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fan.com - 路饭网

搜索: 您的位置主页 > 电脑频道 > 电脑教程 > 阅读资讯: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2015-11-18 10:05:33 来源:www.45fan.com 【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更准确地曝光(续)
 
图 | 文:汤识真
 
上一期中我们谈到了直方图、如何识别直方图、如何判断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以及可以被接受的高光和暗影溢出。简单地说,上期谈到的是按下快门以后,我们如何判断曝光。这一期,我们来谈一谈在按下快门以前或发现曝光有问题之后怎样控制曝光。
 
【怎样进行曝光补偿】
 
使用数码相机的自动或半自动曝光功能时,很多人习惯直接按照机内测光表进行曝光。机内测光表并不知道我们要拍亮的东西还是暗的东西,它会把它测量范围内的东西看成反射率为18%的灰,然后给我们一个结果。按照机内测光表给出的曝光组合拍摄,灰色的东西会被拍成灰的,亮的东西也会被拍成灰的,暗的东西还是会被拍成灰的。通常,后两个结果并不是我们所要的。于是就有了曝光补偿的概念。测光表并不傻,它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作为参考,而我们也需要以这个标准为基础来改善曝光。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曝光多了就要减曝光,减了照片就会变暗。如果按照机内测光表 拍摄暗的东西,比如我们上一期中在黑背景下拍摄黑色的记录本,那么就会得到一张灰背景里的灰本——曝光多了。减少曝光让照片变暗,灰色的背景变黑了,记录本也变黑了。曝光少了就要加曝光,加曝光照片就会变亮。如果按照机内测光表 拍摄亮的东西,比如白背景下拍摄白色笔记本,那么就会得到一张灰背景里的灰笔记本——曝光少了。增加曝光可以让照片变亮,灰色的背景变白了,记录本也变白了。
 
这就是曝光补偿时著名的“亮加暗减”原则。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测光范围内高亮部分的面积大于暗影部分的面积,曝光时需要在测光基础上适当加曝光,反之则需要适当减少曝光;其二是如果我们希望照片更亮些,则需要增加曝光,反之则需要减少曝光。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知道了该加还是该减之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多少减多少的问题。以前看过一张表格,罗列了很多场景中曝光补偿的经验,诸如雪地加3挡、煤堆减2挡、海边加2挡……。忘掉这些数字吧,即使在胶片时代,这些经验也并不是百试百灵:比如雪地有阳光下的雪地和阴影里的雪地之分,自然不能一刀切地都加3挡。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相机中的直方图判断曝光,这给曝光补偿带来更加直观和准确的依据。曝光多了,多出多少就减掉多少,减了还多就再减。曝光少了,少了多少就要加上多少,加了还少就再加。配合上期中的表格,我们可以轻松地建立我们自己的曝光经验。
 
每种相机上曝光补偿的操作不尽相同,阅读相机使用说明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熟悉该种相机自动曝光补偿的操作。
 
【我们的数码相机测曝光是否有偏差?】
 
现代数码相机相当复杂,没人能保证每一台相机的测曝光系统没有偏差。为此,在一些机型中出现了曝光微调设置,就像是公平秤上的去皮功能,将指针回归正确的“0”位。没有这种功能的数码相机,我们就需要记住测试的结果,在拍摄时手动调整。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既然我们前面讲过判断曝光看直方图,那么考虑数码相机的测曝光误差还有什么意义呢?反正看着直方图加减曝光就是了”。这一点儿多没错!不过,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数码相机测曝光误差是多少,至少有两点好处:1、积累相对正确的曝光经验;2、误差太大就知道要送到维修站检修。那么如何简单快速地评测和校正相机的测曝光误差呢?我们建议你在买回相机时就做一下这个测试: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曝光补偿设置为零。 2、 拿出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 4、 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5、 按下快门,然后检视直方图。如果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不在中央,则说明该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有误差。 6、 如果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存在轻微误差,可以设置曝光补偿后重新拍摄直至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回到中央,补偿量就是相机的误差量。 7、 改变测光模式重复步骤5。 8、 改变感光度重复步骤5。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如何选择曝光组合】
 
用一个杯子在水龙头底下接水。水龙头开一半,需要40秒钟接满一杯水;水龙头全开,则只需要20秒钟杯子就满了。水龙头闸门开启的大小和闸门开启的时间是控制进水量的一对组合。装满同样一杯水,水龙头开得越大,需要的时间就越小,水龙头开得越小,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光线好比水龙头里的水,镜头光孔直径就好比水龙头的闸门大小,快门速度好比这个闸门开启时间的长短。光孔直径打开得越大、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进入镜头的光线也就越多。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控制镜头光孔大小的就是“光圈”,控制快门开启时间的就是“快门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光圈和快门的很多组合获得同样的曝光量。那么,在这么多组合中如何选择?
 
我们在前几期谈到过景深控制和捕捉运动物体的技术,这两项技术涉及到光圈和快门的运用。如果我们想得到预期的景深,则可以先考虑光圈大小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光圈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光圈优先(A)”的半自动曝光功能;如果画面中运动物体起到很大作用,则可以先考虑快门速度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快门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快门优先(T或S)”的半自动曝光功能。程序曝光(P)则是由相机自动给出一个曝光组合。无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程序曝光,都允许我们通过操控相机改变曝光组合。所以这些自动、半自动的曝光方式和手动曝光(M)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省事地操作而已。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对于初学者,我们建议使用手动曝光(M)。练习使用手动曝光,并不是因为那样看起来更酷,而是为了让初学者熟悉光圈和快门这对曝光组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动曝光的训练可以养成检视取景器里的数字和标尺的习惯。数字中有一对就是曝光组合,而标尺则是机内测光表的反映。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包围曝光】
 
胶片时代,包围曝光有两个作用。其一,快速拍摄无暇顾及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当然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关键的瞬间;其二,拿不准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确保其中有一张曝光相对准确。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数码相机时代,我们保留了第一个作用,即快速拍摄无暇检视直方图时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对于胶片时代包围曝光的第二个作用,因为有直方图,所以如果有时间检视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包围曝光。
 
但是,数码相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曝光技术要用到包围曝光。那就是我们在《数码相机夜间拍摄概略》中提到的“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如果场景中很亮和很暗的部分超出了相机所能记录的范围,那么只有一个曝光量的照片中必有溢出。如果我们希望很亮和很暗的部分都有细节保留,就需要采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然后通过专用的软件将那些细节分解出来。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相机轻微的位移可能造成后期运算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使用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也可能因出现怪异的影像而前功尽弃,除非我们在试着玩儿。所以,在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多张不同曝光量的照片时,要求避免相机移动,而采用数码相机中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可以让我们在开始拍摄到拍摄结束时触碰相机的次数减至最少。在能够连续9张自动包围曝光的相机中完成一次HDR拍摄,多数情况下,我们基本不需要触碰相机。
 
当相机能够记录场景中最亮和最暗的区域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这样做同样可以获得高光和暗影中的很多细节,让照片看起来很漂亮。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使用HDR技术拍摄时,应确保光圈不变,即只通过快门速度的调节获取不同的曝光量。这样做是为了景深不会因为光圈的改变而变化。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如何简单测定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
 
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相机的动态范围。这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大光比的场景是否超出了相机的记录范围,并作出保留哪一部分细节的选择或是否采用HDR技术的选择。粗略测定自己相机动态范围的工具相当简单,只需要一块灰板。步骤如下: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 2、 将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4、 按照机内测光表的读数拍摄第一张照片。 5、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减少曝光,直至直方图左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减少曝光的级数。 6、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增加曝光,直至直方图右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增加曝光的级数。 7、 将增加曝光和减少曝光的级数加在一起就是你的数码相机大概的动态范围。 8、 改变相机感光度设置重复步骤4至步骤6。在同一台数码相机上,通常,高感光度时的动态范围会比低感光度的动态范围略微低一些。
 
使用数码相机的曝光技巧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摄影技术会层出不穷,一些老的技术会被取代,而摄影中最基础的技术应用我们称之为基本功,这些拍摄技术很难被新技术取代。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我们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通过研习新老技术掌握摄影中的更多技巧!祝愿在新的一年中通过摄影找到更多快乐!拿起你的相机,开始拍摄吧!
 

本文地址:http://www.45fan.com/dnjc/28520.html
Tags: 摄影 学院 纽约
编辑:路饭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App | 返回顶部