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里的八大问题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6:18:00
第一问:什么是高素质人才?
博士是什么?硕士是什么?
博士、硕士是用来做什么的?
博士、硕士能够做什么?
博士硕士对这个社会有何意义、价值、作用?简言之,他们有何存在的必要?
为什么大家都羡慕他们?
为什么所有的工作单位一方面都以招到博士硕士为荣、另一方面却又有那么多博士硕士找不到工作并被骂得一无是处?这中间有何必然关联?
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对“高素质人才”的定义是正确的吗?是清楚和准确的吗?
泥瓦匠土木工能造房子,他们是人才吗?他们是大师吗?
面包师能烤出香喷喷的面包来,技术精良的操作工人能让机器走的又快又稳,我们一刻也离不开他们,他们是人才吗?他们是大师吗?
如果是,他们可不可以进学校讲课、教学生、带徒弟?
如果他们不可以进学校,可不可以自己支个摊、摆俩马扎、一根粉笔、一个人、一张嘴招徒弟传授技艺?
如果可以,我们可不可以尊敬他们?可不可以羡慕并崇拜他们?
如果可以,我们可不可以用授予他们博士硕士教授博导院士等荣誉称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尊敬、羡慕和崇拜?
进而,如果一个在马路上摆摊烤羊肉串的业余科学发烧友潜心钻研出了一个惊天动地举世无双的成果,他可不可以自己支个摊俩马扎招学生传道授业?我们可不可以叫他教授并以自愿交学费的形式给他发工资?
如果他这个成果超过了学院里的正式在编教授的水平,那么他俩到底谁是教授?
那么那个正式教授可不可以向那个业余发烧友拜师求学?
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民间“教授”替换掉那个学院里的教授?
可不可以请那位白吃饭不干事的教授到大马路上摆摊烤羊肉串去?
很早很早之前,我就认为:市场规律将会对中国教育发出最残酷的报复,逼迫各种事物回到其应有的位置上去。而处于这个链条最末端的广大毕业生们,将是最早受到报复的牺牲品!他们将重走当年国企工人的老路:在被各种虚假的光环和荣誉忽悠出血汗、金钱和青春之后,再被无情的抛弃!
一直在观察、
一直在等待、
一直在思考、
渐渐的,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冷酷的预言在有条不紊的、一个一个的实现了,奇迹没有发生。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
没有救世主
没有奇迹
作者:专拐无知少女回复日期:2007-4-6 16:20:00
最有意思的是,当年请教老师什么叫做:“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曰:“支付从小学到高中的九年学校各种费用是你父母必尽的义务”。
-----------太有才了。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6:25:00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教育是一连串问题!
第二个问题:
究竟是好学校出好学生,还是好学生出好学校?
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上演,乐此不疲的人们却仍然不计成本的热情投入,似乎并不自知。真是奇怪的很!
这样一个很令人困惑的悖论在反复出现。一方面,人们似乎潜意识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生好,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或者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功劳全部属于老师和学校。学生是一张白纸,一切全凭老师和学校操持培养。 另一方面,好学校却在拼命“掐尖”,到处以优厚条件搜罗好学生,这等于在不言自明的承认这样一个观念:学校之所以是好学校,全仰仗好学生支撑;是好学生用自己的好头脑好成绩在维持好学校的名声;功劳全部属于好学生;学校需要好学生,越多越好;荣誉全部属于好学生。
奇怪阿奇怪!困惑阿困惑!
这两种支持人们疯狂举动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观念,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支配社会运转的起作用的逻辑呢?
再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两种逻辑都对。 人们普遍的观念似乎是:好天赋使好学生成为好学校的资本和底气,他们用好学生的好成绩作招牌做广告招揽更多的天赋不太好的学生,所以好学校需要好学生;好学校拥有较好的资金教师政策设备管理制度等有利条件,可以给好学生锦上添花,给普通学生拔苗助长,所以好学生和普通也需要好学校;天赋不太好的普通学生因此有望接近这些天才学生占点光,所以普通学生需要好学校。
概括起来说就是:好学校依靠好学生的天赋忽悠人赚钱;普通学生指望依靠好学校沾光。
最终发现:起决定作用的原来还是好学生的天赋!这是一切上层建筑的起点!
之所以区区几个好学生的天赋就调动了一大群其他不相干的人团团转,又是因为上头规定说只有着一种考试做题的叫做天赋,其他天赋都不算天赋;规定只有这一种是好的、对的天赋,其他乱七八糟的天赋都是坏的、错的。人们相信了这个规定,都身体力行的遵守、信奉、迷恋这个规定。但是结果呢?纷纷出炉的好学生们、拿了一大把文凭和各种证书的博士硕士们还是找不到工作,原来被许诺的种种好处,人们深信不疑的和幻想的幸福生活,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而这一场空忙碌、虚热闹,居然只是因为一个错误信号的引导,这一切是多么滑稽!
所以一切社会资源都因此被这个错误的信号所误导,蜂拥奔向这么寥寥几个亮点——
所以才有那么多不幸没有这种特定天赋的小孩郁闷的离家出走、上吊自杀、厌学弃学、打游戏看黄碟抽烟喝酒吸毒嗑药胡搞解闷!
所以我们周围才突然充斥了这么多过剩的、找不到工作的、照样郁闷的考试做题的天才学生!
所以我们才惊讶的发现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制造业发展不起来,因为高考不考这个!
所以我们才惊讶的发现一些广受欢迎的传统技艺迅速消失了,因为高考不考这个!
所以我们才突然惊讶的发现传统文化失落了,因为高考不考这个!
战国策中有一个很古老的的故事:一个大国想要灭掉邻近的一个小国,却并没有劳师动众派兵攻打,而是放出风去要求所有做官的人都必须在帽子上佩戴一种狐狸的尾巴,而这种狐狸只有那个小国才有,此大国于是许以重金购买;于是小国的人都不种粮食了,蜂拥跑去捕捉狐狸。第二年,此大国突然说不用佩戴狐狸尾巴了,同时拒绝卖给小国粮食。小国立即发生大饥荒和动乱,不得不向大国投降。不过是发出两条通知,使了一点小钱,就忽悠了整整一国人团团转,不战而屈人之兵,高明!
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为敌国的人们设立了一条错误的标准、树立起一个错误的信号灯,正是这个错误的标准、错误的信号灯,诱使人们的精力和财富蜂拥流入一个无用的领域,被白白浪费掉,从而战败于无声无息!
多么可怕的计策!!!
作者:西蒙泥回复日期:2007-4-6 16:29:00
作者:砸你回复日期:2007-4-6 16:30:00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6:31:00
第三个问题:
经营故乡还是流落他乡?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全国蔓延,犹如一种来势凶猛的病毒,可是人们却毫无察觉,照样乐此不疲——
人,成千上万,上百万,上亿的人,都在往大城市跑,往北京上海跑,往国外跑!似乎有一种诡异的“大城市崇拜症”在人群中不知不觉地四散传染似的。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好好学习,考到县城的中学去;
中学老师说:好好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去;
大学老师说;好好学习,考到国外的研究院去。
那么,大学毕业之后,会不会有人对你说:“好好学习,争取考到火星上去”呢?
人们都往大城市跑,那小城市的人不是就越来越少了吗?只见人出去,不见人回来,那么小城市和乡镇最后不就没人了吗?人都没有了,那我们在这里的家是不是也没有了?我们在这里的土地、房屋、财产还有从小到大的回忆,是不是都要统统丢在这里不管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乡为什么要丢弃呢?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呢?人们都疯了吗?
小地方的人跑到大城市去,大城市的人跑到国外去,那么最后人不就都跑到国外去了吗?那么中国不就没人了吗?我们为什么都要跑到国外去呢?外国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吗?到了外国,会不会有人对我说:“好好学习,争取考到火星上去”呢?
我们究竟要到哪里去?哪里才是身体和心灵的安适之所?难道我们的人生,注定就是要一次又一次离开熟悉的地方吗?
最后,我们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人都跑到大城市去,大城市装得下那么多人吗? 我从小生长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为什么要离开呢?我还能回来吗?为什么人们都说回来就是没出息?他们的意思是说我永远都不能回来了吗?天哪!我为什么要呆在大城市呀?我家明明在这里呀!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沃祖祖辈辈的骨头都埋在这里,他们却让我不要再回来了,他们的意思莫非是不要我了吗?天哪!这是怎么回事啊?
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没有人给我耐心解释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所有的人似乎都陷在一种梦幻般的狂热中,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灌输给我们这样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公认的道理:“到北京去!到北京去!!到北京去!!!北京是天堂!北京是成功!!北京是终极目标!!!一切问题到了北京就会自动化解!!1
人们传说:因为北京的工资高。我不解:同样的工作,为什么在北京工资就高呢?为什么在家乡做工资就低呢?
人们传说:北京大官多,我们到了北京可以做大官。我不解:平白无故的,谁给你大官做?再说了,人都跑到北京去,哪有那么多官位分配?分不过来,没得分了,自然就只能不分了,这样一来,人去得多了不是跟没去一样吗?
人们传说:不管怎么样,反正到了北京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一定比在家乡强,去北京是上流社会的标志,去北京是光宗耀祖的事。我更加不解:怎样的幸福生活?为什么?怎样来的?一个两手空空、什么都不会的人,难道只因为地点的转换,就可以顿时飞黄腾达过上幸福生活吗?
这些传闻的确使很多我的同学也陷入疯狂和幻想,但却只使我感到空前颤栗的恐惧!因为我看不清,我看不清这些传说背后清晰合理的逻辑,我看不清那个被人描绘得无比美好的画面中的具体细节,我看不清“北京”这个神奇的魔法盒中到底装了什么宝贝。
人们说:北京工作机会多、工资高,小地方工作机会少、工资低、没有活路;北京的人层次高,小地方人层次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小地方不要发展经济吗?现在人都向大城市跑,那么以前大家都呆在家乡的时候是靠什么生活的呢?为什么说小地方挣不着钱、没有活路?那以前大家没去大城市的时候都是怎么活的呢?
没有人思考,没有人质疑,多数人只是在不断追随别人的脚步、听从别人的鼓动,一刻不停的奔波在路上。到了这一步,似乎去大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荣誉,而是一种必须了。一开始,是因为去大城市能挣更多钱能当大官;而现在,似乎已经变成不去大城市就会活不下去、就会饿死在家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我们已经注定了生来就是大马哈鱼的命,一生下来这辈子就必须不停的奔波迁徙,只为了能死在异乡? 难道所有地方的人都是这样过日子吗? 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吗?
如果这是一种现实、一种必然,那么它背后的原因何在?
如果这只是一种幻觉,那么这种幻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广泛传染的?
为什么:人人都以抛弃自己的家乡为荣?
所谓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究竟从何而来?
作者:liubeiwozu回复日期:2007-4-6 16:37:00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6:37:00
作者:qbh007回复日期:2007-4-6 16:43:00
作者:gm543706104回复日期:2007-4-6 16:54:00
作者:兴安蘑菇回复日期:2007-4-6 17:01:00
作者:dongguo99回复日期:2007-4-6 17:01:00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01:00
续前:第三个问题的终极解答
——立足本土、经营家乡!
错误的指引、人为的幻象真是害人不浅!其害处就在于:许给我们一个虚假的美好前景,却骗走了我们真实的财富和生命,让千千万万的人白忙一场,做尽了无用功!
这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旧债强加在我们后人头上的利息!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调拨全国的资源,在一片白地上建立起几个现代化的样板城市,以人为压榨盘剥其他城市的资源为代价维持几个虚假的繁荣都市景象,这样做的潜在代价就是:从此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深深埋下了不切实际的“大城市崇拜症”。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以人为剥削其他广大中小城市维持少数地区繁荣的措施必须辅以严厉的人口流动管制,防止人们都跑到那几个大城市去“沾光”。 同样也正因为如此,越是不能去,在与自身状况的强烈对比下,人们就越是渴望去,幻想的狂热就越深重,终于,大城市在人们的如饥似渴的幻想中被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天堂。也正因为如此,户籍闸门稍微一松动,就必然出现汹涌的人潮争相涌进大城市。还债!历史的、宿命的、轮回的、报复性的“还债”开始了!
这一切,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真是一种刻骨的诅咒! 一方面受着财富的剥削,叫他们用辛苦血汗补贴维持另一个陌生地方的虚假繁荣;一方面受着头脑的欺骗,教他们无意中鄙视厌弃自己的家乡、却一窝蜂去盲目崇拜迷恋那个陌生的他乡。双重受害!
教育的高度垄断正是与计划经济下全国一盘棋的统制经济相配套的。如今经济领域市场化日益深入,则教育的废除垄断也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要破解教育垄断有赖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让每个地区都有特色、有活力、有经济增长点、有各自稳定长远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不再人为制造虚假繁荣的样板城市!
任何人类智力上的进步,都是由重大挫折的教训中得来。每一次大繁荣都是建立在前一场大崩溃基础上的。悲哀的中国人啊!我们已经吃了那么多苦头,但是,我非常悲哀、也非常无奈的意识到:苦头还没有吃够,我们还要准备吃更多的苦!因为许多人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还没有完全打破,许多的幻象还在变幻各种迷人的色彩蛊惑人。我们还要吃更多的苦头,受更残酷的折磨! 情况还可以更糟糕!日子还可以过得更惨!血和泪还会流得更多!直到一场打消所有幻象的大崩溃到来!直到我们吸取到足够的教训,真正打破错误观念、变得聪明起来为止!
惟愿那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一个真正摆脱了罪恶梦魇的清醒的时代!一个真正达到人人平等、所有城市、所有地区平等发展的时代!人人热爱家乡、安居乐业、自由迁徙、公平竞争、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作者:dongguo99回复日期:2007-4-6 17:02:00
作者:wanderingbubble回复日期:2007-4-6 17:02:00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04:00
第四个问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被掏空的教育:裱糊的袍子下露出的马脚
人们常说某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在漂亮的楼房里坐过几年?还是说一个发音准确态度和蔼的老师对着他照本宣科念了几年任何地方任何学生都会领到的内容一模一样的课本?是说他与一大群头脑聪明、家境富裕、出身高贵的同龄人混同在一起玩了几年?还是说他一动不动的坐在教室里、被一个严厉的中年男人或女人手执教鞭虎视眈眈的监视着吼着骂着催着逼着做了十几公斤他一出校门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的习题?还是说他在一个像监狱一样与世隔绝足以让他变得眼睛近视、身体瘦弱、脑筋呆滞、手脚懒惰、荒废一切生活实用技术、对任何现实事物和社会真实信息失去关注的热情和必要了解的地方呆了几年?人们口中所说的“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判断一个教育机构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教育,教育,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
这些年,很多名牌大学都不约而同传出学生们厌学、沉溺游戏、玩物丧志、谈恋爱、挥霍无度、不学无术的丑闻,爆出教授走穴、论文抄袭造假、不给学生上课的丑闻,但是人们还是很崇拜、很尊敬这些学校,还是很羡慕里面的学生,还是认为他们手中的文凭是一种光荣、一种未来的保障,这是为什么?莫非他们认为:哪怕不学习不读书不钻研只管在那块地上走一走这个人也会自然而然变得很有学问、他的人身也照样会自动升值吗?
这些年,很多大学都不约而同发现学生们旷课逃课跑去做兼职找实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花费了那么多学费就是为了再多此一举的跑出去吗?难道上大学莫非不是为了读书明理的?上大学就是为了逃课去做兼职挣那几个小钱?
大学们还发现,学生们上课也开始变得不安分了,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没有人听,学生们都在忙着背英语单词、背寄托、背各种各样能让他们考证的材料。我不解:既然如此,那么这所学校的学生还能叫做本校的学生么?他还有什么该校的独特性呢?此学校还能凭什么在这个学生身上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呢?几个在不同的大学、却都在上课开小差背寄托的学生,当他们相遇时,他们怎样区分谁是哪座学校的学生呢?他们有什么不同吗?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学生进入此校与进入彼校,到底还有何差别呢?既然如此,那么某所学校津津乐道的“光荣传统”与这些学生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所声称的“某大精神”“某院精神”到底是如何传承的呢?那些历史上的著名的死人与这些现世的活着的青年学生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学生们在老师的课堂上对老师的课程置之不理,却拿出大把时间背寄托,那么到底算谁教谁呢?这些学生,到底应该算是这个老师的学生呢,还是寄托的学生?到底谁才是他们的老师?到底是谁实质上支配了他们的时间、他们的脑筋、他们的梦想、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智慧?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从内在来说,应该是思想的传承和人格的教化,从而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整个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与别家学生迥然不同的独特魅力;从外在来说,应该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有效占据,学生真诚追随、认真研究所信奉之主张,将最清醒的时间、最充沛的精力、最有创造力的智慧全都投入进来。
因此,如果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头脑里整天想的不是学问,精神上对学校所灌输的那一套理论并不真心信奉,而是嗤之以鼻、无所谓的态度;手头上整天忙活的不是与求知有关的事;每天精力最充沛、头脑最活跃的时间都用在别的地方,那么就可以断定:这所大学已经死了,至少从精神上已经破产了!那么这所大学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完全可以视同垃圾了,其苟延残喘,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以此观之,今日之中国大学,其实多已破产。近年来愈演愈烈之所谓“考研热”“考证热”“考寄托热”“出国热”乃至“选秀热”,就是其外在表征,是其他观念主张正在攻占学生的头脑和灵魂、驱逐排挤大学精神的明证。众多学生,既然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见大学确属全线溃败无疑。狼狈至此,已无可救药,仍持续扩招、热闹评估、入这个那个工程、获得这个那个奖项之类的表面繁荣,只是一堆泡沫而已,是庄家欲将垃圾股抛出之前最后一次拉高价格吸引散户入场接手继而狠宰一刀出场的无耻运作。
要彻底消灭这些丑恶现象,就必须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质:一切以人为本!以培养人、造就人——而不是淘汰人、扼杀人——为根本目的!!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07:00
第五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以下是很多人从小即耳熟能详的一套说辞:
“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小学,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以后找到好工作赚大钱;如果考不上重点学校,以后就没有希望上重点大学,最后人生就是一片黯淡、毫无希望。”
(然而如今高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的现实彻底击碎了这一套谎言!)
故而,像我一样,以下是很多学生从小就有的一种疑惑:
“上小学的目的是考上初中;上初中的目的是考上高中;上高中的目的是考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呢?是找到好工作吗? 难道不走这样一条管道就找不到好工作吗? 为什么人们都这样说、都这样认为呢? 为什么人一定要上大学呢? 我不喜欢学校,为什么不可以不去?难道学问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学到吗? ”
以次追问,最终都会问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上去,即:我们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折磨人的机构来摧残我们的小孩? 小孩子为什么非得一到特定年龄就必须离开父母离开家庭进入这个陌生的机构受它摆布?
为什么父母们都必须对学校和老师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老师,这样一个不知从那里跑来的陌生人,他到底算是个什么角色?我为什么非要听这个陌生人的话不可?如果他打了我,我为什么不可以像对待其他打我的小朋友一样用拳头狠狠地回击?
从小到大的每个伙伴、周围所有的见闻,都在灌输这样的印象:所有的小孩都必须进入这个机构并且听从它的指令。那么,那些从小未能进入这个管道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每逢高三便是一片关注高考的消息;高考过后,便是一片欢庆进入大学的声音。那么,那些未能考入大学的孩子们,他们以后的人生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一个静悄悄的黑洞!无数的人从这里漏下去! 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小安排好我们的一切,它规定我们怎样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小时候的每一段时期,都规定好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应该干什么,那么,那些未能进入这条管道或中间掉下去的人呢? 突然发现:没有人管他们!没有人过问!没有人关心!我们的教育制度似乎也有意无意的遗忘了还有这样一群孩子,所有的可见制度都没有规定这些孩子应该去哪里、应该干什么、他们以后应该怎么生活、怎样找到工作。 他们被抛弃了!被遗忘了!他们只能自生自灭去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怪不得,整个社会的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从那个静悄悄的黑洞里漏下去,因为一旦漏下去了就是个无底深渊,没有人管你的死活!
一旦我们进入这个机构,我们就不得不被灌输一大堆课程和知识,可是这些知识出了校门是用不上的,由于用不上,出了校门不久就会被忘得干干净净,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呢? 为什么还要以这些无用的东西作为衡量我们每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值得称赞的标准呢? 大人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每虑至此,总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阴谋——周围的世界都在合起伙来骗人!
作者:啷力格朗回复日期:2007-4-6 17:08:00
好多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才能解决.
想到了而做不到是最大的痛苦!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11:00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对以下问题做深入思考和探讨,即:
每个孩子,从降生一刻开始,都是怎样长大的?
他应该怎样长大?
他应该经历什么?知道什么?信奉什么?遵守什么?
怎样才算是一个正常的、合格的成长经历?
怎样才算是不正常的成长?
这些问题,都是由教育来规定的。然而目前的教育所给出的回答并不能令人满意,那么,这个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到我们每个人肩上了,我们必须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毋庸置疑、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或者不教育,孩子们必然会长大成人的(自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着大自然不可避免的存活率的严厉限定,总会有一些孩子夭折,然而大多数孩子最终会安全的长到成人阶段)。长大成人之后,他就必须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所以他必须懂得怎样以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除此之外,为了整个群体共同的安全和福利,他还必须拿出一部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公共活动,承担起一些照顾别人的义务;而在此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得冒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他必须懂得怎样与别人协作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以上结论,也可以概括起来用一句话说:孩子长大了,总得干点什么,不能再整天无忧无虑的玩耍了。作为成人,他必须开始为某样东西操心、忧虑、奔波、劳累、承担风险、面对危险并且扛起一些沉重的负担了。
那么,谁能规定、什么可以决定,某个孩子能够干什么、必须干什么呢?谁干什么、谁不干什么,是如何在人群中分配的?什么是支配这个社会分工的决定性、不可抗拒的、人人必须俯首听命的因素?谁又能决定这个人能够出色的、称职的、热情饱满、全神贯注的完成这个工作呢?
答案是越来越明朗:教育的目的,也有两重。从外部来说,是必须完成每个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即让孩子长大之后能够顺利地适应成人社会的生活,使他能够养活自己、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能够恰如其分的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内部来说,是能够帮助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使他能够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孜孜不倦的培养、助长、训练这个天赋,使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顺利的、愉快地发挥由这个天赋所生长出来的技能为其他社会成员服务并从中取得报酬。
所谓职业,不过是某种某种工作的集聚和积累;所谓工作,不过是某种活动的集聚和积累;所谓活动,不过是某种观念或技能的外在表现;所谓观念或技能,又不过是某种天赋的外在延伸。每个孩子,在降生的那一刻,都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上天叫他充分发掘埋藏在内心的那种天然倾向去为其他人服务;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直觉,这是指引他去发现和发掘自己内在天赋的指南针。这种直觉,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特殊的喜爱、狂热的迷恋和出类拔萃的理解力。而违背孩子的天性,强行扭转、破坏这种孩子自发的直觉和努力的人为扭曲,便是悖天逆理的愚蠢恶行。
目前的教育在这两个终极任务上完成的效果,毫无疑问,都是极其糟糕的:
对于孩子们的社会化过程,既没有教给他们成人后独立生活所必须掌握的谋生技能,也没有教给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公民所必须知道的立身处世之道。所以孩子们长到成人的年龄之后,所作所为仍然幼稚得像个学龄前儿童,莽撞的像一头瞎摸乱撞的小野兽,懵懵懂懂、不知不觉地,触犯了很多法律、道德上公共禁忌,给他人和自己造成痛苦和悲伤。
该教的知识不教,不该教的倒该教了一大堆。就这样胡乱给他们灌了一脑子用不着的垃圾,然后冷酷无情的把他们推到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让他们沉浮起落、自生自灭。
在孩子们天赋的发掘和培养上,其失败自不必说,方方面面,早已痛苦得无可言语。眼睁睁看着一个个未来的天才被僵硬死板的框框扼杀于摇篮里,想到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就此丧失了很多未来发展腾飞的动力,失去了无数未来撑起中国一方天空的顶梁柱。这样的野蛮、残暴、无知、愚蠢,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怎样的痛苦和悲哀!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14:00
第六个问题:教科书该怎样修改?
由第五个问题,自然而然会牵引出这个问题来。
在最为活跃的网络上,对于目前的教科书早有诟病,也为如何修改教科书争论得一塌糊涂。而在我看来,这真是一场悲哀*—基础性的条件尚不存在,便进行这样“高级”的争论,到最后只不过是一通废话、一场大梦、一顿毫无疑义的争吵!
为什么这样说?
先来看看那些热心者的争论内容吧。
有人说:最应该修改的是语文课本,应该大幅度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应该让四书五经重返课堂!应该让小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喜欢民族传统文化!不要忘本!看看现在孩子们的汉语水平都退化到什么地步了?此时不巩固根本,更待何时?
有人说:应该多介绍西方近代杰出的科学文化成果,要学习先进!要与世界接轨!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熟悉、接受人类社会普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拿来主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在建国后所经历的挫折证明传统封建遗毒还没有肃清,我们离人类普适的价值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应该继续不遗余力的向全人类的大家庭靠拢!
有人说:最应该修改的是历史教科书!读史以明理,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教给后人有用的道理!历史要活跃、要有趣、要能打动人心、要能吸引孩子喜欢,不能总是死板僵硬的年代人物和说教!应该像易中天品三国品汉代风云人物那样讲史!
有人说:……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要说,他们说得都有道理,都是当务之急!
但是问题来了:每个人的架势都似乎是要把自己所主张的那门课的内容无限丰富拓展细化直到占据孩子们所有的时间,这可能吗? 专家们早就针对现实问题乱哄哄的开出了一堆药方:要加强公德教育;要加强生命教育;要加强性教育;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安全观教育;要加强生活能力教育;要加强诚信教育;要加强法制教育;要加强…… ……
STOP!有个问题最好先搞清楚:无论你加强什么教育,孩子们的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每个学科都想插进一脚来,孩子们该听谁的?他们忙得团团转去学这个学那个,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睡觉了?
另一方面,万一你这么改了之后,还是有孩子不喜欢、不接受怎么办?难道像以前强迫他接受一种知识一样、再强迫他接受另一种知识吗?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的?
答案很简单:因为每个学科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作“每个孩子都必修的、普适的课程”,而如果每种课程都必须学,自然就会出现时间紧张、精力分配不过来的问题。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17:00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
只能,而且必须,允许孩子们“偏科”!
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每一门课程、每一种观念、每一种技能。同时,这个问题必须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结合起来考虑,即,必须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容易亲近、熟悉并掌握某种特定知识技能的倾向,同时也都具有天然的厌恶、排斥、难以掌握另外一种特定知识技能的倾向,因而用同一把或同一堆尺子衡量所有孩子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人类文明的成果博大精深,人类知识的积累浩如烟海,显然并不是通过让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知识实现的,而是各有分工、术业专攻实现的。也就是说,某个人只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得很深,同时他完全可以对另一门知识一无所知、形如白痴,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正常生活;如果有朝一日他必须了解另一门知识,他可以临时学习,而并不需要在用得上这些知识的很多年前就早早学习储存这些知识。只要不妨碍他日常的正常生活工作,他其实完全可以对很多知识、很多学科置之不理,只管埋头钻研、关心他喜欢的、感兴趣的、擅长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一来,问题又再次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教育自由是必要的、急需的!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目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根本上就是因为全国一条线、全国一盘棋的垄断、整齐划一所致*—正因为全国学生都使用统一课本、统一教学内容,就必然会冒出“公平性”的问题来,必然就不得不照顾到各地区、各层次、各种情况;又因为这种兼顾公平、搞平衡的思路,又必然会冒出“什么都学一点,什么都学不深;谁都照顾到,谁都只照顾一点”的撒胡椒面的做法来,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自然就变成“大而全”,语文也学一点、数学也学一点、英语也学一点、物理也学一点、化学也学一点、地理也学一点、历史也学一点……,所以我们的课本才变得那么僵硬、刻版、面目可憎;又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挤在这一个小小的水池里喝水,所以自然每个学科无法深入、无法发掘在某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孩子,但是任何一个学科内部都是相互联系的自洽系统,不谋全局则无法谋一隅,只学些皮毛是无法领会这个学科的精神的,必须深入,必须全面,必须由点及面,所以学科之间相互争夺时间便不可避免,这一争,许多问题便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般滚滚而来了,老师之间打架,学科之间打架,学生之间打架,家长催老师逼,学生疲于应付……
其实,只要放弃“全国上下一刀切”的思路,放手赋予教育自由,则以上许多问题便会自然灰飞烟灭。
首先,除了承担一小部分必需的公共课程义务外(如识字、算术、体育等必备技能),学校必须获得全面充分的教育自由。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可以有自己的偏好,即自己的特色,某些课程可能不会在某些学校里出现,如物理化学等高度专业化的理工课程;同时某些以前从未设立过的课程可能会浮出水面。比如书法、绘画、绣花、炒菜、木工、烤面包、剪纸人、民间戏曲等。
这个必然的要求背后所支持的客观现实就是:
第一全国地域广袤、各地民情差别悬殊;
第二,各种需要传承的知识、文化、传统、技艺繁芜丛杂门类众多,每一种知识都有其现实的需要,都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必须有人去学习、继承;
第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门门精通。
这样三个客观限定、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就必然会催生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允许孩子们“偏科”!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天赋、爱好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才能投入到特定的某种知识中去,而不是全国一刀切、面面俱到、门门肤浅、人人雷同、毫无特色、后劲不足。
其次,每个人必须获得全面充分的教育准入资格。也就是说,不论地域、籍贯、年龄、职业,只要一个人想学某种知识,他随时可以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是否需要设置准入考试和收取学费则应该由学校自行决定。
这一条是由第一条要求自然衍生出来的必然要求:由于学科知识在学校、人群中分散化了,所以一个人必须同时获得广泛的教育准入资格以便随时进入不同的学校学到他需要的技能。当然,这个题中应有之义是不需要外来力量刻意强调或维持的,因为如果教育自由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状况会自动出现,正如在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上,价格总会围绕商品的真正价值上下波动而不至于太离谱。
这个基础性问题解决了之后,教科书应该怎样修改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
谁爱改就改,想怎样改就怎样改,想怎么深入就怎么深入,想怎么活泼就怎么活泼,想怎么全面就怎么全面,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只要有学生喜欢、接受、受益,自然应者如云,这个课本也就可以站稳脚跟了;改的狗屁不通的,自然会在与别的版本的比较、竞争中败下阵来,无人采用,无力维持,自行消失。
教科书应该怎样修改是一个伪问题,教科书应该自由编写、自由采用才是真问题!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21:00
第七个问题:教师是用来做什么的?
或者说,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
有了第六个问题,自然就会生出这第七个问题来,这两个问题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还是那个思路: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会生出这个问题来?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在别的情况下可以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这中间差别在哪里?
首先想,这个问题是怎样冒出来的?
好像一夜之间,大家发现社会突然变得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了,师道尊严突然失落了,教师的尊严突然没有了,教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失去荣誉感了。 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之间开始相互骂战、相互掐架、不共戴天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么会变成这样?
以前为什么不存在这个问题?
考诸原委,最终会发现这个问题与第六个问题同出一门:教育自由没有实现!
为什么如今教师不受尊敬了? ——就如同其他任何职业的人不受尊敬的原因一样,因为教师没有那么重要了,人们不再那么需要教师了。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失落了,作为个人的具体的教师受到冷落和厌弃是自然而然的事。
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并非是说,教师这个职业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再重要了。而是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被大大贬低了,因而使人们无意识中觉得不再重要,因而不再尊重教师了。
大家想一想,如今的教师是做什么的?他们能教什么?
在全国大一统的教育格局下, 教什么、怎么教早已被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大纲死死的限定住了,教师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他个人所能灵活掌握的自由裁量权有多大?他个人的才能、智慧能够发挥的空间有多大?他对于学生所能发挥的影响有多大?
明乎此,自然会深刻理解今日教师为何尊严丧荆因为教师早已从昨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沦落为庞大的、统一的教育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而已,他需要做的只是传声筒的任务,人人皆可为之,他不做别人随时能代替。既然如此,他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学生凭什么要听他的话呢? 谁又会真正打心眼里尊敬他呢?
教育不自由,则教师不自由;教师不自由,则学术灵性、人格魅力尽丧,则人格尊严亦丧失殆尽,则社会地位亦随之急剧下滑,无人再尊师重道,自然之理也!
教师不被尊重是伪问题,教师丧失教育自主权才是真问题!
教师欲恢复尊严,非收复教育自主权不可!教师无自由则无尊严!师道尊严不存,教育必然堕落、死亡!
作者:zf330回复日期:2007-4-6 17:22:00
作者:北溟那条鱼回复日期:2007-4-6 17:24:00
第八个问题:
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 大学能够干什么?
在目前互联网日益普及、知识交流日益便利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的继续存在又有何意义?这不仅对于目前弊病丛生的国内高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拥有完全教育自由的健康大学来说,也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比较一下大学与互联网的内在属性有何不同。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一种传送信息内容的载体,说白了就是一个空壳,其本身并不生产任何内容,内容必须依赖现实中具体的人上传。相比之下,大学是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者的。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实时联系、动态变化,大学相对静止、封闭,有利于闭门研究长线学科,也大多有自己偏好的专业研究方向。
此外,互联网上的交流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没有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对面交流的人可以“远在天边”,而大学作为一个有固定地点、固定场所的社会机构,其人际交流仍然是现实中的面对面近身接触和交流。
由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属性,可以推知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作为知识传授机构的功能下降,但作为知识生产和研究机构的功能上升。也就是说,让大学成为一个为互联网提供内容的强有力的终端之一。
第二,信用机构。在近几年的就业寒流中,用人单位多看重名校学历,原因之一是出于对名校信誉的考虑。如果是一个无根无蒂不知由来的陌生人,完全无从考究其出身来历,用人单位多半是不敢接受的,相对来说信任名校就是出于一种把名校看作类似户籍登记机关的观念,即学生是出自学校、知根知底,有据可查,除了问题也有人可找、有处可说。这一点观念的来源就是因为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确确实实在学校中生活过四年,在人际关系、个人活动上都留下了“痕迹”,留下了“履历”,也就是从第二点衍生出来的功能。
从这一点上说,大学将会逐渐变成一个连接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中介机构”,在就业市场上起到类似于厂家对产品的背书、担保的作用,类似于“售后保障”。
这一点是需要大学特别注意的!因为这个信用关系,必然要求大学对自己培养的学生负责任,如果出了问题会被追溯责任“连坐”,影响到学校声誉及长远发展,所以只管收钱发文凭的做法必然不见容于这个要求,必须摒弃,否则就是自毁长城。
第三,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功能,消除分歧,促进统一团结。这也是由第二点衍生出来的必然要求。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人属于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之前必然各自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彼此有隔阂、分歧、误解是必然的,而大学四年的近身亲密接触、共同生活则可以不知不觉间促进代表各地不同文化的人增进了解、减缓差异,从而客观上有利于统一团结。也就是说,上大学之前,人是各地方的人,只活动于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大学之后,人变成了全社会的人,他面对的全国的市尝全国的同胞,可以异地谋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大学是一次大规模扩地域的人口迁徙!!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地域差别极大的国家来说意义非凡!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要保障这个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即,大学保证在时间表和活动安排表上能够使学生们彼此有频繁、亲密、深入的交往,而不是“人心隔肚皮”“老死不相往来”;同时也必须保证校内的学生与校外的社会也有充分的接触和了解,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无疑,这些必须的配套措施客观上也必然要求大学内容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学生有充裕的个人时间可供支配,如此才能保证相互之间有亲密、深入的往来;同时也要求大学与社会上各单位之间建立起日常沟通的渠道,保障学生与社会各机构之间经常的“微观接触”。
总而言之,在信息极大丰富、知识传播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继续存在的意义是:
第一,知识生产者;
第二,信用担保机构(对学生的来源、学问、素质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担保);
第三,主持人群往来、弥合地域差异的文化交流机构。
本文地址:
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