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香,了解茶道中的精深文化
中国茶道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所以,中国人在生活中习惯于“一日三餐茶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民族的不同,使得国人的可谓千姿百态。这就是通常所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1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所以,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 、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中国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现的,如陕西仿唐宫廷、上海仿清文人、云南三道茶、福建乌龙、浙江龙井茶、湖南擂茶、江西禅茶、山西五台山佛茶等等。
茶之名品
1.西湖龙井
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龙井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万个。外开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绿显翠。
3.白毫银针
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东部的福鼎和北部的政和等地。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
4.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很高的欣赏价值。
5.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6.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7. 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9. 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10.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产于云南的“滇红” 湖北产“恩施玉露”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 等。
另外一种说法:
中国十大茗品
一、西湖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二、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三、武夷岩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四、安溪铁观音(由来有歧义,不详)
五、屯溪绿茶(屯绿)
六、祁门红茶(祁红)
七、信阳毛尖(豫毛峰)
八、君山银针(金镶玉)
九、云南普洱(普洱散茶,普洱紧压茶)
十、云南滇红(红之上品)
十大名茶鉴别方法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泡一壶好茶的学问
茶的冲泡关系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冲泡得好喝,茶叶冲泡大有学问,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或技术不一,泡出来的茶汤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泡好一壶茶或一杯茶,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及艺术性。
(1)所谓”实用性”;就是依实际需求而言﹐可以是冲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冲泡一壶高贵的名茶。
(2)科学性;就是瞭解各类茶叶的特性,以科学冲泡方式,使茶叶的品质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3)艺术性;选择合适的器皿以及优美的冲泡程序。
一、泡茶用水
水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茶汤之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选择。
(1)水要甘而洁;
(2)活而清鲜?古书{茶录}中记载”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
(3)储水要得法;容器要洁净,忌曬阳光。
现代科技发达,卫生饮用水质标准也科学化
(1)感官指标:色度不能超过15度、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异色及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正常PH值为6.5~8.5,总硬度不能高於25度。
(3)氟化物不能超过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过0.05毫克/升。
(4)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来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选择
陆羽曾在 <<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般说来,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净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经途径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中国号称五大名泉;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济南趵突泉。
选择泡茶用水,必须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汤品质的关系。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称为暂时硬水。暂时硬水经过煮沸,所含碳酸氢盐,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盐,这样硬水变成软水。平时用铝壶烧水,壶底之白色沉淀物,就是碳酸盐。
(A)水的硬度會影响水的PH值(酸硷度),而PH值又影响茶汤色泽。当PH大於5时,茶汤色泽加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會自动氧化而损失。
(B)水的硬度會影响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软水中含其他溶质少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浓;而硬水含有较多量的钙、镁离子,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铁离子含量高,茶汤會变成黑褐色这是茶叶多酚类物质与铁作用的结果。所以泡茶用水以软水、暂时硬水为佳。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属暂时硬水,部份地下水属硬水,蒸馏水为人工加工而成之软水。
二、泡茶器皿之选择
冲泡茶叶,除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器皿。冲泡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饮用。炒青或烘青绿茶,多用有盖瓷杯泡茶。乌龙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则宜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最为理想。品茗绿茶类,不论用何种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则水量多,热量大,容易使茶叶烫熟,影响茶汤的色香味。上班族常用保温杯泡茶,这种杯只适合泡乌龙茶或红茶不宜泡绿茶。
茶具之配套如下:
茶船:供放茶壶之用,有盘型与碗型,其功能一保护茶壶,二盛热水保温并供烫杯。
茶盅:又叫茶海,盛放茶汤之用。
茶荷:赏茶时盛茶用具。
茶巾:用来吸乾茶壶与茶杯﹑茶海外之茶水。
茶匙:舀茶叶。
杯托:放置茶杯。
评审茶叶用之器具:
评审盘:又名样茶盘,专供评审茶叶外型。
评审杯:用来泡茶与评审茶叶香气,评审茶汤与滋味之用
样茶秤:天枰。
计时器:计量茶叶冲泡使时间。
三、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还要有好的泡茶技术。
泡茶技术包括三要素:
(1)茶叶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據茶叶种类、茶具大孝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
泡茶用量之多寡,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
(2)水温:
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软水煮沸泡茶,茶汤香味更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之"水老"。此时,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茶叶之鲜活味,即丧失。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种茶而定。绿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应用80℃~90℃为宜(水要沸点後,再冷却至所要的温度)。茶叶愈嫩绿,冲泡水温愈低,这样茶汤才會,鲜活明亮,滋味爽口,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在高温下,茶汤颜色较深,维生素C大量破坏,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硷容易浸出)也就是说把茶叶"烫熟"了。
(3)时间 :
茶叶冲泡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水温、茶叶用量、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據测试,冲泡第一次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则所剩无几。所以,就如我们常讲的;"品茶! 三个口,谓之品,一泡茶,冲三次即可。"
水温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连带影响冲泡时间之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冲泡时间要长。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适合饮用者之口味为主。
四、日常饮茶中的误区
饮茶有那么多人的喜爱,但是在日常的饮茶生活中也有一些饮茶方面的失误和不妥之处。这在报刊上时有文章提醒。从茶道的角度来讲,这些失误是完全与茶道原则不合拍的,我们应该注意力戒之。
1.用保温杯泡茶。保温杯虽能保温,但茶叶中多种维生素和芳香油易在高温或长时间的恒温水中损失,茶的效用和口味也降低了。好的茶具应首推陶器类,具有一定透气性,冬天保温,夏天不馊,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所以紫砂茶壶享有盛名。
2.用沸水冲泡。有些人喜欢用刚开的水冲泡茶叶,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刚烧开的水温度高,可使茶叶中不耐高温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等)大量破坏,并且使茶的香味很快消失。泡茶的水温宜按茶叶老、嫩来分,老茶可用95℃的开水直接冲入;嫩茶则应低些,80℃左右比较适合。
3.爱饮头遍茶。有些人认为头遍茶浓,提神醒脑,所以爱喝头遍茶。殊不知,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污染,茶叶表面总残留一些农药,相应的头遍茶农药等有害物质浓度也高。所以应让头遍茶水发挥 “洗茶”的作用,弃之不饮。
4.过量饮茶。有的人对茶过于偏爱,过于相信茶的提神作用,所以喝茶没有限度。其实茶中的一些物质过量了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大量饮茶可增加铝元素的吸收量,损害大脑,诱发痴呆症。
5.饭后即饮茶。许多人都喜欢饭后立即饮茶,认为可以帮助消化。其实这是不好的习惯。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质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物质,使胃肠黏膜无法吸收,时间一长可导致体内缺铁,甚至诱发缺铁性贫血玻另外,鞣酸与荤食中蛋白质合成具有收敛性鞣酸蛋白质,使得肠蠕动减慢,从而延长食物的消化和粪便在肠道内潴留的时间,不但容易造成便秘,而且还增加了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有害人体健康。纠正的方法是进餐后一个半小时再饮茶。
健康饮茶十二个注意
1.忌空腹饮茶,茶入肺腑会冷脾胃。
2.忌饮烫茶,最好56℃以下。
3.忌饮冷茶,冷茶寒滞、聚痰。
4.忌冲泡过久,防止氧化、受细菌污染。
5.忌冲泡次数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会在最后泡出。
6.忌饭前饮,茶水会冲淡胃酸。
7.忌饭后马上饮茶,茶中的鞣酸会影响消化。
8.忌用茶水服药,茶中鞣酸会影响药效。
9.忌饮隔夜茶,茶水时间久会变质。
10.忌酒后饮茶,酒后饮茶伤肾。
11.忌饮浓茶,咖啡因使人上瘾中毒。
12.不宜饮用的茶叶有:焦味茶、霉变茶、串味茶。
那一丝淡淡的吃茶的心境
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有“吃茶的心境”了。茶在中国的流传,差不多是与佛教的流传同步的。尽管我不信佛,但我爱茶,以至见了带“茶”字的东西,我也喜欢。南京有个地名叫“大仕茶亭”,“大仕”是不是这样的写法,我已记不清了,但“茶亭”两字,肯定是没错的。我去过不下十回,在莫愁湖附近。但我每次去“大仕茶亭”的路上,还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座大茶亭,茅草萧萧,等待在路旁。我仿佛看见了,尽管这一带已是高楼大厦。因为“茶”字,连日本俳人小林一茶的俳句,我也极喜欢,曾经用写经体抄过一通。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米沃什有关小林一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白雾巨大的静默
在山丛中醒来
屋檐上凝聚着微滴
也许还有那另一座房屋
这是一个多好的吃茶地方。在我看来,还很有吃茶的心境。杯茶在手,当然是要好茶,即使身处闹市,内心里的确“还有那另一座房屋”。那房屋就是宁静的所在。
夜里睡得好,早晨起来就神清气爽,这时候,泡一杯“碧螺春”是最适宜的。我总觉得早晨是喝“碧螺春”的最佳时间段,其茶清淡,但清而丰,淡而腴,更主要是色鲜味新,能除一夜宿旧气。泡茶的器具,紫砂为上,但我泡“碧螺春”却爱用玻璃杯,为了欣赏它的茶色。我曾有一只法国造的玻璃杯,品质晶莹剔透,造型又峭拔,用它来泡“碧螺春”,像是一次中西文化的最好交流。泡“碧螺春”时,要在杯内先注上水,再加茶叶,因为它绝嫩,一如二八妙龄,太炽热了会伤了它。我在注水时,是不使杯满的,留两截手指节的余地,“碧螺春”放下后,忙把杯口凑近鼻子,香会蓬蓬地在鼻端弥漫。因为早为它留下了空间,这香就显得饱满,停伫的时间也就长些。
“碧螺春”之嫩,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隔夜开水也能泡开它,杯内注上水后,茶叶一放,照样是沉鱼落雁,是不会浮在面上的。但开水一隔夜,就老了,就死了。我们现在已无条件吃上“天下第一泉”或“天下第二泉”的水,吃得上的只是龙头一开,哗哗流来的自来水,只得把自来水在七石缸里存放上一夜,第二天现烧现吃。刚烧开的水是活水,沸腾得时间一长,虽然没有隔夜开水那么老,但也是风烛残年了。泡茶的水,自然很重要,尤其是“碧螺春”这二八妙龄,不配个翩翩少年是如何了得。
写到这里,我想起苏帮菜中有一款名肴,叫“碧螺虾仁”,每到“碧螺春”新茶上市之际,一些饭店就纷纷推出,作为时令菜。我在苏州生活多年,实在没吃到过一回有茶味的,就自己动手做给自己吃,并革新了一下:虾仁上好浆后,放在冰箱里冰上半小时左右,是为了使浆挂住,临下锅时,要用纱布把虾仁的水分吸干。这些都是基本法,我的革新之处是在油锅半热时,抄一撮“碧螺春”放入油锅,“碧螺春”受热后,会菊花般舒展开来,色泽金黄。这时的油锅是茶香四溢,袅袅上升,邻居都闻得到。火候很重要,把“菊瓣”捞出,此时,它是脆的,碾碎后拌进虾仁,让它们和光同尘。我的“碧螺虾仁”真正是有“碧螺春”茶味的。烹饪界的某权威到我家小酌,尝了此菜,也大大夸奖了一番。
据说“碧螺春”过去叫“香煞人茶”,采茶的时候,只让处女去采,采之前上下沐浴,采下的茶叶贴放在胸口,处女的肌肤体温能增加茶的香度。后来,乾隆下江南,吃到“香煞人茶”,龙心大悦,只是觉得此茶名太俗,遂改为“碧螺春”。这只是个传说,以前人喜好皇帝,故什么都想附会到龙头老大上去。“碧螺春”的“碧”,是指茶色,“碧螺春”的“螺”,是指茶形,它的每一片茶叶的形状,都是蜷曲如螺的;而“春“的解释,就说法不一了,其中有一种,说得风流蕴藉,说“碧螺春”的“春”,是指茶味温暖如春。
吃“碧螺春”茶时,读读杜牧的清词丽句,最是相得。茶水淡下来之际,一个早晨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好好喝一杯茶
电视里正在播放关于牧民生活的节目,当地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聚落,自然地,他们的生活便与草原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是一种和谐互重的对待。从摄影镜头所转呈的画面中,不难感受到藏人对大地自然的虔敬,以及奔驰于草原的潇洒旷达,这两种特质相互交融所展放的生命情怀。隐约间,心灵原乡的呼唤撞击着我。
节目就如流水般地陈述藏人一天的生活作息。在驻地为家的营棚内,藏族妇女在天色将曙、家人都尚在被暖梦甜时,便起身开始打理一天之大小事。先是加炉火煮茶,在每张睡铺前盛好一杯奶茶,好让家人醒来时即能享用,然后到帐外拣拾可当燃料的牲畜粪便,挤牦牛奶……。等一切都处理就绪,再回到那终日不熄的炉边,为自己斟上一杯温热的奶茶,静静地喝着。一切都平常而理所当然。当镜头停驻在妇女端碗喝茶那安详平常的容颜时,我心中顿如一记棒喝!感动与震憾回荡胸中,生活中的迷思宛如开出一道光线。
是啊!好好喝一杯茶是生命中多么踏实与真实的时刻,是多么宁静与安住的体验,是多么美妙的当下。
生活中,自己是茶不离手的,手边如果少那一杯茶,心便会不定。但此刻细细想来,却发觉好像不知茶味已久矣!
常常是在忙乱的工作堆中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无聊、发闷、等待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阅读、听音乐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与别人交谈,甚至论辩的时候喝下手中的一杯茶;就这样如此漫不经心地喝下了一杯又一杯的茶,就是好久没有好好地、专注地、安静地喝那手中的一杯茶。
生命也在向外不停追索的进程中跌跌撞撞,如林树间游荡的猕猴般,处处刻刻攀捉枝条,取一放一没有停时,而忘了去欣赏生命中生灭、灭生相续不断的因缘风光;总在匆忙地赶路,以为有个目的地可以抵达,而不知生命的目的地就在每个因缘生灭的当下。啊!何处是归程呢?
不知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武士被国王以“日落前,凡经过的土地都属于你的领土”为赏赐,拼命为自己的拥有而奔跑,最后却在日落前身心耗虚倒地而死。有时会想,自己是不是也在扮演相同的戏呢?其实简单知足过日子便是幸福的,实实在在活在眼前的瞬间才是真正的拥有。
好好喝一杯茶吧!一杯由生命枝叶冲泡的茶。在这茶中,我们将会品尝出苦涩中蕴发的甘美;并透悟出混乱生起的地方,就是宁静生起的地方。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茶香淡淡
拿出珍藏的宜兴茶具,倒上好友赠送的婺源绿茶,一柱温水注入,顺着蒸腾的热气飘来阵阵扑鼻的淡香。茶的香气将我那颗喧闹的心送入平静。
片刻过后,斟出第一杯茶,看着杯中波动的淡绿色茶汤,好像是一颗洋溢而跳动的少年的心。这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与青春的畅想。只需一滴就可以撼动这片小小的水面。几片溜出的茶叶在水面漂浮轻动,仿佛在诉说着少年的任性与无忧无虑的生活。浓厚的青芳刺激着脑部的中枢神经令人想起至真至醇的少年,在脑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怀揣着一颗少年的心,迫不及待地去品味杯中的茶,茶入口中方才感到一股灼热和麻木的苦涩。这不正是青春的写照,看似美丽,实为苦涩。忆起少年时沉重的书包,忆起那唯一的一次不及格,忆起那第一次的心动……
滑入腹中的茶,使呼吸中都带着浓浓的茶香。其实追寻是青春的旋律,少年活泼的心不免会划出不和谐的音符。这暂时脱离原点的振荡酝酿出一种珍贵的苦涩,在记忆中留下了永恒的清香。
起身加入少许,炮制第二杯茶。此时水中的茶与叶已清晰的分开,两者都得到了充分的浸泡,新茶的清苦与碎沫都经过第一水的冲洗而无影无踪。如若第一杯茶是青春的寄寓,那么第二杯便代表着饱润充实的中年。那无比浸润的茶叶平稳地沉落在杯底,犹如稳健与冷静的中年心志专一地孕育着茶汤。经过冲刷的叶片,使得汤色不再有那样浓重的绿。而是显得柔和、不愠不火。当茶入口中,瞬时会感到至醇的与些许的甜。
喝到第三杯茶,人生的品味已至暮年。暮年的人生正如杯底的叶片,无限的舒展,用宽厚而博大的叶片维系着身边的宁静。浅绿的茶汤诠释着老年淡薄名利看破尘世的心境,流入口中的不再是苦苦的茶而是一口口甜甜的蜜。这让我解读了每次探亲回家祖母那安详快乐的笑;读懂了父亲那举杯时骄傲的笑;品味到母亲送别时眼中的泪。
清清三杯茶,品味人生事。青年是苦涩,中年是甘醇,晚年是甜蜜。我愿自己如一杯清香的绿茶,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