得唐以后的中国,虽然历经千年的战乱天灾,却能使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在内心中,找到人天的福田,这是六祖慧能最伟大的贡献,他使佛祖在印度所创的平凡、平淡、平实的佛教,成了每一个有心向善的人,都能领悟的智慧。
五祖弘忍告诉大弟子神秀:「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然而神秀始终不能明白那「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真实自性究竟是什么。几十年后它仍然告诉他的弟子:「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义名为定。」强调「莫作」、「奉行」、「自净」这些外来的功夫。慧能大师说:「(这种)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他并没有否定神秀,只是希望能更上一层楼、瞭悟根本智慧。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从自性的心地就「无非」、「无痴」、「无乱」,怎么会去作恶、为善、净心呢?他说:「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如此方能去来自由、无滞无碍。
慧能大师说:「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下定决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六祖慧能在离开人世前,告别弟子大众,他说:「自性平等,众生是佛;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9「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六祖慧能说:「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浴,悉皆发生。」古今的智者,珍爱这片温馨的世间,他们以法雨天华觉悟有情众生,勤加努力,耕耘这片广大福田,让福果永远满足一代又一代的有情大众,永为人天福田!
回首页TOP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5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