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网络频道 > 阅读资讯:《会玩的人是有福的》的内容讲解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的内容讲解

2016-08-21 12:53:53 来源:www.45fan.com 【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的内容讲解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 (李维榕 著)
 
离港前一天,到朋友家午膳。朋友在百忙中,取出她精致的茶具,各式名茶一款一款地品味。又启动一套她费心经营的音响器材,细听各种不同线路搭配的各种不同的音乐效果。
 
工作通宵的朋友,被包围在自己心爱的玩具中,乐得像个孩童,脸上全无倦意。
 
每次碰到爱玩的人,我也总是跟着快乐一回。越来越觉得玩耍是成年人最缺乏的东西。因为缺乏,更显得重要。
 
不会玩的人,是不懂得自由的人。这些人不单对自己有所限制,对别人也会不自觉地扣满枷锁。
 
心理治疗的很多学派,都有特别谈到玩的重要性和不会玩的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治疗,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点。
 
会玩的人是有福的
 
有一派治疗法,叫做生物动力学,创始人是亚历山大-鲁宏。他从人的个性形成及身体语言来看心理问题。
 
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
 
这一圈一圈的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全。
 
而最容易推动或被压制的,是玩耍及嬉戏这一圈,一般家庭及学校者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
 
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是把自己处身在内的现实和责任那一圈,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因此,我训练治疗人士时,总是先教他们玩耍。
 
收学生时,招聘员工时,也必问:“你爱玩吗?”不爱玩的就把他们的申请先放在一旁。
 
有人问:“玩,真的那么重要吗?”
 
真的重要,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心理学家约翰-马理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恶,你追我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分开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
 
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的本能。
 
成长前的彩排期
 
幼猴的玩耍行动,马理称之为“彩排期”,其作用是为小猴子铺路,让它们成功地发展成为大猴子。
 
人也是一样,没有经过彩排期的少年,一样会变成呆木的成人。我们发觉,很多不能房事的夫妻,都是不懂玩或不肯玩的人,与马理的猴子相同。
 
最近被邀与一群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座谈,我问他们:“你自己在青少年期是怎样的过的?”
 
引用马理的实验,我问:“你们成长中是怎样一只幼猴?”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说:“一只木讷呆板的小猴子!”
 
“只有读书没有玩耍的小老人!”
 
“是个乖孩子!”
 
他们反问我:“错过‘彩排期’,对现在的发展可有什么影响?”
 
我忍不住,开他们一个玩笑:“错过‘彩排期’长大只好做社工了。”
 
玩的哲理
 
其实,每个行业,都缺乏懂玩的人。这里指的不是工作紧张之余放松一阵的作乐,而是切实地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
 
家庭治疗大师韦特格就是一个有名的会玩的人,他做治疗时,天南地北地与病人天马行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使得本来十分沮丧的一家,高高兴兴地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的老师曼纽秦也是个老玩童,七十多岁的人,却每次见到我找到什么新玩意儿,例如一只照人时会哈哈大笑的镜子,一个反转过来会变成青蛙的布造王子,他都要抢着玩,玩得严肃。
 
这二人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开山祖师,他们那不断的创造力,与他们对生命的好奇,与他们的好玩,是息息相关的。
 
我看过一篇小说,一个打算自杀的人,在楼顶徘徊于跳与不跳之间,却想起人生很多好玩之事:一壶好茶,一只唱歌的小鸟,一跤跌在雪堆中,一头被强风吹走的假 发,形形种种,生活中意料或意料不到的事,越想越有趣、越好笑。想着还有许多尚未发生的事:还没骑骆驼到金字塔,还没有试过跳伞……越想越乐,就忘了本来 要自杀之事。
 
玩之道,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要玩,也要适应现实》 (李子勋 著)
 
“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
 
这段话虽然来自心理治疗家亚历山大-鲁宏,却也是李维榕老师这篇文章中的华彩部分。心理学工作者总希望让人类的孩子们在一种自然的、符合人性的环境中成长与成熟。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平心静气的等待孩子长大,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拔苗助长中。现代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各式各样,绞尽 脑汁,却很少在“玩”的方面给孩子一些启迪或一个联想的空间,即便是拉琴下棋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功利色彩,而非一种对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抚慰。这种情形下, 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让人心身激荡的魅力,已经没有了对孩子心灵塑型的创造性。在着急的父母眼中,孩子们的玩像是一种偷懒与发傻,一种幼稚,一种不良情绪 的发泄,一种对家长的反抗与逃避,或是一种对成长烦恼的自我麻痹。较为开明的家长对学龄儿童每天能给一个小时自由玩耍就算不错。
 
孩子自有各自的对策。你不让他玩,他会像挤海绵里的水似的在学习中挤出玩的时间来,要么,就是搞出一些麻烦,叫你不得不让他玩。这段时间,偶尔看看电视剧 《万家轶事》,皮皮为了能玩游戏机,不惜装出手痉挛、翻白眼,把父母、爷奶吓得够戗,只得妥协由着他玩个够。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为玩的权利而在无意 识中对双亲采用的小把戏;当然,对烦恼的孩子,我有时也为他出一点对付父母的“馊主意”。
 
在心理学看来,玩有时是孩子为了补偿母爱或尝试脱离母爱的一种“心理技术”,不管多么幼小的孩子,当他们玩上瘾时是不需要纠缠父母的。另一方面,玩需要有 足够的智力和手眼的灵巧,如果玩一种游戏上瘾,心智的能力也会飞速提高。在儿童社会心理发展上,玩还有学习社交和适应同龄孩子间竞争的力量。
 
但为了父母的利益,我还要对玩唱唱反调 。在让孩子玩还是限制孩子玩这个问题上,教育家和儿童发展专家一直在永无休止地争论,但在那些主张让孩子玩的大人家里,对自己孩子的玩依然是左挑右剔。我 们的社会并不是看起来对的东西就一定有效,这是一种“悖论情景”——孩子们在玩上面的天才和创意抵挡不住学校的成绩与分数的冲击。说成功的人士都是好玩的 只能算是一种“局部真理”,在我们的身边,从小学就出类拔萃的人恰好是那些不那么爱玩和能克制自己爱玩天性的孩子们。同样,在我们的名牌大学里,疯玩的孩 子也不是很多。东方社会不像西方社会那么“疯狂”和个性化,所以光是玩难以很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是家长们需要对孩子们的玩有些积极的意 识,这样,当产生矛盾时父母对孩子不至于火冒三丈。
 
其实,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与父母之间有着积极的互动,玩是孩子们的一种权利,参与、认同和欣赏孩子的玩可以大大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但玩并不就是一 切,当社会还处在一种幼稚的发展阶段,玩在大多数情形下还只是一种休闲与娱乐,不一定把它说得太美妙!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一些爱玩的老人,也许恰好就是 在幼年、少年和青年期缺乏玩耍的人,所以,到了成年和晚年时候的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5503.html
Tags: 李维 离港 前一天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