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评豆瓣恶评国产电影!
今日,人民日报发文称,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恶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总之一句话,人民日报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豆瓣等平台上的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对于豆瓣的评分机制,《爵迹》上映的时候,就有人质疑过,当时我们曾询问豆瓣,目前给我们的官方回复如下:
我们发现有部分账号异常打分的情况,已第一时间锁定异常账号并清理评分。豆瓣有完整且一直在不断完善的评分机制,刷分行为影响不了评分。账号安全非常重要,有些用户可能习惯在不同的网络服务使用同一个帐号密码,这样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我们也提醒用户如有使用和其他网络服务相同的账号密码,还请尽快修改。
总结一下就是:
1)确有盗号刷分的情况,豆瓣正在处理。
2)一旦被识别为刷分行为,账号会被系统锁定。(这也就可以解释你账号被冻结的情况)
3)这部分刷分不会影响一部电影的整体豆瓣打分。
前两点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刷分不会影响一部电影整体打分”,有很多人存在疑问。而且随着这两年电影市场越来越热,烂片越来越多,大家对于豆瓣评分其实是更加依赖了。
这个问题被放大之后,豆瓣CEO阿北曾经在去年年底发过一篇《豆瓣影评八问》来解释。和打分、刷分有关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豆瓣电影打分过程都由机器完成,1-5星被换算成0到10分,然后除以打分人数得到平均分。“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分数更新速度也很快,“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2)随着豆瓣用户越来越多,对一部电影的评分也越来越接近“普通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而不是“文艺青年的品味”(除了一部分特别小众的独立电影)。
3)豆瓣一直在跟水军“斗智斗勇”,而且可以说一下电影评分已经“很难刷得动”了。这个过程主要也是通过程序算法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识别出是“非正常评分”后,首先会预防性地计入评分,再确认是刷分之后删除。
4)豆瓣不会靠牺牲电影评分公正性来赚钱。电影评分和电影商务部分完全没有关系,来源于电影行业的主要营收渠道是仅限于电影的宣传banner广告。
阿北并不是一个爱发公开信的CEO,所以你可以看到豆瓣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到现在这封信还挂在豆瓣电影主页右上方显著的位置 豆瓣blog)
实际上就在这封信发出来不久前,《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和《唐人街探案》这两部院线电影就因为水军的问题大打口水仗,还波及到了豆瓣,这或许也是阿北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
阿北在这封公开信里面还提到,“电影行业里更大的商业机会,豆瓣会当仁不让地去争缺,实际上豆瓣今年在电影业务上面也是动作不断。
首先是5月份上线的“影视改编”项目,影业公司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豆瓣阅读上面的文学作品;然后在8月份干脆把这块业务单独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团队和组织,成立影业公司,“选择好的豆瓣阅读小说,组织编剧、导演和主创,并参与后续电影的投资和开发。
不过之前阿北表了态,这些影视业务的开展有一个大前提,是“不会影响到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
当然,即便你不相信豆瓣和阿北的“一面之词”,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牺牲评分去赚钱也不是一个聪明的策略。
由于影评人在国内的弱势地位,许多人都把豆瓣打分作为“审片员”,电影上映前去豆瓣看打分已经成了一种“刚需”。你也很难在国内找到第二个同时拥有同样用户群和(一定)公信力的打分平台了。其它的几个同类平台因为商业化的原因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妥协,但豆瓣还没有开这个口子。
因为豆瓣的商业模式还是建立在流量和广告变现上。当豆瓣电影的打分与用户的观感基本一致时,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又会让他不断回来(反之则会离开),甚至带来一些新的小白用户,也能产生新的平台流量和广告价值(比如精准广告)。
反之,如果豆瓣开放了电影评分的合作,短期内会有很多电影公司找上门来合作,希望可以让自己的电影评分高一些。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合作方都这么做时,首先它的效果被稀释了,其次用户也不再会相信它的公允性,显然,豆瓣不会傻到丢掉这个目前在电影业务上最大的卖点。
原标题:人民日报批评豆瓣上的恶评 豆瓣说我们这样控制刷分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8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