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自哪里?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
作者: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 孙云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时,我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保护人类共有家园”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环境保护沉甸甸的责任感。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