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2016-08-11 09:45:53 来源:www.45fan.com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http://www.gxbd.com
 
国学宝典-简体中文版2006年1月12日 星期四 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十三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用户登陆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功能导航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全站内容检索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书目检索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高级检索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人名检索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书名检索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字典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宝典总目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经部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经部·十三经】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经部·十三经注疏】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经部·经学史及小学类】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史部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史部·正史】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史部·地理】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史部·别杂史等】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史部·目录】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子部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周秦诸子】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道家】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术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兵家】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医学】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科技】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书法绘画】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艺术】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隋以前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隋唐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宋元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明代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清代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民国笔记】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类书】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儒家】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杂家】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蒙学】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子部·释家】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集部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集部·总集】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集部·别集】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集部·文论】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诗词曲总库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诗库】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词库】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国学专题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十三经白文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十三经注疏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二十四史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二十六史(繁体)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六十种曲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盛明杂剧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香艳丛书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元曲选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崔东壁遗书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唐宋八大家全集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学术工具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四库全书目录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帝王纪年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CJK统一码表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其他功能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使用帮助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访问国学网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购买宝典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退出系统
 
国学宝典:小提示:点击图标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展开书目提要 || 字体:[放大--中等--正常] || [返回]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史记》-司马迁-通行本130卷
 
[〖解题〗 司马迁,生卒不详,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早年博读经史,遍游名山大川,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尚书》等。其父司马谈曾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然天命无常,天汉二年因汉将李陵投向匈奴,迁表示同情,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亦难负此辱,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还是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元狩元年,首尾将近三千年。全书一百三十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博大精深,脉络分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个人力量成就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其人格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其悲剧风格,并竭力表现其个人的人格力量,几次写项羽之高大,周围之人“不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墨,荡尽失意之人肠。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点校本。〖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汉书》-班固-通行本120卷
 
[〖解题〗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二十卷,成书于东汉建初七年。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出身世代显贵之家,其父班彪,才高而好作述,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年少多才,博览群书,其父死后,承其遗志,整理后传,并与汉永平元年开始撰写《汉书》,中间坎坷曲折,于建初七年大体写成。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受到牵连,被免除官职,被仇家逮捕入狱,遭其鞭笞,永元四年死在狱中。班固死时,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汉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补作,令马续编写《天文志》。班昭是 “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 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 “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论者皆以史汉并称,《汉书》进一步发展了《史记》所开创的体例,为后人确立了修史的标准;然《汉书》是非爱憎不如《史记》,慷慨陈词也不多见。范晔认为班固“不叙杀身成仁之美,则轻仁义,贱守节”,语虽直白,但属中的之语。思之,固无身世之悲,奇耻之辱,遭鞭笞乃在其后,笔下少悲慨之气;迁九死一生,忍辱笔耕,是以赏杀身成仁之美,其“发奋著书”之谓欤?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宋人对《汉书》甚为推崇,黄庭坚有“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 之誉,信乎<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後汉书》-范晔-通行本130卷
 
[〖解题〗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穀梁传注疏》就是以《穀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质量〗二校〖文字〗 嘤々,此字为上下结构,上两个“贝”下“言”。 貌,在赋中,此字常作“艹”加“豸页”。 猒 -> 厌 <雀戈> -> 截 虵 -> 蛇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裴注三国志》-裴松之注-通行本66卷
 
[〖解题〗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撰。是书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晋书》-房玄龄等-通行本130卷
 
[〖解题〗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宋书》-沈约-通行本100卷
 
[〖解题〗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南齐书》-萧子显-通行本59卷
 
[〖解题〗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玻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梁书》-姚思廉-通行本57卷
 
[〖解题〗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陈书》-姚思廉-通行本37卷
 
[〖解题〗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魏书》-魏收-通行本131卷
 
[〖解题〗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珪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珪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北齐书》-李百药-通行本50卷
 
[〖解题〗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周书》-令狐德棻等-通行本51卷
 
[〖解题〗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质量〗三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隋书》-魏征等-通行本86卷
 
[〖解题〗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 “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南史》-李延寿-通行本80卷
 
[〖解题〗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北史》-李延寿-通行本100卷
 
[〖解题〗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榷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旧唐书》-刘昫等-通行本215卷
 
[〖解题〗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通行本249卷
 
[〖解题〗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刘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钓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钓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质量〗二校〖文字〗 稜 -> 棱 鞹 -> 鞟 鞵 -> 鞋 鞸 -> 韠 鞹 -> 鞟 ?兄 -> 咒 鸜鹆 -> 鸲鹆 攰 -> τ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旧五代史》-薛居正等-通行本151卷
 
[〖解题〗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新五代史》-欧阳修-通行本75卷
 
[〖解题〗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钓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钓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 “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 “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僣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宋史》-脱脱等-通行本496卷
 
[〖解题〗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辽史》-脱脱等-通行本115卷
 
[〖解题〗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 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着力修撰《辽史》,前后撰成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金史》-脱脱等-通行本136卷
 
[〖解题〗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元史》-宋濂等-通行本211卷
 
[〖解题〗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王掉为总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掉任总裁,但纂修人员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赵埙曾参与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明史》-张廷玉等-通行本333卷
 
[〖解题〗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新元史》-柯劭忞-通行本257卷
 
[〖解题〗 柯劭忞(1850~1933年),近现代著名学者,字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县人,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学术成就为人们肯定。光绪年间考取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民国初年,为废帝溥仪侍讲,以遗老自居;北洋军阀政府请他主持一些学术机构,他除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职务外,其他都不肯承担。他一生用了较多的时间研究元史,成就以此为最大。 《元史》成书以后,当时就有许多人不满意,陆续有许多学者纷纷著书对《元史》作增补考证,但仍有许多遗漏。直到清末民初柯劭忞撰成了《新元史》,才有了一部差强人意的元代史书。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利用明清有关元史的研究,又吸收了西方有关元史的文献,斟酌损益,重加编撰,历经三十年,于1920年修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明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二十四史”遂为 “二十五史”。 《新元史》对蒙古族世系源流、诸大汗国始末、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末入元隐逸志士增立纪传,对百官、兵、刑、食货等志多有辑补,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断代史。全书257卷,包括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体例基本沿袭旧史,但也有一些改动。内容则比《元史》充实得多,补充了元兴之前的蒙古史事及元亡之后的北元史事;增立了许多列传,如元初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如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许友谅等,详述他们的事迹;纠正了《元史》的一些错误,将《元史》的列传编排不合理之处做了合理的调整。不过《新元史》仍未脱历代重修旧史之弊,叠床架屋,卷帙浩繁,加之书首没有《叙例》,所引资料亦没有注明出处,用来深感不便,且《新元史》没有编《艺文志》,《释老传》里也没有补上回教传和耶教传。虽然如此,《新元史》集明、清学者研究元史之大成,以一人之力成此巨著,功不可没。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质量〗二校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清史稿》-赵尔巽等-关外二次本530卷
 
[〖解题〗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汉军正蓝旗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陕西等省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是年冬奏准将湖南阜湘、沅丰两矿务公司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垄断全省采矿、炼砂之权,抵制外国侵略者攫取湖南的矿权。倡导教育改革,将长沙所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后历任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1914年,北京政府委为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为“二十六史”之一。 《清史稿》是记载中国清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上起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并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溥仪离宫出走天津、王国维投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计529卷:本纪25卷,共12帝;志135卷,共16类,其中《交通志》、《邦交志》为前史所无;表53卷,共10类;传316卷,《畴人》、《藩部》、《属国》三传为新创。1914年,民国特设清史馆编修该书,至1927年基本完成,先后参与其事者有百余人。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按传统史书体裁,详细叙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制度,是一部较重要的大型清史著作。但由于编纂者多系清代遗老,顽固地站在清代统治者的立场上,对其统治大加褒扬,而对反清人物、史事则一概加以贬斥,更因成于众人之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既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又不认真校对,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之类错误往往可见。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 “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该书付印时只为“初稿”,亦称“未定稿”,未能作为正史得到当时官方的承认。 《清史稿》有关内本及关外本之分。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是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出版的。〖质量〗二校〖文字〗 攰 -> τ 栢 -> 柏 繙译 -> 翻译 ]
 
国学宝典的简体中文版的详细介绍及赏析
 
© 2005 www.guoxue.com.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6493号 研发:尹小林,技术支持:TPHS 收藏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1706.html
Tags: 宝典 简体 国学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