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真正的剑的诀窍
说明:
1英寸=2.54厘米
1码=36英寸
1磅=0.4536千克
对刀剑兴趣的重新兴起很让人欣慰,不过也带来一些沮丧。我开始有机会分享多年来对冷兵器的兴趣与爱好,但同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误解和误会,以及一些非常愚蠢的问题。
这种事甚至经常发生在本应熟谙此道的人们身上。我知道有一位狂热的民俗小刀收藏家,他对每件藏品都精心呵护,它们的锋刃从不会被乱用。然而他竟不知道刃与刃互相撞击会使剑身出现缺口,我告诉他时他还不相信,大概是因为电影里经常出现剑剑互砍的镜头吧。我让他用收藏的刀子试一下,他就真的去试了... 有一次我让一个人拿起一把我的藏剑,一把双刃斗剑(schiavona) 。(朱注:这是沿袭十六世纪斗剑的一柄改良式双刃长剑,拥有极长的刀刃和十分周全的护手保护,可同时进行刺击或砍击的攻击。十七世纪时的重骑兵相当爱用。
武士刀多半是单刃,这个傻蛋的行为就很容易了解了)我警告他这把剑非常锋利,但他向我保证他对剑很熟悉,是用剑高手,然后就像拿武士刀一样摆起了专门的架势。还没等我开口,那把剑的背刃就被他拖过了肩膀,划了一道六英寸长的口子。
还有一次我看着一个年轻人拣起一把苏格兰高地人用的双手双刃大砍刀(CLAYMORE),他马上就想做出一个因为阿诺德?施瓦辛格扮演的科南而变得很流行的动作──其实也是由武士刀的姿势演化来的──尽力用一只手「很有气概」地让剑尖在空中转了个方向,又重新握住,吆喝一声:「好剑9,然后将武器还给主人,他确信观众们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唉,结果大多数观众都开始哈哈大笑。很明显,他掌握不了那把剑,用那种方法使用那把剑对他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
因为东方军事艺术和日本剑的流行,我发现大多数的同道中人都把单手阔剑拿得像日本刀一样。但也有专业的击剑手拿起阔剑,接着告诉我这把剑根本无法使用,连防守都做不到。(朱注:这是因为阔剑重挥砍、而一般击剑比赛中重的是刺击(军刀比赛稍有例外),就跟强调一击分胜负的剑道比赛选手使用西洋剑一样的不顺手)世上并非只有一种剑,用剑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种。特别的技巧只适用于特别的剑,每种剑也都有各自的使用方法。西洋剑(Rapier)不能像武士刀那样劈砍,武士刀也不能像西洋剑那样穿刺,而它们对铠甲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我唠叨,但我还是要指出,剑的不同设计是为了某种独特的战斗方式;当您要评断这种武器时,必须把这点放在心上。我听过人们为哪种剑更好而争论,例如西洋剑和维京剑哪种更优秀。这是很不明智的,他们所争论的是战斗方式,而不是剑。剑只有在联系到它的用途时才有讨论的必要。
这里没有鸡与蛋的问题。对剑的设计总是第一步出现的,而设计的要求则来自于实践。最初的铸剑构思依赖于铸剑者的技能和铸剑用的原料──铜,之后是青铜。欧洲的剑和剑技一直在呈螺旋式发展,期间还有一些飞跃,直到耐用轻火器的出现。剑和剑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展得非常缓慢﹔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出现﹔而有些地方则发展成很奇怪的形式。
木剑嵌上鲨鱼牙,通过拽、拖、抽打而伤敌,这些还是可以理解的。有一种剑和战斗技法却让我觉得很……呃,不知如何形容。还是由你来判断吧:阿比西尼亚shotel是一种弯曲的双刃剑。乍看上去,很像近东的弯刀,但仔细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剑身是一个完整的半圆,而且它还是──容我重复一遍──双刃的。剑刃扁平,横断面是菱形的,非常坚硬。
用这种剑的战士都躲在巨大的圆形皮盾后面。他们战斗时不去努力砍开盾牌,或把盾牌引开,而是从后面用剑尖去钩对手。你一定能想象出那种战斗有多奇怪吧。许多年前,当影院里还演出小节目时,我看过一次关于阿比尼西亚「剑术」的旅行表演。两个人各执剑盾,寻找着对方的弱点,来回闪避,左右跳跃,笨拙的挥舞着长长的曲形剑,真是怪异。
当你握着一柄shotel时,你就会发现它非常不利于切割或是劈砍,也不能用于突刺,只有「钩」这个动作可以使得非常顺手,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出它的用法了。
为了对功能、设计、用法和效力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让我们来看一下几种剑的演变。
「rapier」(西洋剑)一词直至15世纪末才出现,被用来称谓一种细长的剑,它一般是市民服饰的一部份。实际上它可以追溯得更远,有观点认为它始于14世纪的刺剑。
刺剑(ESTOC) 是一种长剑,剑身坚硬,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没有刃。它被设计用来刺穿防具,无论是铠甲还是锁子甲。如果它从垂直方向击中铠甲,它就有可能将其刺穿,否则它就会向一边滑动,最终楔入铠甲的接缝中。也就是在那时,人们学会了在剑柄与刃的结合处加上铁条或铁镮用来护手。反对者则指出最早的西洋剑基本上是双刃的,只有当它变得更轻一些的时候才被市民佩带,这种剑并非来自战场,它的主要目的是防身和决斗。
当时,西洋剑普遍为双刃结构,只是比一般剑细一些,可同时用来割与刺,护手的样式还很简单。剑法强调进攻﹔不到万不得已,剑手不会有封挡或闪避的动作。很快,这种剑也被广泛地用于防御,剑刃因此常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又学会了使用剑身的平面,但不管怎样,剑尖总是最致命的部份。
随着格斗模式的变化,剑也有所改变。护手变成更为精致的环状以加强防护力,剑刃逐渐加长收窄。到了16世纪中叶,有延长护手的西洋剑基本成型。剑身颀长,是否开刃已不再重要。实际上剑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几英寸才变扁出刃。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有时剑身竟然长达60英寸,这样反而会给剑手带来不便。
带着60英寸的长剑走路不但非常笨拙,还会碰到东西、绊倒行人,很是讨厌,以至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不得不下令凡配剑长过一码者全部毁掉。
护手的工艺愈加成熟,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刺击的技法有所发展,这一点导致了剑身的无限制加长,不过剑身很快又收缩至36~39 英寸的范围。与此同时,护手也出现了壳状结构,到了17世纪,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它和更早一些的碟状护手非常相似,人们经常会把它们和杯状护手搞混,这种事情一不留心就会发生,很令人困扰。此外,人们并不认为它看起来很考究,我的看法则正好相反,但我也发现它对我来说实在太浪漫了。
剑的变化并未停止,护手又开始变小,原来能为剑手提供很好保护的交叉护手逐渐退化为装饰品。剑身继续收缩,形成了小型剑的样子──三角形,异常轻捷,长度在30~33 英寸之间。
小型剑看起来像美丽、致命的小玩具。它们轻盈纤细,非常迷人。很多人都把它们看作终极宝剑和最具杀伤力的决斗武器。我个人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它们只有在现在所公认的规则约束下才是有杀伤力的,那就是不能夺取对方的剑。尽管在现代击剑运动中夺剑被视为违例,但它始终都是一种荣誉的、有价值的策略。对战时你可以轻易地用左手把对方的剑拨到一旁﹔如果他一击未中,收剑的时候只要慢上一瞬,你就可以抓住剑身。如果剑是开刃的,这种方法很不可行,但对于三角形的剑身,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虽然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对西洋剑发展的研究,但还是让我们总结一下从它开始出现,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直至最终的退化型(著者观点)的一系列设计进程吧。当时这种剑的用处是为普通市民提供保护。随着科学的发展,剑也因而受益﹔流行时尚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同样作用于西洋剑,但一直发展到的最终形态,它都未失其单独使用的单手防卫性穿刺武器的本色,就是说它根本不适合用来对付防具或出现在集体战中。
另一把值得关注的剑是中世纪十字剑,或骑士十字剑。它一直都被误当成阔剑。这种剑可以一直追溯到铁器时代的开端,我们可以从维京人开始说起。
早期的维京剑一般长33~34英寸、宽2~2.5英寸,带有一条血槽。剑刃平行,向前非常平缓地收窄,或者根本不收窄。钢在那时非常珍贵,而且大量获取极其困难。所以在制剑时,人们采取了「分范合铸」的方法。
在铸剑时,高碳钢被焊接在铁质的主体上,然后剑身被重新加以锻造,成为大马士革刃的样子之后,接着结合上高碳钢的刃。之后剑身再经过琢磨、回火、拋光。一把明亮坚固的剑就制成了,它能经受住任何猛烈的斩击。优质维京剑可以做到柔韧的剑身和坚硬的剑刃兼而有之。
这种剑一般配合木盾使用,它遇到的敌人一般也都是手擎木盾,头戴铁盔,身穿皮甲,要是敌人足够有钱的话,他也可能身穿锁子甲。
剑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它经常会砍中盾牌、躯干或腿骨,这时剑身会受到很大的反作用力,如果弹性不够,很快就会弯曲变形。把剑脊铸得更厚也可以对付这一问题,但这样的话剑就会因为过于沉重而影响使用。那时一流的剑重量都在2~3 磅之间。战斗时只要先砍中对方,即可以获胜。到了14世纪,随着防具防护性能的完善,腿部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在500 年后的一次对1361年堆积在瑞典维斯比的几百具尸体的勘察中,人们发现70%的尸体腿部受伤,大多数深可见骨。
由于同样的原因,剑刃必须足够坚硬。骨头是很坚韧的,包着钢边的盾牌也差不了多少。剑刃还常会和锁子甲发生撞击、摩擦,当时的战士为了避免这一点,都尽量以脖子、手臂、尤其是腿为目标。
有时你门户洞开,不得不承受一击,这时你就需要锁子甲的保护。制做锁子甲的铁丝并不经过回火,目的是为了保持其柔软,回火后制成的锁子甲在受到打击时会发生崩裂,无法防止剑刃的伤害。柔软的锁子甲会通过变形从而吸收打击力量并阻止进一步的切割。所有的锁子甲都会损伤剑刃,但如果斩击时角度足够精准,力度足够强劲,剑刃便会将锁甲切开。
这就是维京时代初期剑在欧洲的普遍用法。(相对于罗马帝国重盾保护,短剑突刺,相互协防,攻守兼备的密集步兵阵,这简直就是小儿科一级的打群架,不愧是蛮荒的黑暗时代呀。──译者注)
公元 900年左右,一种新的剑式出现了。剑身略有缩短,平均为32英寸,但宽度未变,剑刃逐渐收窄,形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剑尖。形状的变化,使它用起来更加迅捷方便。因为重心更靠近手,机动性也就相应提高了。
其实,最大的变化在于剑已经通体由钢铸成。分范合铸的方法成本既高,生产周期又长,大量钢材出现以后,铸剑速度加快,剑更为便宜,品质也未受到影响。但人们对剑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战士的防护也日益完备。随着时间的推移,锁子甲积累得越来越多,大有取代皮甲之势。
接着的两百年发生了更多的变化,锁子甲已经全身化,步兵的辛劳危险被丢给了农民。全装骑士以精美的硬木盾和长枪为主要武器。剑成为第二位的备用武器,一般都用来对付轻武装的步兵。
这些引起了剑形的改变,剑身重新变长,两条平行的刃更加靠近。速度的重要性让位于对重击力度的追求,这是加长剑身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给马上的骑士提供更大的打击范围。
让我们来到公元1300年,看一看这时候剑有什么更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盔甲在永恒的矛盾斗争中占了上风。锁子甲稍有加厚,更为坚固,上面开始附以钢板和钢片。这些变化也促进了剑的变化,新型的剑问世了。
新剑中最为卓越的应数巨剑(Great Sword),也被称为战剑(War Sword)。这是一种长剑,剑刃一般都有40英寸。剑的重量并不很大,只有4~5 磅,完全可以配合盾牌用一只手挥舞。剑柄长到足够容纳两只手,所以它也可以当作双手剑使用。超长的剑身代表着更快的劈砍速度和更大的爆发力。与长刃巨剑同时代的还有一种短一些的武器,它的刃和后期的维京剑类似,只是形式要更夸张一些。这就是大型剑(big sword) ,它的剑刃非常之宽,在前段又急剧收窄。宽刃增强了劈砍的力度,坚固的剑尖成为剑上最重要的一个部份,牺牲柔韧度换来的刚性成为突刺的强有力基矗
还有一种剑在此时获得了新生。弯刃刀一直是一种边缘武器,随着防具防护力的提高,弯刃刀的能力便逐渐凸显出来。它极宽的单边短刃可以造成恐怖的打击,其形状很像时髦的Shriner弯刀。不仅是骑士,弓箭手和普通武装者也非常喜欢用它。
从这时一直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武器与防具的变化更快了。
锁子甲──防御的先驱和光荣,被铠甲踩在脚下。防具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铠甲是一种比锁子甲更轻,更坚固的防具,随着防御能力的提高,战士反而有了更大的活动自由。它唯一的弊病就是像个保温炉,几乎谈不上什么空气流通,这很容易导致穿戴者的疲劳。骑在马背上,只是挥动胳膊的时候,这一点还可以忍受,甚至有人还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步战的时候,更大的热量散发和更多的氧气需要使铠甲变的异常累赘。
铸剑师们为了战胜新的防具而背水一战。
质轻形扁的剑刃被拋弃了,身阔头尖的特点保留了下来。剑身进一步加厚,横断面变为细长的菱形,非常之坚硬。重量范围明显加大,有些剑还停留在2~3 磅的水平,有些已经达到了 5磅。重剑均纯以钢铸。无论轻剑重剑,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刺穿铠甲,呈直角的突刺和强有力的冲击是它们完成任务的保证。即便从甲面上滑开,它们也可能从钢铁的缝隙间尝到鲜血。重剑们更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击碎铠甲的防御。
这是剑最后一次试图胜过防具,以后这种尝试就被放弃了。剑实在无法胜任对抗钢甲的工作,斧头、钉头锤和战斧成为武装格斗中的主要武器。
剑并没有因此而谢幕,它只是不再被用于骑士间的战争。没有人曾忽视它在社交和传统上的重要性。市民佩剑成为正式服装的重要组成。在战争中,扁平的轻剑再度被用于普通的武装者以及其它轻部队之间的战斗。
我们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上,更无法提及弓箭和长矛把盔甲变成了一堆垃圾,火药的爆炸轰碎了战争的优雅。但我们还是了解了铸剑的规律──特定的障碍产生特定的要求﹔特定的要求引发特定的设计。每种新型的剑都对应着防具或战斗方式的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个剑和时尚间出现矛盾的现代例子。
日本的武器与防具在13世纪时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的几百年里又停滞不前。武士刀是一种杰出的剑,其功能与设计者的初衷完全吻合,相应的剑技也很是优秀。不管你提出哪种出类拔萃的流派──无论是剑盾技、细剑刺还是土耳其-伊朗剑术,日本剑法和武士刀都能毫不逊色地与之相提并论。
武士刀战法多采用拖砍,刀头以下六英寸范围是伤敌的首选,它硬、厚、微弯的特点充份地适应了这些要求。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里面的英雄使的是一把笔直的宽刃重剑,做的动作和摆的姿势却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武士刀法。用剑头六英寸进行的斩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还能把你满口的牙齿震得生疼。如果把剑大大加厚,或许可以避免这种震动的出现,但这样做无疑会增加剑的重量,还会进一步降低斩击的作用。简而言之,这部电影真是大错特错了。只有在那把剑被当成花剑做轻刺的时候,才有可能会更搞笑一些。电影中的英雄当然是用剑不论轻重的超人,但摄像机前的演员顶多只是在挥舞一根铝棍。(朱注:由于道具必须符合质轻的要求,有时为了避免大场面时兵荒马乱伤人,甚至必须使用橡胶剑)千万不要用6磅重的钢剑去尝试那些动作,至于有些人做出来的9磅货,还是让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好了。
我曾见过有人把现代的剑挂在墙上,说是要用它来防贼。这个主意的可行性我们以后再谈,现在先让我们来说说现代的剑。
大多数的现代剑都是用优质材料精工铸成,我认为它们里面有一些的剑刃很可能过于坚硬了,无法承受反击的力量。它们的通病是太重,一把六磅重的剑就是个笑话,即便是四磅,也会让人咯咯轻笑。剑不是小刀的加长版,它必须有和自身的尺寸相比更轻的结构。
适合于现代人使用的重量应该是2~3 磅,过多的重量会严重降低速度、机动性、躲闪能力和恢复姿势的能力。它应该是短、直、锋利的集合,适于强力前刺(太暴力了,18岁以下的小朋友们请不要看这一段──译者注),有如长型的腰刀 (朱注:WAKIZASHI,汉字为「月劦」差,是武士随身携带在腰间的武器),通常被当作忍者剑来贩卖、勒颈者(the hanger)、欧洲的猎剑或是19世纪步兵军官佩剑的缩短型。至于12磅的骑士剑﹖你有12个随扈替你牵马扛枪抬剑执盾穿盔甲吗﹖
有一种剑提供了一些很有趣的关于设计思维的资料,那就是马刀(Cavalier sword)。它向我们展示了战斗模式,对战斗模式的设想和剑的设计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弯曲的骑兵马刀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觉不适用了,更有效的骑兵剑应该是直刃马刀,他们还会以本世纪英、美骑兵均采用直刃刺击型马刀为例,它们是骑兵在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之前的最后一型军用马刀。其实是否直刃马刀更好一些的问题从来就没被说清楚过。
这一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剑以微弱优势胜出。下面就是这两种类型各自的辩护词:
弯刀被世界各地的马上武士使用过很长时间。弧形刃的斩击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受害者即使不死,也会丧失作战能力。和步兵对战时,弯曲的剑形可以保证骑兵在施以重击的同时剑柄不会从手中脱出。当敌人也是骑兵时,它同样能发挥良好的攻击和防守性能。对跨坐在马上的战士来说,劈砍动作要比不自然的刺杀动作来的容易得多。
反对者指出,骑兵经常会被弯刀多次砍中脑袋依旧可以继续战斗。当刀刃深入敌人身体之后,也会在战马跃动的时候脱出主人的掌握。在说明了弯刀的诸多事故和不完备之后,他们又指出了直剑的优点。
直剑可以刺中卧倒在地的步兵,马匹是不愿意践踏人体的,需要执弯刀的骑兵冒着极大风险探身劈砍的情况,直剑只需轻松一刺就能搞定。穿刺会给敌人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一击就可以使敌人的战斗力丧失。骑兵通过训练能够熟练地掌握针对骑兵地刺杀动作。准确的手腕动作可以拔出深入人体的剑刃,也可以让战马完成这一工作。而且突刺是很难被躲开的。
两种剑各有优势,也都存在问题。弯刀最严重的缺陷也是它的缺陷中最容易被改进的。要知道,大多数马刀是没开过刃的,不断地劈开血肉使它们表面遍布污秽的裂口,影响了它们的破坏力。要是把它们仔细磨利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于直剑来说,用一只伸长的手臂控制40英寸的剑刃落点,还要把 800磅战马的冲力以身为梁传递出去,可能发生的情况实在是一言难荆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7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