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几乎同样的故事:一个小型研发团队(几个人到十来个人不等)独自面对来自多方的需求,各方需求源源不断地涌现过来,而研发团队似乎除了加班苦干别无选择。
过程很痛苦,结果还不尽如人意:因为需求没有及时交付,不仅需求方抱怨团队低效,团队上级也质疑团队能力不及。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源源不断的需求涌现,这一切似乎难有改善的迹象,研发团队常常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应对——优化自身研发过程,和管理用户期待。本篇先讲第一个侧面,优化自身研发过程。
这里需要做两件事:
-
不论需求的来源有多少,团队始终工作在一个排好序的需求队列上。这个需求队列一定只能是一个,而不是多个。
-
排优先级,按照排的优先级挨个做。
第一点,先要将各个来源的需求合并成一个队列。这么做的原因很明显,不多说。 我们来看第二点:排列优先级。
我看到的排序有两种,拍脑袋式,和动脑筋式。
拍脑袋式并不是说就一定不好,拍脑袋式的本质其实就是PMP里讲的专家判断,在需求涌现速度和需求来源比较少、需求方之间容易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是适用的。
显然,本文讨论的这个场景,比如队列里有大几十,甚至上百个需求,拍脑袋式会不够用,所以我们着重来看看动脑筋式。
在需求非常多,需求队列比较长的情况下,我通常都建议团队使用优先级加权评分的方法,给需求打分,然后按照分数来排列,分数越高,优先级越高。
这就涉及到一个算法的问题。我建议根据需求的多样性的程度采用相应复杂程度的算法。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尽可能简单和够用的算法。
比如就只有几个简单的维度,每个维度是0到10分,然后加起来算总分。
0到10都是本次在需求队列中的需求和需求相比的相对值,而不是这个需求在所有发布过的需求里的绝对值。
可能可以考虑下面这些维度,按实际需要采用其中的几个或者更多维度来计算总分。
-
用户价值,即用户会得到的好处。
-
延迟可能造成的损失,比如修复刚刚挂了的服务器(这也是需要和需求统一排列顺序的待办事项)。
-
对降低风险的帮助,比如要做一个有挑战的技术的穿刺,看用这个技术实现需求行不行。
-
对本次交付价值完整度的贡献大小。
在讲解这个维度的时候,我喜欢用和大闸蟹这道菜一起上上来的醋碟的例子。
醋单独对用户并没有贡献太大用户价值,但是它对这道菜的完成度有大的价值。
-
商业价值。
举个例子,朋友圈你看到的微信发的广告,这对于产品团队具有商业价值,但是用户价值就比较有限,如果不把控好度,甚至可能损害用户价值。
如何计算优先级加权分呢?
举个例子:比如采用用户价值、延迟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本次交付价值完整度的贡献大小这3个维度来进行优先级排序。
对于需求R08, 它的用户价值是8, 延迟可能造成的损失是3,对本次交付价值完整度的贡献是6。那这个需求的优先级加权分就是17。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评估其他的需求的优先级加权分,最后把所有的需求的优先级加权分放在一起统一排序。
再复杂一些,可能再加一个维度:需求的规模,就是完成需求需要的工作量的大校需求规模的通常用法是:把上面的各个维度加起来的总分除以需求的规模得分。(这样做的依据是WSJF原则, Weighted Shortest Job First,通俗翻译就是说先做投入产出比高的事情) 。
当需求来源特别多样的情况下,比如来自不同的部门,建议可以加上这个维度,因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需求方降低/分解需求规模。
说完了怎么排优先级,再来说谁来排的问题,这个和下篇的主题如何管理用户期待相关性比较大,所以放在下篇一起来讲。
今天讨论的话题,你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当时是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你在下面留言!
END
精选文章
京东末位淘汰:为什么末位淘汰不适合用在软件研发团队(附特朗普亲身示范正确做法)
“轻松做软件”是IT人的效率公众号,不加班必备
科学工作,少走弯路,快来关注吧!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a/question/9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